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提供更公平高效的仲裁服務
前不久,廣州仲裁委智能庭室內,一場仲裁庭審順利完成。案件從立案到進入審理程序不到40天,這樣處理國際商事糾紛的效率獲得了各方當事人的稱贊。“從庭前的信息指引身份識別,到庭后的類案裁決查詢等,AI仲裁秘書信息分析準確、處理高效,成為快捷出具裁決意見的好幫手。”該案首席仲裁員翁鍵說。
廣州仲裁委將人工智能與仲裁服務深度融合,率先探索開發AI仲裁秘書,具有庭前身份驗證、庭中語音記錄和庭后裁決咨詢三大功能。庭審前,AI仲裁秘書依托身份證信息識別系統,將需要核驗證件信息和核驗人員樣貌攝錄存證并進行溯源查核,實時向仲裁庭展示核驗結果。
庭審中,AI仲裁秘書通過語音轉錄系統,定向識別不同發言角色并智能匹配筆錄文本,實現人聲與電子文檔的同步精準轉寫,庭審結束即生成庭審記錄,開庭效率大為提高。筆錄生成后,輔助在線人臉識別技術和電子簽名功能,實現庭審工作的全程留痕。庭審后,仲裁員可以通過語音指令與AI仲裁秘書進行交互,AI仲裁秘書根據指令實時調取相應法律資源信息,輔助仲裁員作出裁決判斷。
自2019年11月嘗試跨國遠程庭審以來,廣州仲裁委以互聯網仲裁為突破口,打造亞太經合組織在線爭議糾紛解決平臺,探索提供更公平、高效的智能仲裁服務。“在線爭議糾紛解決平臺實現‘談判、調解、仲裁’三種機制銜接,為跨境商事主體提供高效、易用、低成本的一站式在線糾紛解決服務。”廣州仲裁委負責人說,該平臺上線以來,已受理案件800余宗,標的額超70億元;糾紛化解的平均周期為33天,較傳統仲裁快近3倍。去年年底,廣州仲裁委創設“元宇宙仲裁院”,受理一宗涉及元宇宙社區的電子版權糾紛案件。仲裁員、雙方當事人在專設的虛擬庭室內展示電子證據,智能仲裁員從旁輔助。僅用時5天,該案即高效辦結。
從2018年的200多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639億元,廣州仲裁委案件受理量總標的額增長約兩倍,涉外案件量近兩年位居全國城市仲裁機構首位。目前,廣州仲裁委受理的單案最高標的額超過30億元,受理的案件已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無一宗涉外案件在境外被撤裁或不予執行。
“效率是仲裁的生命線,爭端的快速化解是人們選擇仲裁的主要原因之一。”廣州仲裁委負責人說,“突破瓶頸、謀求變革,要向‘智慧仲裁’借力,共筑現代化法治化營商環境高地。”廣州仲裁委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借力互聯網、大數據、算法優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保證公平的同時提升仲裁效率。
為破解“案多人少”的難題,廣州仲裁委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案情清楚、證據充分的批量仲裁案件進行全流程線上審理,裁決準確率高達98%,平均結案時間較傳統方式快1倍。廣州仲裁委開發了智慧仲裁服務機器人“云小仲”,可提供24小時不間斷智能受理服務,已完成1.4萬余次智能咨詢和近300件智能立案。
“小仲小仲,什么情況下可以申請仲裁”……在廣州的產業園區內,多家企業工作人員來到“云小仲”身邊,咨詢仲裁業務。廣州仲裁委組織“云小仲”進產業園區服務企業,借助“云小仲”智能手段,開展仲裁業務咨詢、仲裁立案問詢、宣傳引導等業務推廣,以流動站的形式精準高效問需。
此外,廣州仲裁委推進仲裁法律宣傳服務進社區、進城中村,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廣州仲裁委聯合廣州市白云區新市街道在棠涌村打造法治文化長廊,使法律知識融入群眾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群眾的法治意識。廣州仲裁委中山分會赴中山市東區街道開展仲裁宣傳,為前來咨詢的社區居民、有關企業答疑解惑、普及仲裁法律知識。廣州仲裁委數字經濟仲裁中心走進天河CBD,走訪數字經濟企業,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解矛盾爭端的方法手段。
圍繞仲裁實踐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廣州仲裁委邀請業內知名專家主講,現場“把脈問診”、聚智蓄力攻關。通過舉辦國際仲裁交流會,廣州仲裁委向涉外仲裁員、律師征求意見建議,組織企業法務代表交流座談,問需于企、問需于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仲裁保障。
2023年4月,廣州仲裁委牽頭金磚國家主要仲裁機構聯合發布仲裁合作南沙共識,秉承“開放、合作、發展、創新”的發展理念,強化仲裁、調解機制對接,加強交流與合作。仲裁合作南沙共識獲得廣泛認可,全球已有近30家仲裁機構和組織就仲裁合作南沙共識與廣州仲裁委簽署合作協議。“廣州仲裁委把自身的創新經驗及時總結,通過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搭建跨境平臺、共享合作機制等方式,完成了從行業參與者到創新引領者再到規則制定者的轉變。”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會長沈四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