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至2020年底,廣州累計派駐幫扶干部401名,幫扶梅州272個省定貧困村,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出減貧治理的“廣梅樣本”。
2021年7月,廣州再次選派159名優秀干部成立駐市指揮部、駐縣工作組和駐鎮工作隊三級幫扶團隊,開展組團“一對一”對口幫扶梅州30個重點幫扶鄉鎮,推動梅州鄉村振興。
穗梅一家親!一直以來,廣州用心用功用情對口幫扶梅州,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產業共建都結出了累累碩果。幫扶用真情!面對新的任務,廣州市委市政府再顯擔當,全心全意推動梅州蘇區振興發展。
產業共建,打造蘇區發展強力引擎
今年以來,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以下簡稱“廣梅指揮部”)按照廣州市委市政府、梅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堅持“一盤棋”統籌推進產業幫扶、駐鎮幫鎮扶村和民生幫扶,不斷激發蘇區梅州發展內生動力。
3月底,隨著第一塊高端汽車玻璃下線,標志著梅州圣戈班高端汽車玻璃生產項目投產;6月,該公司生產的產品開始通過上海的母公司出口到日本;至年底,預計出口產值3000萬元,成為梅州出口企業的又一生力軍。
據了解,梅州圣戈班汽車玻璃系統有限公司由圣戈班集團和廣汽集團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合資興建,是廣汽梅州產業園引入的第一個世界500強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6.2億元,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1.8億元。
得益于廣州對口幫扶梅州“聯動發展、產業共建”的模式,梅州圣戈班跑出了“1個月簽約、8個月投產”的速度。在廣梅兩地政府部門的高效服務下,該公司今年年產高端汽車玻璃約100萬片,產值近億元。
梅州圣戈班落戶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下簡稱“廣梅園”),是穗梅產業共建的一個典型例子。據了解,2008年8月,廣州、梅州兩市依托廣梅園,成立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機制,是穗梅產業共建的主陣地。廣梅園立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先行區示范區的發展定位,積極引進汽車零部件、大健康、電子信息、大數據等綠色現代產業,扎實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加快創建國家高新區,推進產城人融合協調發展。
今年以來,穗梅產業共建累計新簽約產業項目97個,計劃投資總額269.18億元;新開工項目130個(55個已投產,75個在建),納入省工信委產業共建項目庫的億元以上項目22個。至目前,廣梅園有企業128家,其中投產企業98家(含規上企業38家,高新技術企業1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家)。
創新驅動,轉換動能凸顯集群效應
如何發揮廣梅園的輻射帶動效應,讓這個強力引擎推動梅州蘇區振興發展?廣梅指揮部通過頂層規劃設計,集聚產業、注重創新、匯聚人才、優化營商環境,使廣梅園產生源源不斷的動能。
產業集聚方面,園區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大健康、電子信息、大數據等主導產業,兼顧發展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和商貿酒店等現代服務業,集聚了廣汽集團、廣藥集團、法國圣戈班等世界500強企業,廣州輕工、廣州工控、科倫藥業、伊利食品中國500強企業,以及珠江啤酒、廣州酒家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目前,初步形成以廣藥集團、科倫藥業、伊利食品、珠江啤酒、廣州酒家利口福為代表的食品飲料和大健康產業集群;以廣汽集團、法國圣戈班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制造產業集群;以廣州工控、廣州輕工為代表的智能家電產業集群;以裕源織造、華裕織造為代表的輕工紡織產業集群。
加速科創方面,通過努力,今年廣梅園已列入科技部2021年度高新區以升促建調研名單。廣梅園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現有航天育種、華師昆蟲兩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仲愷廣梅研究院兩家博士工作站以及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梅州分中心等五家創新研究院。深化省市協同創新,擁有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梅州分中心、省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梅州分中心兩個科技服務平臺。引進亞洲數據集團等兩家產業孵化機構,一批成長性項目正孵化培育。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扶持企業加快產品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多家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創新動力源。
