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面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全面落實“12338”決策部署和“1+15”政策文件要求,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全力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增后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一)穩增長,經濟運行趨升向好
2012年,是我市經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的一年,面對嚴峻考驗,市委、市政府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攻堅克難,千方百計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2012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55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20.72億元、4713.16億元和8617.33億元,分別增長3.3%、9.9%和11.1%。
從2012年情況看,廣州市經濟克服了國內外眾多不利影響,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分別同比增長7.3%、8.3%、9.2%和10.5%,雖較2011年有所放緩,但GDP增速持續穩中趨升,增勢好于全國和全省。全國經濟增長呈逐季放緩趨勢,GDP增速由一季度的8.1%下滑至上半年的7.8%,1-3季度進一步下滑至7.7%,全年為7.8%;全省經濟增速筑底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GDP增速分別為7.2%、7.4%和7.9%,全年為8.2%。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GDP增速(10.5%)高于上海(7.5%)、北京(7.7%)、深圳(10.0%)和蘇州(10.1%),低于天津(13.8%)和重慶(13.6%)。
(二)重實體,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2012年初,面對我市工業增速放緩、工業企業效益有所下滑的局面,市委、市政府深入開展“暖企、暖區、暖項目行動”,協調解決企業用電、融資、用地等問題,制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細則,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創新發展,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基礎,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農業生產平穩增長。2012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9.73億元,同比增長3.1%,增幅分別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1.1個和0.5個百分點,與1-3季度持平。
工業生產呈現“溫和回升”態勢。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5%,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提高8.5個、4.5個和2.7個百分點。從各月累計增速看,各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增速總體呈現逐月溫和回升態勢,1-2月增速為全年最低(2.5%),隨后呈逐月回升趨勢,最后兩個月恢復雙位數增長。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0.9%)低于重慶(16.3%)和天津(16.1%),高于上海(2.9%)、北京(7.0%)、深圳(7.3%)和蘇州(7.4%),也高于全國(10.0%)和全省(8.4%)。
工業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輕工業快于重工業。全市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總產值增速分別為14.8%和9.9%,輕工業增速快于重工業4.9個百分點。二是小微型企業快于大中型企業。全市規模以上小微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6.8%,增速比大中型企業(9.9%)快6.9個百分點。三是民營企業帶動作用強。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7.1%,增速快于全市工業平均增速5.6個百分點。四是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較快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12.8%。五是產品產銷率上升,庫存壓力下降。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73%,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六是受國際大環境影響,汽車制造業呈負增長。全市規模以上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6.3%;其中電子產品制造業、石油化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16.1%和10.6%;汽車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6.3%,是歷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
交通運輸逐步加快。2012年,全市完成貨運量7.60億噸,同比增長17.0%;貨物周轉量4889.43億噸千米,增速達70.9%;機場貨郵吞吐量163.90萬噸,增長7.2%;客運量7.61億人次,增長12.3%;四個指標增速均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有所加快。
(三)擴需求,經濟活力不斷提升
2012年,針對外經貿發展面臨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市全力擴內需、促投資、穩外需,大力推進天河路商圈、北京路商圈等十大商圈建設,推動消費市場保持暢旺;推進全市101個重點建設項目,舉辦“新廣州·新商機”推介會和“百家知名企業羊城行”等招商活動,全力推動投資加快增長;積極落實國家和省出口扶持政策,組織企業參加各類經貿交流活動,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
消費市場保持暢旺,全年呈W型走勢。通過開展“廣貨網上行”、國際美食節、時尚購物節等促銷活動,提高廣貨市場占有率,不斷增強消費集聚功能,廣州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2012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77.27億元,同比增長15.2%,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提高0.5個、0.3個和0.8個百分點。2012年,我市消費增速一度小幅回落,在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作用下,消費市場企穩回升,同比增速在1-5月達到次低點、在1-8月達到最低點,8月后持續穩步回升,全年呈W型走勢。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5168.57億元和808.7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17.1%。全市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首次突破三萬億,達3.18萬億元,同比增長26.6%。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5.2%)低于深圳(16.5%)、重慶(16.0%)和天津((15.5%),高于蘇州(15.0%)、北京(11.6%)和上海(9.0%),也高于全國(14.3%)和全省(12.0%)。
消費市場運行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唯品會、環球市場、歡聚時代3家電子商務企業在境外上市,黃埔云埔電子商務園區被授予“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全年限額以上零售業無店鋪企業和個體戶實現零售額187.83億元,增長1.7倍,其中網上商店零售額增長1.6倍;二是港澳臺商投資、外商投資企業零售額大幅增長。限額以上企業和個體戶中,港澳臺商、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實現零售額309.32億元和540.64億元,增速分別為40.2%和33.0%。三是熱點商品銷售暢旺。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零售額增速居前五位的分別是: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93.6%)、體育、娛樂用品類(增53.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52.5%)、化妝品類(增52.5%)和五金、電料類(增50.4%)。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提升,全年呈J型走勢。面對2012年初投資低迷的局面,我市加大重點項目推進力度,在市屬投資、民間投資的有力帶動下,確保了固定資產投資的穩步提升。2012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758.39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提升5.1個、4.3個和1.6個百分點,為年內最高值,全年各月累計增速呈J型走勢。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0.1%)高于北京(9.3%)和上海(3.7%),低于重慶(22.9%)、天津(18.1%)、蘇州(20.2%)和深圳(12.3%),也低于全國(20.6%)和全省(15.5%)。
投資增長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民間、外商、港澳臺投資較為活躍。全市完成民間投資1158.11億元,增長20.5%;分別完成外商和港澳臺投資370.60億元和446.23億元,增速分別為38.2%和17.6%。二是市屬投資快速增長。全市完成市屬投資3043.92億元,增長16.3%,增速快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6.2個百分點。三是建設改造投資增勢良好。全市完成建設改造投資2387.94億元,同比增長13.3%,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2個百分點。
