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錄
第一章 前言 1
一、規劃目的 1
二、規劃范圍 1
三、規劃期限 2
四、規劃對象 2
五、規劃依據 2
六、規劃重點 4
第二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6
一、現狀與基礎 6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0
三、面臨機遇與挑戰 10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13
一、指導思想 13
二、規劃原則 13
三、規劃目標 14
第四章 規劃銜接 15
一、銜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 15
二、銜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15
三、銜接控制性詳細規劃 16
四、銜接廣州市工業產業區塊劃定成果 16
第五章 物流樞紐布局及集聚發展范圍 18
一、確定特大型物流樞紐布局 18
二、確定大型物流樞紐布局 22
三、建設物流骨干節點 27
四、整治提升主城區存量物流用地 28
五、構建高質量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29
第六章 樞紐集疏運優化與交通運作分析 31
一、工作思路 31
二、特大型物流樞紐評估結論及建議 31
三、大型物流樞紐評估結論及建議 32
四、整體評估結論 34
第七章 土地利用策略優化 36
一、多樣化創新物流用地供給方式 36
二、多措并舉聚焦用地分類保障 36
三、加強物流園區用地規劃管理 38
第八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40
一、加強規劃銜接 40
二、加強要素保障 40
三、提高規劃公眾參與度 40
第九章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42
一、物流體系和用地布局環境影響 42
二、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環境影響 42
三、生態建設的環境影響 44
附件 廣州市“十四五”現代物流樞紐及產業發展土地利用規劃重點物流樞紐與骨架路網規劃布局示意圖 45
第一章 前言
現代物流是在傳統物流的基礎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對物流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從而提供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物流樞紐是集中實現貨物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多種功能的物流設施群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為落實《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的廣州市建設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要求,增強《廣州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提出的廣州全球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定位,在《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總規劃》)和《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送審稿)》(以下簡稱《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引領下,圍繞《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提出的“5+10+N”物流樞紐布局體系,針對現代物流樞紐和物流產業規劃建設的土地資源問題,研究在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前提下,加強物流樞紐空間布局與城市功能提升的銜接,指導各區落實好物流業發展的用地保障,以創新完善規劃和用地支持政策支撐現代物流樞紐建設,特編制本規劃。
規劃范圍為廣州市行政轄區,現狀土地總面積約為7250平方公里(未含海域面積)。
本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依托物流樞紐形成的“交通+物流+產業”融合空間,包括交通用地、物流用地、相關產業用地、商業用地、配套居住用地等。
(一)法律法規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
6.《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1號)
7.《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 年)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粵自然資發〔2019〕38號)
8.《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令第5號)
9.《產業用地政策實施工作指引》(自然資辦發〔2019〕31號)
10.《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22號)
11.《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68號公告)
1.《“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2.《“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
3.《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
4.《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送審稿)
5.《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6.《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
7.《廣州市“十四五”供應鏈體系建設規劃》
8.《廣州市工業產業區塊劃定成果》(2020年)
9.《廣州市近期整治提升類物流園區土地利用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3年)》
10.《廣州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2020年)
11.《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關于印發加快推進廣州市物流園區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及201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穗交運[2019]173號)
12.《廣州市工業用地項目土地利用績效評估辦法(試行)》(穗府辦規〔2020〕5號)
13.《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
14.《廣州市精準支持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穗府規〔2021〕1號)
15.《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穗府〔2021〕7號)
(一)確定四級物流和供應鏈體系
構建現代化產業格局,建設復合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全面落實《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廣州市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要求,積極融入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中提出的廣州大田物流基地建設。以特大型物流樞紐為灣區核心、大型物流樞紐為城市極點、物流骨干節點為片區中心、配送節點為社區終端,聯通航空、鐵路、水運、公路和各級城市道路貨物運輸,形成輻射灣區-覆蓋全市-服務各區-暢達社區的四級物流和供應鏈體系。
