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以打造新時代法治城市標桿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法治建設各項工作部署,以高水平法律服務全力護航廣州高質量發展。
固制度建設之本
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的法治需求,加強營商環境、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廣州現行有效地方性法規97件,政府規章114件,行政規范性文件1225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主要方面。
推進問題導向式立法。為解決停車場建設、管理難的問題,修訂《廣州市停車場條例》。為規范健康科普活動,制定《廣州市健康促進與教育規定》。
推動新興領域立法。制定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低空經濟發展等法規項目,為全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法治保障。
探索區域協同立法。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清遠五地司法和海事部門進行水上交通安全協同立法,再次成功實踐區域協同立法。
推動立法創新。《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獲團中央高度肯定并向全國推廣;《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規定》填補相關領域制度空白,由國家住建部向全國推廣。
增司法執法之信
加強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建設,適時調整鎮街綜合行政執法職權事項目錄,共清理15項、收回90項事項,調整3項事項實施部門,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全市設立104個行政復議基層受理點,復議案件可“全城通辦、全域受案”。2023年,新收行政復議案件首次過萬宗,超八成行政爭議在復議環節案結事了。
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建設應用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智慧法院建設、互聯網司法廣州模式在全國推廣,線上、線下檢務公開模式和環境公益訴訟工作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搭建全國首個“智援”平臺,助力企業脫困重整。
強法治社會之基
以“大法治+大宣傳”模式積極開展“八五”普法活動。推出全國首個“法治直播間”,創建9個省級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召開律師、公證、司法鑒定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公證行業服務高質量發展16條舉措。
構建“大合規”工作格局。推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制定行業合規指引,組織召開“法企融合 新質發展”服務企業“走出去”品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數據合規專場供需對接會,促企業合規,獲企業好評。
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廣州實踐。成立首家市級調解協會,建立廣州行政爭議調解中心和黃埔、海珠、花都、荔灣、白云、越秀等6個工作站,加快建設廣州多元解紛中心,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地方立法。2023年,全市3425個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成功率達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