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產業加速成長 客貨流量彰顯活力
10月26日,廣州市統計局發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2149.9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2.0%。
記者注意到,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持續下,廣州以城市“韌實力”穩住基本盤,以一攬子穩增長政策措施將城市“流量”化作經濟“增量”,以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為城市后勁積攢新動能,結構調整持續優化、新興動能加速成長、政策效應帶動有力等積極信號正在持續釋放。
新動能 產業向“新”向“智” 動能不斷積蓄
聚焦工業領域,前三季度,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2%。可以看到,廣州汽車制造業在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承壓前行的過程中,產業向“新”向“智”轉型的動能正不斷積蓄。特別是汽車產品結構優化成效有所顯現,適應市場需求的多功能乘用車(MPV)連續三年加快產出,今年前三季度產量同比增長18.2%;汽車零配件制造業投資增長45.3%。
新動能正在積攢后勁,電子產品制造業向產業鏈核心環節集聚,前三季度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5.9%,其中,已經形成優勢格局的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產業增長10.5%,重點培育的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制造分別增長1.5倍和31.1%。
其他新興產業孕育成長,包括航空航天制造業增加值、民用無人機產量、生物藥品制品制造業增加值,以及服務機器人、機床數控裝置(10.2%)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品產量實現兩位數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像一只“無形的手”,同樣發揮了重要的“指揮棒”作用。從投資結構來看,今年以來,廣州將更多目光瞄準了“新勢力”。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增速比上半年提升0.3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2.5%。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8%。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2%,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54.2%;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投資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流量城 城市名片引“流量” 以舊換新化“增量”
當前,第136屆廣交會進入第二期,廣交會展館內外熱鬧非凡。走在地鐵上、商場里、酒吧街甚至大排檔,處處都有環球旅行的既視感。有網友感嘆,每當進入“廣交會時間”,廣州全城的外國人“含量”就會“爆表”。
回望今年的暑假、中秋小長假、國慶黃金周,廣州塔、長隆、正佳、北京路步行街、廣州博物館等各大景區人頭攢動,千年商都廣州一次次成為國內外游客心目中的“向往之城”。
前三季度,盡管在多雨極端天氣的出行考驗下,全市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仍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其中,貨運量同比增長1.6%;客運量2.54億人次,同比增長11.3%,鐵路、航空客運量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5634萬人次,同比增長21.7%,其中國際航線旅客突破千萬人次、大幅增長98.2%。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如何將潑天的“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才是關鍵所在。今年9月,全國迎來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廣州迅速反應、抓住政策時機深入實施,當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2%,環比增長14.7%,拉動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1%。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認為,作為“頂流之城”,廣州可以繼續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時尚之都”“國際美食之都”“國際演藝中心”“國際會展中心”等城市名片,持續為城市“引流”。
“韌實力” 服務業穩步增長 出口增速持續提升
外部環境趨向復雜、結構調整仍處于關鍵期,廣州經濟自身的“韌實力”助力經濟實現平穩運行。
“韌實力”源于一直以來“圈粉”無數的“廣式服務”。作為廣州的優勢加分項,服務業繼續穩步增長。1—8月(錯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4%。重點行業中,作為兩業融合關鍵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技推廣應用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6.3%、18.2%;廣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這股“韌實力”還源于外貿基本盤的穩定。前三季度,廣州市完成外貿商品進出口總值8131.8億元,同比增長0.1%,增速由負轉正,比上半年提升4.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速連續5個月提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9%。
“出口產品結構變化是一大亮點,打開了海外市場新的增長點。”林江告訴記者,一方面是近年來廣州支持產業升級,帶來了新質生產力相關產品產量大幅增長,這些產品出口之后,海外市場的反饋出乎意料;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外貿風向標”,近幾屆的廣交會不斷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聚焦推廣新質生產力相關產品,這對廣州出口產品結構改善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同比增長7.1%,其中光電、材料、航天航空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分別增長28.3%、44.3%和65.1%;汽車(含底盤)出口值增長88%,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值增長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