匯聚人才方面,突出招才引智,打造創業生態;落實人才政策,獎勵產業領軍人才和優質創業項目。以“線上+線下”的方式,面向省內外開展招才引智工作,今年新增就業人數約800人。
營商環境方面,入園企業除享受蘇區優惠扶持政策外,也可享受廣東省、廣州市、梅州市以及園區等多重政策疊加紅利,廣州市每年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廣州企業在園區投資建設運營,在固定資產投資、物流費用等方面給予補助。推進電子證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網上辦事,容缺受理、告知承諾等制度大大縮短審批時限,企業辦事從“最多跑一次”逐步轉向“一次不用跑”。領導干部和服務企業工作組常態化掛鉤聯系企業,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聚焦民生,真心真情為民辦實事
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廣梅指揮部聚焦梅州蘇區民生關切,回應人民期盼,緊盯梅州教育、醫療、就業、住行等基本民生領域問題,著力改善和提升蘇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搶抓省有關教育政策,推動華南師范大學、廣梅園、興寧市政府合作創辦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廣梅園小學,推動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投入175萬元幫扶資金幫助籌建梅州職業技術學院,促進廣州市南國學校與興寧市錦繡學校簽訂兩校共建工作實施方案,推動穗梅兩地教師開展教學經驗交流。據統計,2021年以來,廣州對梅州共投入教育幫扶資金913.85萬元,有效優化了梅州教育資源配置。
為改變梅州醫療資源相對落后現狀,廣梅指揮部統籌協調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粵東醫院接管運營廣梅開發區醫院和梅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市婦女兒童醫院)整體遷建等工作,協調廣州市各級醫療機構派出專家赴梅講學或開展業務指導,在梅順利舉辦“愛心救心”義診篩查活動,不斷提高群眾就醫獲得感。
廣梅指揮部還加大就業服務力度,轉移就業安置人數10830人,新增就業3502人,建立“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實訓基地,促進貧困家庭人員實現長期穩定就業,有效促進了社會穩定。
選派干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力量
12月底,梅州冬季的天氣寒冷。在梅州市五華縣橫陂鎮憫農農業科技公司的苗種孵化場,番禺區駐五華縣幫扶工作組的隊員再次來檢查孵化場保溫、保暖問題。
原來“羅氏沼蝦”是廣州市番禺區對口支援辦為五華縣引進的“稻蝦共作”農業產業項目。為擴大產業鏈,今年9月,在工作組的推動下,憫農農業科技公司在橫陂鎮設立了孵化基地。
“感謝工作組的幫助,我們已經為12個蝦塘(共60畝)全部蓋上薄膜。”憫農農業科技公司技術員介紹,這樣一方面可以一年四季繁殖蝦苗,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冬春季時機把苗標粗,直至養成可出售的成蝦上市,屆時可讓五華消費者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在春節的餐桌上加上一道美食。
番禺區駐五華縣幫扶工作組只是廣州對口幫扶梅州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的一個縮影。據介紹,今年7月,廣州從市直單位、市屬國企和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番禺區等4個區中選派159名優秀干部到梅州30個重點鄉鎮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工作隊進駐后,廣梅指揮部積極與縣、鎮、村對接,克服各種困難,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深入一線調研,實現四個“全覆蓋”:廣梅指揮部督導調研30個幫扶鎮全覆蓋,30個工作隊調研671個行政村全覆蓋,各縣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調研摸查全覆蓋,為幫扶鎮建立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全覆蓋。同時,形成30個幫扶鎮加指揮部的調研報告。
