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 對口幫扶 > 工作動態
幫扶與反哺“雙向奔赴” 廣黔協作真情流動感人心
聽全文  發布時間:2023-11-10  來源:廣州日報

攜手十年 共繪藍圖

  2023年正值廣州對口幫扶黔南10周年。近日,記者跟隨由貴州省黔南州委宣傳部主辦的2023年廣黔協作主題采訪團走進黔南各地,深入城市鄉村、產業園區、學校社區等,見證了廣黔兩地緊密牽手、同心同力,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累累碩果。從與當地人的交談中,從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廣黔兩地人民心靈的親近。

  從“輸血”到“造血”,多年來,廣州對黔南的產業扶持、教育醫療升級、社區保障、人才交流各項幫扶工作持續開展,廣州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養料,助力黔南廣闊的土壤上開出了“致富之花”。青年歸鄉、文旅產業興旺、教育扶智,更深遠的變化正在黔南發生,而黔南更逐漸有了向穗“反哺”的能力,提供了旅游優惠、高質量的研學體驗等給廣州的“自家人”。

  幫扶與反哺的“雙向流動”間,真情流動感人心。

  幫扶就業:家門口工廠吸引年輕人歸鄉

  “離家近,照顧老人和孩子方便。”明亮的工廠內,王開呈正熟練地操作著一臺布壓機,幾分鐘不到,壓制好的材料已經如小山般堆起。

  王開呈是貴州豐樺鞋業的一名員工,該公司于今年通過招商引資落戶在了三都水族自治縣。王開呈所在的車間是公司分廠的一個扶貧車間。

  王開呈說,此前自己一直遠在浙江打工,很少回家。去年底,她在招工群里看到了家鄉三都新建工廠招工的消息,于是在今年3月回到了家鄉。“在外面一個月掙一萬多元,在這里有七八千元,總的來說還是在家舒心,也能存下不少錢。”

  記者了解到,工廠車間所在的中和鎮雪花湖社區于2018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是一個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共完成了1195戶共5745名群眾的搬遷。為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社區建設了多個就業幫扶車間,項目總投資578.35萬元,其中廣州對口幫扶資金402.7萬元。從此,就業幫扶車間讓眾多外地游子回到了家鄉。現在,車間里大多是像王開呈這樣剛回到家鄉的年輕人。

  多年來,廣州對三都當地產業進行了資金項目、人才交流等多方面的扶持。目前掛職于三都縣政府辦的黨組成員、副主任陳介生介紹,在三都縣,廣州援助建設的就業幫扶車間就有十多家,招商規模也持續擴大:“引入像鞋廠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未來還考慮根據三都縣當地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特質進行招商,例如引入能利用當地的農產品原材料進行加工的企業,從而進一步實現增收。”

  接續傳統:“繡”出財富“轉”來生意

  在黔南州,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六成,這里也積淀出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三都縣有著悠久的水族文化,生活在此的水族婦女們世代傳承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稱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的水族馬尾繡。

三都縣繡娘的馬尾繡作品

  韋應麗是當地最為出名的馬尾繡繡娘,她14歲就開始和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技能。近6年來,由她主導成立的馬尾繡發展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8000多名水族婦女進行了馬尾繡技能培訓,帶動當地2000多戶貧困戶7000余人脫貧。同時,韋應麗也將自己的技藝傳給了下一代:“我女兒和兒媳去參加婦女手工大賽都拿了獎!”

  目前,韋應麗創辦的企業與廣州、北京多地都有合作。“我們給服裝廠設計馬尾繡裝飾,也將馬尾繡元素植入到飾品、香包、打火機、扇子等物品上。”對于具有手工技藝的繡娘們,近年來,廣黔兩地工會、婦聯還聯手推出“錦繡計劃”,幫助非遺文化激發活力的同時,也為婦女創業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

  在荔波縣瑤山村,通過傳承傳統技藝致富的故事同樣在上演。瑤山村生活著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因男子穿著上寬下緊及膝的白褲而得名。依托瑤山古寨、懂蒙民族村寨等傳統村落,瑤山村已成為鄉村旅游新景點。

  來到瑤山村寨中,當地青年男女都會為游客們表演“轉陀螺”。打陀螺最早由瑤族祖先在狩獵本領中演化而來,如今已成為他們在全國比賽中摘金奪銀的傳統運動項目;村民們還通過陀螺“轉”出了生意,做起了陀螺加工和民族特色手工藝品銷售產業。

瑤山村村民進行陀螺表演。

  謝金華是瑤山村陀螺坊的坊主,他見證了瑤山村陀螺產業一路發展的歷程。“一開始我們去北京等地參加比賽都還要借外地的陀螺,我就在想,為什么我們不能自己做出符合標準的陀螺呢?”

