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規合一:謀劃廣州內涵式發展
作為廣州歷史上第一部“多規合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已獲國務院批復,《規劃》是廣州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
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空間格局示意圖(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9月2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省自然資源廳、市政府、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對《規劃》的內容和特色,以及如何進一步細化、實施進行了解讀。
《規劃》謀劃的藍圖有何特色?
?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謀劃超大城市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轉變的新路徑
?構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模式,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探索治理型空間規劃的新方法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遲軍在發布會上表示,《規劃》以奮力實現“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為目標愿景,圍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明確廣州各階段的目標愿景;在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等方面,為廣州擘畫了面向2035的藍圖。
《規劃》整體謀劃了廣州面向2035年中長期發展的空間戰略藍圖,主要有四大特色。
首先,擘畫美麗國土空間,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兑巹潯肥冀K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劃定“三區三線”,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廣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8.0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59.81萬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429.1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39.78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135平方千米以內。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其次,推進高質量發展,謀劃超大城市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轉變的新路徑。《規劃》明確“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精準調控、提質增效”的用地策略,強化土地資源配置的精準性。注重塑造發展新動能,支撐城市核心功能布局優化,強化城市發展競爭力。
再次,突出高品質生活,聚焦老城市新活力,構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模式。《規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推動構建多層次住房供給體系,建立健全“區域級—城市級—地區級—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建設兒童友好、青年發展、老年頤養的全齡友好15分鐘生活圈,滿足全齡段居住生活、文體休閑等多元化服務需求。
最后,圍繞高水平治理,探索治理型空間規劃的新方法?!兑巹潯芬詳底旨夹g賦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效能。推進智慧交通建設,推動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與城市交通的空間協同,健全城市交通空間協同分析決策輔助系統,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完善全流程出行服務統一平臺。提升城市風險預警和防控水平,深化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數字化、智能化管控平臺。加強規劃智慧管理,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各項行為進行動態監測和實施評估,加強對重要控制線、重大戰略區域、重大工程、重點領域等的動態監測和及時預警。
遲軍表示,接下來,廣州將嚴格落實批復要求,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指導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和近期規劃編制,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同時用好體檢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執行的監督檢查。
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等功能如何發揮?
?建立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統籌管理制度
?“一張圖”上統籌協調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的空間需求
?打造“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空間規劃
《規劃》著眼長遠,是對廣州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如何通過《規劃》實施更好發揮廣州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功能?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楊地表示,自然資源部將積極支持廣州市人民政府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批復要求,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要健全城市規劃體系,依據總體規劃編制下層次的區級總體規劃,建立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統籌管理制度,探索不同類型的詳細規劃編制與實施方式,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加強城市設計方法運用,挖掘存量資源資產的特色和潛力,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激發城市發展活力,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守牢各類安全發展的空間底線,并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協調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各專項領域的空間需求,從源頭破解空間利用矛盾,實現空間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充分發揮總體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上的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
要構建高效的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體系,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全力打造“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依法依規及時落地,更好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廣州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如何體現?
