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 對口幫扶 > 工作動態
稻香蝦肥村民笑 撂荒復耕有新招
聽全文  發布時間:2022-07-04  來源:廣州日報

廣梅指揮部創新“稻蝦共作”模式 探索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與產業幫扶相結合的多贏路徑

  稻蝦共作

  不同于以往的水稻與小龍蝦的“稻蝦輪作”模式,“稻蝦共作”實現了水稻和羅氏沼蝦在稻田中同生共長,即在水稻種植期間養殖潛力更大、附加值更高的羅氏沼蝦,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和冬閑期,有效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實現一地兩用、一水兩收。

  多點開花

  至2022年6月底,“稻蝦共作”面積從最初的10畝擴大到1365畝,共建成12個基地,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1200多畝。

  五華縣還建有1個稻蝦孵化基地,孵化的蝦苗輸送到各稻蝦種養殖基地,生產的成蝦遠銷粵港澳大灣區。預計今年底,五華“稻蝦共作”規模達到2000畝,與公司合作的農戶有20戶,直接帶動100多人就業。

  盤活撂荒地

  如今,廣州市對口幫扶的3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共計引進農業企業29個,流轉土地43518.36畝,其中盤活撂荒地20574.19畝。

  清晨6時許,晨光熹微。李素偌早早來到位于梅州市五華縣的稻蝦孵化基地,與技術員駕輕就熟地將網撒到蝦塘里再撈出,認真觀察并記錄著蝦苗的長勢。這是這位“新農人”每天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

  “廣州來的干部都對我家鄉的鄉村振興事業這么熱心,我更沒有理由不出一份力?!崩钏刭挤掂l創業的理由簡單樸素。去年在番禺區派駐五華縣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組的牽線搭橋下,他毅然將在廣州、杭州紅火的生意交由其他管理人員,自己則回到梅州扎根鄉村,帶領村民在撂荒土地上掀起“稻蝦共作”熱潮,助力鄉村振興。

  “稻蝦共作”模式,是廣州對口幫扶梅州鄉村振興、有序推進梅州市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一次創新探索。從番禺派駐五華工作組的“稻蝦共作”到海珠派駐豐順工作組的“煙稻輪種”、荔灣派駐梅縣和天河派駐興寧工作組的“稻魚共生”等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對口幫扶的3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共計流轉土地約4.3萬畝,其中盤活撂荒地已超2萬畝。如今,一片片原本無人問津的撂荒地,蝶變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田”。

  近日,筆者深入梅州田間地頭,走鄉村、訪農戶,看廣梅如何攜手同行,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與產業幫扶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梅路徑”。

  找準“突破口”:

  為鄉村振興引“活水” 梅州鄉賢返鄉助力

  “放蝦!”近日,在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鐵爐村“稻蝦共作”基地,幾名農戶小心翼翼地將蝦籠放入稻田。只見一尾尾羅氏沼蝦在水中嬉戲暢游,一旁綠油油的水稻隨風搖曳,勾勒出一幅“稻在水中長,蝦繞稻邊游”的和諧生態畫卷。

改造后的梅州鐵爐村“稻蝦共作”基地

  “以前這里是撂荒了30年的水田,現在集約了200畝田地全部實行稻蝦共作?!睆V州市番禺區派駐梅州市五華縣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組組長胡曉明介紹說,“稻蝦共作”模式,一方面可提高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使荒地得到復耕;另一方面可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農戶每畝每年可增加近6000元收入。

梅州鐵爐村“稻蝦共作”基地改造前是一片撂荒地

  一水有兩用,一地生多金?!暗疚r共作”項目通過在梅州撂荒地上開展土地流轉,將普通稻田單一的種植模式提升為立體的種養結合模式,在水稻種植期間養殖羅氏沼蝦,實現一畝雙收,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向外銷售。政府、民企形成合力,不僅讓“沉睡”的撂荒土地重新“活”了起來,更以全產業鏈的發展,助力農田增效、農民增收。

  “稻蝦共作”模式在梅州落地,還得從去年說起。2021年年初,番禺區對口支援辦常務副主任、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黃春雷著眼五華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牽線搭橋,動員從五華縣梅林鎮福新村走出去的優秀企業家李素偌先生投資成立廣東省憫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返鄉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與農戶合作實施“稻蝦共作”,闖出一條產業振興的新路。

  “稻蝦共作”,是漁業碩士郭忠生及其團隊研發四年的項目?!拔覀冊趶V州番禺做過試驗,蝦養得很好,但因為水的咸度較高,水稻收成不好?!惫疑居媱澋礁=碚宜锢^續試驗,不過,黃春雷的建議改變了他的想法。去年,他隨黃春雷到梅州考察后驚喜地發現,五華縣的氣候、水質和土壤適合羅氏沼蝦的生長,養出來的羅氏沼蝦富含硒元素。郭忠生當即決定,下一個“試驗田”就設在梅州五華。

