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向東傾,百川無盡勢。”“山的那邊”與“海的這邊”,其實并不遙遠。廿載芳華如歌,廣梅傾力續寫對口幫扶新篇章;十年薪火相繼,廣黔攜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新起點、新愿景,穗龍合力開辟十大領域重點合作,山海雙向奔赴的步伐愈加堅定自信……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習近平總書記就共同富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不盡冠豸美景、鐘靈毓秀,道不完烏蒙磅礴、綠水逶迤,看不夠巍巍銅鼓嶂、莽莽林海……走遍千山萬水,摯愛如山高,牽掛如海深。9月8日至17日,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協作辦組織“走萬水千山,看共同富裕”主題采訪團,深入福建省龍巖市和貴州省黔南州、安順市、畢節市,用筆觸和鏡頭,記錄一場綿延千里的山海之約,臨摹一幅奔向共同富裕的壯闊畫卷。
黔南州惠水縣鱘魚產業
山海情緣 心手相連
“眼光摩日月,足跡遍山河。”
福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既稱“東南山國”,又號“閩在海中”。這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也享有“千里黃金海岸線”的美譽。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提出“對口幫扶,山海協作,協同發展”的戰略舉措,并親自開創、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閩寧協作的偉大事業。2002年11月,習近平同志主持浙江“山海協作工程”情況匯報會,對“山海協作”做出深刻闡述,指出實施“山海協作工程”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載體,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浙江綜合實力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福建永定土樓
大戰略、大布局、大舉措。廣州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努力踐行新時代山海協作,深知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從東部到西部,從“灣區”到“老區”,穗龍合作、廣梅幫扶、廣黔協作,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山海相依,情深義重。
從2021年起,廣州承擔閩、黔、新等6個兄弟省(區、市)及本省共11個市(州)、63個縣的幫扶任務,幫扶人口相當于一個廣州。在使命召喚中自覺擔負重任,在并肩前行中再續袍澤之情,廣州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及廣東省委工作要求,克難中之難、攻堅中之堅,用實際行動詮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在全國、全省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展現廣州擔當、作出廣州貢獻。
山有所呼,海有所應。
冠豸奇峰,平地兀立;梅花山上,古樹濃蔭匝地;800年培田古村,氤氳著典雅的人文氣息;秀美汀江,一路滋養著客家祖地,最終與粵東的梅江相遇而匯成韓江。從穗龍兩市簽訂《對口合作框架協議》,到簽訂總投資超400億元的對口合作重點項目,再到8家廣州企業落戶廣龍合作產業園,穗龍兩市共踐山海之約,短短7個多月,其行動之快、銜接之密,彰顯著雙方全心投入的速度和力度。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這是過去外界對貴州的印象。廣黔協作十年如一日,助力貴州撕下舊標簽,闖出一條后發趕超的新路子。現代化產業體系日益壯大,融入雙循環的開放體系更加健全,貴州與全國發展的差距加速縮小。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出山林。”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從結對幫扶到產業共建,從“雙到”扶貧到精準扶貧,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二十年來,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累計投入資金超105億元,助力272個省定貧困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再選派158名干部守住防止返貧底線、推進鄉村振興,用心詮釋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誼。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山與海的牽手,只為更好的前行。山與海的交響,只為合奏更美的樂章。感悟山海深情、凝聚奮斗力量,廣州正在續寫新時代“山海情”的動人篇章。
奔赴山海 雙向賦能
咫尺越山海,山海皆可平。
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實現14億人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這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登山臨海、砥礪向前,廣州用好“山海協作”的金鑰匙,甩開膀子、撲下身子,促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打造出新時代山海協作升級版。
山海同心,賡續精神血脈。
廣州,英雄之城;龍巖,紅色圣地。千百年來,崇山峻嶺從未阻斷過兩地的聯系和牽掛。今天同樣如此。早春三月,“紅旗不倒 英雄花開”龍巖紅色故事會走進廣州。來自廣州的“80后”石菁與兩位同事一同登臺,攜手講述《紅色基因代代傳》的美好往事。這是有關她的曾祖母,“紅軍老戰士”曾志堅守信仰、奮斗不息的故事。百余年征程路,正是像曾志這樣的英雄人物,與一批批閩西子弟一道,從古田向著勝利進發,演繹了穗龍兩地穿越時光的紅色佳話。“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棄的”——作為紅軍后人,石菁希望立足講解員崗位,借助穗龍紅色文旅合作,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把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一支麥克風牽兩地,兩市合作互辦展覽,科技再造沉浸式新場景,濃縮了穗龍共享文旅資源的結晶。龍巖紅色故事宣講團不僅深入挖掘《松毛嶺上紅軍魂》《一證激活萬重山》《綠水青山系真情》等經典紅色故事,還聚焦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武平經驗”等當下改革創新的實踐案例,用群眾聽得懂的話,講好黨史、國史,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廣州受眾”。用好紅色資源,兩地文旅合作漸入佳境,紅色文化成為鑄魂育人的持久動力。
山海志合,協同向實而行。
山與海肩并肩、手牽手,不僅激發了發展新引擎,也拓展了發展新空間。廣黔、廣梅、穗龍緊扣國家戰略和人民所需,抓住產業轉移發展對接的時機,探索產業合作新路徑,協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共同為深化區域協作而深耕細作。園區“管家”貼身對企服務,企業變身改革參與者……歷經十余載,廣梅產業園這片曾經的“四不靠”地帶,已從對口幫扶主戰場和產業共建主平臺,升級為帶動梅州蘇區振興發展的強大引擎。廣州國企充分釋放“鏈主效應”“品牌效應”“聯動效應”“規模效應”,引進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實現了區域創新資源與產業結構互補。
