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2022〕5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業經市委、市政府審定,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體育局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4日
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國發〔2021〕11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粵府〔2021〕80號)要求,依據《廣州市全民健身條例》,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以廣東、香港、澳門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著力解決全民健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健身設施建設,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體育高質量發展,以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迎接全運會,助力廣州世界體育名城建設,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更加完善,與世界體育名城建設要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健身設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環境持續改善,10分鐘健身圈更加便利,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不低于0.9塊。體育健身氛圍更加濃厚,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不低于860萬,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低于2.5名。全民健身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
二、主要任務
(三)建設布局合理的健身場地設施。在運動健身設施供給缺口較明顯區域,優先規劃建設全民健身中心,滿足群眾多元健身需求。結合“云山珠水”生態格局,以建設“一江兩岸”健身步道、綠道、碧道為重點,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結合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具有嶺南特色、體現高品質生活的健身設施,助力鄉村振興。探索利用政府儲備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引入社會力量建設體育健身設施。全市新建或改建10個體育公園,每個區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改造或建設,加強對已建成設施的規范管理和運營。實施健身設施補短板行動,摸清廣州健身設施建設底數,對照相關標準規范和群眾需求,編制實施《廣州市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
落實社區健身設施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區按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結合新建小區實際和應急避難(險)需求配建健身設施。健身設施未達到規劃要求或建設標準的既有居住社區,要結合城市更新和微改造契機,以“繡花功夫”推進社區健身設施建設改造。加強對體育設施配建情況驗收監管,將其作為新建住宅項目和微改造項目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
增加健身設施場地供給。鼓勵各區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租期不超過20年。合理利用城市預留地、高架橋底、地鐵上蓋、房屋天臺、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公共綠地、河涌沿岸等空間,因地制宜建設嵌入式健身設施。在不改變、不影響土地現有規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前提下,倡導復合用地模式,支持人流密集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復合利用土地,增設健身設施。在老齡化、無障礙化等相關工作規劃中,安排充足的健身設施建設空間,促進社區養老設施與體育設施的資源共享、功能銜接,提升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優化公共健身設施無障礙環境。
(四)優化便民利民的體育惠民服務。健全公共體育服務標準,根據廣州市常住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化趨勢,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完善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測評機制,及時調整和改進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推動國民體質監測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常態化開展,把國民體質測定合格率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合格率作為衡量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落實體育惠民服務措施。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開放模式,持續推動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依托“群體通”全民健身服務平臺,支持社會體育場館提供優質體育服務。壯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惠民服務。組織冠軍運動員參加全民健身科普活動,運用智慧平臺開設線上科學健身指導課程,發揮冠軍運動員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五)打造優質多元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實施品牌提升戰略,充分發揮廣州大型體育場館硬件優勢和承辦大賽優勢,爭取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更多賽事活動在廣州舉辦,做好全運會群眾體育項目比賽的組織工作,彰顯嶺南文化和廣州體育特色。積極對接廣東省體育賽事精品工程,申辦和舉辦國際國內知名群眾體育品牌賽事。高標準舉辦“羊城運動匯”,統籌整合市長杯、戶外運動節、體育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社會力量品牌項目等賽事資源,打造城市體育新名片。舉辦廣州馬拉松賽、國際龍舟邀請賽、橫渡珠江活動、“廣州100”越野賽,打造國際品牌賽事活動。支持天河垂直馬拉松、黃埔馬拉松、花都搖滾馬拉松、從化山地馬拉松、廣州小谷圍人才馬拉松等賽事,完善馬拉松賽品牌體系。
打造嶺南特色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亮點。積極開展武術、太極、健身氣功等民族傳統運動,大力推廣醒獅、龍舟、毽球等特色項目,傳承嶺南體育文化基因。發揮各區區位優勢和社會組織行業優勢,開展“一區一品”“一會一品”創建活動,舉辦展現地域特色、彰顯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特色賽事活動。利用北部山區豐富的山地林業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騎行、攀巖、露營等以運動體驗、運動休閑為主要內容的戶外運動品牌。利用南部濱海特色水域資源,支持開展帆船、帆板、賽艇、皮劃艇、摩托艇等水上休閑運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民健身賽事的策劃及運營工作,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全國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