在《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提出的“5+10+N”物流樞紐布局體系基礎上,銜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產業區塊控制線,協同劃定特大型及大型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
對樞紐周邊現狀路網、規劃路網布局情況開展分析,結合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功能定位和規劃用地性質,對規劃路網承載力開展量化仿真,對未來路網交通運作情況即交通流量、飽和度等指標進行預測評估。從過境交通、內部交通、功能區銜接等角度,分析規劃路網對樞紐片區發展的支持作用,預測識別交通服務瓶頸路段和區域,并提出對應路網規劃改善方案和交通組織措施等相關建議。
落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多種方式配置土地資源,統籌保障重點物流樞紐和物流產業用地發展需求。根據不同物流樞紐用地需求和自身特征,分類提出用地保障方案。進一步強化對高端高質高新的物流業態和農產品物流倉儲用地政策的支持,創新多樣化物流倉儲用地供給方式。
(一)物流產業發展優勢
貨郵發展全國領先。2020年,全市完成社會貨運量9.25億噸、公路貨運量4.7億噸、快遞業務量76.16億件,均保持全國前列;白云國際機場完成貨郵吞吐量175.93萬噸,全國第2位;廣州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51萬標箱、貨物吞吐量6.36億噸,分別同比增長1.2%、1.5%,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廣州排名躍升至第13位。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航空方面,白云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建成投產,形成4個貨站、3條跑道、2個快遞中心和1個國際郵件互換局物流設施布局;航線通達230多個通航點,其中國際及地區通航點95個,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港口方面,廣州港是全國沿海主樞紐港和集裝箱干線港,共包括內港港區、黃埔港區、新沙港區和南沙港區等四大港區,南沙港區三期工程、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建成投產,擁有碼頭泊位807個,累計開通航線217條,其中國際班輪航線120條,通達全球400多個港口。
鐵路方面,廣州鐵路樞紐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特大型鐵路樞紐。廣州市域共有14個辦理貨物到發業務的車站(不含石龍),主要依托京廣、廣茂、廣珠、廣深鐵路線、東北貨車外繞線、南沙疏港鐵路。全市完成鐵路貨運量1793萬噸,開行中歐班列106列。
公路方面,廣州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公路主樞紐,公路總通車里程達897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126公里,形成輻射全國的運輸網絡。全市郵件集中及區域處理中心14個、郵路483條,全面覆蓋行政村。
運輸結構持續穩固。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從運輸方式分析,空、水、鐵、公貨運量持續保持較大規模,其中,公路和水運為主導,占97%以上(公路占比為64.21%,水運占比為33.35%),鐵路占1.56%,航空占0.11%。從物流量結構分析,中轉物流量達到5.5億噸,占總量43%;生產物流、商貿物流(區域分撥)分別達到3.8億噸和2.8億噸,占52%。
多式聯運加快發展。全市已形成江海、空陸、海陸、海鐵、公鐵等多種聯運運作模式。一是江海聯運穩步推進。已開通覆蓋整個珠江-西江流域的上百條水上駁船航線,實現了全港江海聯運網絡。二是空陸聯運加快發展。白云機場正在推進物流綜合服務大樓、空陸聯運集中查驗平臺、穗佳華南空陸聯運集散樞紐等項目建設;南航開通“卡車航班”,成功將航線網絡延伸到歐洲和美洲主要城市。三是海陸聯運開拓創新。在南沙自貿區沿粵港澳-東盟運輸通道首創了“1+N”甩掛運輸組織方式,開展了4條跨境甩掛運輸線路。四是海鐵聯運加快拓展。近5年廣州海鐵聯運集裝箱量年均增長率超30%。開通昆明、長沙、衡陽、韶關等城市的海鐵聯運五定班列,形成“南沙港-黃埔港-內陸無水港”海鐵聯運物流通道。五是海公鐵聯運快速發展。廣州南沙保稅港區與大朗站場合作開展海公鐵聯運,吸引來自東南亞的貨物海運至南沙后經中歐班列前往歐洲,打造過境“多式聯運”中心。
市場主體集聚壯大。2020年,廣州社會物流總額60653.46億元,同比增長3.31%,物流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社會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依托汽車制造及后市場、快銷品、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等產業優勢,培育出一批專業化、平臺化物流供應鏈企業,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奠定基礎。國內知名物流企業均將廣州作為運營基地,形成多元化企業發展格局。
形成“樞紐+通道+網絡”物流體系。航空貨運樞紐方面,已形成1個國際性航空貨運樞紐,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貨運樞紐;鐵路貨運場站方面,已形成大朗、下元、棠溪、黃埔、石圍塘、石牌、廣州北、江高、郭塘、江村、廣州東、天河東、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廣州國際港)一期、增城西(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等14個鐵路物貨運樞紐站;公路貨運場站方面,已形成神山貨運站、白云貨運站、林安貨運站、沙太貨運站、黃金圍貨運站、窖口運輸交易市場、黃埔集裝箱站等大型公路貨運場站;港口方面,已形成廣州港南沙港區、廣州港新沙港區、黃埔新港、黃埔老港、內港港區、南沙港沙仔作業區、南沙港沙仔島作業區、南沙港蘆灣作業區等港口貨運樞紐和作業區。
形成大集聚、小分散的集聚特征。物流產業主要集中分布在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南沙區四個行政區及廣州空港經濟區。白云區集中于太和片區、機場保稅區南區、江高片區,主要沿大源路北—沙太路、廣從路集中分布,形成以大車隊、專線、零擔到末端的配送物流。黃埔區集中于開發區的科學城、西區、東區、永和、黃埔老港、黃埔新港和下元站周邊片區分布,以及沿廣園快速路、黃埔東路、廣深沿江高速、開發大道、濟廣高速等道路的北側沿線,主要為石化、鋼材大宗商品以及醫藥等物流。花都區主要集中于空港片區、風神汽車產業城片區,形成以汽車零部件、航空貨郵、冷鏈為主的物流。南沙區主要集中在小虎島、黃閣汽車城、龍穴島港口等片區,形成以港口集裝箱、汽車及其零配件、石化等大宗商品物流。廣州空港經濟區集中于白云機場北部區域、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區域,主要包括4個航空貨站、3個快遞中心及周邊配套貨運倉庫等,以航空物流為主。增城區主要依托阿里巴巴物流園、京東華南物流中心仙村園區、普洛斯增城物流園等大型物流基地形成汽配及其零配件、電商物流。番禺區集中分布在番禺大道北的華圣物流園區、廣汽物流園,主要為冷鏈、汽車及其零部件物流。
結合2020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和工作調研,全市共有54.82平方公里物流倉儲用地(不含港口、航空、鐵路樞紐用地中包含的物流倉儲用地以及非正規倉儲物流倉儲用地),占全市現狀城鄉建設用地面積3.23%。物流倉儲建筑面積2231.89萬平方米。全市物流倉儲用地平均開發強度為0.41。
(一)空間布局集中程度低。物流企業集聚集約水平較低,區域內同質化競爭現象突出,“小、散、亂”物流園區偏多。物流倉儲用地1公頃規模以上企業較少,物流行業集中度較低,物流企業總部入駐較少。
(二)用地效益比有待提高。從土地利用效率來看,物流用地平均開發強度僅為0.41,僅為國際先進城市的1/5,低于國內北京(0.49)、上海(0.62)等城市,無法滿足現代物流公共倉儲服務的需求。
(三)物流樞紐周邊配套開發建設緩慢。因傳統物流行業占地面積大,主要物流園區與鐵路樞紐、重點產業項目布局分離,周邊配套開發建設緩慢。
(一)面臨機遇
1.國家戰略實施提升廣州發展能級
廣州已經納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承載城市,國際供應鏈物流與中轉聯運物流需求快速增長,廣州憑借既有的海港、空港、鐵路港、公路港以及資源優勢,在“一帶一路”及重構“粵新歐”、“粵滿歐”雙向國際物流大通道背景下,形成立足粵港澳、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綜合物流大通道。