“對口合作以后,就是一家人了。”站在工業園區內,福建紫金銅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月明滿懷期待地表示,廣州貼近終端市場,擁有雄厚的研發資源;龍巖具備原材料和制造成本的優勢。企業將借助對口合作,把產品銷往華南以及國際市場,整個產業鏈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從中我們看到,廣州工控與紫金礦業攜手并肩,兩家世界500強雙向投資、雙向奔赴,集合兩地之長、強化資源整合、塑造終端市場,聚力打造全產業鏈產業集群,匯集創新發展新動能,點燃轉型升級新引擎。
山海相融,共育內生動力。
一個地區的發展,關鍵要靠內生動力。當市場主體以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當東西部共同慮長遠、補短板、鍛長板,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就會極大地被激發出來。如今,像在大西南扎根的其他粵企一樣,貴州蒂菲爾服飾借助廣黔協作的支持,正在謀劃產業轉移發展對接的未來。當無人工廠加持“爆品”生產基地,當粵黔兩地產業協同融合更默契,東西部協作的土壤就會越來越肥沃。
串起產業鏈,走向“智富路”。在黔貴大地,有一片花海,興旺了一個產業。瞄準芳香產業,廣汽集團通過捐贈資金,匯集厙東關鄉五村之力,培育種植加工企業,導入專業開發機構,打通全產業鏈條,把貴州的高原之花變成了“致富花”“幸福花”。五年過去,李子村的村民們從土地流轉、就近務工、企業分紅中受益,錢袋子更鼓、發展勁頭更足,返鄉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山海攜手,共享發展智慧。
“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曾多次赴龍巖長汀調研,他語重心長地指出,“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后卻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諄諄教誨指引前進方向,殷殷關懷催人奮進——如今,綠色是龍巖這片紅土地上最靚麗的底色。作為我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長汀經驗”已遠播南粵、開枝散葉。
今年,圍繞水土保持,穗龍合作結出科研之果,相關項目獲得水利部珠江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成果對植被群落的優化提供了監測技術支撐,可以推廣至珠江流域乃至南方紅壤區的植被生態系統提升。”長汀縣水保中心主任岳輝表示,馬尾松針葉林在長汀已治理的山地植被中占比68%以上,林分結構較為單一。運用廣州的遙感監測技術實施診斷,結合長汀的治理經驗和實踐平臺,就能有針對性地優化植被結構,持續提升生態功能,為美麗中國新畫卷增添光彩。
航海梯山 攜手圓夢
萬山擋不住,蹚出共富路。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我們要深刻理解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保持定力、久久為功,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每一個人只要勇敢地去打拼,沒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從45公里外的山溝溝入駐扶貧產業小屋,到在家門口打開新市民的流量密碼,貴州獨山縣鄢家山社區居民吳志兵的小餐館越來越紅火,心里越來越敞亮。
“希望龍巖永定的旅游業越做越大,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回到家鄉。”在福建龍巖永定土樓風景區,73歲的林日耕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振成樓”樓主。精神矍鑠的他笑著說,自己的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吃“旅游飯”。二十多年前,大兒媳就是因為在永定土樓做導游而與大兒子結緣。他對穗龍兩地文旅協作充滿期待,期望有更多的老鄉趕上這次機遇,通過創業讓客家山村更加美麗宜人。
“我是給本地醫生當助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盡快掌握手術技術。”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人事部人事科科長,掛任貴州安順紫云自治縣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的孫政欣慰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在該院開展的36項首例手術中,已有11項由本土醫生獨立完成。一支“帶不走的技術團隊”,正在變得陣容越來越強大。
山海為憑,歲月為證。人民至上的思想燈塔,引領著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每個人既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又是共同富裕的貢獻者。山與海勠力同心,繪就中華大家庭“全家福”。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偉力。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我們的方向就是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波瀾壯歲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續征。
只有堅持“富口袋”和“富腦袋”并重,讓家家“倉廩實衣食足”,使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方能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西部的人口怎么形成紅利,需要開發。”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畢節工作組大方小組組長戴維告訴記者,實踐證明,通過“東部技術+西部應用場景”,提高幫扶的效益,擴大受益面,把當地人力資源優勢發揮出來,是行得通的。以新發展理念作為行動先導,以創新驅動促進動能轉換,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向山而行——把對山的愛戀,融入每一步的攀登。向海而歌——把對海的向往,積淀在每一段航程。山呼海應、共同發展,廣州正在為合力促進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蓬勃力量,創造堅持不懈、團結奮斗的生動局面。
山再高,向上攀,總能登頂;海再遠,不歇步,定能抵達。
從廣東到福建,從貴州、西藏到重慶,從新疆到黑龍江,廣州創新實施山海協作升級版的足跡覆蓋11市(州)、63縣。站在新起點,廣州堅決落實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立足實際、搶抓機遇、接續奮斗,走好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盡己所能、傾盡全力在全國、全省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扛起廣州擔當、貢獻廣州力量,奮力譜寫“老區+灣區”新篇章,全力跑好對口幫扶與協作“接力賽”,用心答好共同富裕“趕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