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工作方案和農村供水改造工作方案的通知(依申請公開轉主動公開)

  • 2023-01-12
  • 來源: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分享到
  • -

穗府辦函〔2019〕36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工作方案和農村供水改造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水務局、衛生健康委、審計局,廣州供電局,市水投集團:

  《廣州市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工作方案》和《廣州市農村供水改造工作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水務局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3月7日


廣州市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工作方案

  為推進我市居民住宅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創新城市用戶共用用水設施管理機制,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出發點,通過改造居民住宅用戶共用用水設施和創新相關管理體制,保障廣大市民飲用水質量與安全,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滿意度。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業主自愿。政府指定牽頭實施部門,其他各部門協同配合,統籌指導協調改造和移交工作。堅持以業主自愿為前提,推進該項惠民工程順利實施。

  (二)合理統籌、分批實施。結合老舊小區微改造計劃同步推進,積極與電力管道、燃氣管道等工程相協調,合理制定改造計劃。水質安全隱患突出、漏水嚴重、群眾反復投訴的優先改造。

  (三)規范建設、文明施工。按照技術標準編制改造方案,確保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廣泛宣傳,及時公開公示,加強工地管控和文明施工,保證居民正常生活用水,減少對群眾生活的影響。

  (四)權責清晰、專業管理。改造完成后的用戶共用用水設施生活給水系統(不含消防用水系統部分)交由供水企業實行專業化、規范化維修養護,業主應予以配合。

  三、工作目標

  推進居民住宅小區老舊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完成居民小區老舊供水管網及設施改造工作,解決水質二次污染、管網漏損偏高等問題。建立起責權明晰、管理專業、監管到位的用戶共用用水管理體制,實現供水企業供水服務到終端。

  四、工作任務及內容

  (一)工作任務。利用5年時間,完成我市2000年前建設的既無物業管理、又無加壓設施的老舊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工作,改造后的用戶共用用水設施移交屬地供水企業維護管理。

  (二)改造內容。對居民住宅小區內供水加壓設施、儲水設施、管道等居民生活用戶共用用水設施進行改造或維修,改造的部分與消防系統分離。小區、樓宇消防供水設施不納入本次改造內容,鼓勵居民委托實施單位同步實施消防供水設施改造并承擔相應費用。

  五、組織實施

  各區政府指定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主管部門或單位(以下簡稱區主管部門),與轄區內供水企業簽訂改造工作協議,明確責任,逐步推進區域內居民住宅小區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

  (一)計劃立項。屬地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牽頭組織居民提出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申請,在2/3以上業主書面同意改造、并同意改造后移交供水企業管理維護的前提下,由區主管部門會同供水企業,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合理制定本區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計劃,按維修改造項目建設程序組織實施。

  (二)方案編制。供水企業按實施計劃編制改造方案,交由區主管部門組織相關街道辦事處做好方案公示和意見征集工作。供水企業根據反饋意見修改方案,由區主管部門按程序報批。

  (三)工程建設。供水企業按批復方案組織施工建設。施工單位進場前,需對設計、施工方案進行公示。相關街道辦事處牽頭組織居委會、業主支持配合,提供施工場地。

  (四)竣工驗收。供水企業在區主管部門指導下,組織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業委會或居委會,共同完成工程竣工資料驗收和現場驗收。

  (五)管理移交。工程綜合驗收后,區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單位、業委會或居委會等向相關供水企業移交用戶共用用水設施相關歷史資料,同步完成用戶共用用水設施管理移交手續。

  六、資金籌措

  (一)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按7000元/戶測算資金需求,全市2000年前建設的既無物業管理、又無加壓設施的老舊用戶共用用水設施181782戶,改造資金約12.72億元,分5年投資。改造資金由財政承擔80%、供水企業承擔20%。財政承擔資金中,中心城區由市、區按現行財政體制分擔,非中心城區由區自行承擔。

  (二)市本級財政補助資金納入市水務局部門預算管理,由市水務局下達全市年度改造計劃,報市財政局安排撥付資金。資金分兩批下達至中心城區區財政部門:首批核撥70%;完成管理移交備案后核撥余下的30%。

  (三)中心城區和非中心城區區財政部門按照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方案概算批復及各方分攤比例歸集財政資金,并統一拔付給供水企業。改造工程開工前,使用供水企業承擔資金開展前期工作。由區主管部門申請,區財政部門在項目開工、完成竣工決算、完成審計后分別按項目改造資金總額的60%、10%、10%直接撥付資金給供水企業。

