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處南海之濱的廣州,到烏蒙山腹地的畢節,東西部協作的契機,曾讓兩地攜手譜寫了脫貧攻堅的“人間奇跡”。2021年7月,在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的號角聲中,穗畢兩市圍繞產業協作、消費幫扶、穩崗就業、園區建設、教育幫扶、醫療幫扶、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等方面多措并舉,續寫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山海情”。
產業篇
產業集群增強“造血”功能 “4+”模式筑巢引鳳
十月,畢節市威寧自治縣猴場鎮格寨村的粵黔協作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有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的威寧蘋果已經掛果,從全國各地前來收購的經銷商絡繹不絕;田間,由廣東提供的打草機、農藥機、剪枝機、山地軌道運輸機一應俱全,一改往日沒有分選線、分級包裝的狀況。
威寧自治縣猴場鎮蘋果種植基地
“目前蘋果園年產值高達5000萬元至6000萬元,比之前提升了30%,輻射帶動全縣約10萬畝的蘋果基地?!睋吂澥型幾灾慰h蘋果種植大戶楊華介紹,近兩年來,東西部協作資金投入到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鏈延伸、供應鏈改善、品牌推廣等各個方面,如今,威寧蘋果送到廣州已基本實現了夕發朝至。
產業協作是落實東西部協作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穗畢兩地招商引資妙招、實招頻出,以“廣州企業+畢節資源”“廣州總部+畢節基地”“廣州研發+畢節制造”“廣州市場+畢節產品”的“4+”模式深化合作,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筑得良巢引鳳來,按照“缺什么、招什么”的思路,廣州先后引進了越秀集團、廣藥集團、江楠集團、廣州港華、銘豐包裝、超盈紡織、晶苑制衣等知名企業在當地投資并落地運營。
從廣州來到畢節織金投資建設織金縣農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下稱織金農耀)的曾愛生,曾在全國多地考察,最終還是決定將公司落戶畢節。而吸引企業紛紛扎根于此的,不只是當地清爽宜人的氣候,還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廣州投入粵黔東西部協作資金,幫企業購置了南瓜深加工設備,并為其紓困解難??椊疝r耀逐漸發展成為織金縣南瓜產業的龍頭企業,基本建成加工、冷凍、保鮮、烘干、庫存、運輸、銷售一體化的現代高效南瓜全產業鏈加工園區。
通過東西部協作,打造產業集群,不斷強化產業的“造血”功能。近年來,穗畢共建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把畢節的生態、資源優勢同廣州的技術、市場優勢結合起來,著力補齊園區加工、流通短板,培優育強當地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暢通區域經濟循環,實現了平臺帶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以古樹茶為“點”,畢節七星關區茶產業也迎來了全“面”發展。面對當地古樹茶基礎設施不健全、技術人才缺口大、產業體系不完善等發展“瓶頸”,廣州在深度調研、精準把脈太極古樹茶產業的基礎上,圍繞一個發展目標、建立一套整合機制、制定一套太極古樹紅茶標準及加工技術規程、培養一批制茶工匠、建設一個生產基地、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打通一個銷售體系、推出一個形象店面、打造一個知名品牌等幫扶發展計劃破局,讓曾經不起眼的“桿桿茶”身價倍增。
野生古茶樹的發源地——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太極村
好產品要“銷出去”,消費幫扶讓畢節土特產“出山入灣”。針對畢節農特產品規模小、銷量低、渠道少等狀況,廣州每年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上千萬元,支持畢節消費協作。2021年以來,采購、幫助銷售畢節市農副產品近94億元。
民生篇
教育幫扶“初顯成效” 醫療幫扶“留得住”“帶不走”
一只足球,讓留守大山的孩子們成為一支所向披靡的球隊;一項“引苗計劃”,讓一批批孩子走上更高的比賽平臺……2021年,廣州市投入800萬元建成標準化足球場,貴州首支東西部校園足球聯隊在大方縣天河實驗學校誕生;今年5月,該校奪得畢節市2023年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初中組男子足球冠軍,成為貴州全省第一個在全市比賽中奪冠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
將“工廠”搬進課堂,優化課程設置,讓學生邊上課邊操作,與企業共建合作實體,織金縣中等職業學校營造真實工作情景的教學環境,極大提升了學習效率。畢節各大職業技術院校與廣州國企合作開展的“訂單班”,實現了專業標準與職業標準的無縫銜接,大大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教育幫扶是一種責任、更是一場愛的傳遞。近年來,廣州對畢節教育的“組團式”幫扶初顯成效。自2022年7月起,廣州市教育局精心選派29名廣州幫扶人才駐扎畢節市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8所學校開展“組團式”幫扶工作。廣州還安排2807.96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和聯引392.11萬元社會幫扶資金協助“組團式”幫扶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和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嗨——同學,你好!”在納雍縣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園里,常常聽到一個“粵味”十足的聲音與學生打招呼,他就是廣州市選派到納雍縣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掛職該校校長的吳成杰。“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后面有一個龐大的團隊?!眳浅山苁冀K認為:好的地方,每天努力一點點,一年下來就是大進步;再大的問題,只要每天解決一點點,一年下來也不再是問題!