2.大灣區物流協同發展進一步拓展廣州物流發展新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廣州配置灣區港口、空港等樞紐功能,進一步拓展廣州物流發展新空間。
3.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將進一步增強物流樞紐地位
作為區域制造業中心,近年來廣州著力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并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數字化基礎設施,促進廣州傳統物流轉型。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和世界級鐵路物流樞紐,并與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區域的其他港口實現聯通和共同發展,建立城市群快速貨運體系、城市共同配送體系。
1.土地資源集約化要求。在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落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下,高效開發物流用地是必然趨勢。
2.存量用地優化提升要求。廣州市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城市空間發展從“增量”轉向“存量”,將以“三舊”用地、傳統批發市場、低效物流園、村級工業園等為重點,分類盤活低效用地,實現空間騰退與功能優化提升,重點推動主城區范圍內的傳統貨運站場轉型升級、外遷疏解。
3.物流產業提質增效的要求。《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推動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各種運輸方式銜接更加緊密,聯運換裝轉運效率顯著提高,集疏運體系更加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加快發展鐵水、公鐵、空鐵、江河海聯運和“一單制”聯運服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建設廣州國際商貿中心、國際航運中心、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要求,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理念下,以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體系為依托,布局新增一批要素高度集聚、功能強大的物流樞紐,推動交通、物流與產業的聯動融合,大力建設交通物流設施、物流組織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組合式樞紐,形成具備強大區域整合和輻射能力的產業組織中心。
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布局重點物流樞紐,提升區域綜合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注重市區聯動、規劃銜接與交通分析,以保障重點物流樞紐落地實施。保障物流樞紐及其產業用地,優化物流企業營商環境,推動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
按照廣州城市功能定位、產業布局的要求,通過轉型疏解、集中安排等多種方式優化整合存量物流用地,引導物流企業向物流樞紐和重要物流園區合理集聚。同時,統籌全市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園區、專業物流基地、公共配送中心的用地布局。大力保障新增高端物流倉儲用地,合理構建現代物流倉儲用地格局。
通過優化物流產業空間布局、多種方式增加土地供應,提升物流產業用地效率和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強化現代物流發展基礎,提升國際物流中心與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實現物流產業轉型升級,降低社會物流和交易成本,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
本規劃在《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確定的“5+10+N”物流樞紐布局基礎上,與《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產業區塊控制線進行充分銜接,為物流樞紐布局及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劃定提供基礎支撐,以加強物流樞紐空間布局與產業發展、城市功能提升的銜接。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提出,將國家物流樞紐分為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上邊境口岸型等 6 種類型,構建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的現代化物流運行體系。廣州作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物流中心,被確定為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將積極融入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
(一)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規劃骨架路網,優化交通物流樞紐總體布局。加強規劃的5個特大型物流樞紐、10個大型物流樞紐的運輸組織體系建設。完善與規劃公路運輸體系的高效銜接,建立以“干線運輸+區域分撥”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多式聯運網絡,促進區域內和跨區域物流活動組織化、規模化運行。
(二)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空間發展結構。優化南沙港物流樞紐發展范圍空間布局,以支撐南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優化龍沙汽車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支撐蓮花灣未來科技組團發展;從“交通+物流+產業”融合角度出發,細化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范圍,保障其樞紐配套市政道路設施用地,更好地發揮樞紐交通集疏運的功能;聚焦高端物流,提高產業配套,調整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用地功能布局;保證南沙城市用地彈性發展需求,優化小虎沙仔物流樞紐選址范圍;保障從化活力發展走廊上的高品質綜合服務片區,調整從化明珠物流樞紐用地選址;強化花都用地兼容性使用功能,優化花都港物流樞紐和花都獅嶺物流樞紐;支撐白云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陸港樞紐的選址策劃;強化廣州高鐵快運物流樞紐落地實施性,對其樞紐范圍進行優化。
結合現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片區劃分和各組團的用地功能規劃,對樞紐周邊土地功能分區的范圍劃分、各分區主導產業、功能定位等進行綜合考慮。開展樞紐集疏運體系規劃和交通運行評估時,結合現行控制性詳細規劃,預測至規劃期末總體上規劃道路網絡和軌道線網基本能承載物流樞紐及相關產業發展。
四、銜接廣州市工業產業區塊劃定成果
銜接 621 平方公里的工業產業區塊控制線,形成新興產業用地,作為高質量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載體,從而推動重點物流樞紐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樞紐及周邊用地向高集聚、高層級、高強度發展,加強產城融合。
在《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確定的以5個特大型物流樞紐為核心、10個大型物流樞紐為骨架、若干物流骨干節點為補充的“5+10+N”物流樞紐空間布局體系基礎上,配合劃定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并明確其功能定位、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等。強化各大樞紐之間的聯動合作,適應水陸聯運、海空聯運等新型物流運輸方式。
