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 對口幫扶 > 工作動態
養蝦有“稻”,讓撂荒地不再“躺平”
聽全文  發布時間:2023-11-16  來源:南方日報

  金秋時節,來到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收割完畢的稻田散發著陣陣清香,一幅秀麗的田園美景在眼前徐徐展開。

  與尋常稻田不同的是,黃埔村的稻田“鮮味”十足——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一棵棵稻谷之下,有“淡水蝦王”之稱的羅氏沼蝦暢游其中,日漸肥美。

  實際上,“八山一水一分田”,才是黃埔村的真實寫照。黃埔村黨總支書記李憲永告訴記者,由于村里大部分農田位于深山,交通水利條件較差,具備耕作條件的農田人均不足1畝。不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傳統種植業發展空間十分有限,許多耕地已經撂荒多年。

  2021年7月,廣州番禺區派駐五華縣工作組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梅州后,集約多年撂荒土地550畝,并引進憫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稻蝦共作”種養項目,籌建了番禺-五華稻蝦共作示范基地,探索發展“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稻蝦種養產業發展新格局。

  在“稻蝦共作”種養模式下,蝦為水稻吃掉害蟲、松土、增肥,稻田為蝦供餌、遮陰、避害,種植出來的生態米價值高、品質優,養出的羅氏沼蝦則蝦身透亮、蝦肉爽脆鮮甜。隨著稻谷的成熟,羅氏沼蝦也陸續上市,田野里洋溢著雙倍的豐收喜悅。

  廣州番禺派駐五華縣工作組組長兼華城工作隊隊長胡曉明介紹,“稻蝦共作”的模式,不僅為當地村民增加了就業機會,還進一步帶動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收入。水稻一年兩季,年畝產超900公斤,羅氏沼蝦綜合年畝產收益約9000元。

  胡曉明回憶,最初,五華縣“稻蝦共作”基地只有10畝示范基地,如今已發展至30個基地、2500多畝,遍布五華縣13個鎮、15個村,直接帶動300多個農戶就業,年產羅氏沼蝦300噸,總產值2400萬元;年產出水稻640噸,總產值200萬元。

  既要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撂荒耕地也不能任其“躺平”。推進荒地復耕后,還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實現稻田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最大化。

  “產業興旺”,是黃埔村的“關鍵一招”。李憲永介紹,黃埔村依托本地資源優勢,采取“企業+幫扶單位+村級+農戶”的方式,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茶樹菇種植產業,由企業負責經營管理,鼓勵當地群眾自愿到種植基地就業,日產量約1000斤,市場反應良好。

  同時,黃埔村還是清代武狀元李威光的故里,通過深入挖掘狀元文化內涵,黃埔村打造了游客中心、狀元文化長廊、村史館、鄉村文化大舞臺、鄉村電商中心等平臺,促使文旅產業迅速發展,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瀏覽次數
-
分享
分享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