普及全民健身運動。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積極營造全民健身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著力發展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跳繩、擊劍等傳統優勢項目,大力開展排球、田徑、棋類、健身操等群眾參與度高的運動項目。支持開展云賽事、虛擬運動、休閑益智賽事,促進智力運動等非奧運項目發展。支持各行業各部門舉辦職工、農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等各類全民健身活動。
(六)壯大充滿活力的體育社會組織。推進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堅持管行業與管黨建相統一,按照應建盡建的原則,加大體育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建設力度。政府有關部門依據職能提供服務并依法監管,建立健全綜合監管機制,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建強并用好市、區體育總會,發揮管理指導、行業發展、業務交流的樞紐作用。嚴格審核市級體育社會組織發起人、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任職資格,保證市級體育社會組織在本業務領域的代表性。健全評估考核機制,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建設,支持行業體育協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發展。
提升體育社會組織專業化水平。探索建立體育社會組織人才庫,推動體育社會組織人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吸納社會知名人士和體育專家擔任體育社會組織領導職務,鼓勵支持優秀退役運動員到體育社會組織任職。加強體育社會組織骨干人員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鼓勵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專業運動隊和高水平后備人才隊伍建設,開展行業基地認定和青少年、裁判員培訓。發揮體育社會組織的專業和技術優勢,提高行業數據統計、咨詢評估、賽事裁判、人員培訓等事項的權威性。
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發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統籌經費投入,向具備條件的體育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鼓勵市、區體育行政部門依法依規將閑置的體育場館及附屬設施,提供給體育社會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有條件的體育社會組織引進國際體育組織落戶廣州,舉辦職業賽事和引進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引導和扶持舉辦業余精品賽事,鼓勵體育社會組織采用冠名、贊助、特許經營等方式,開發無形資產,舉辦自主品牌賽事活動。
(七)發展優質高效的體育產業。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研究出臺《廣州市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廣州市構建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的指導意見》,支持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運營,爭取在廣州開展速度賽馬賽事試點工作。貫徹落實《廣州市推進體育與文商旅創居醫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工作方案》,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產業發展,提高體育產業對社會力量的吸引力。優化體育資源配置,打造體育產業服務平臺,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好協調、服務和保障工作,落實扶持獎勵政策,支持職業體育發展,助推職業體育俱樂部發展壯大。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積極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冰雪運動器材裝備研發生產、場地設施建設運營以及興辦青少年冰雪訓練項目,促進廣州冰雪運動產業發展。
推動體育市場主體做大做強。支持體育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和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發展體育服務業,支持民營企業拓展體育經營范圍。研究組建混合所有制體育發展集團,形成發展合力。積極引進高端國際型體育企業,壯大骨干型體育企業,培育國際國內知名體育品牌。以廣州市“體育與健身”產業鏈為主體,鼓勵鏈長單位和鏈主企業引進優勢資源及項目,促進體育產業創新發展。
建設國際體育消費中心城市。緊抓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機遇,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高端體育消費聚集,爭創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深入推動體育消費與信息消費融合,大力發展智能體育、在線健身等體育消費新業態,加快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拓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育消費新空間。在天河體育中心、二沙島等體育場館設施集聚區域,指導體育經營單位創新形式,建設各類體育綜合體,引導形成與區域商圈相融相通、具有較強帶動輻射功能的體育消費商圈,推動體育消費場所多元化、多樣化、集群化發展。引導各區因地制宜,發展馬術、山地戶外、汽車摩托車等體育特色小鎮。
(八)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體育生活圈。結合承辦全運會等賽事活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全民健身新融合,加強與港澳體育組織合作,探索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群眾體育聯盟,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全民健身活動工作機制,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拓展粵港澳電競發展研究院功能,打造電競研究開放共享平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電競業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穗港馬術運動合作,開展大灣區球類、棋類、武術、龍舟等群眾體育賽事活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發展與交流。
優化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群體通”服務功能與“粵省事”“穗好辦”互聯互通,接入“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平臺,系統集成社區體育設施、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體育社會組織、科學健身指導、國民體質監測等全民健身大數據,打造全民健身應用場景。積極向大灣區城市推廣,提升跨地域體育便民服務,更好地發揮平臺社會效益,努力將“群體通”打造為“立足廣州、服務灣區”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