特大型交通物流樞紐共5個,包括廣州空港物流樞紐、廣州南沙港物流樞紐、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位于清遠市)。
1.廣州空港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白云國際機場及其北端區域、機場綜合保稅區南區,建設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亞太航空物流中心、臨空經濟產業創新示范區。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機場高速、大廣高速、機場第二高速、機場大道等道路圍合區域,規劃總面積8053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在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機場核心功能區、臨空物流產業區、綜合保稅區、航空裝備產業區、臨空智造產業區、生命健康產業區、臨空經濟商務區、綜合配套區等產業功能組團。按組團特點,集聚發展冷鏈物流、保稅物流、電商物流、郵政快遞等航空物流集群產業,航空零部件、機載設備及系統、航空器整機等航空裝備集群產業,生物醫藥、新型醫療器械制造等生命健康集群產業,智能制造、通信設備、集成電路等臨空智造集群產業。
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大力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組織申報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試點和建設白云機場電子貨運試點;完善機場綜合保稅區功能,研究規劃在北端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基地分撥副中心;積極推進將廣州空港經濟區納入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區范圍。推進空港樞紐機場內外物流設施、產業組團一體化發展,全面建設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實施機場內貨站改擴建,建設東西貨運區一級貨運設施、綜保區南航一級貨運設施、西區海關查驗平臺、航空物流綜合信息平臺、智慧貨檢設施等,提升機場物流綜合作業能力。支持空港樞紐發展臨空敏感型航空裝備、生命健康、臨空智造三大主導產業,加快建設生物醫藥制品分撥中心、航空跨境產業園項目(航材分撥中心)、海運空運物流供應鏈基地、國際冷鏈產品交易中心等企業總部、產業發展基地等項目,促進臨空產業集聚發展。
2.廣州南沙港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南沙港區、南沙港站、南沙綜合保稅區等,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華南江海公鐵多式聯運示范基地,高水平提升國際航運樞紐。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由龍穴島、萬頃沙保稅區、萬頃沙鐵路物流基地等組成,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7358公頃。規劃龍穴島北部預留發展區物流功能,同時也支撐南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在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臨港物流區、綜合保稅區、海鐵聯運物流產業區、臨港產業區等產業集聚區,并預留物流產業組團拓展空間。重點發展海鐵聯運業務;集聚發展保稅物流、冷鏈物流、汽車物流、電商物流、應急物流等航運物流業,駁船代理、船舶交易、航運金融、海事法律、航運仲裁等航運服務業,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航運裝備制造與維修、保稅加工等臨港先進制造業。
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廣州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試點,積極申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加快完善國際航運樞紐設施,積極推進南沙港區四期工程、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工程投產使用,建設廣州港環大虎島公用航道工程、桂山錨地擴建工程、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等港航項目,推進實施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工程、南沙港區五期工程。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推進南沙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航運物流產業集聚區、智能汽車生產及研發基地等項目建設,促進航運物流、保稅物流和臨港先進制造聯動發展。
3.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
功能定位。圍繞增城西鐵路站場,建設生產服務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大灣區國際班列集結中心,形成大灣區珠江東岸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供應鏈組織中心。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西福河、增佛高速、新新公路、廣汕公路等圍合區域,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775.82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在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先行起步區、公鐵物流聯運功能區、物流產業融合發展區、綜合配套區等功能組團,并預留未來產業組團拓展空間。重點發展公鐵、空鐵聯運業務。集聚發展現代供應鏈物流、異地航空物流、冷鏈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跨境電商物流、應急物流等現代物流產業,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制造、工業機器人制造、高端醫療儀器制造、服裝制造等先進制造業。
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組織申報生產服務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試點,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示范物流園區。推進起步區及樞紐物流功能區建設,建成智慧物流園、展示交易中心等項目。
4.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大朗貨站、江村編組站,打造商貿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亞歐跨境物貿支點、國際班列集結中心、國家鐵路多式聯運基地。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北二環高速、廣花快速路、華南快速路、流溪河等圍合區域,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4479.46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在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物流功能區(鐵路、港口)、產業功能區、商住發展配套區、綜合配套區等功能組團。大力發展公鐵、水鐵等多式聯運。集聚發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保稅物流、高鐵物流等現代物流產業,商貿會展、物流金融、科技服務(物流大數據)等生產性服務業,智能電器、智能家居、美妝日化、食品加工等先進制造業。