  (四)列入老舊小區微改造計劃中的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已明確資金來源的,按原資金來源渠道安排;未明確資金來源的,列入本方案改造計劃中安排。

  (五)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移交后,運行電費由使用業主分攤;設備更新、大修費用及日常維修養護費由供水企業負責,計入供水成本。

  七、職責分工

  (一)市水務局:負責推進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的日常工作,具體負責統籌、指導、協調和推進工作。負責指導、推進、督促改造計劃的實施,做好相關協調;對項目投資額進行審核,并按照預算管理要求,申報市級年度資金預算,監督項目實施和市級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配合市財政局做好改造資金的撥付。

  (二)各區政府:為屬地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責任主體,負責組織、協調、落實轄區內改造工作。負責落實本級財政配套資金和改造資金管理,做好社會宣傳發動,配合供水企業做好居民共用用水設施梳理排查,制定本區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年度改造計劃,督促本區相關職能部門依職權做好立項、審批、水價調整等工作,做好改造工程施工監管和協調工作,組織實施設施移交管理。

  (三)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對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中涉及的收費行為進行監管;依據政策在水價中合理補償供水企業投入的改造成本支出,保證供水企業正常運營。

  (四)市財政局:負責審核市級財政資金預算,及時撥付年度資金,組織實施資金財政監督檢查等工作。

  (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中相關規劃審批的辦理及指導。

  (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負責協助業主申請使用物業維修資金。

  (七)市衛生健康委:負責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完成后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

  (八)市審計局:負責組織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項目審計方面的工作。

  (九)市水投集團及相關供水企業(包括廣州開發區供水管理中心):作為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實施主體,負責對用戶共用用水設施進行梳理、排查,收集改造項目泵房、管線、用戶等基礎資料,配合制定年度改造計劃,編制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方案,負責組織實施改造工程建設和工程竣工驗收,接管通過驗收的用戶共用用水設施,負責落實改造資金中自籌部分。

  (十)廣州供電局:負責適時升級、調整完善居民區公用用電配建,負責辦理居民水泵用電申請審核以及日后的用電分攤收費。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以市水環境整治聯席會議負責的協調機制,對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進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全面推進與監督檢查。市水務局承擔日常工作,負責研究、解決和協調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和移交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檢查、督導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工作,市水投集團予以協助。

  (二)強化過程管理。各區應建立健全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工作運行機制,細化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加強監督、檢查,并及時協調存在的問題,確保改造工作順利推進。盡量優化施工方案,減少對其他設施的破壞,并及時對破壞設施進行修復。強化施工管理,做到文明施工,將揚塵、噪音等影響降到最低,努力讓老百姓放心、滿意。

  (三)狠抓督查落實。市水務局牽頭,建立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工作進展情況月度報表、季度通報和年度總結機制,加強工作的跟蹤、督促、檢查和落實。對推進工作不力、進展嚴重滯后、失職瀆職等行為嚴肅依法依紀予以追究責任。

  (四)廣泛宣傳公開。做好改造方案的公開公示,充分征求改造區域居民意見;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各種溝通機制,加強與改水用戶的溝通、協調;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讓廣大居民群眾充分了解并主動支持、配合改造工作。

  九、其他規定

  (一)2019年1月1日起接駁永久用水的居民住宅用戶共用用水供水設施,由供水企業按照廣州市《用戶生活給水系統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進行驗收。在驗收合格的基礎上,以自愿為原則,由建設單位組織業主,移交供水企業維護管理;驗收不合格的,由建設單位按供水企業要求進行整改。鼓勵新建用戶共用用水設施交由供水企業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關建設費用由住宅建設單位承擔。

  (二)本方案改造范圍外水質安全隱患突出、漏水嚴重、群眾反復投訴的老舊用戶共用用水設施,各區視實際情況自行制定改造方案實施。

  (三)本方案所稱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指已完善永久用水手續交付使用的用水設施,不包括住宅樓交付使用但依然在使用臨時用水的用水設施。


廣州市農村供水改造工作方案

  為進一步解決我市農村飲用水存在的問題,提高我市農村飲用水質量,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現狀及存在問題

