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記者獲悉,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駐疏附工作隊(以下簡稱駐疏附工作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兩個傳承”、“兩個覆蓋”,在疏附縣各中小學實施文化潤疆“紅色筑基”工程,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追尋紅色足跡,紅色基地成思政課“打卡地”
“各位老師、同學們好,歡迎各位來到疏附三中紅色筑基愛國主義教育館,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紹中國共產黨黨史和新疆四史,請大家跟我來。”疏附三中穗疏共建“紅色筑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由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組成的“紅孩兒”宣講員,在認真地向學校老師和同學做解說。
每一次的“紅色課堂”深得學生喜愛。由上千名“紅孩兒”宣講員組成的宣講團,將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新時代的故事形成宣講稿,開展校內宣講,讓“紅色教育”浸潤到全縣每名學生。
駐疏附工作隊在疏附縣建立的22個“紅色筑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思政課“打卡地”,兼具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思政文化,讓疏附教育“紅花”開遍天山南北。
培根鑄魂,非遺傳統文化為鄉村孩子啟智潤心
“剪紙就是要線線相連,剪刀動,紙不動……”在疏附縣明德小學的教室里,一堂關于小動物的剪紙課讓孩子們特別興奮,來自梅州市肩一小學的援疆教師謝秀珠正在給孩子們上剪紙課。
駐疏附工作隊充分發揮援疆教師作用,打造“謝秀珠剪紙工作室”客家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培訓當地教師,開展社團活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在疏附。
援疆教師、客家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謝秀珠給孩子們上剪紙課。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駐疏附工作隊通過各種切實有效的方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構建以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為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在各受援學校建立學生社團,開展剪紙、戲曲、合唱、快板、書法、國畫、舞蹈、舞獅、舞龍、經典誦讀等社團活動,多途徑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到疏附全縣的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里,培根鑄魂,潤育生命。
援疆教師汪永倫把粵語童謠《月光光》帶進合唱社團。
在疏附縣三中,援疆教師黃華平指導學生進行書法練習。
明德小學舞龍隊的孩子們在援疆教師鄔健勇的指導下認真練習動作。
駐疏附工作隊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大思政育人全覆蓋,讓“紅色筑基”工程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充滿疏附校園,潤物無聲、文化潤心,為疏附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廣州的“血液”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