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組織申報陸港型和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試點,支持申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支持在樞紐設置海關、口岸、邊檢等服務,推動加快開行國際班列。有序推進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內園區、重大項目工程的用地規劃調整,推動落實周邊產業組團、配套基礎設施用地指標。推動大朗貨站周邊城市更新,啟動大田鐵路物流園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廣州國際港)二期,研究啟動高鐵物流試點運營及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配套碼頭建設。
5.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位于清遠市)
功能定位。依托京廣鐵路源潭站,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大灣區現代供應鏈樞紐和城市生活分撥中心。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佛清從高速、湖城大道、京廣鐵路源潭站等圍合區域,規劃總面積約4107公頃。
大型交通物流樞紐共10個,包括白云神山物流樞紐、廣州高鐵快運物流樞紐、黃埔新港物流樞紐、下元物流樞紐、花都港物流樞紐、花都獅嶺物流樞紐、增城開發區物流樞紐、小虎沙仔物流樞紐、從化明珠物流樞紐、龍沙汽車物流樞紐。
1.白云神山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廣清高速、花莞高速公路,打造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高速公路物流服務創新示范高地、高端消費產業供應鏈管理和結算服務創新中心。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白云神山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102.33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公路物流區、物流產業區、綜合配套服務區等功能組團。發展公路物流、空地多式聯運,實現干配分離,并為貨物提供倉儲、轉運、分撥、調度等綜合物流服務。集聚發展醫藥冷鏈物流、生鮮冷鏈物流、應急物流、綜合電商、供應鏈金融、物流結算、物流大數據等現代物流產業,提供現代物流供應鏈綜合配套服務。
重點建設項目。結合花莞高速立交規劃建設樞紐園區,建成高速公路專屬物流園、綜合電商和生鮮冷鏈產業園、品牌商結算供應鏈產業園、應急醫藥醫療流通產業園、數據中心產業園等項目。
2.廣州高鐵快運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廣州南動車運用所、廣州北站等,打造全國高鐵快運作業基地先行先試點、全國高鐵快運樞紐。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廣州南動車運用所、龍古路、動車街等圍合區域,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26.27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高鐵快運物流產業功能組團。重點發展高鐵集裝箱物流、冷鏈物流、快遞物流、電商物流等現代物流業。
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推動落實樞紐用地,實施高鐵快運基地項目建設。
3.黃埔新港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黃埔新港,打造港口型物流樞紐、大灣區臨港制造基地。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主要為廣州開發區西區,規劃總面積1350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建設智慧港航區、保稅物流區、加工制造區、綜合產業區等功能組團。重點發展水鐵聯運業務;集聚發展保稅物流、冷鏈物流、港口物流等航運物流業,航運交易、商務辦公等航運服務業,入境維修再利用、食品加工、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精細化工、日消品化工等臨港先進制造業。
重大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推進黃埔港區新港作業區的環保、安全技術改造,推動港區智能化技術改造,加強海鐵聯運發展。啟動寶石路、金華街“工改工”等西區功能提升行動。穩步推進黃埔港區老港作業區轉型升級,結合南沙港區開發建設進度,有序推進貨運功能轉移。
4.下元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下元鐵路貨站、現狀物流園區,打造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石化路、廣園快速路、開發大道、護林路等圍合區域,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264.83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鐵路物流園、電子商務園、綜合物流園等功能組團。大力發展鐵路物流、電商物流(含跨境電商)、電商孵化、現代倉儲、城市配送等服務。
重大建設項目。推動下元鐵路貨站改造,強化鐵路運輸能力。加強現狀物流園規范化管理,支持改造為高標準倉。
5.花都港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花都港區及二類口岸,為花都汽車城及周邊產業園區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打造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紅棉大道、北二環高速、炭步大道、寶華路、赤泥大道等圍合區域,規劃總面積3110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港口物流區、汽車制造產業區、綜合產業制造區等功能組團,預留產業組團拓展空間。集聚發展港口物流、汽車物流、電商物流、冷鏈物流等現代物流產業,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皮革制造、電子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優化提升海關、口岸、檢驗檢疫等綜合性物流服務。
重點建設項目。推動花都港河道疏浚和碼頭擴建,啟動港口配套物流園區建設和乘用車研發項目擴建。
6.花都獅嶺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京廣鐵路軍田站,打造服務廣州北部及珠三角地區的以生產、生活資料區域配送及展示交易為主的綜合物流園區。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廣清高速、珠三環高速、鐵路西路等圍合區域,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416.76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物流產業區、綜合產業區、商業配套區和綜合配套區等功能組團。重點發展公鐵聯運,集聚發展鐵路物流、甩掛運輸、電商物流、城市配送等現代物流業,皮具制造、精細化工等制造業。
7.增城開發區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圍繞南香谷產業園、物流園等,打造集電子商務、城市配送、快遞轉運、物流大數據等功能于一體的商貿型物流樞紐。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增城開發區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92.45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南香谷產業園、現代物流園等功能組團。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快遞分撥轉運、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務及商務辦公、科技服務(物流大數據)、網絡云端等生產性服務業。
重點建設項目。加快啟動產業園、物流園擴建工程。