  2021年6月3日,廣東省憫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五華縣注冊成立,并于7月6日廣州市番禺區派駐梅州市五華縣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組進駐時正式掛牌。該公司從郭忠生所在的廣州翔世瑞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產養殖技術以及番禺區農科所優質水稻種植技術,與農戶合作利用稻田養殖羅氏沼蝦,實施“稻蝦共作”。

李素偌(左)、郭忠生(中)和胡曉明(右)在五華縣稻蝦孵化基地察看蝦苗長勢

  很快,梅林鎮福新村竹新自然村成了五華縣“稻蝦共作”的首個試點。該村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在撂荒地上集約土地,開辟出首個“稻蝦共作”基地。

  “村里大多數勞動力都在外務工,出現了很多撂荒耕地。集約撂荒耕地實施‘稻蝦共作’后,比起單種水稻,產值至少翻了一番。”梅林鎮福新村黨總支書記李巽安告訴筆者,群眾在了解相關情況后,更愿意進行撂荒地的復耕復種。

  2021年7月5日,番禺區派駐五華縣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組正式進駐五華縣。進駐以后,工作組以推廣“稻蝦共作”模式作為探索解決撂荒地難題的“突破口”,聯合五華縣相關部門協同解決該公司在發展壯大中遇到的瓶頸,并采取組織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新聞報道、資金扶持等方式,助推“稻蝦共作”規模由小變大。

  當好“服務員”:

  為企業農戶辦實事,“稻蝦共作”多點開花

  在李素偌的帶領下,筆者來到位于梅州市五華縣的廣東省憫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稻蝦孵化基地,只見基地蝦塘內一片忙碌景象,幾名員工用塑料筐將鮮活的蝦苗打撈上岸,裝入蝦籠,過稱,登記,隨后將蝦籠搬上專門運送蝦苗的廂式貨車,將之運往附近的“稻蝦共作”基地。

  一旁的技術員將網一撒,隨手撈起數十只蝦苗,每只蝦苗約有筷子一般粗,渾身晶瑩剔透??粗畋膩y跳的蝦苗,李素偌感慨道,“我從來沒想過會從事農業,這要感謝廣州來的幫扶干部!”

梅州五華縣華城鎮鐵爐村農戶正在撒放蝦苗

  由于“稻蝦共作”模式屬于首創,李素偌和他的團隊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他指了指眼前這個稻蝦孵化基地說,“之前沒建這個基地時,蝦苗是從珠三角運到梅州的,但在路上已損耗了兩成蝦苗,進塘后第一周還會陸續出現蝦苗損耗的情況。”

  這讓李素偌急得直撓頭。得知這一情況后,番禺區派駐五華縣各工作隊立即幫忙在五華尋找場地,并于去年12月在五華縣建起了蝦苗孵化基地,這才保證了蝦苗的存活率。“廣州的幫扶干部就像‘服務員’一樣,為我們和農戶提供了很大便利,才使得‘稻蝦共作’項目能在五華順利推進。”李素偌說道。

  經過半年的試驗,“稻蝦共作”在梅林鎮福新村、轉水鎮矮車村同時取得了成功,形成了良好示范效應,當地不少農戶主動關注這一個項目。但是,承包一片撂荒地開展“稻蝦共作”需要數十萬元啟動資金。胡曉明算了筆賬,“每畝撂荒地平整復耕的費用就要五六千元,承包100畝就要五六十萬元,再加上供電供水等問題,對農戶來說壓力不小?!睘榇?,工作組想方設法為農戶解決融資難問題,如通過劃撥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結合撂荒復耕,為農戶解決基本設施問題,如接通電源、安裝增氧機以及道路硬底化等問題。

  番禺區派駐五華縣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組還發揮金融助理的優勢,為有意向的農戶提供上門服務。今年春節后,梅林鎮宣優村村民彭坤平集約了本村荒地60多畝,準備實施“稻蝦共作”,家人和村民都很支持,只是缺少啟動資金。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增城支行派駐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金融助理李俊輝主動上門服務,幫其辦理了30萬元貸款。如今,彭坤平的“稻蝦共作”基地,已用大型機械平整完畢,電線已拉到位,增氧機也已安裝到位,目前已完成蝦苗投放,收成可期。

  轉水鎮五星村農戶古紫勇集約了150畝村集體的撂荒地實施“稻蝦共作”?!肮ぷ鹘M還專門從廣州請專家來五華,傳授養殖羅氏沼蝦和種植水稻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古紫勇信心滿滿地表示,接下來會密切關注稻蝦長勢,用心經營。

李素偌展示基地里的羅氏沼蝦

  如今,在多方推動下,五華縣“稻蝦共作”已呈多點開花局面。至2022年6月底,“稻蝦共作”面積擴大到1365畝,共建成12個基地,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1200多畝。五華縣還建有1個稻蝦孵化基地,孵化的蝦苗輸送到各稻蝦種養殖基地,生產的成蝦遠銷粵港澳大灣區。

  探索“新路徑”:

