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經市政府同意發布。《規劃》提出,結合廣州市空間規劃與生活圈構建,打造“三核四極”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醫療衛生設施布局結構。
根據《規劃》,至2035年,廣州將建立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體系完整、公平可及、連續協同、優質高效、富有韌性的醫療衛生服務圈,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療中心、國際一流健康城市以及宜居之城。規劃提出,近期廣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達到6.46張,到2035年,廣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將達到7.4—8.0張。
劃分四類地區 分類分區施策
《規劃》匹配面向2035年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劃分區域中心型、區域輻射型、節點強化型及外圍提升型四類地區,分類分區施策,確立各地區布局目標與策略,統籌醫療衛生設施資源以實現均衡布局,擴大優質資源覆蓋。
區域中心型片區
合理配置床位資源,鼓勵高水平大型醫院疏解部分床位至外圍地區,釋放空間用于臨床研究與技術創新,擴大區屬二級以下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模,同時強化優質醫療資源集群配置,全面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
區域輻射型片區
補足高等級綜合醫療資源及專科資源短板,依托現有資源特色培養形成一個或若干個專科優勢,并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社區醫院,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
節點強化型片區
至少配置一家區屬或以上三級綜合醫院,或依托相應規模的“大專科、小綜合”三級醫院兼顧提供綜合醫院服務,同時引導高水平三級醫院在該類地區設置分院區。
外圍提升型片區
結合人口增長及分布變化情況,強化鎮衛生院建設或新建、擴建區屬綜合醫院分院區,暢通鎮衛生院與區內高等級綜合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形成常見病診療、住院及急救中心。
堅持“上下銜接” 持續推進分級診療
《規劃》提出,支持高水平醫院建設,強化對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國際醫學中心等高水平醫院的空間支撐,保障其擴建、新設分院區的空間需求。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依托市屬高水平三級醫院建設項目,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容量及收治能力,強化區屬三級綜合醫院建設,作為優質醫療資源的有效補充。
鞏固基層醫療服務網底,整合區屬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與資源力量,加快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完善基層醫療衛生網絡建設。支持區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建設及部分區屬醫院改擴建項目,承擔優質醫療資源服務的銜接與下沉;支持大力發展社區醫院,鼓勵新建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按照社區醫院建設標準進行建設,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鎮一衛生院”的標準,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網絡。
突出醫防并重 落實“平急兩用”部署
《規劃》提出,醫防融合,加強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要重點推進醫療衛生設施平急轉型升級,加強醫療機構設施“平急兩用”改造建設,強化醫療應急服務點升級改造。推進“平急結合”醫院建設,建立醫院建筑平急轉換體系,到2025年,全市建設平急結合醫院9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標擴能,強化發熱門診(診室)規范化建設,依托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化儲備一批醫療應急服務點,“平時”滿足周邊居民日常診療服務需求,“急時”轉為定點醫療機構。
要加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市應急醫院和市緊急醫學救援指揮中心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重大傳染病救治及醫療應急管理和救治體系。依托廣東省創建國家級區域公共衛生中心和建設省級區域公共衛生中心的有關部署,強化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創建省級區域公共衛生中心的建設。建設3所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聯動大型綜合醫院建設作為定點救治醫院及戰略儲備醫院,在區級層面,強化傳染病“早診早治”平臺及救治后備。
何為“三核四極多點”?
“三核”為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南沙新區三個城市核心區,是展現國際大都市時代活力與獨特魅力的核心區域。
“四極”包括國家知識中心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四個外圍綜合新城,是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多點”包括市橋、荔城、街口、新華四個地區中心和若干個新型城鎮,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