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數據發布 > 圖解數據

廣州科創跑出“加速度”

  • 聽全文
  • 2020-01-07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全球創新集群排名3年躍升42位 技術合同成交額去年突破1000億元

gzrb_20200107011147363.jpg

  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連續2年居全國第一;新認定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2019年,廣州科技創新工作交出了一張亮點紛呈的“成績單”。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廣州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上的全面發力。近一年來,廣州科技創新工作圍繞賦能“老城市新活力”,堅持“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扎實開展科技創新強市建設,高起點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國家中心城市擔當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

  全球科研城市50強廣州居第25位

  近日,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聯合發布《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在全球129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報告指出“中國作為唯一的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躋身GII前20名,成為向來由高收入經濟體組成的群體中的一個例外,取得了令人欽佩的進步。”

  報告同時發布了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記者留意到,廣州排名連續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躍升至第21位,較去年上升11位,在全球范圍來說,都是躍升速度最高的集群之一。報告還留意到,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性創新集群,廣州在PCT國際專利申請、科學出版物、科學產出等方面的優秀表現,是它的排名取得兩位數增長的原因。而根據2018年《自然》雜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強排名,廣州居第25位。

  在廣州科創發展逐漸得到國際權威機構肯定的同時,“國內版”的城市創新指數報告則對廣州進行深度“把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廣州創新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19》,從創新資源、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4個維度對廣州市創新能力進行了監測和評價。結果顯示,2018年廣州創新指數得分為247.25分,較上年提高29.77分。

  廣東近七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廣州

  廣州深刻地認識到,基礎研究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根本,也是技術創新的支撐。

  近年來,廣州大手筆投入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斷涌現,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多點突破、群體性躍升。2012年-2018年,廣州共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127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1147項,包攬全部9個突出貢獻獎。

  為此,廣州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建設冷泉生態系統、動態寬域飛行器試驗裝置、人類細胞譜系、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市、區計劃投入資金達150億元。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透露,總投資5.175億元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已于2018年11月16日開工,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

  2019年8月27日,14位兩院院士出席了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該實驗室于2019年1月揭牌,目前已有16個院士團隊和31個核心團隊加盟,集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50多個單位參與建設,科研人員超過700人。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占全省69%)、省重點實驗室237家、市重點實驗室165家。

  經過多年系統性布局,廣州的基礎研究正日益凸顯競爭優勢。2018年數據顯示,廣州基礎研究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總額比重為12.44%,這一數據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技術發明”邁上新臺階,技術合同成交額破千億元

  2019年,廣州在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明顯進展:突破了飛行時間質譜儀器、電磁屏蔽膜、復印機有機光導鼓制造等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全球首個31寸UHD頂發射印刷H-QLED樣機,全球率先完成400ppi以上高分辨率印刷OLED顯示技術開發……關鍵核心技術“三跑并存”,領跑、并跑的比例越來越大,正逐漸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

  種種突破表明,廣州是創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創新資源只有和產業對接好了,創新資源集聚的優勢才能發揮好。面對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的溝壑,廣州一直堅持從科技成果轉化等關鍵領域及環節努力嘗試跨越、破題創新發展。

  在不久前的11月27日,廣州番禺節能科技園與廣州移動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著手建設“5G +智慧園區”,向園區內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廣州已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368家、眾創空間252家,其中32家孵化器、29家眾創空間獲得A類評價,兩項數量均居全省第一。2019年新認定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居全國第一。

  在一系列利好之下,廣州悄然成為一個技術交易的“大市場”。記者了解到,近年,廣州全市技術合同交易呈現突飛猛進的勢頭。2018年,廣州技術合同成交額719.02億元,在2017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近年來首次居全省第一;2019年廣州技術合同成交額繼續大幅提升,預計將突破1000億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

  “產業發展”積蓄新動能,高新技術企業超1.2萬家

  2019年9月20日,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投產。這是廣州第一條、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芯片只有指甲大小,卻承載著重大的意義,廣州先進制造業正式結束“缺芯”的歷史,并帶動形成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近年,廣州市實施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做大行動,科技創新企業集群化、規模化蓬勃發展。2016-2018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數年均增長率為57.39%,年均增速在國內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創造了連續3年快速增長、年均增長超過3000家的“廣州速度”,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預計超過1.2萬家,繼續保持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的領先優勢。在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9283家,連續2年居全國第一。

  在廣州,中小科技企業逐漸從“小而多”到“精而強”蛻變,在部分行業細分領域的技術處于領跑、并跑地位,培育形成一批“隱形冠軍”和“單打冠軍”。明珞裝備研發出全球首臺自動鉆孔機器人,億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載人無人機,奧翼電子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電子紙,金發科技研發成功亞洲唯一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小馬智行上路全國首支無人駕駛車隊,云從科技刷新3項世界紀錄,獲得中國智能科技最高獎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人才支撐”提供新動力,8位諾獎獲得者在穗工作

  科技創新發展,離不開高端智力資源的支撐。

  2019年,廣州引才政策不斷升級,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依托市產業領軍人才集聚工程、“紅棉計劃”和省珠江人才計劃、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項目,吸引優秀高層次人才來穗。2018年廣州市R&D人員20.36萬人,較2012年增長58.19%,每萬名從業人員中從事R&D研究人員數為149.70人年/萬人,較上年增加12.85人年/萬人。

  2019年6月,施一公院士在參加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上表示:“最近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是對于高端人才不可多得的好政策,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廣州聚集一批世界級頂尖人才。”

  正如施一公所言,廣州在吸引國際高端人才上持續發力。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工作以“兩個率先”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實現外國人工作許可及居留許可“一窗受理、并行辦理”;率先將外國人工作許可辦結時間從20個工作日壓縮到7個工作日。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廣州認定外國及我國港澳臺高層次人才54人(外籍42人、港澳12人),占全省的72%,為上一年的3.9倍。在穗工作的諾獎獲得者8人,外籍院士超過20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特聘專家389人。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