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2021〕2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3月29日
廣州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創新驅動、示范帶動作用,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推動廣州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建設目標
對標世界一流旅游名城,力爭用3年時間將廣州建設成為促進旅游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世界門戶”,增進世界了解中國和弘揚中國先進文化的“中國窗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宜游”與“宜居宜業”融合統一的高品質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2021年,旅游接待總人次達到2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500億元,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6%,旅游經濟得到恢復性增長。
——2022年,旅游接待總人次達到2.5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500億元,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6.5%,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2023年,旅游接待總人次超過2.7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超過5000億元,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7%,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城市初步建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國際導向。巧用、善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立足廣州、引領灣區、服務全球、影響世界。
堅持創新驅動。推進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進一步壯大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堅持全域發展。文旅一體、景城一體、城鄉一體、產城一體,以核心景區創建推動全域旅游發展,以全域旅游發展助力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堅持主客共享。尊重游客與服務市民并舉,推進廣州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與高品質生活共同發展。
三、主要任務
(一)守正創新,打造示范引領集群。
1.打造六大旅游發展高端示范板塊。強化番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帶動作用,引領全域旅游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推進廣州塔—花城廣場—琶醍“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構建世界級文化旅游消費目的地。推動以5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廣州市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越秀片區)。加快黃埔古港—南海神廟版塊聯動發展,打造廣州海絲文化旅游亮點。推動白鵝潭—太古倉—聚龍村—廣鋼遺跡公園區域近代工業旅游區建設,樹立全國工業遺產保護新典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打造粵港澳文化旅游新高地。
2.培育七大世界級旅游精品。支持“粵文化”項目建設,打造世界級文旅地標。加強“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國際運營和服務配套,打造亞洲最大的郵輪母港綜合體。加快“天河路商圈”一體化發展,打造國際消費示范區。深化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打造世界知名“古城中軸文化客廳”。推進“西關永慶坊—沙面西堤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打造“最廣州”歷史文化街區名片。加快花都空鐵文商旅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擴容提質,打造大灣區文化旅游重要節點。推進“珠江游”水岸互動和游船碼頭升級,打造世界級內河游覽精品。
(二)因勢利導,壯大城市旅游品牌。
3.打造“文化廣州”旅游品牌。加快廣州美術館、廣州文化館、廣州粵劇院、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工程等市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支持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建設,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國際交流中心。推動旅游風情小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支持沙灣古鎮創建國家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支持非遺街區發展,鼓勵以粵劇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演藝深度融入旅游市場,打造廣州歷史文化遺產經典游徑。精心辦好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州文交會等文化節慶展會。繼續舉辦“羊城之夏”“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等文化藝術惠民活動,組織開展“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培育文化藝術品牌。到2023年,打造和推出20個城市文化新地標、新名片,初步建成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
