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出臺《關于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從服務市場主體、擴大有效需求、產業提質增效等三個維度,推出9方面38項具體政策措施。
用心服務市場主體
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的亮點之一就是聚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增強企業獲得感為第一標準。各項措施主要面向市場主體,力求精準有效解決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多措并舉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
航拍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提出一系列為市場主體減負紓困的措施,包括抓緊落實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等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等;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實施減免增值稅、減免“六稅兩費”;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實施優惠。延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
延長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的補繳期限。
延長住房公積金緩繳期限,經營困難的繳存單位,可按規定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緩繳期限延長至2023年6月30日等。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聚焦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提升貸款可獲得性,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措施,包括:對于暫時遇困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借款人按市場化原則共同協商延期還本付息。
落實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政策,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讓利,應減盡減,盡量擴大政策受惠面。
·加大融資增信支持力度
加大對符合條件企業的融資增信支持力度,取消市融資再擔保公司對擔保機構的再擔保收費,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減少或取消抵押、質押反擔保要求。
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零售、文化旅游(含電影)、交通物流、養老服務、會展等行業企業,加大票據融資支持力度;運用交易流水、經營用房租賃以及有關信用信息等數據發放更多信用貸款。
推動“信易貸”“粵信融”“中小融”等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主動對接服務小微、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新型農業經營等市場主體融資需求等。
·加大援企穩崗力度
從用工單位和從業人員雙向發力,提出一系列助用工、促就業的保障措施,包括:對缺工企業實行清單式管理和提供針對性服務;對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廣州市重點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每成功介紹1人(簽訂勞動合同并參加社會保險1個月以上)按每人400元給予一次性職業介紹補貼。
繼續發放就業補貼和實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
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擴大“戶外勞動者工會愛心驛站”等公益站點覆蓋范圍等。
·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著眼市場主體不可或缺的水、電、氣、物流、用地等生產要素,提出一系列可操作、見效快的支持措施,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包括:完善用水用氣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入推進供水價格改革等,推動村級工業集聚區供電環境綜合升級改造,確保迎峰度夏企業用電平穩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還可用符合條件的信用報告和信用承諾替代物業產權證明進行用電報裝。
此外,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還從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用地成本等方面,提出對新開通定期國際、國內貨運航線、新增外貿航線進行補貼或獎勵;推動實現產業項目“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常態化;建設一批適應需求、集中高效、配套完善、低于市場價租賃和出售的政策性標準廠房等措施。
努力擴大有效需求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從這三個方向發力,努力推動投資有動力、消費有活力、出口有潛力,支持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
·提振消費
從做旺消費市場出發,提出繼續辦好國際購物節等消費品牌活動;支持企業合理外擺及促銷活動,優化戶外廣告設置、戶外展示等經營行為的管理措施;合理增加消費信貸,適時研究發放政府消費券,在節假日發放文旅專項消費券;出臺實施促進首店首發經濟發展專項政策;出臺促進汽車消費專項政策;繼續實施新能源指標直接配置措施,2023年上半年額外增加3萬個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并臨時放寬非本市戶籍人員申請節能車增量指標資格條件;支持各類展會加快復展,辦好聯合國采購商大會等各類品牌展會;出臺廣州市品牌展會認定辦法,對認定的廣州市品牌展會給予扶持等。
從提升消費品質出發,提出支持餐飲、住宿、家政、美發、洗染等商務領域居民生活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增加優質商業載體供給,出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方案,推進實施廣州市支持商業網點建設若干措施,鼓勵支持大型零售商業項目、現代化商貿物流設施等建設。
·帶動投資
強化目標引領,提出加快重點項目“攻城拔寨”,爭取287個新開工項目9月底前全部開工,推進1722個“攻城拔寨”項目完成年度投資5261億元,爭取帶動固定資產投資超萬億元。
突出關鍵領域,提出保持工業投資快速增長勢頭,對“十四五”期間廣州市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項目,在省級獎勵的基礎上,市級財政給予1:1配套扶持;制定加快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建設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項目獎補額度等。
·推動出口
推進“五外聯動”,廣州發力“走出去”。
提出組織企業參加100場 “粵貿全球”境外展會,走出國門拉訂單。
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給予一定資助;持續壓縮出口退稅辦理時間,提高辦理效率;大力發展外包業務,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優化外經布局,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支持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努力“引進來”提出落實外資獎勵政策,對在廣州設立的外資新項目和增資項目,按獲得省財政利用外資項目獎勵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并鼓勵各區在市財政獎勵的基礎上另行安排獎勵;支持多種形式外商投資,實施市場準入“極簡審批”;探索建立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對引進的戰略科學家、重點產業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行“綠色通道+政策定制”服務;優化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及指導目錄,制定人才安家補貼指導標準,出臺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實施辦法,鼓勵全球人才來穗等。
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兼顧長期和當前的產業發展,立足穩增長、提質效,注重獎補支持和優化環境齊發力,努力實現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推動重點產業發展
提出一系列增動力、強實力的舉措,包括:實施穩產增產獎補政策,支持工業企業擴產增效。加大首臺套、首版次獎補力度,對于符合條件的首版次軟件研發項目給予最高300萬元的獎勵;對符合市目錄要求的產品,對同一家企業的同一個裝備產品按不超過單臺(套)銷售價格的30%給予獎勵,成套裝備獎勵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單臺設備獎勵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總成或核心部件獎勵最高不超過100萬元。開展重點產業鏈“大手拉小手”供需合作對接系列活動,引導“鏈主”企業、大型企業面向中小企業發布產品和服務采購計劃等。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瞄準未來發展機遇,提出出臺實施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發揮好300億元汽車產業及零部件產業發展基金作用,近地化構建“432”汽車產業園區,提升車規級芯片、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近地化率。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推動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加快發展。扶持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對取得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企業進行最高500萬元補助;對符合條件的研發服務機構提供生物醫藥研發服務進行最高3000萬元補助;優化創新藥物臨床服務中心功能,提升“研發—臨床—中試—制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水平。
·支持市場主體做大做強
提出支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對首次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給予20萬元獎勵、重新認定通過的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
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統計“四上”企業庫的高新技術企業額外獎勵10萬元,同時根據企業申請認定時間上一年度申報享受研發費稅前加計扣除的金額給予額外獎勵。
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認定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