8.小虎沙仔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汽車滾裝碼頭、石化碼頭、黃閣汽車城,打造國際商品汽車貿易中心和石化交易中心。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南沙小虎島、沙仔島及廣澳高速、鳳凰大道等圍合區域,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1984.76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汽車物流區、石化物流產業區、現代制造產業區、汽車產業區等功能組團。大力發展汽車滾裝物流、石化產品倉儲等現代物流業,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航運裝備制造、石化加工等先進制造業。
重點建設項目。推進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建及發動機建設項目,支持石化儲運基地逐步向石化產品交易功能轉化。
9.從化明珠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從化明珠工業園,打造集生產、商貿、城市配送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型物流樞紐。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大廣高速、城鰲大道、龍潭大道等圍合區域,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2220.26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物流服務區、綜合產業區等功能組團。發展電商物流、甩掛運輸、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等現代物流服務,電子信息、消費類電子、建材五金、美妝日化、汽車零部件、醫藥等先進制造業。
重大建設項目。續建電商物流總部、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啟動區。
10.龍沙汽車物流樞紐
功能定位。依托汽車產業園,打造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廣州南部汽車創新中心。
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繞城高速、蓮花大道、獅子洋等圍合區域,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總面積76.76公頃。
主導產業發展指引。集聚發展范圍內,規劃布局龍沙碼頭及配套物流園、汽車配套產業區功能組團。發展水水聯運,重點發展汽車物流,支撐形成制造、研發、商貿、金融為一體的汽車產業鏈。
重點建設項目。推動龍沙碼頭二期工程及配套物流園區、番禺汽車城物流中心及停車場建設。
“十四五”時期,優先建設9個物流骨干節點,其中擴容提升魚窩頭、知識城2個物流骨干節點,新建龍溪、大崗、從化南、九龍、街北、鐘落潭、太和等7個物流骨干節點。
依照《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廣州市近期整治提升類物流園區土地利用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3年)》等相關政策的要求,主城區開展物流園整治提升行動,針對物流園區布局“小、散、亂”等現狀問題,通過“清理疏散、改造提升、完善配建”三類整治措施加快主城區物流園區疏解。
對于不符合城市發展需求、環境污染大、影響區域交通的物流用地,按照規定嚴格監管、分類處理,有序推進優化低端低效物流企業,騰出空間進一步培育創新性產業。
對于符合城市發展需求、經濟效益較好、城市發展必須的物流配套園區及物流用地,應當積極引導鼓勵企業進一步規范經營,通過軟硬件改造,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打造物流行業的標桿示范。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實施產業升級,發展電子商務、專業孵化器等新業態。對于傳統型以及有意愿升級改造的物流園,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大力推動園區成片連片改造。
將物流服務系統建設與配套設施建設進行有機融合,完善物流產業鏈模式。鼓勵交通物流企業進行裝備升級,著力推進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方式有機銜接,逐步完善轉運設施,加快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連接。規劃和配套新能源專屬卸貨區、停車區和充電設施。充分考慮重點物流樞紐設置前置倉冷庫、大型冷庫等冷鏈物流的設施需求,完善物流園區冷鏈物流配套設施。
按照“設施完善、管理科學、服務優質、科技先進、市場規范”原則,構建以重點物流園區、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等物流節點為支撐的三級城市物流配送節點網絡體系。重點保障一級和二級節點物流用地,同時對三級節點根據城市發展需要進行末端網點配置規劃選址。
一級節點——重點物流園區。作為連接城市內部及對外交通節點,重點實現道路貨運與水路、航空、鐵路等其他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
二級節點——公共配送中心。滿足城市配送服務半徑(一般為10km)需要的,鼓勵企業采用先進分揀設備、標準化設施、立體化倉庫等先進設施設備,并向社會開放。
三級節點——末端共同配送點。分為商業社區配送節點和居民社區配送節點。對于商業社區配送節點,逐步推動批發市場“商流”“物流”分離,在大型商業網點、批發市場建設貨物接卸場地、臨時堆場以及停車設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將自用停車場、配送站點向社會開放。對于居民社區配送節點,可利用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用房等資源設立或經營企業按照市場需求配置。
積極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提升現代供應鏈水平。支持專業化供應鏈管理企業發展,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商貿業、金融業深度融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運行一體化協同水平,統籌應急物資儲存和運輸,對突發事件及時處理。統籌建立應急運輸儲備力量,提升風險應對和應急保障能力。
為評估廣州市域范圍內特大型及大型物流樞紐(14個)建成后對區域及周邊道路交通的影響,開展各物流樞紐現狀及既有規劃集疏運系統梳理、交通需求預測、道路交通運作評估等工作,并結合評估結論,針對既有規劃集疏運系統及用地規劃提出優化建議,為物流樞紐地區詳細規劃設計及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二、特大型物流樞紐評估結論及建議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對外通道和節點的服務水平整體維持在D級及以上,其中機場高速、花都大道等局部路段服務水平為E級。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其中,新龍特大橋等交通壓力較大,服務水平為D級,番中公路、紅蓮大橋等過江通道及其他主要道路服務水平在C級及以上。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對外通道和節點的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樞紐片區配套道路及節點的服務水平均在C級及以上。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基本穩定,主要通道及節點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
三、大型物流樞紐評估結論及建議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通道和節點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片區內部道路主要道路服務水平均在C級及以上。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周邊主要區域性對外聯系通道和節點的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樞紐片區配套進出道路及節點的服務水平均在C級及以上。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對外通道和節點的服務水平整體維持在D級及以上,其中黃埔東路、開發大道等局部路段服務水平為E級。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通道和節點服務水平整體維持在D級及以上,其中,廣園快速路由于過境交通量較大,局部路段服務水平為E級。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通道和節點服務水平維持在D級及以上,其中花莞高速西延線、白云六線、平步大道、紅棉大道等道路局部路段服務水平為E級。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對外通道和節點的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樞紐片區多數配套道路及節點的服務水平為C級,局部路段服務水平為D級。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對外通道和節點的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基本穩定,主要通道及節點服務水平在D級及以上。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通道和節點服務水平在C級及以上,主要路段服務水平聚在C級及以上,局部路段服務水平為D級。