“造血”幫扶,發展強鎮興村富民產業
廣州派駐梅州的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立足梅州“紅色+綠色”資源稟賦,著眼生產鏈、加工鏈、銷售鏈“全鏈路”振興的視野,在“農”字上下功夫,在“全”字上抓拓展,幫扶推動傳統農業升級,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工作隊在五華縣梅林鎮通過“基地+鎮企+村社+銷售”探索建立種植養殖基地,大力推廣“稻蝦共作”模式,“稻蝦共作”面積由最初的10畝擴大到200畝;在興寧市大坪鎮把本地的絲苗米、大豆、高山紅薯、鷹嘴桃、沙田柚、油茶等特色農業與紅色產業的打造結合起來,打造“紅色+特色農業+美食+休閑旅游+民宿”等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在梅縣區畬江鎮對接廣之旅、南湖國旅等旅游企業開拓鄉村振興游線路,依托靠近廣梅園區等地理優勢,整合工業游和鄉村游、鎮農品展銷節以及加入紅色旅游元素,形成畬江特色“鄉村振興游”。
“立足梅州聯動灣區 穗梅共促鄉村振興”。12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簽約儀式暨短視頻&主播帶貨大賽啟動,現場穗梅兩地企業簽訂梅州優質農產品合作協議金額超過3000萬元。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是穗梅企業互聯互通、合力共進的“穗梅聯動平臺”。據悉,該中心自2019年落戶梅州以來,強化與梅州各大生產加工基地的鏈接,依托越秀集團平臺聯動灣區市場,在“雙向流通業務”、拓展“線上線下渠道”、探索“預制菜模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實現菜籃子平臺交易量13萬噸,“914”“雙12”兩場線上柚子直播活動創造“3分鐘3萬個”“6分鐘5萬個”的成績,首款預制菜“風行菜籃子鴿子湯”上市,全年預計營業額超過2200萬元等,有效助力梅州鎮村農業發展和農產品銷售。
聚焦產業,探索可持續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廣梅指揮部牢牢扭住產業這個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結合梅州資源稟賦,創新產業合作模式,探索可復制、可推廣路徑,激活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
“政府+民企”助力全產業鏈發展。駐鎮工作隊引進廣州市初心優品商業有限公司與豐順縣潘田鎮、梅縣區丙村鎮、興寧市水口鎮等開展鎮企合作,以“政府主導推動土地流轉+企業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專業團隊市場化運營”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合作項目。在豐順縣潘田鎮開展“煙稻輪種+稻谷烘干+大米加工”產業合作項目,已流轉土地800畝;在興寧市水口鎮開展“稻蝦油菜花輪種+稻谷烘干+菜籽油加工廠”產業項目,已集約流轉撂荒農田500畝。
“光伏+國企”帶動促進就業創收。引進廣州發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南方電網等實力雄厚的國企,以新鋪鎮為示范,探索“光伏+”模式,發展“農光互補”板下經濟。目前,該模式已在潘田鎮、南口鎮、畬江鎮、白渡鎮等陸續鋪開。蕉嶺縣新鋪鎮工作隊依托廣州發展集團,引進“光伏小鎮”示范項目,擬成立鎮級投資開發公司,打造“光伏+農、林、漁、旅游”生態經濟產業鏈,計劃投資約9億元。
“文旅+農業”打造農民增收新業態。西陽鎮工作隊進駐后充分發揮筀竹村山水人文資源優勢,以旅游業為重點,培育鄉村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筀竹樣板”。一是打造民宿產業集群,依托現有5間民宿,盤活閑置農房,以村集體入股、企業建設經營的開發模式,重點發展農家客棧、民宿旅社、酒吧茶館、書吧、手工作坊等,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二是推出農旅體驗項目,利用火龍果種植基地和柚子產業,發展特色種養,開發采摘體驗、果樹認養和自然科普項目,發展農旅體驗項目。三是開發特色文旅活動,利用白宮河和周邊豐富山水資源,開發打造專業徒步、溯溪、騎行路線,籌劃舉辦年度竹文化、戶外、民俗等特色文旅活動主題活動,豐富游玩體驗項目。
“產業園+鄉村”合力提升產業幫扶質量效益。積極推廣“以大帶小”模式,鼓勵深加工企業帶動農戶創收。廣藥王老吉建設梅州規范化種植基地212.5畝,同時帶動570戶種植1840畝仙草,公司按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大幅提高農民收益,每畝收益約2800元。金柚康公司從脫貧村收購殘次柚果實現變廢為寶,今年以來共收購475噸殘次果,為農戶創收近700萬元。廣州酒家充分利用梅州優質農副產品資源稟賦延伸產業鏈,開發五華紅薯流心酥等深加工產品,賦能鄉村振興更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