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織密多元解紛“一張網” 訴前調解成功率超45%
近年來,廣州法院主動將多元解紛工作融入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條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與專業性行業性調解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新路徑。5月8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2023年度廣州法院十佳調解員·十大調解案例新聞發布會。
筆者從發布會獲悉,2023年,廣州全市法院將40.4萬起糾紛引入訴前調解,其中24.5萬起成功化解;全市“萬人成訟率”1.55%,連續兩年同比下降;全市法院新收案件數在2022年同比下降9.6%的基礎上,再同比下降6.7%。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法院引入訴前調解11.1萬件,其中成功化解5.1萬件,成功率約45.5%。
前置解紛將矛盾化解在萌芽
近年來,廣州法院推動構建“黨委領導、府院聯動、多元化解、法治支撐”工作格局,把訴調對接的“調”再往前伸,以前置解紛陣地將矛盾化解在萌芽。
同時將市場化解紛資源輸送到社會治理前端,構建“當事人低成本+專業調解+法院調訴執有機銜接”的有償調解制度體系,為涉企糾紛提供專業高效的解紛服務,有力服務保障法治營商環境建設。
2023年,以市場化模式成功化解糾紛4.6萬件;深化訴非分流,落實將家事、醫療等9類涉民生重點領域案件調解前置,通過訴訟輔導員釋明、立案和調解人員指引等方式強化訴前引導,全力推進訴前分流。
目前,在兩級法院設立勞動爭議、金融糾紛等12類84個調解室,成立“啟德·諧和”廣州法院多元解紛中心,協同行政部門、群團組織、行業協會等全市140家單位持續深化“法院+”糾紛化解格局構建,與這些單位指導下的調解組織建立訴調對接,促進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協同、力量統籌。
同時引入工商聯、中小企業協會、證監局、住建局等13家“總對總”單位指導下的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針對性開展類型化糾紛的訴前委派、訴中委托調解及普法宣傳工作。
進一步充實專業調解隊伍,建立全市兩級法院特邀調解名冊,組織388家特邀調解機構、3403名特邀調解員在訴前、審前、執前參與調解工作,專業范圍涵蓋法學、醫學、管理學、金融學、心理學等領域,調解案件類型覆蓋八成以上民商事糾紛。采取分類、分層、分級管理模式,嚴格調解機構和調解員入冊標準,定期梳理調解員工作情況,完善調解資源引入、退出機制。
267個基層站點就地化解糾紛
廣泛對接基層治理力量,廣州法院依托“庭所共建”“法院+綜治”等機制,在街鎮、村社建立基層解紛站點267個,提供糾紛就地化解“最小支點”。
例如海珠法院在轄區18條街道設立“和韻”駐街調解工作站;從化法院聯合區綜治中心、司法局在五鎮三街成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站”,組成“三人調解小組”;越秀、黃埔、花都法院等積極參與推進轄區“無訟社區”建設工作。2023年,全市法院依托前端力量成功化解7.7萬件矛盾糾紛。
切實增強在線解紛效能。388家調解機構、3403名調解員100%入駐廣州法院ODR平臺,融入5G智能虛擬法庭、“AOL授權見證通”等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實現糾紛調解全流程線上完成,ODR平臺上線至今累計調解超85萬起糾紛。
線上“搭橋”協同治理。在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主要互聯網平臺設立“楓橋E站”,聯合司法行政機關、仲裁機構、高等院校、平臺企業等第三方調解力量,實現平臺糾紛就地化解,2023年化解該類糾紛2399件。
推動“三進”共治體系升級。扎實開展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構建“下沉式”基層司法服務模式,充分發揮派出法庭的基層治理作用,派員參與轄區內的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活動,定期篩選典型案件、涉民生案件提煉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加大對基層治理單位的業務指導,促進提升基層治理單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水平。
據了解,此次發布會上公布的“十佳調解員”獲評代表包括民主黨派人士、行業專家、社會工作者及基層服務人員;“十大調解案例”涵蓋金融地產、住房交通、環境保護、跨域合作及未成年人保護等多元領域。突出了調解工作扎根基層、適用廣泛、貼近群眾、高效便捷等優勢特點,展現了社會多方主體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的良好成效。
正是得益于訴前調解機制的分流化解作用,越來越多的糾紛在訴前成功化解。記者從發布會了解到,2022年,三成以上來到廣州法院的民商事糾紛在訴前成功化解;2023年,這一占比提升至46%,這些糾紛最終沒有進入訴訟程序,對訴訟案件數量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耀庭表示,接下來,廣州法院將全力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舉措,深入踐行新時代能動司法理念,持續拓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將“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工作要求落到實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司法服務和保障。
典型案例:
案例1:涉4.2億元借款合同糾紛案訴前成功調解
2023年12月,廣州金調委成功調解一宗由廣州中院訴前委派,涉及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債務加入人四方共九個當事人、注冊地跨兩個省份,涉紛金額達4.2億元借款合同糾紛案。廣州金調委歷經長達三個多月的反復溝通和三次現場/視頻開庭調解、多次背對背協調后,終于促成各方達成一致,約定被告方(某房地產企業)分五期支付拖欠款項并于12月5日簽署調解協議書,后由廣州金調委協助申請司法確認。廣州中院于12月8日組織司法確認聽證并于12月13日出具了民事裁定書。
該案是2023年廣州金調委成功調解爭議標的最大的案件,幫助暫時資金鏈緊張的房企解決了短期現金流問題,大幅降低解紛時間和金錢成本,為當事人節省訴訟費約160萬元,并縮短原告回款時間。該案的調解成功也減少了對審判資源的占用,在訴前調解階段就成功辦結且自動履行,法院只需審查后出具民事裁定書。
案例2:建立未成年人高額游戲充值糾紛非訴處理機制
2023年上半年以來,因某款手機游戲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爆火,未成年人使用家長實名認證的手機賬號,繞過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進行大額游戲充值,引發大量網絡服務合同糾紛。
廣州互聯網法院立案庭與游戲開發公司(以下簡稱“P公司”)基于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達成共識,在“楓橋E站”工作機制框架下,建立“未成年人高額游戲充值糾紛非訴處理機制”,包括法院委派固定的第三方調解團隊專責調處此類糾紛,解決家長對于P公司客服人員、法務人員的不信任問題;通過示范判決,向家長、P公司明確責任分擔規則,既認定家長所應承擔的監護責任,也明確游戲運營方的管理責任,解決雙方責任分配爭議問題;由P公司制定退費信息收集要素表,包括游戲賬號、充值渠道、充值記錄等,由第三方調解團隊按照要素表指導家長收集、提供信息,解決退費效率問題;P公司自愿建立專項調解經費,通過第三方法律服務機構以購買調解服務的形式,對調解員的工作進行補貼,試行市場化調解模式。
2023年7月~12月,廣互法院共計受理以P公司為被申請人的網絡服務合同糾紛1369件,截至2024年2月27日,上述已調解成功993件,調解失敗159件,剩余217件因相關信息核查需要仍處于調解過程中,調解成功率不低于72.5%。這項工作機制,有效保護了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也保障了P公司對于該款爆火游戲的正常運營,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項機制,讓家長找到了合法便捷的糾紛處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