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力打造法治城市標桿 為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的重大舉措。廣州深入貫徹落實,全力推進法治建設形成新的生動實踐。
“十三五”以來,廣州勇于探索、敢為人先,推進改革創新,在全國創下多個“第一”和“率先”,培育了一批法治建設的廣州特色品牌。法治已經成為廣州這座創新之城、實力之城、樞紐之城、機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質之城的核心競爭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廣州將高標準高質量繪制廣州“十四五”時期法治建設規劃藍圖,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市的全過程,全力打造法治城市標桿,為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數說廣州法治
廣州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2942個,形成“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
自2016年起,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的司法透明度指數評估中,連續6年排名全國法院第一
4年來,廣州兩級法院共簽發調查令33752份,律師持令成功取證29294份,平均取證成功率約86.79%
民主立法讓法治更接地氣 既有“大塊頭”還有“小快靈”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廣州地方立法無論在法規制度設計還是在立法工作機制建設上,始終堅持科學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在立法上創設一系列首開先河的制度機制,打造了地方立法的廣州品牌。
2006年,廣州出臺全國首部規范立法公眾參與的政府規章——《廣州市規章制定公眾參與辦法》,建立了覆蓋立項、起草、審核、實施全流程的立法公眾參與制度,拓寬立法渠道與民主立法途徑,并于2020年再次全面修訂。
廣州在全國首開網絡立法聽證會先河。2017年8月,《廣州市停車場建設和管理規定》網上立法聽證會舉行,一連4天的聽證會創新方式,將網絡聽證和現場辯論相結合并全程直播,搭建公眾參與聽證“無障礙”通道。數據顯示,聽證會頁面曝光量超過3.69億次,點擊量超過1508萬人次,總投票數212萬次。
2021年1月1日,廣州出臺《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地方性法規的城市,對標國際一流標準,聚焦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和12個重要領域,通過系列改革措施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便利高效的政務環境、創新協作的開放環境、和諧包容的人文環境、規范良好的法治環境,首次在國內優化營商環境地方立法中提出產業供應鏈保障、人才入戶積分認可和突發事件扶持等“廣州方案”,為廣州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優質制度供給。法治,真正護航廣州從營商環境“小切口”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大突破”。
截至目前,廣州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共82件、政府規章109件,基本覆蓋了廣州市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主要方面。
其中,多件法規具有鮮明的先行性、先進性和地方特色。從制定全國首部地方依法行政條例、首部規范立法公眾參與辦法,到34天推出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條例、優化營商環境立法提出“廣州方案”,既有“大塊頭”還有“小快靈”。全國第一部規范募捐的地方性法規——《廣州市募捐條例》,為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提供立法藍本;全國第一部規范生活垃圾分類政府規章——《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著力破解“垃圾圍城”困境;堅持“小井蓋、大民生”,出臺《廣州市井蓋設施管理辦法》,切實守護人民群眾“腳下安全”。
全國首部地方依法行政“基本法”獲“中國法治政府獎”
廣州市依托前沿城市改革實踐優勢,秉持法治理念深入推進體制創新,嚴格規范權力邊界和運行軌跡,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性法治政府建設規劃《廣州市法治政府建設規劃(2015—2020年)》,打造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品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2017年5月1日,全國首部地方依法行政“基本法”——《廣州市依法行政條例》施行,該條例率先將法治政府建設的若干政策性要求上升為法規的義務和責任,改變了依法行政工作長期以來以文件推動、以政策落實的狀況,為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具體路徑,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廣州特色,打造了以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全面推動依法行政的“廣州樣本”。2018年,該條例榮獲“中國法治政府獎”。
繼全國“首曬”權力清單、“首曬”財政賬本之后,廣州市還成為全國“首曬”行政執法數據的城市。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制定《行政執法數據公開辦法》,形成了“9+1”全執法門類公開機制,確立了“統一時間、統一范圍、統一模板、統一平臺”的公開原則,實現了行政執法數據公開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常態化。此項創新舉措被國務院列為指導意見并向全國推廣。
為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監管執法糾錯容錯機制,體現對中小企業和新興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廣州在全國率先推出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強制清單。截至目前,通過清單形式合計發布245項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事項。
