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脫貧攻堅階段,遍布易地搬遷安置區內一個個小小的扶貧車間為解決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加穩定收入、發展扶貧產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邁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扶貧車間以其分布廣、吸納就業多、經營靈活等突出優點繼續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然而,扶貧車間也普遍存在業態單一、管理松散、發展能力弱等短板弱項。
針對這些短板弱項,廣黔協作黔南工作組一方面加大扶貧車間穩崗補貼廣幫資金保障力度,另一方面創新探索、主動作為,通過東西部協作機制,引導廣州科技、文化、互聯網優勢資源鏈接黔南扶貧車間企業,加快推進兩地各種資源要素交流循環,努力探索在全面鄉村振興新賽道上廣州援建扶貧車間高質量發展的新經驗。
強黨建,幫助扶貧車間凝心聚力強肌體
在黔南州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扶貧車間,鮮紅黨旗隨處可見,醒目的“黨員先鋒崗”紅色標牌懸掛在每條生產線顯著位置,車間內一片蓬勃發展的繁忙景象。在這家扶貧車間從事服裝生產的貴州依科達制衣有限公司,是2018年通過東西部協作引入的企業。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原先小作坊式的松散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
為促進扶貧車間企業健康發展,廣黔協作黔南工作隊惠水工作小組發揮黨建能力強優勢,指導該企業成立黨支部,協助開展車間內黨建工作。公司黨支部成立后,迅速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在生產線上設立了黨員先鋒崗、巾幗巧手崗等先進示范崗位,帶動扶貧車間職工對標先進,爭當模范。廣黔協作黔南工作隊惠水工作小組還幫助該公司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邀請車間黨員一起上專題黨課,倡導企業講政治、講大局、講社會責任感。
完善的黨建工作有效地推動了該企業樹立起社會責任意識。目前該扶貧車間為搬遷社區弱勞力、半勞力和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140個,占全部就業崗位58%,就業人員月平均收入達到3500—4000元。
黨支部的建立,引導企業按規律辦事和按規矩辦事,使企業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企業競爭力日益增強。現該公司業務涉及中航工業南方(集團)、茅臺集團等10多家大型國有企業職業工裝加工生產,2021年投產校服生產線,完成40所各類學校5萬余套定制校服生產任務。在有關部門的推薦下,該公司被認定為省級就業扶貧車間,成為貴州服裝生產加工明星企業。
引科技,推動扶貧車間轉型升級上檔次
通過東西部協作機制,黔南州農科所、廣州的仲愷農業技術工程學院食品學院和貴州永紅酒業有限公司實施“黑糯米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項目,解決了該扶貧車間生產中黑糯米酒品質不穩定問題、篩選了發酵的酵母菌種及發酵過程中花色苷的變化規律等技術難題。制定黑糯米加工技術標準1個,并在基地進行運用,目前企業的生產能力由500噸增加到1100噸,生產量帶動當地黑糯米的價格由2.9元/斤增加到3.7元/斤,農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黔南州獨山縣,通過廣黔協作黔南工作隊獨山縣工作小組牽線搭橋,廣州興森快捷電路科技有限公司捐資在易地搬遷安置區興建扶貧車間,并引入了貴州協力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以前,該扶貧車間主要由生產布藝玩具。在獨山縣工作小組的支持下,該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和變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主動求變,逐漸轉型為生產智能穿戴、空調服、智能發熱服,以及森馬服飾代加工產品等,訂單產品遠銷海內外。公司研發生產的智能發熱服,可在戶外保持40度以上溫度達8小時以上,在北美、北歐和俄羅斯等寒冷地區極具市場潛力。目前該扶貧車間已有員工134人,其中原建檔立卡貧困戶25人,易地扶貧搬遷戶35人,殘疾人1名,其余為堯梭村及周邊群眾。員工月工資在2000-7000元之間,平均3500元左右。
活文化,刮起扶貧車間絢麗多彩民族風
非遺扶貧車間不僅幫助被幫扶地區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而且傳承傳統非遺文化技藝,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注入愈久彌堅的文化內生力。廣黔協作黔南工作隊平塘工作組抓住當地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特點,積極拓寬思路、多措并舉幫助黔南州平塘縣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和產業化發展。
一是支持民族特色用品商品化。引導廣幫資金投資100萬元,發展卡蒲毛南族鄉“鄉廠校店”毛南香囊系列產品加工項目。香囊在毛南族同胞里曾是家常的小物件,該項目通過制作、銷售香囊,帶動卡蒲鄉毛南族群眾中草藥種植業和手工產業的發展,解決當地群眾就業的同時傳播了毛南族特色文化。
二是促進東西部非遺文化融合發展創新發展。今年7月,在該工作組的積極推動下,廣繡非遺傳承人唐曉玲老師在黔南州平塘縣注冊成立繡形繡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中國天眼”所在的克度鎮建立了非遺扶貧車間,集黔繡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生產、培訓、宣傳、展示于一體,以點帶面大力開展廣繡苗繡融合發展。唐曉玲老師多次到荔波、平塘、羅甸三地,將廣繡針法傾囊相授。黔南繡娘們憑借扎實的功底和靈巧的雙手,很快便為自己“繡出”一條“增收路”。截至9月,荔波、平塘、羅甸三地共開展廣繡技藝交流培訓200多人次,帶動就業100余人,其中脫貧人口16人。
上云端,插上扶貧車間互聯網隱形翅膀
黔南工作組高度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扶貧車間產銷的影響,充分發揮廣州互聯網頭部企業聚集優勢,幫助黔南扶貧車間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海珠區甕安縣工作小組引入知名電商企業廣州花生日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甕安縣扶貧車間企業黃紅纓茶業公司設立“東西部協作數字中心”和“東西部協作直播基地”,為黃紅纓茶業公司提供數字咨詢服務,聯合舉行線上直播帶貨活動,數字賦能企業發展。
廣州花生日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還組織全國各地的帶貨達人團到黃紅纓茶業公司種植基地現場直播,活動當日收獲超200萬次的線上點擊量,全國各地網友通過收看這次直播活動欣賞到了“黃紅纓”茶園的美、第一次知道了“黃紅纓”品牌的茶葉,取得了巨大宣傳效應。
與此同時,黔南工作組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深度和廣度,利用網絡購物鏈接、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推送平臺,聯合淘寶、唯品會等網絡平臺對幫扶地區農產品開展宣傳推廣、選品、購買及咨詢服務,免費提供推廣資源、發動電商平臺引流幫助扶貧車間產品對接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打通扶貧車間里的黔貨出山“最后一公里”,竭盡所能幫助扶貧車間穩生產、找銷路、保就業。
截至目前,通過東西部協作機制,廣州援建(扶貧)貴州省黔南州車間數126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數5730人,其中脫貧人口2216人,累計幫助銷售黔南州農產品總額達18.13億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賽道上,扎根在黔南州廣闊熱土上千百個小小扶貧車間,正在裝上來自廣州的高端配置,為黔南各族群眾點燃致富夢想,為加快經濟雙循環提供強勁的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