?構建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
?共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強化珠三角核心區輻射能力和示范效應
?著力建設1小時同城一體化圈層,構建2小時協同發展圈層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從全省來看,《規劃》如何體現廣州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余云州表示,《規劃》從四個方面強化廣州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鑄造動力引擎,助力廣東省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積極探索和科學謀劃。
引領全面提升雙循環戰略鏈接能力?!兑巹潯诽岢觥皹嫿p循環戰略鏈接城市”,發揮國家綜合性門戶、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作用,促進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航空方面,提升白云國際機場全球城市連通能力;海運方面,加強與沿線海港合作,強化南沙港與東南亞及共建“一帶一路”港口的聯系協作;陸路通道方面,加強鏈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及東南亞地區的通道空間保障,推動廣州到歐洲、中亞、東南亞等國際班列擴量增效。廣州海陸空樞紐能級全面提升,將極大增強廣東省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和全球市場兩個扇面的鏈接與輻射能力。
引領共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兑巹潯诽岢?,要服務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推動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建設面向港澳的優質生活圈。加強與深圳“雙城”聯動,推動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融合發展,共建100公里“黃金內灣”。省廳正聯動廣州、深圳等灣區城市,聚焦區域一體化、創新空間重塑、品質形象提升、生態韌性安全等關鍵議題,共同謀劃建設國際一流灣區。
引領協同全省區域發展格局?!兑巹潯诽岢鰪V州要發揮省會城市帶頭引領作用,強化珠三角核心區輻射能力和示范效應。深化與粵東、粵西沿海地區聯動,共建南部海洋經濟圈,支撐沿海經濟帶發展,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契機,進一步強化與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協同發力,共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助力全省新型城鎮化戰略落地見效。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廣州作為省會城市的擔當,有利于持續釋放區域協調發展活力。
引領壯大廣州都市圈高效發展。《規劃》提出著力建設1小時同城一體化圈層,與佛山、東莞、中山、肇慶、清遠等鄰接城市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跨城通勤、產業協作、生態保護修復聯防共治、治理協同等方面加強聯動,推動更高質量的廣佛同城、推動更高層次的廣清一體化和穗莞惠合作;構建2小時協同發展圈層,構建東江、西江、綏江、北江等發展走廊,與港、澳以及省內更多城市在生態網絡、交通網絡、產業創新網絡等方面實現深度銜接。廣州都市圈的不斷壯大,將為全省“雙核+雙副中心”戰略實施提供重要支撐。
超大城市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如何提升?
?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要素齊備、人口超兩千萬、經濟總量超三萬億,如何進一步提升超大城市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鄧毛穎圍繞《規劃》落地細化舉措開展解讀。
鄧毛穎表示,這輪《規劃》以向南、向東融灣發展為總體方向,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緊湊布局、生態韌性,提升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
首先,本輪《規劃》將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其中,“一帶”為珠江高質量發展帶,是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鏈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的重要紐帶;“一軸”為活力創新軸,是廣州聯動灣區東西兩岸的戰略脊梁。
“三核”分別為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南沙新區,是承擔全球城市功能、展現國際大都市時代活力與獨特魅力的核心區域?!兑巹潯穼嵤⒓涌熘行某菂^核心功能集聚和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加快東部中心構建廣州現代產業體系核心集聚地,將南沙新區重點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四極”為國家知識中心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四個外圍綜合新城,以復合交通樞紐建設、優質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外溢等多類方式,輻射帶動周邊區域高質量發展,實現網絡聯動和全域繁榮。
為實現超大城市空間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規劃》發揮廣州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要素齊備的優勢,加強生態空間的系統性和聯通性,優化“九片六核多廊”的生態格局,打造9大生態片區、6大生態節點、共計5000公里的生態廊道。
其次,本輪《規劃》將在廣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構建全齡友好的城鄉生活圈,運用大數據精準描繪全市各類人群的空間畫像,面向兒童友好、青年發展、老年頤養,優化15分鐘城鄉生活圈,增加嬰幼兒托管、長者食堂、特殊教育、低成本創業創新空間、技能培訓等設施供給,構建可負擔的住房供應體系,讓群眾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推動公園全域化。圍繞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推動城園融合,構建“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四級體系,持續增加口袋公園,實現市民5分鐘見綠;整合碧道、綠道、云道、登山步道等慢行網絡,打造“游山樂水”高質量徒步和露營網絡,塑造美麗嶺南大地景觀。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兑巹潯返穆鋵崒⑦M一步凸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歷史文化和歷史地位,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通過“繡花”功夫微改造方式推進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功能活化,復興傳統中軸線,持續推進歷史地標及周邊環境的品質提升,保護“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钡纳剿h境和傳統街巷特色風貌,建設9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