  因地制宜答好產業幫扶+撂荒地整治這道“綜合題”

  “稻蝦共作”模式,是廣州市派駐梅州市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將產業幫扶與撂荒地整治相結合的一次探索。如何使撂荒地不荒,保障糧食安全,是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梅州后面臨的一道“考題”。

  梅州市是農業大市、廣東糧食主產區之一,承擔著抓好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然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調研發現,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各鎮村,耕地撂荒現象普遍。當前,全面完成2022年撂荒地復耕復種任務,梅州面臨時間緊、難度大的問題。

  如何答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這道“考題”?在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負責人看來,撂荒地要復耕復種,就必須解決小塊變大塊,實現土地的規?;ㄟ^低值變高值,實現產出的效益化。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我們在進駐梅州不久后,就提出要把產業幫扶和解決撂荒地整治結合起來,把兩道題合成一道題來作答,圍繞撂荒地整治來開展工作?!睆V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負責人表示,“去年各工作隊進駐后,一開始對于如何開展工作還比較迷茫,但我們鼓勵各工作隊要解放思想,穩扎穩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做好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路?!?/span>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各工作隊紛紛動了起來,走出迷茫區,步入新賽道,因地制宜尋找對策,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代耕代種、托管經營等方式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探索出一條“村集體主導、農民獲益、市場化運作、企業發展”的多贏路徑,讓撂荒地不再“沉睡”。

  “村集體主導,首先村集體必須成為收益主體,才能成為有效的責任主體。”廣梅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五華縣轉水鎮五星村黨總支書記刁俊優告訴記者,該村勞動力少,不少土地撂荒已有十五六年,去年起集約土地實施“稻蝦共作”400多畝,每年村集體可增加收入幾萬元?!暗疚r共作”不僅解決了村里撂荒復耕的問題,還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益。

  如今,廣州市對口幫扶的3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共計引進農業企業29個,流轉土地43518.36畝,其中盤活撂荒地20574.19畝。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廣梅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廣梅指揮部將牢牢抓住產業振興的“牛鼻子”,堅持整合資源為核心,因地制宜為法寶,利益導向為捷徑,大力推動梅州向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方向邁進,助力梅州全面完成2022年撂荒地復耕復種任務,為梅州實現全面鄉村振興貢獻廣州力量。

  穗梅協作產業振興

  “三大模式”蹄疾步穩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自2021年7月進駐梅州以來,廣州對口幫扶梅州鄉村振興干部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積極探索開展產業振興,結合梅州資源稟賦,創新產業合作模式,以發展特色產業提升鄉村“造血”功能。

  在廣梅指揮部的指導下,廣州市派駐梅州市駐鎮幫鎮扶村各工作隊因地制宜各顯神通,目前已探索出“政府主導+民企推進+平臺銷售”“政府搭臺+國企賦能+產業融合”“規劃引領+品牌打造+市場運作”三種可復制、可推廣的幫扶模式,打造產業幫扶的“廣梅路徑”,為梅州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政府主導+民企推進+平臺銷售”

  助力全產業鏈發展

  “稻蝦共作”項目,是廣梅指揮部大力探索推廣的“政府主導+民企推進+平臺銷售”助力全產業鏈發展。廣梅指揮部指導各工作隊(組)引進廣州市初心優品商業有限公司、廣東省憫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通過“政府主導推動土地流轉+企業規?;瘷C械化種植+專業團隊市場化運營”方式試點推進農業產業合作項目,集約撂荒土地,大力推廣“稻蝦共作”“煙稻輪種”“稻魚共生”等模式,推動實現帶動村民增收、企業盈利、增加就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多方共贏目標。目前,該模式已在華城鎮、潘田鎮、白渡鎮、水口鎮、松源鎮等陸續鋪開。

  “政府搭臺+國企賦能+產業融合”

  帶動促進就業創收

  廣梅指揮部牽頭引進廣州發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南方電網等大型國企,探索“光伏+”模式,在蕉嶺縣新鋪鎮投資9億元打造“光伏小鎮”示范項目,發展“農光互補”板下經濟,帶動就近就業、村集體和農民增收,項目動工后將提供將近1000個工作崗位,項目投產后可提供30多個長期管理崗位,板下種養殖產業可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有效帶動就業。目前,該模式已在新鋪鎮、黃金鎮、光德鎮、東石鎮等陸續鋪開。

  “規劃引領+品牌打造+市場運作”

  打造農民增收新業態

  廣梅指揮部充分開發梅州蘇區綠色生態、紅色旅游、客僑文化等資源,以旅游業為重點,探索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培育鄉村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目前正以西陽鎮筀竹村為試點,充分發揮該地民宿產業集群、農旅體驗項目、特色文旅活動等優勢,謀劃打造“云端溪谷·桃源筀竹”的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筀竹樣板”。目前,該模式已在西陽鎮、茶陽鎮、廣福鎮、坭陂鎮等陸續鋪開。

瀏覽次數
-
分享
分享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