4.打造“勝景廣州”旅游品牌。推動“蓮花山旅游區”和“增城白水仙瀑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支持“從化流溪溫泉旅游度假區”和“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推進國家A級旅游景區增量、擴容、提質。到2023年,力爭新增6家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新增一批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推出各類廣州經典、特色旅游線路100條。
5.打造“商都廣州”旅游品牌。積極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和打造天環廣場、太古匯、正佳廣場、天河城等城市品質購物地標。大力吸引國際知名品牌在穗設立品牌首店、旗艦店。支持和推進廣州北站免稅綜合體項目、獅嶺皮革皮具跨境貿易小鎮建設。加快發展口岸免稅店,探索設立市內免稅店,建設一批離境退稅商店、外幣兌換點,打造一批旅游特色購物街區,推出系列廣州特色手信產品。力爭到2023年,成功開設市內免稅店,培育200家離境退稅商店、50個外幣兌換點,打造30個旅游特色購物街區。
6.打造“美食廣州”旅游品牌。積極推廣粵菜烹飪技藝、廣州早茶、廣式靚湯等傳統美食文化,講好廣州美食故事,推進高品質美食資源集聚,打造一批特色美食休閑街區及美食集聚區。開展國際廚藝賽事,辦好廣州國際美食節,支持發布《廣州米其林指南》等國際權威美食推介,鞏固廣州全球粵菜中心和“中華美食之都”“國際美食之都”城市地位。
7.打造“休閑廣州”旅游品牌。支持特色書店、酒吧街、藝術街區、音樂小鎮等時尚休閑旅游產品開發,打造一批集合多種業態的城市休閑集聚區。支持西關永慶坊旅游區申報“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創建試點”,推動從化區創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越秀區二沙島打造“多功能國際運動休閑島”。在文化娛樂、商貿服務、旅游休閑等行業推廣夜間延時服務,依托商業中心區、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文體娛樂功能區,打造一批高品質夜間文化旅游集聚區,擦亮“廣州之夜”休閑旅游品牌。
8.打造“旅居廣州”旅游品牌。加強國醫康養、生態康養、運動康養旅游產品開發,推進南沙區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醫療康養旅游企業。推進國際高端會議度假、溫泉度假、生態度假、濱海度假和鄉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引入及打造一批國際品牌酒店、中高端輕奢酒店、精品民宿,推進旅游消費品質化發展。探索制定和實施外國人旅居計劃,推動文商旅居一體的國際旅居社區及文化休閑綜合體建設。
9.打造“會展廣州”旅游品牌。辦好廣州國際旅游展覽會,支持舉辦國際化、跨領域的旅游專業展會,鼓勵接待、運營大型企業團隊出入境旅游的旅行社發展,重點依托琶洲國際會展中心、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及從化生態設計小鎮,打造多層次會展旅游產業集聚區。積極引進國際品牌展會活動,不斷增強承辦高水平國際會議、會展的能力,提升以廣交會為龍頭的品牌展會影響力和輻射力。到2023年,力爭重點場館年舉辦展覽面積超過1100萬平方米,年舉辦國際性會議達到100個。
10.打造“郵輪廣州”旅游品牌。支持和推進“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郵輪文化項目建設,鼓勵黃埔區合理布局規劃建設中小型郵輪碼頭,加強國際國內城市郵輪合作互通和郵輪線路開發,吸引郵輪企業總部和更多國際郵輪進駐廣州。到2023年,初步建成世界級郵輪旅游城市,為促進粵港澳建設國際一流郵輪旅游灣區提供有力支持。
11.打造“服務廣州”旅游品牌。加強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積極引入國際高端旅游質量認證管理,推動旅游服務質量與國際通行旅游標準全面接軌。支持和推進實施“廣州優質旅游服務計劃”,培育一批優質旅游服務試點企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廣州旅游服務品牌。
(三)共建共享,提升全域旅游發展水平。
12.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程。做好全域旅游頂層設計,完善旅游規劃體系。推動旅游咨詢中心、集散中心服務網絡建設,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加快完善旅游標識系統,健全文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支持各區結合實際,創建國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廣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到2023年,力爭新增1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一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13.實施景城一體建設工程。探索建設景觀街區、景觀廊道、景觀水岸,建設一批開放式旅游景區。積極推動打造景區化“綠道”“碧道”,構建疏密有致的綠色休閑新空間。高標準規劃建設廣州花園,突出花城特色。推進旅游網紅打卡點和旅游志愿者服務體系建設。推廣碧道特色主題游徑,推出網紅打卡點累計達300個。
14.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工程。推動特色小鎮、文創鄉村、精品鄉村民宿開發建設。支持和推動一批國際鄉村項目建設,打造全國鄉村文旅振興新標桿和國際化發展新典范。到2023年,打造5個鄉村旅游綜合體及民宿集聚區,打造一批美食名菜、名廚、名店,建設一批粵菜師傅培訓(實訓)基地和“粵菜師傅工作室”。
15.實施旅游交通城鄉一體化工程。構建和優化以高速公路、地鐵為主骨架,干線公路、景區專用道路及慢行交通系統為補充的全域旅游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完善旅游客運交通基礎設施,開通若干條鄉村旅游交通專線,補齊鄉村旅游公共交通短板。
(四)固本強基,夯實旅游發展優勢。
16.構建融合創新優勢。支持和推動建立文旅消費異業聯盟,以旅游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加快旅游與文化、商務、體育、教育、農業、工業、健康養生等各領域的融合創新。推進文旅產業創新孵化基地、創客空間、創新平臺、知識產權交流交易平臺建設。培育一批旅游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孵化一批文化旅游消費新業態,催生一批“云直播”“云旅游”產品,推出一批工業游線路,建設一批研學旅游基地。