因學習成績不好,納雍縣中等職業學校的安立曾一度產生了外出務工的想法。廣州幫扶教師徐付軍得知后,耐心地開導他。在徐付軍的鼓勵和輔導下,安立參加了2023年貴州省職業院校師生技能競賽網絡布線項目比賽,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教育“組團式”幫扶團隊以幫扶學校為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將從廣州帶來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扎實的工作作風播撒在當地師生的心中。截至目前,畢節市8所“組團式”幫扶學校均建立傳幫帶機制,通過團隊帶團隊、師傅帶徒弟方式結成幫扶對子166對,參與教師多達411人。今年,“組團式”受扶學??椊鹑懈呖级旧暇€人數同比增長59.2%,另一所受扶學校赫章縣中等職業學校兩名學生在2023年貴州省職業院校師生技能大賽上獲得一等獎。
廣州幫扶教師楊繼衛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
隨著穗畢兩市互派黨政干部、專技人才進行掛職、交流、學習,人數和力度不斷加大,醫療幫扶水平明顯提升。上個月,“組團式”受扶醫院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的放射科醫生突然接到臨床科室電話稱,一位懷疑擴張型心肌病的患者需要進行心臟磁共振檢查?!斑@項檢查醫院之前從來沒有開展過,在廣州‘組團式’幫扶專家艾竹和何翠雯的指導下,順利為患者做完了檢查?!痹撛横t生表示。
“心臟磁共振檢查被稱為心臟‘一站式’檢查,首例心臟磁共振檢查的成功開展,不僅為全縣心臟疾病診療再添利器,也標志著該院影像學科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組團式”幫扶專家通過現場教學和遠程指導等多方式、多途徑地幫扶,將理論知識、技能技術等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醫生們,切實提升了該院的診療能力。
在畢節市婦幼保健院,累計25名廣州派駐專家采取“一帶二收徒弟”的方式,組成了小兒心臟團隊、重癥新生兒團隊、小兒急診團隊等專業技術隊伍,打造一支“留得住”的骨干人才隊伍。每周,幫扶專家在院內進行病理總結、疑難病例分析,并組織跟班學習人員講課互動,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師資力量。
番禺區中心醫院幫扶團隊在黑石義診。
創新篇
我在貴州有個“園” 我在廣州有個“家”
玫瑰花、繡球花、枇杷樹、三葉草、薰衣草、時令蔬菜……在畢節大方縣、赫章縣、黔西市的各大村莊,一種既具觀賞性又有經濟價值的庭院經濟悄然興起。圍繞宅前院后閑置土地,村民們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花則花、宜樹則樹,讓原本貧瘠的土地,成為兼具經濟價值與“顏值”的“四小園”(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
走進威寧自治縣幺站鎮平原村,干凈整潔的串戶路兩旁砌起了鏤空圍墻,一幅幅優美的墻畫充滿詩情畫意,房前屋后的小菜園、小果園里種滿了瓜果蔬菜,整個村莊煥發著勃勃生機?!耙郧扒缣煲簧砘?,雨天兩腿泥。現在路干凈了,環境變好了,小菜園也有了,村里處處是風景。”談起平原村的變化,村民夏賽感觸頗深。
“我們借鑒廣東省‘四小園’建設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因村施法推進‘四小園’建設,巧用村企結對力量,深入推進‘我在貴州有個園’建設,打造百姓富、生態美、活力強的美好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村民鄉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畢節工作組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一棟棟小區房鱗次櫛比,街道兩旁干凈整潔,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學校、幼兒園、衛生院、文化娛樂場所,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病有所醫、幼有所教、老有所養。