2019年入選“推進中國法治進程十大行政復議案例”——舊樓加裝電梯提取公積金案件。2016年,有市民向廣州市公積金中心申請舊樓加裝電梯提取公積金,但因沒有相關文件規定被拒絕。當事人不服,向市政府申請行政復議。經調查,市司法局發現廣州市存在大量類似事件,給廣州市“舊城改造”進程造成了極大阻力,市司法局以此為突破口,促成公積金中心出臺《關于加大住房公積金對繳存人改善居住條件支持力度的通知》,明確加裝電梯可以提取公積金。該政策落地不到幾個月,廣州就有143位市民提取了577萬元用于舊樓加裝電梯,達到了行政復議“辦結一案,規范一片”的效果。
扎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形成陽光司法“廣州模式”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五年來,廣州政法機關堅持司法為民、公正為民,扎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廣州法院是全國法院司法公開工作開展得最早、成效最好的地區法院之一。近年來,廣州法院堅持全面公開原則,發揮智慧法院建設優勢,推動審判信息、審務信息、執行信息、司法數據、司法改革信息公開。
陽光司法“廣州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有力促進了司法質量、效率、公信力的提升。自2016年起,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的司法透明度指數評估中,連續6年排名全國法院第一,并獲評“全國司法公開標桿法院”,彰顯司法公開“廣州模式”的蓬勃生命力,為我國陽光司法機制的發展貢獻了“廣州智慧”。
2015年以來,廣州檢察機關扎實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在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和海洋保護、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質量和交通安全等城市治理工作中留下一個又一個檢察守護印記。2019年7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支持和促進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廣州市人民檢察院還制定出臺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在全省率先構建起了公益訴訟辦案規范體系。
圍繞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廣州市在全國率先落實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率先實現刑事訴訟全流程法律援助全覆蓋。法援律師辯護意見采納率達76%,其中成功為涉嫌盜竊的高考生陳某提供認罪認罰法律幫助,獲得不予起訴的結果,助其回歸社會,繼續深造。
廣州市在全國率先采取“三方模式”建立律師調查令制度,建立起司法機關、司法行政機關、行業協會三方緊密配合、保障與規范并重、服務與監管同步的調查令工作制度。
四年來,廣州兩級法院共簽發調查令33752份,律師持令成功取證29294份,平均取證成功率約86.79%,律師調查令已成為廣州民事訴訟的基本證據收集機制,多項首創舉措和良好運行成效形成顯著標桿示范效應,受到司法部高度評價。
建設現代法律服務業強市 打造國際民商事及爭議解決服務之都
廣州以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著力打造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逐步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征、人民群眾滿意、富有廣州特色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
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第一期試點地區,廣州正在加快編制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全面推進136項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任務。推動《廣州市平安建設條例》立法。
疫情期間,廣州市委政法委牽頭成立了“穗康碼”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全力守住疫情防控第一線陣地和聯防聯控防線。深入推進“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全市建成四級綜治中心2918個,將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平安建設等226項事務納入網格化管理。
2017年,廣州市司法局率先提出打造全國公共法律服務最便捷城市的目標,被列為廣州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2942個,形成“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
全力打造現代法律服務業強市,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加強法律服務工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決定》,打造天河、白云、南沙三大法律服務集聚區,以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糾紛解決中心、廣州國際商貿商事調解中心、亞太地區國際仲裁中心等三大中心為支撐,將廣州打造成國際民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之都。
“建設‘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培養高端涉外律師人才”納入了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建議和正在編制的法治廣州建設五年規劃,發布《廣州律師行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廣州律師行業發展跑出了加速度,全市執業律師超1.9萬人,在全國位居第三。
“KTV內禁止自帶酒水是否違法?”一條由“普法網紅”主演的普法情景劇視頻一上線,就引來67萬網友點贊;一條《戰“疫”說法》短視頻被播放近億次。廣州市司法局以“廣州普法”為品牌宣傳號,以“廣州普法”微信公眾號為引領,全面進駐微信公號、抖音號、微信小程序等各新興媒體傳播平臺,用接地氣的方式成功“引流”,讓普法更貼近市民,提高了普法實效性,成為廣州市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宣傳輿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