17.構建數字賦能優勢。支持和推進數字化創新旅游產品和服務開發,培育一批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數字營銷和旅游電商平臺示范企業。加強文化旅游與公安、交通、氣象、通信等數據共享,提升公共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依托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及智慧城市建設,探索打造全國領先的全域旅游電子導覽地圖,使城市可閱讀、歷史可呈現、體驗可分享、文化可共鳴。
18.構建產業競爭優勢。建立重點和優勢旅游產業發展優先目錄。支持旅游骨干企業加快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跨境資源整合力的旅游企業,建設一批旅游產業發展集群,進一步完善、優化國內國際旅游批發、代理、零售垂直分銷體系。打造一批注冊資金、有效投資、營業收入均過百億的旅游龍頭企業。
19.構建金融服務優勢。支持和推動旅游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旅游信用消費金融創新、旅游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開發。發揮廣州文旅資源交易平臺作用,支持和推動跨境旅游項目投資、企業并購、股權投資等金融服務創新。
(五)群策群力,擴大開放發展格局。
20.深化國際互動。積極爭取國際機構、大會、論壇在廣州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吸引國際旅游企業、跨國旅游集團進駐廣州,探索建立國際旅游產業集聚區。支持推進從化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南沙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建設。支持開辦國際性旅游學刊,探索設立廣州(國際)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依托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等國際平臺,提出“一帶一路”的廣州宣言、廣州行動、廣州方案。
21.深化灣區合作。進一步便利粵港澳大灣區入境市場的落地免簽和中轉市場的區域轉運、限時免簽措施。推動大灣區郵輪母港、游艇旅游協調合作。健全聯合市場開發、聯合市場推廣、聯合服務標準和聯合市場監管制度。
22.深化品牌營銷。推進“廣州歡迎您”品牌營銷活動,持續強化“廣州過年·花城看花”迎春系列城市文化活動品牌影響,支持打造“廣州之路”航空服務品牌。挖掘嶺南民俗文化和廣府婚俗文化特色,策劃組織系列婚慶文旅主題活動,打響廣州“甜蜜經濟”婚慶旅游品牌。辦好廣州國際美食節、廣州國際購物節等城市品牌活動,推動建設中國品牌(廣州)推廣中心,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傳播精品。深化與境外主流媒體、海外華文媒體及相關機構的內容和渠道合作,積極用好網絡媒體、新興媒體、影視作品等傳播載體。借助境外大型國際展會、節事平臺,開展城市形象宣傳推廣活動,進一步提升廣州城市影響力。
(六)提級提質,優化旅游服務環境。
23.加強外部交通對接。依托國際航線、第五航權、中歐快線、國際郵輪線路等空中、地面、海上交通,構建面向全球的開放空間聯接體系。推進廣湛、廣汕高鐵等標志性骨干工程和廣佛環線、穗莞深等城際軌道項目,加快廣州地鐵線網向周邊城市延伸。
24.提升公共管理服務水平。推進多語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安全救助體系,全面落實重大疫情防控措施,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包容審慎的新業態、新模式治理規則。簡化外資旅游企業工商注冊登記。建立旅游失信記錄信息發布制度,指導和支持旅游行業組織管理服務創新。嚴厲打擊旅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平安有序的市場環境。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廣州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部門協同聯動機制,明確各項目標任務的實施主體,由各牽頭單位負責統籌推進,各相關單位緊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實解決推進過程中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的重點難點問題,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二)政策保障。
進一步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溝通對接,在放寬簽證、出入境便利化、免稅退稅、航線擴充、國際旅游金融合作等方面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推動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政策體系建設,加強旅游與規劃、商務、公安、消防、城管、交通等基礎政策的銜接與配套,形成系統性的政策架構和政策集群。
(三)空間保障。
在年度用地指標中優先支持旅游項目,探索實行重點旅游項目用地改革,推進落實和靈活利用“點狀供地”政策。支持利用空閑農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設民宿、創客空間等場所。支持利用閑置公有物業設立文化旅游產業孵化基地。推進將旅游開發納入城市更新、“三舊”改造及重大公共項目建設配套內容。鼓勵發展困難的產業園區、創新區、專業市場,轉型開發文旅項目。
(四)資金保障。
完善資金保障相關工作機制,逐步加大旅游產業財政投入力度,爭取中央和省級旅游專項經費支持,統籌市區財政資源,支持旅游政策性擔保、產業扶持資金及發展基金、城市旅游品牌建設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帶動旅游產業提質增效。
(五)人才保障。
依托廣州旅游智庫,設立廣州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專家委員會,加強國際化、綜合性、領軍型旅游人才引進和培養,構建院校、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多級培訓體系。加強導游隊伍建設,充實基層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
附件:《廣州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分工方案
附件
《廣州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分工方案
(注:列在首位的責任單位為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4月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