
成立鎮屬公司,做強公共服務,大膽經營、穩步創收;投資烘干廠,降本、增收、守護糧食安全一招多贏;巧將廢棄村小變資產,引入加工基地、鄉村振興車間,帶動村集體、村民增收……
在由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牽頭幫扶的清遠市佛岡縣逕頭鎮,駐逕頭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堅持以“思路要活、經營要穩、效果要好”的企業經營理念高質量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緊密結合新形勢新任務進行創新性發展,多項工作走在了前頭、值得借鑒。
扶穩鎮屬公司 帶動集體增收百余萬
逕頭鎮位于清遠市佛岡縣東北部,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駐逕頭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由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委外辦、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廣州市港務局、廣州廣播電視臺派出干部組成。
“我不分管了,讓我來協管吧。”日前,在逕頭鎮一次黨委會上,作為鎮黨委副書記、工作隊隊長,鐘偉文提出將鎮屬公司佛岡縣逕頭拓遠建設有限公司(下稱“拓遠公司”)的分管工作讓出來。這個“讓賢”的決定看似偶然,卻有深意。鐘偉文告訴記者,鎮村要高質量發展,關鍵要“造血”,鎮屬企業要由鎮里主導,慢慢地去適應市場,提升高效運營和管理能力。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工作隊已建立起多元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產業發展、消費幫扶和項目投資等為鎮村集體經濟增收139萬元。
“工作隊指導我們用企業思維怎么去經營、怎么給農民創收,都很到位。”拓遠公司總經理張邦錦告訴記者,拓遠公司于去年9月成立,主要經營絲苗米、檸檬片、紅薯面、紅薯、筍干等本地農產品,同時承接污水管護、自來水管理、發放谷種等公共服務項目,在工作隊和鎮黨委的指導下穩步發展。一年多來,營收超過500萬元,其中利潤差不多50萬元。除了部分公共服務,其他項目總體利潤在12%-15%。
記者了解到,拓遠公司猶如整個鎮的企業總部,對外,不斷開拓業務;對內,積極鏈接服務10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把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把小農戶帶入大市場,助力各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因為公司成立不久,“扶穩”成了工作隊以及各后方組團單位的主基調,而“扶穩”最關鍵的一招就是消費幫扶。據統計,工作隊進駐以來,已推動五個后方組團單位以及社會消費幫扶近800萬元,其中拓遠成立以來消費幫扶總金額超500萬元。
優質米提升工程 助力絲苗米規模化
絲苗米種植是清遠百億農業產業之一,駐逕頭鎮工作隊緊密圍繞“百千萬工程”發展要求,大力實施逕頭鎮優質米提升工程。
樓下村試行以合作社為主體,與拓遠公司合作經營鄉村振興項目,同時實施“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發展絲苗米全產業鏈。樓下村黨總支書記范秀泊介紹說,樓下村發動群眾,以每畝不少于600元的租金流轉了140多畝耕地,設立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統一種植絲苗米。此外,農戶也可以自己種植,由拓遠公司免費派發優質種子,收割后由拓遠公司收購濕谷去烘干、加工、包裝和銷售,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種植戶的負擔。
清遠市還在樓下村的基地旁建了全市第一個絲苗米數字展示中心,對優質米生產全程進行數字化管理,掃碼即可追溯產品從拋秧、施肥到稻谷加工的全過程,還可實時監測土壤、灌溉水、氣候等,既實現了科技助農,又促進了農產品的安全生產,讓消費者更放心消費。
鐘偉文告訴記者,工作隊進駐以來已累計發放優質種子2.6萬斤,絲苗米銷售額超200萬元,通過種植絲苗米完成約1030畝撂荒地復耕復種。2023年,全鎮優質絲苗米種植面積達到5300畝。
投資大型烘干中心 經營創收兩不誤
絲苗米產業的發展,對糧食的烘干、加工、包裝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佛岡本地企業的糧食烘干產能有限,駐逕頭鎮工作隊大力打造的佛岡“逕頭白鷺”絲苗米,只能運往廣州從化加工和包裝,成本增加不少。然而,這一局面很快被打破。今年11月16日,由五大幫扶組團單位支持的清遠市佛岡縣逕頭鎮糧食烘干中心設施建設項目在樓下村正式動工。
“我們租用了70畝土地,第一期建起來后,每天的烘干能力達到150噸,可服務約300畝絲苗米的烘干任務。”鐘偉文說,屆時逕頭及周邊鎮農戶把濕谷運來這里加工,每斤就可降低約3毛成本。第二期還考慮加入大米加工、包裝等功能,實現對糧食種植一條龍的服務,帶動水稻種植向規模化、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糧食烘干中心到時候也由拓遠公司經營,與村集體利益分成,據保守估計,每年利潤在90萬元以上。”鐘偉文說。
在工作隊的推動下,逕頭全鎮還種植了500畝香水檸檬,除了鮮果銷售外,部分被開發成即食檸檬片。“一包150克,價格可以到30元/包,這是廣州客戶回購最多的產品了。”在拓遠公司,工作隊介紹說,下一步計劃與企業合作,推動檸檬凍干加工,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盤活閑置資源 帶動村集體持續創收
“經營思路活起來,才能激發沉睡資源,讓它變成富礦。”鐘偉文表示,工作隊指導各村因地制宜、開拓思路,巧妙地盤活了一些閑置資源,引入產業,不斷為村集體、村民“造血”。
為了實現幫扶項目后續資產的保值增值,駐鎮工作隊探索協調30萬元幫扶資金支持3個行政村承包廣州港集團糧通公司“港區霧炮降塵項目”,為三個村集體經濟增收33萬元。
在駐鎮工作隊的推動下,倉前村盤活了占地7200平方米的倉前小學,引入返鄉創業青年陳斌所在的廣東青竹生態農產品有限公司,每年可獲得9萬元租金。記者走訪看到,這里已變成一個集農產品儲藏、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化農產品服務中心以及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廣州港集團下屬單位還投資了一個冷庫,交由倉前村出租給公司使用,每年可得到相應租金。
陳斌說,公司主要收購當地以及來自韶關等地農戶的冬筍、春筍、麻竹筍進行粗加工,隨后賣給大型食品公司,帶動了幾百戶農戶從事挖筍。“平時一個農戶一天能挖七八十斤,冬季高峰期則有150-200斤,按現在的行情一斤五六元算,收入很可觀。”
“很多四五十歲很難進到大廠工作的農村閑置勞動力,都來這里工作了。”位于大村村的萬薹玩具廠,玩具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人按件取酬,根據各自從事的工種和工作效率,待遇從兩三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每天下午5點半就下班,還能回去接孩子和做飯,這份工挺好的。”正在給半成品公仔擦去多余顏色的黃阿姨對記者說。
原來,這里原本是大村村的閑置學校,在工作隊的指引下,今年引進了玩具廠并成為一個鄉村振興車間,根據協議,玩具廠每年付給村集體5萬元租金,并帶動了四五十名村民就業。
“我們已盤活了三四所閑置小學,全鎮新建了8個鄉村振興車間,解決了約600人的就業問題。”鐘偉文表示,下一步計劃把閑置的生態酒店盤活起來,推動農文旅產業的發展;將指導鎮屬公司開展農業產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在村集體成立公司,為落實“百千萬工程”探索出“逕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