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三線一單”落地,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廣州城市發展,有了一把“綠色標尺”。
日前,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下稱《方案》)。《方案》聚焦加快推進廣州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落地,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有了“三線一單”就相當于有了一套精準的“綠色標尺”,時刻度量著地方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根據《方案》,到2025年,廣州將建立較為完善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共劃定環境管控單元253個,并提出了水環境和大氣質量持續改善,國控、省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穩步提升,建設低碳試點城市、“無廢城市”等具體目標。
確保多項規劃協調統一
何為“三線一單”?
“三線一單”即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該項工作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強化國土空間環境管控、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過去,環保手段主要以數據對比與衡量為主,對空間的管控缺乏有效手段。而實施“三線一單”則是一種科學的空間管控方式。“三線一單”就像一劑中藥,采用的是系統診斷、整體調理的方法,是多要素、跨部門整體集成和海量數據的整合。
近年來,全國多個省市啟動并推進了“三線一單”工作,都在積極探索如何用“線”管住空間布局,逐步解決產業結構、產業布局不合理問題,如何用“單”規范發展行為。
廣州也不例外。
2018年底,廣州就開始啟動“三線一單”編制。2020年2月底,廣州市組織來自中國環科院等單位的13名國內權威專家對“三線一單”中期成果進行審核,專家組認為中期成果突出了廣州區域定位和發展特征,初步構建了符合廣州實際的生態環境管控體系,為區域發展規劃、空間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
“總結廣州市的經驗,概括起來就是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四個保障和強化成果審核。”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編制過程中,廣州市堅持將“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擺在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部署推動,不斷借鑒和摸索,逐漸形成了一套符合廣州實際的工作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作為首個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的城市,“三線一單”編制注重與國土空間規劃等成果銜接、融合,確保多項規劃協調統一。
在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協調互動中,兩者的成果編制優勢互補。在“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啟動后,雙方保持溝通,確保雙方成果共用基礎數據,同步推進,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與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存在重疊等問題,進行了多次技術對接和行政銜接,確保國土空間格局一致,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統一。
陸域生態保護紅線1329.94平方公里
此次《方案》明確了廣州的生態保護紅線及一般生態空間。
廣州陸域生態保護紅線1329.94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面積的18.35%,主要分布在花都、從化、增城;一般生態空間450.30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面積的6.21%,主要分布在白云、花都、從化、增城;全市海域生態保護紅線98.56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積 的24.64%,主要分布在番禺、南沙。
廣州也對“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
到2025年,廣州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國領先,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在環境質量底線方面,廣州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控、省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穩步提升,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100%;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海水水質主要超標因子無機氮濃度有所下降。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值,臭氧(O3)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鞏固二氧化氮(NO2)達標成效。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廣州對資源利用上線也提出了要求。廣州將強化節約集約利用,持續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水資源、土地資源、岸線資源、能源消耗等達到或優于國家、省下達的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其中,用水總量控制在48.65億立方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不低于0.535,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20.14萬公頃以下,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6.47萬公頃以下。
到2035年,廣州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鞏固完善,生態安全格局穩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國土空間格局。
劃定環境管控單元253個
如今,“三線一單”成果開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
去年2月,廣州公布的工業產業區塊劃定成果,首次在全市劃定工業產業區塊669個,總面積達621平方公里,相當于劃定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充分吸收了現有“三線一單”最新成果,使得工業產業規劃分布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此次《方案》提出,實施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優先向重大發展平臺、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工業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傾斜。在可核查、可監管的基礎上,新建項目原則上實施氮氧化物等量替代,揮發性有機物兩倍削減量替代。
如《方案》設定的廣州琶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管控單元,在大氣環境布局敏感重點管控區內,應嚴格限制新建使用高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項目,大力推進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替代,全面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實施VOCs重點企業分級管控。
包括廣州琶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管控單元在內,廣州共劃定環境管控單元253個,其中陸域環境管控單元237個,海域環境管控單元16個。
在陸域環境管控單元方面,廣州優先保護單元84個,主要為生態保護紅線、一般生態空間、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環境空氣質量一類功能區等區域;重點管控單元107個,主要為人口集中、工業集聚、環境質量超標的區域;一般管控單元46個,為優先保護單元和重點管控單元以外的區域。
海域環境管控單元設置優先保護單元9個,為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管控單元7個,主要為用于拓展工業與城鎮發展空間、開發利用港口航運資源、游憩資源的海域和現狀劣四類海水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將以建設低碳試點城市為抓手,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深化全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減排潛力分析,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探索形成廣州碳中和路徑。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推進碳排放交易,鼓勵企業參與自愿減排項目。推廣近零碳排放區首批示范工程項目經驗,創建一批低碳園區。深化碳普惠制,鼓勵申報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探索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和碳足跡評價。
同時,廣州將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穩步推進“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將嚴格落實綠色文明施工,重點做好施工場地圍閉、地面硬化綠化、工地砂土覆蓋、裸露地表抑塵、物料堆放遮蓋、進出車輛沖洗等環節揚塵管控措施六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