  圍繞瑤山古寨特色,當地投入廣州幫扶資金300萬元創建包括陀螺加工車間在內的就業幫扶車間。目前,謝金華手下共有約50人,他們制作的陀螺已銷往全國各地。今年8月,謝金華與團隊還帶著陀螺到廣州參加第31屆廣州博覽會,并進行了花式陀螺表演。

  教育造血: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在甕安縣朵云學校,一排排教學樓錯落有致,踢足球的學生們奔跑在寬闊的球場上。學校于2019年建成,又叫廣州海珠學校,該校是廣州市海珠區在甕安縣最大的東西部協作項目,海珠區先后投入幫扶資金4500萬元,解決了映山紅社區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來自海珠區萬松園小學的支教老師葉翠青感慨道:“之前以為這里很落后,來了之后會發現和想象中不同。”

甕安縣朵云學校(廣州海珠學校)的學生們在踢球。

  今年,葉翠青在學校教師群里看到了前往貴州支教的通知后就報名了。每年都會有來自廣州的骨干教師來到甕安縣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這里的老師都很勤奮、好學,經常拉住我說,葉老師能不能去聽一下你的課,或者課后問我怎么備課的。”葉翠青說。

  最令老師們欣慰的是看到學生們的進步。葉翠青說,這里的孩子很勤勞淳樸,其中一個學生令葉翠青印象深刻:“我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他的考試成績是4分,之后我陪他天天中午朗讀課文、寫生字,在一個月后的單元測試中他拿了20分。對于他個人而言,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除義務教育,黔南的職業教育也因廣州的幫扶換了面貌。10月底,荔波縣中等職業學校舉行了黔南州職業院校師生技能大賽。為提升學生能力和教學質量,該校與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在內的多所職業院校進行牽手,開展了892人次的師生培訓交流、跟班學習以及線上交流活動。同時,該校與廣州企業產生緊密合作,先后選派21名學生到廣州白天鵝賓館實習,3名學生赴廣州就讀粵菜師傅李錦記希望廚師班。校長譚勇表示:“通過對學校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師的培訓、專業課程的互動,讓我們的職業教育有了質的飛躍。”

  反哺廣州:旅游研學優惠招待“自家人”

  10月26日,一列名為“綠博黔南·康養之州”的貴廣高鐵列車從廣州南站駛出,載著老廣來到黔南。為迎接來自廣州的“自家人”,黔南也拿出了上好的自然文化資源和提質升級的文旅產品,并提供了一系列旅游優惠、高品質的研學體驗,用另一種方式反哺廣州。

  “天然氧吧”“中國毛尖茶都”“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是人們對黔南風光的美譽。在優越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借助廣州幫扶項目的力量,黔南正在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如今,為拓寬旅游客源,黔南多地景區實施幫扶城市游客門票減免政策,激發了廣州游客前往黔南的熱情。許多廣州游客在這里暢享美景、體驗文化,得到了親人般的熱情接待。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截至2023年10月底,荔波小七孔景區接待游客突破590.1萬人,同比增長340%,較2019年、2022年分別提前20天、19天進入旅游高峰期。其中,廣東省游客人數53.49萬人次,占比9.1%。

  在全球單口徑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所在地平塘縣,今年以來共計接待了廣州研學團隊502批次21350人次,吸引了廣東籍游客約12萬人次。貴州平塘問天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研學經理胡雨騫介紹,廣黔就旅游研學項目已多次開展合作,今年,相關工作組前往廣州參加文旅推介會,助推兩地資源進行互送。搭乘高鐵,黔南人民也來到了廣州,為廣州這個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增加了不少人氣。雙向流動在加速,兩地情誼也越加深厚。

瀏覽次數
-
分享
分享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