加強大灣區體育人文交融。發揮群眾體育交流的橋梁作用,以體育人文交流凝聚人心,加強與港澳同胞的體育健身交往,促進相互了解。通過大灣區全民健身與經貿活動相融合,在體育交流的同時推介廣州創新創業機遇,在經貿往來的同時通過體育增進友誼。加大與大灣區城市特別是港澳地區青少年體育交流力度,促進穗港澳體育人才交流培養。
(九)創新全民健身智慧服務。加快健身設施智能化改造,基于“群體通”實現智能健身設施資源整合和接入,形成智能健身設施服務閉環,推動平臺服務提檔升級,將平臺打造成為“互聯網+”智慧體育品牌。及時跟蹤研究全民健身智能化發展趨勢,發揮二沙島體育公園智能化提升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智慧健身路徑、健身步道、體育公園建設。著眼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賽事舉辦需要,探索大型體育場館智能化升級改造新模式,增強重大賽事活動的場館智慧保障能力。改進社區健身設施管理系統,優化報障、維修功能,確保正常使用。
創新體育場館智慧服務。以天河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為試點,推動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體育場館中的應用,著力打造集場館運營維護、運動健身和參賽觀賽為一體的場館運行智慧場景,提升智慧體驗。加強場館智慧管理,全面感知場館運行狀態,監測疫情、安全等風險事件,實現決策輔助和服務聯動。探索建立智慧停車、智慧分流、智慧預警功能,拓展座位導航、機器人服務、互動體驗設備等服務。
(十)探索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深化體教融合,堅持把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作為全民健身的重心,依托各級各類學校,與“雙減”政策相配合,提高學生體育、健身素養,培養終身運動習慣。推進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探索開設針對青少年健康問題的體育干預課程。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推動有條件的學校設置體育教練員崗位,鼓勵開展校際聯賽,促進青少年熟練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整合市、區兩級教育、體育部門的賽事活動、健身設施、技術人才等資源,支持有條件的體育社會組織深化體教融合,形成發展合力,暢通融合渠道,為青少年開展體育鍛煉提供便利條件。
推動體衛融合。堅持大健康理念,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發揮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運動康復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開展健身咨詢和調理等服務。將全民健身融入健康管理項目,鼓勵將國民體質測試納入健康體檢項目。充分發揮廣州地區醫學高校、醫院資源集聚優勢,支持醫療機構開展運動風險評估、提供健身方案或指導運動促進健康等服務。開展體衛融合機構建設試點工作,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
促進體旅融合。堅持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提升廣州體育旅游品牌影響力,拓展馬拉松、自行車、越野賽等群眾參與廣、旅游拉動功能強的體育賽事,不斷擴大賽事活動綜合效益。依托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國際體育賽事資源,打造體旅融合競技賽事旅游品牌。推動各區舉辦具有地域、體育和文化特色的體育旅游活動,開發體旅融合產品、項目、線路和平臺。引導和鼓勵旅游企業結合體旅融合空間載體,設計開發體育旅游特色產品和線路。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全民健身工作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健全全民健身齊抓共管工作機制。市、區兩級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經費投入和土地供給,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相匹配的公共體育服務。要加強本計劃實施的檢查指導,建立目標任務分解考評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全民健身目標如期完成。各區人民政府要制定本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協調機制,積極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并將實施情況納入區政府年度工作報告。2025年底,市體育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區全民健身工作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體育部門報告。
(十二)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全民健身。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積極性。落實《廣州市社會力量舉辦群眾體育賽事活動補助管理暫行辦法》,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探索設立全民健身公益基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投入全民健身事業。加大體育健身人才引進力度,加快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和培育基地建設。
(十三)營造良好氛圍。以迎接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辦為重要內容,加大公益廣告投放力度,倡導健康陽光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著力加強全民健身科普宣傳和指導,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開展“冠軍回家”等體育文化活動。組織科學健身大課堂,普及體育健身知識。加強對全民健身方式方法、體質發展變化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促進群眾體育科研成果與科學健身指導工作緊密結合。廣泛發動,促進全民參與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區)活動。
(十四)落實安全保障。加強全民健身安全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檢查評估。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全民健身相關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對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全過程監管,細化醫療救護、疫情防控、安全防范、應急救援等安全措施。統籌賽事活動舉辦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建立健全舉辦大型群眾體育賽事活動“1+3+1”工作要求和熔斷工作機制。加強對各類健身設施安全運行監管,鼓勵配置急救設備,確保各類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服務達到防疫、應急、疏散、產品質量和消防安全標準。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22年4月2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