經道路交通運作評估,遠期物流樞紐周邊路網按照規劃建成后,整體運作穩定,主要通道和節點服務水平整體維持在D級及以上,局部路段和節點服務水平降至E級。
四、整體評估結論
遠期各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內用地和道路交通按照規劃建設,經評估,各物流樞紐周邊道路交通運作總體穩定,對外通道及主要交通轉換節點的服務水平基本維持在D級及以上,物流樞紐片區內部路網服務水平基本維持在C級及以上。部分物流樞紐周邊主要集散通道局部路段及轉換節點高峰時段服務水平降至E級,局部出現交通擁堵,如廣州空港物流樞紐、黃埔新港物流樞紐、龍沙汽車物流樞紐等。
從各物流樞紐周邊道路交通建設現狀來看,大部分物流樞紐周邊均已建設有高快速路通道,區域集疏運通道已具備一定基礎,建議結合樞紐項目建設,同步或超前建設樞紐配套集疏運道路,進一步完善物流樞紐集疏運系統;銜接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加強與土地利用規劃的協調。
(一)支持利用存量資源新增物流用地供應。按照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要求,加強物流設施用地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鼓勵通過中心城區物流園區、批發市場、舊廠房、舊倉庫、工業標準廠房和商務樓宇等存量資源的改造提升,建設物流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園。進一步結合物流園權屬人意愿情況,進行物流園分區分類規劃,提升物流用地供給效率。利用存量房產和土地資源建設電子商務、快遞物流項目,在辦理用地手續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二)鼓勵通過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提高用地供給。對于符合條件的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鼓勵土地所有權人按照相關規定,通過土地使用權出讓、出租、政府統租等方式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用于現代物流項目建設使用,增加物流用地市場供給。
(三)優化新增用地供給。對全市規劃的物流樞紐(園區)范圍內的物流設施項目,優先納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和供應計劃予以保障。對屬于物流倉儲用地的,鼓勵通過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種方式供地。
(一)規劃引導“交通+物流+產業”的發展模式。通過“調存量、優增量”手段優化交通物流樞紐布局,及時將物流樞紐等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統籌規劃和建設。積極打造“交通+物流+產業”模式,形成城市新的經濟增長極。
(二)保障特大型和大型物流樞紐用地。特大型物流樞紐按照國家、省、市要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下落實用地。大型物流樞紐和骨干節點由各區按照避讓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原則,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下落實用地。涉及碼頭所需的圍填海用地,由其所在區和相關職能管理部門按照相關圍填海政策要求統籌推進落實。
(三)鼓勵現代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先保障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市型產業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發展和物流倉儲空間,進一步增加對現代物流業態和農產品物流倉儲用地的支持,大力發展快遞物流、電子商務物流、保稅倉儲物流、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城市共同配送、逆向物流等物流服務。
(四)保障物流基礎設施用地。加強物流倉儲用地保障,統籌布局物流樞紐、物流園區(基地)、配送中心、分撥中心、冷鏈物流設施等用地,對納入國家和省級示范的物流園區新增物流倉儲,在用地安排上給予積極支持,優先安排整合物流業務的公共型平臺和與工業、商貿業融合發展的物流項目土地供應,優先保障發展多式聯運用地落實。支持應急物流設施和首末端物流設施建設,新建工業、商業項目和居住小區應規劃、預留物流倉儲用地和配送末端網點用地;將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技術標準,新建寫字樓、居住小區應同時預留規劃建設配送末端網點用房。
(五)加大優質項目落地保障。凡在廣州落地的現代物流和供應鏈上市公司、投資符合廣州產業導向且投資額超過10億元的產業項目;或在市物流樞紐規劃布局的物流樞紐產業園引入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產業項目,可參照項目所在區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設定出讓起始價。
(一)推動物流用地向已劃定的產業區塊集中。優先引導物流項目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區塊向低碳、高效、集約型物流產業傾斜,引導中小型物流企業集中集約運營生產,提升物流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效益。針對物流園疏解后用地,應優先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現代商貿、新材料為主體產業進駐,實現產業業態有效提升。
(二)規范現代物流園區和物流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和服務。統籌考慮包括物流園區及周邊道路管網水電及信息自動化網絡等基礎設施用地,支持鼓勵物流園區相關配套服務產業在園區或周邊融合發展,積極支持利用工業企業舊廠房、倉庫和存量土地資源建設物流設施或提供物流服務。制定合理的物流用地使用年限,鼓勵物流企業加大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基礎設備建設投入。嚴格控制配套設施用地比例,提高物流倉儲用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
(三)強化現代物流園區發展用地保障。對全市規劃的物流樞紐(園區)范圍內的物流設施項目,優先納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和供應計劃予以保障。對屬于物流倉儲用地的,鼓勵通過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種方式供地。支持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對提高自有工業用地或倉儲用地利用率、容積率并用于甲級倉儲、智能分撥轉運等物流設施建設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支持在規模化物流園區集中建設、運營充電設施。支持充分利用機場噪音區、交通樞紐周邊碎片化邊角地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提高物流項目用地強度,新建物流倉儲用地容積率一般不低于2.0,研發總部類參照同等地區的商辦用地確定容積率。