商品出口放緩,利用外資穩定。受困于外部需求下滑、貿易摩擦不斷、國內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市外貿市場低位運行。2012年,全市實現商品進出口總值1171.31億美元,同比增長0.8%;其中,出口589.12億美元,增長4.3%,增速同比回落12.4個百分點。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商品出口總值增速(4.3%)高于北京(1.1%)和上海(-1.4%),低于重慶(97.5%)、深圳(10.5%)、天津(8.6%)和蘇州(4.5%),也低于全國(7.9%)和全省(7.9%)。
外貿出口呈現“三個快于”的特點:一是機電產品出口(4.7%)、高新產品出口(6.8%)快于紡織服裝(-2.7%)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二是對俄羅斯(20.5%)、拉美(18.2%)、韓國(12.4%)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快于歐盟(-1.3%)、香港(-3.0%)等傳統市場;三是私營企業出口增速(10.1%)快于外資企業(5.2%)和國有企業(-2.5%)。2012年,利用外資增勢穩定,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45.75億美元,同比增長7.1%,增速比2011年低0.1個百分點。
(四)促轉型,城市功能持續增強
2012年,我市強勢推進“三個重大突破”,集中力量推進27個市級戰略性發展平臺建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制造水平和產業競爭力提升,推動產業加速向高端化、國際化、低碳化方向發展。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我市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1.6︰36.9︰61.5調整為1.6︰34.8︰63.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1個百分點。金融保險、商貿會展、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首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成功舉辦,廣州民間金融街首期、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廣州碳排放交易所開業運營。預計2012年全市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2%。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發展,認定廣州科學城等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進一步完善了“一核兩翼”的產業布局。金發科技、海格通信、廣電運通、冠昊生物等發展成為國內行業龍頭企業,一批移動互聯網企業快速成長。預計全年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4%左右。
城市輻射功能增強。按照“123”(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區、三個副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加大新城新區建設力度,南沙新區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中新廣州知識城起步區全面建設。智慧廣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智慧廣州戰略與實踐獲巴塞羅那世界智慧城市大會獎。加強與世界城市與地方政府聯合組織(UCLG)的合作交流,創設“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成功舉辦“一獎兩會”,擴大了廣州的國際影響力。2012年,新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830.81萬人次,增長7.3%;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51億噸,港口標準集裝箱吞吐量達1471.64萬箱,分別增長0.7%和2.1%。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911.09億元,同比增長17.2%。新開通50條公交線路,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民營經濟、總部經濟帶動作用不斷增強。2012年,民營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1%,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5.6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0.5%,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0.4個百分點。總部企業集聚發展,全年首批認定的220家總部企業貢獻地方稅收101億元,占全市地稅收入的8.8%。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我市著力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增加天然氣使用量,推進工商企業清潔生產綠色低碳行動,創建一批清潔生產企業,扎實推進工業、電力、交通等領域節能降耗工作。預計2012年,我市單位GDP能耗下降約4.9%。
(五)提質量,經濟效益逐步向好
2012年,我市積極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幫扶企業力度,財政收入、企業經濟效益均比年初有所改善。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2012年,來源于廣州地區的財政總收入突破四千億元,達4300億元,同比增長8.1%。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02.25億元,同比增長12.5%;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提高8.4個、7.3個和1.2個百分點。受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影響,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同比回落8.0個百分點。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12.5%)高于北京(10.3%)、深圳(10.6%)、蘇州(9.4%)和上海(9.2%),低于天津(21.0%)和重慶(14.6%),也低于全國(12.8%)和全省(13.0%)。
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受2011年物價持續高位運行影響,2012年以來物價漲幅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2012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增長3.0%,漲幅比2011年回落2.5個百分點,各月累計漲幅均保持在3%左右,物價水平保持穩定。2012年,我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和購進價格指數(IPI)同比分別下降0.3%和1.6%,從全年走勢看,PPI和IPI均呈下滑態勢。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CPI漲幅(3.0%)低于北京(3.3%),高于上海(2.8%)、深圳(2.8%)、天津(2.7%)、蘇州(2.7%)和重慶(2.6%),也高于全國(2.6%)和全省(2.8%)。
企業虧損面收窄。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8.15%,是各月累計增速全年最低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37.17億元,增長37.8%,增幅為各月累計增速的最低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45.74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利潤總額780.41億元,同比下降10.4%。
(六)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2012年,我市圍繞“為了廣州人民的幸福生活”的主旨,年初提出的民生十件實事全部兌現,民生福利持續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升。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54,同比增長11.4%;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898元,同比增長14%。從2008年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連續五年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11年的2.32︰1縮小為2.25︰1。
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廣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4%)高于上海(10.9%)、北京(10.8%)和天津(10.1%),低于蘇州(14%)、重慶(13.4%)和深圳(11.5%),也低于全國(12.6%)和全省(12.4%)。
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2012就業援助月”、“就業攜行計劃”,促進就業成效顯著,預計2012年新增就業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保障標準不斷提高。預計五大險種參保人數同比增加90萬人次,60周歲以上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城鎮企業退休人員月平均養老金和農轉居人員月平均基本養老金分別增至2614元和671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繼續保持100%。籌集46767套保障性住房,新增解決15798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注:1.除注明預計數外,2012年統計數據均為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執筆:陳婉清
審核:馮俊 魏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