  2011年至2015年,我市開展了全市農村自來水改造。目前,全市農村集中式供水普及率100%,已全面建成集中式供水管網供水到戶,城鄉自來水全面普及。大部分農村由市政自來水供水,部分地勢較高的農村和偏遠地區農村未能接通市政自來水。對于市政自來水無法覆蓋的區域,以山泉水或地下水為水源,考慮水源水量、水質符合設計要求,建設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供水到戶。農村地區以城鎮水廠供水的,占農村總人口的85.4%;采用小型集中式供水管網供水的,占14.6%。番禺、南沙區農村已實現市政自來水全覆蓋,白云、黃埔區北部地區及花都、從化、增城區的農村尚未實現市政自來水全覆蓋。農村飲用水安全存在如下問題:

  (一)供水保障程度低。市政自來水覆蓋的從化區江浦街、城郊街、太平鎮,增城區正果鎮、派潭鎮等近郊農村77個行政村市政自來水水壓不足,涉及人口約18萬人;使用山泉水、地下水的農村,約29個行政村干旱年份水源水量不足,涉及人口約5萬人。

  (二)水質不能穩定達標。使用山泉水、地下水為水源,采用小型集中式供水的農村,為照顧農民用水習慣,基本沒有配備消毒設施,供水水質細菌學指標容易超標,且凈水設施處理能力有限,暴雨過后,來水渾濁度劇增導致供水渾濁度超標。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主要集中在花都、從化、增城和黃埔區,其中花都區40個,從化區300個,增城區211個,黃埔區29個。2018年市疾控中心完成農村飲用水監測水樣255宗樣品,出廠水、管網末梢水和二次供水合格率分別為64.29%、71.86%、100%,不合格項目主要是微生物指標、感官指標、pH值等。

  (三)設施管理不到位。接通市政自來水的農村,農村改水后仍是總表供水模式,未能實現“抄表到戶,終端服務”,總表后(村內)管網設施缺乏專業而有效的維護,隨著時間推移,村內管網漏損增多,水費分攤問題日漸突出。以山泉水、地下水為水源,采用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供水的農村,供水設施由當地村委負責管理,部分農村沒有收取水費或只是象征性收取,運行維護經費缺乏,專業管理人員不足,管理水平較低,無法實現供水設施運行良性循環。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補齊農村供水設施短板,改進農村供水設施功能,提升農村供水管理水平,提高農村生活飲用水質量和服務水平,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農民自愿。堅持政府在農村供水改造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強化統籌協調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同意進行改造且改造后抄表到戶計量收費的,結合具體情況,分步、有序納入改造計劃,整村推進實施。

  2.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根據水源、地理位置、用水水量、用水戶分散程度等條件,合理確定供水方式。有條件的地區,加建供水加壓站,盡量延伸市政供水管網,以市政自來水供水。市政供水管網無法覆蓋的地區,增建或改建凈水設施和消毒設施,更新改造供水管網。接市政自來水的農村,市政自來水供水加壓泵站,以及供水管網項目優先實施,或者與村內供水管網改造整體實施。

  3.保質保量,優質供水。按照城鄉一體化思路,以用戶終端水質水量為導向,加強農村供水管理,實施農村改水項目建設,確保農村供水水量充足,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改造后的農村實施“抄表到戶,服務到終端”。

  4.建管并重,良性運行。健全管護機制,明確區、鎮、村三級管理網絡,強化農村供水設施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水質檢測和水質督查制度,確保設施良性運行,長久發揮效益。

  (三)工作目標。

  進一步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到2025年,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水量穩定,水質達標。

  近期(2019—2020年):實現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完成急需改造的老化設施改造,初步建立管護長效機制,確保經改造的農村供水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遠期(2021—2025年):全面完成農村老化設施改造工作,最大化普及農村市政自來水供水,農村供水水量穩定、水質達標。

  三、主要任務及分工

  (一)實施農村供水改造。

  全面詳細摸查黃埔、白云、花都、從化、增城等5個區農村供水情況和存在問題,在現有農村供水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市政供水管網,完成老舊供水設施和管網升級改造。(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

