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司法局推動地方立法精細化 將行之有效的廣州創新實踐融入地方立法 以“小切口”解決“大需求”
對標國內綠化最高保護要求、最嚴保護力度,《廣州市綠化條例》以法治守護美麗鄉愁;“讓城市留住記憶”,以“小切口”立法制定《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規定》;舉辦數十場立法調研座談會,《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條例》是地方探索青年領域專項立法的重大突破;首部熱線工作政府規章《廣州市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管理辦法》,推動實現熱線事項全流程閉環辦理——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去年以來,廣州市司法局圍繞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生態文明、歷史文化保護等重點領域,順應新時代要求,回應人民關切,高標準完成地方性法規提案工作15件,配合市人大審議8件,省級地方性法規起草工作1件,完成12件政府規章的制定修訂廢止工作,邁出以良法促善治謀發展的堅實步伐,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法治動能。
創新發展立法
聚焦國家戰略 保障重大決策部署落實
“我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通過前瞻性、突破性的制度構建,致力于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積極推動《南沙深化粵港澳合作條例》的起草工作,廣州市司法局會同相關單位多方調研,精準突破,深入論證,創新規定,推動以立法保障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
《條例》旨在促進資源要素流動,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支持港澳積極參與南沙建設,加強規則銜接和綜合保障,為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作為廣州三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肩負著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高質量打造廣州東部新增長極的重任。
如何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有力推動增城開發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進而激發市場活力?
在《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立法過程中,廣州市司法局提前介入,市、區兩級協同組織立法調研和專項會議42次,廣泛征求市相關單位和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立法專家、市群團組織,以及增城開發區內企業、科研院所的意見,征集意見建議近千條,有力提升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確保立法質量。
《條例》提出“一區多園,擴容提質”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增城開發區充分銜接廣州東部樞紐等重大發展規劃,高標準打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深聯動發展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新興智造高地。
廣州市司法局創新開展區域協同立法,在修訂《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過程中,加強廣佛協同,廣泛征求意見,對本市與相鄰城市跨市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規劃、建設、運營、應急等全流程進行銜接,為“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經濟領域立法
破解民營經濟發展壁壘 鼓勵青年創新創業
“聚焦民營經濟立法,對中小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產業供需對接、靈活用地等問題深入分析論證。”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要重點加強經濟領域立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在制定《廣州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過程中,立法部門兩次公開征求社會意見,舉辦數十場立法調研座談會,認真研究聽取意見。
特別是針對民營企業最關注的土地、融資問題和近年社會討論較多的民營企業權益保護問題,著力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障礙,釋放民營企業創新活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創新創業,來廣州!讓城市對青年發展更友好、讓青年在城市發展更有為!
作為地方探索青年領域專項立法的重大突破,《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于2023年3月1日起實施。《條例》重點把握青年創新創業遇到的實際困難,為創新創業青年打造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為青年創業成長全周期提供系統全面的服務,助力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
《條例》為給創新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加強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青年創新創業載體孵化建設;探索實施駐校企業家制度,推動學校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理順政府職責,打通青年創新創業“最后一公里”。
生態文明立法
讓人們記住鄉愁 共建共治共享綠色廣州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廣州市綠化條例》在修訂中,立足廣州實際,對標國內綠化最高保護要求、最嚴保護力度,切實提升廣州市的綠化管理水平。
“樹木修剪是否需要報審批,是這次修訂過程中最費考量的問題。”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條例》回應群眾呼聲,對樹木修剪精準施策、分類管理,同時突出鄉土樹種和歷史名園等保護,并新增特色風貌林蔭路和歷史名園的有關規定。為拓寬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條例》增加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諸多條款,推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綠色廣州。
俗話說“食在廣州”,餐飲業在方便群眾生活的同時,也給環境污染防治帶來較大壓力,如何破解這些難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推進、餐飲外賣業態的興起,對餐飲場所污染防治管理機制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
“為有效破解餐飲場所污染帶來的城市管理難題,推進我市餐飲業綠色健康發展,有必要對餐飲場所污染防治專門立法。”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規《廣州市餐飲場所污染防治規定》被列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的正式項目。
2023年5月24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廣州市餐飲場所污染防治規定》。《規定》對新建、改建、擴建具有餐飲服務功能的建設項目的污染防治設施提出要求,并建立餐飲污染日常巡查制度。
《規定》提出,傳承和發揚地方飲食文化傳統,科學規劃和組織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區,并根據要求建設專門油煙、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歷史文化立法
保護傳統風貌建筑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立法
對傳統風貌建筑保護進行地方立法,“讓城市留住記憶”有了更為堅實的制度保障。
目前,廣州市已認定傳統風貌建筑1206處,部分傳統風貌建筑遭到一定破壞,擅自改造和拆除現象時有發生。通過“小切口”立法形式,制定《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規定》,使傳統風貌建筑的認定、保護、利用有了法規依據,并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
《規定》將凝聚社會公眾情感記憶的建筑物、構筑物納入保護管理范圍,更關注建筑的活化利用,列明多功能使用、租金減免、獎勵補助制度以及鼓勵社會力量以投資、租賃、資助方式參與等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的十二種方式,提出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責任人的五項保護責任,注重提升地方立法精細化水平,統籌保障傳統風貌建筑的保護利用。
《規定》經廣州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于2022年11月25日表決通過,經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于2023年5月31日批準。“《規定》的出臺是探索建立廣州特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創新做法,進一步激發了傳統風貌建筑保護責任人的保護主動性和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留住城市記憶的期待。”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立法賦能歷史文化名城高質量發展。在《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修訂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委、市司法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成調研組,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開展數十場立法調研,深入了解條例實施情況以及存在問題,著力破解歷史建筑修繕管理、活化利用以及歷史文化的闡釋弘揚等難題,推動老城市不斷煥發新活力。
“提前梳理痛點堵點,將行之有效的廣州創新實踐以立法形式固化,聚焦‘小切口’,解決‘大需求’。”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市司法局創新建立立法專班,整合業務部門、專家團隊、立法部門等各方面資源,以立法內容、立法程序、立法技術的精細化,實現立法實踐性、理論性、專業性的有機統一。對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的立法項目,市司法局加強統籌協調,提前介入指導,精心研究論證,合力解決立法難題,確保立法工作高質高效推進,以高質量立法護航廣州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