如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的工作重點,已從“如何搬”“怎么搬”轉向“搬后怎么辦”,從“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因此,提高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的后續服務水平是關鍵。廣州按照“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統籌協調資金、項目、幫扶車間、就業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傾斜。2021年以來,援建幫扶車間81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15083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5621人次。
就業幫扶一手連著就近就業,一手連著勞務輸出。對于來穗務工的畢節人來說,穗畢共建的“山海心連之家”,已成為他們在廣州的另一個“家”。今年26歲的黎嬋,從畢節納雍縣董地鄉來到廣州打工多年。“山海心連之家”讓她找到了組織,成為她只身在外打拼的堅強后盾,也給了她家一般的溫暖。
“第一次接觸到天河區員村‘山海心連之家’是在疫情期間,剛開始還以為是推銷電話就掛斷了,過幾分鐘又打來了,我就試著接了。電話那頭的員村‘山海心連之家’社工關心著我們的疫苗接種情況,詢問我是否需要他們協助組織接種疫苗……經過一番電話溝通,我才知道在廣州還有這么一個溫暖著貴州人的地方,也讓那么多外出打工的人有了一個依靠。”黎嬋說。
近年來,為克服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制約,提升服務的有效性,“山海心連之家”還貼心地為畢節老鄉們開啟了“鄉音服務”?!拔覀儚脑谒雱展さ拿撠殑趧恿彝ト藛T中選聘服務專員,用家鄉話與畢節老鄉溝通和交流。服務專員通過電話溝通、微信群聊等方式,讓務工人員找到歸屬感?!睆V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畢節工作組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在廣州建立的24個“山海心連之家”服務平臺,服務范圍現已擴大到所有貴州籍到穗務工人員,服務內容包括政策宣傳、技能培訓、就業推薦、勞動維權、老鄉關懷等,讓貴州籍務工人員“輸得出、穩得住、增收入”。
數據
畢貨入灣
消費升級
幫助畢節市獲104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認證。2021年以來,采購、幫助銷售畢節市農副產品93.95億元。
穩崗拓崗
就業幫扶
2021年以來,幫助畢節農村勞動力在貴州省內就近就業121024人,新增幫助畢節農村勞動力在廣東就業41010人,新增幫助畢節農村勞動力貴州省內就近就業79641人,新增幫助畢節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其他地區就業9223人。
園區共建
打造引擎
穗畢兩地共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先后在畢節市各縣(市、區)共建8個產業園區,其中7個現代農業產業園。2021年以來,引導入駐園區企業102家(含增資擴產),入園企業實際到位投資額39.44億元。
產業協作
引導投資
2021年以來,新增引導落地畢節投產企業245家(含增資擴產),實際到位投資額93.18億元。
車間幫扶
就地就業
2021年以來,援建幫扶車間81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15083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5621人次。
項目建設
增強后勁
2021年以來,廣州共投入東西部協作財政資金12.63億元;支持681個項目建設。
人才支援
互鑒互促
2021年以來,廣州市向畢節市選派專技人才771人次;畢節市向廣州市選派專技人才969人次。
示范創建
鄉村振興
目前東西部協作力量參與建設的鄉村振興示范典型有3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