(四)支持物流用地復合開發。鼓勵土地兼容使用,鼓勵建設用地從單用途的模式轉向多功能、多用途的綜合開發利用模式。鼓勵發展電商、集中采購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配送等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適當提高物流園區內容積率,鼓勵建設高架倉,推動物流用地立體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結合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探索物流用地綜合開發利用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進物流用地的多功能立體開發和復合利用。
在“5+10+N”物流樞紐布局體系引領下,重點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推動物流樞紐納入市區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進行統籌考慮。同時,物流倉儲用地調整完善、土地儲備、土地供應、土地綜合整治等土地利用相關規劃的編制與實施,需與“1+N”現代物流規劃體系充分銜接,推進各項工作科學有序開展。
建立長效溝通渠道,形成跨部門、跨機構協調的現代物流工作方式;對于重點物流項目,優先納入綠色通道管理。
積極協調市、區兩級物流發展資源,保障物流發展用地,支持商貿物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用地。對于符合重點項目條件的物流企業,優先列入重點建設計劃,用地計劃指標優先給予保障。繼續支持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政策方面的創新和實施。
貫徹落實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工作,強化物流設施及用地的社會公益屬性,找準降低物流用地成本的關鍵領域以及行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加強用地、財稅政策保障,減輕物流企業用地負擔,降低物流樞紐土地利用門檻。
三、提高規劃公眾參與度
加強規劃公眾參與。通過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提高公眾參與度,充分尊重公眾意愿,增強規劃實施性和可操作性。
發揮專家領銜作用。建立核心專家領銜、多領域專家全過程參與、全方位指導的工作方式,鼓勵專家提供專業指導意見。
強調行業主導。廣泛征求行業協會、相關企業等各方群體意見,了解行業發展需求,形成專業化的行業參與格局。
本規劃在《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規劃重點物流樞紐布局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協調各地區、各行業用地需求,綜合考慮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特大型及大型物流樞紐體系、空間布局進行安排,優化配置物流土地資源,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本規劃對物流樞紐空間布局的安排遵循了生態優先的原則,優先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用地,監督對土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活動,加強對土地利用的生態管理;物流樞紐體現集中布局、科學發展原則,以“優化存量、精準增量”的方式,著力推進高端物流項目在集聚發展范圍集中布局,同時積極盤活、開發城鎮低效物流用地,清理閑置低效土地,提出主城區物流園區轉型升級措施,逐步引導城區產業升級和用地結構調整,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十四五”期間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的劃定和建設,將不可避免的對生態的統一性進行分割。因此,在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規劃建設實施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對生態廊道和大型生態斑塊的分割,減少對生態功能和生物生境的破壞。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按照《廣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14-2030 年)》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功能分區,對管控區范圍內的建設活動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加強開發內容、方式及強度控制。
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1071.06平方公里,其中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與其重疊面積0.06平方公里,占生態保護紅線區總面積的0.01%,主要為花都物流樞紐水系重疊,后期具體規劃建設時,將注意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符合其管制要求。
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區面積約 2460.95 平方公里,其中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與其重疊面積1.68平方公里,占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區總面積的0.07%。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區內,原則上不再新建各類工業企業或擴大現有工業開發的規模和面積,禁止建設大規模廢水排放項目和排放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項目,工業廢水不得向該區域排放。后期具體規劃建設時,將注意避讓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區,符合其管制要求。
大氣環境管控區面積1628.9平方公里,其中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與其重疊面積46.35平方公里,占大氣環境管控區總面積的3%。大氣環境管控區中,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一類區內禁止新建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項目;大氣污染物增量嚴控區內禁止新建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煤電項目,禁止新(改、擴)建鋼鐵、建材、焦化、有色、石化、化工等高污染行業項目,禁止新建涉及有毒有害氣體排放的項目。后期具體規劃建設時,將注意避讓大氣環境管控區,符合其管制要求。
水環境管控區面積 2183.8 平方公里,其中物流樞紐集聚發展范圍與其重疊面積73.41平方公里,占水環境管控區總面積的3.4%。水環境管控區中,一級飲用水保護區內禁止新(改、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二級飲用水保護區內禁止新(改、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重要水源涵養管控區內禁止新建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的工業企業;水生生物保護管控區禁止污染水體的旅游開發項目。后期具體規劃建設時,將注意避讓水環境管控區,符合其管制要求。
為了保護區域的生態環境,本規劃以生態控制線為空間管控載體,嚴格落實了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主干河流及堤圍、水庫及水源林、生態公益林、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及地質地貌景觀區、城市生態綠地等,通過分級管制控制,嚴格保護各類生態用地,有效控制生態控制線內的各種建設活動,保障生態環境。
本規劃總體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在后續涉及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將以區為主體,落實相關環境保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