  (二)完善農村供水管理機制。

  1.完善監管體制。強化區水務部門農村供水行業管理職責,統籌協調解決農村供水管理問題。明確專職管理機構,配備區、鎮、村三級供水管理人員,依法對農村供水運行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規范經營管理者行為,負責農村供水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2.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加快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運用,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監管供水單位運行管理的流程,監測水質變化實時數據,實現各項數據的及時傳送和數字化管理,優先選用智能遠傳水表。(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3.實行專業化管理。由屬地區級供水企業或鎮級供水企業負責,統一運營小型集中式農村供水設施,收取水費,定期對凈水設施、供水管網、供水構筑物和設備等進行維修養護,不斷提高設施養護服務質量。加強對區、鎮、村供水管理人員和供水設施管理人員技術培訓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4.制定維修資金籌集方案。制定農村供水設施維修資金籌集方案,通過農村供水水費收取、財政補助的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用以保證設施運行維護的資金需要。(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配合,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5.強化水源保護。各區政府應組織生態環境、發展改革、水務、建設、衛生、林業等部門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或保護范圍,并按照有關規定報批后公布。以山泉水、地下水為水源的農村,水源保護區和保護范圍的劃分、標志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應與農村飲水改造項目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驗收。(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6.建立健全水質檢測制度。建立和完善水質監測網絡和檢測制度,定期對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末梢水的水質進行檢測。對分散的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要做到水質檢測全覆蓋,確保農村供水水質合格。(市水務局牽頭,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7.完善應急預案。研究制定飲用水被污染或其他影響飲水安全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保障農村供水安全。(白云、黃埔、花都、從化、增城區政府負責落實)

  四、資金籌集

  農村供水改造項目總資金需求約108.2億元,其中黃埔區7.9億元,花都區21.35億元,白云區42.74億元,從化區13.67億元,增城區22.54億元。

  黃埔、花都、增城區農村供水改造項目所需資金按“政府出一點、企業出一點、村里出一點”的辦法籌集。以市政自來水覆蓋的農村,市政供水管網、加壓站及附屬設施的建設資金由財政、供水企業按6︰4分攤,村內供水管網及“一戶一表”改造資金由財政、村集體按6︰4分攤;以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供水的農村,供水改造資金由財政、村集體按6︰4分攤。財政承擔資金由市、區財政按現行體制分擔。供水企業、村集體分擔資金由區政府負責籌集,籌集不足部分由區財政解決。

  白云區農村供水改造所需資金由財政全額承擔,市、區財政按現行體制5︰5分擔。其中“8村1居”工程村外主干管按已有籌資方式分擔,村內管網改造資金按本方案籌集。

  從化區農村供水改造所需資金由財政全額承擔,市、區財政按現行體制8︰2分擔。

  市級財政以補助形式下達區財政。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市水務局牽頭組織,統籌全市農村供水改造工作,市發展改革委、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協同推進,高標準推進農村供水改造工作。

  相關區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區水務部門具體負責,制定本區農村供水改造工作方案,明確實施主體、目標要求和實施方式,并負責項目所有審批事項,推進本區農村供水改造工作。

  (二)資金保障。各區建立農村供水改造項目庫,制定年度改造計劃,報市水務局統籌。市、區財政每年根據當年度改造計劃,在水務部門預算中安排農村供水改造資金。各區農村供水改造市級補助資金總額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市水務局在農村供水改造計劃中明確,納入市水務局部門預算和轉移支付預算,由各區按程序申報。

  (三)政策保障。市級相關部門進一步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納入改造計劃的項目,直接編制項目初步設計,由各區審批;在各區辦理報建和招標等手續,項目設計單位可采用簡易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施工、監理單位可在政府預選承包商名錄范圍內通過簡易招標方式確定。為確保管材質量以及便于以后維護管理,各區可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組織專家評審或公開招標預選一定數量的管材、設備和閥門供應商,供施工單位投標報價時選擇。充分發揮本地供水企業技術優勢,組織供水企業全程參與接通市政自來水的改造項目建設,完工后,市政供水管道和設備交由供水企業管理維護,由供水企業開展抄表到戶工作。

  (四)監督檢查。市水務局要加強監督檢查,按年度工作任務清單,每季度組織抽查、督導,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區審計、財政等部門應加大對農村供水改造項目建設資金的專項督察檢查力度,確保財政補助資金專款專用,嚴防建設過程中出現腐敗行為。

  (五)公眾參與。加大宣傳力度,由市水務局牽頭,及時在媒體上發布農村供水改造相關政策,加強引導,激發農民參與熱情。各區要在當地媒體上公告年度改造計劃和補助資金安排情況,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在項目所在地村委進行建設情況公示,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新聞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