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2018〕7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修訂廣州市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現將修訂后的《廣州市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3月12日
廣州市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全面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廣州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的批復》(工信部規函〔2017〕169號)要求,現就我市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思路和原則。
圍繞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結構優化、融合發展、綠色低碳、開放發展”六大指導方針,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重點產業行動計劃,圍繞八大重點領域加快實施八項重點工程,積極構建協同制造、協同創新體系,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基地、國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緊密結合的示范引領區、“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支點和開放高地,主動探尋新時期特大城市及中心城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輻射帶動珠三角地區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為全國探索形成有效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新模式、新路徑,推動我國早日邁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
(二)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制造強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大幅提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技術創新處于國內領先,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行業優勢骨干企業,重點領域的產業國際化布局取得積極成效。重點行業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三)實施步驟。
1.創建實施階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積極貫徹《中國制造2025》以及《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基本要求,各部門按本方案的職責分工落實各項重點工作,在重點領域遴選一批龍頭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開展試點,加快培育符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制造業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2.中期評估階段(2018年8月—2018年12月)。全面組織開展各項試點示范工作,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要求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對試點示范所涉及的各項指標和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分析,總結成功經驗,查找問題和不足,形成完整客觀的評估分析報告,并及時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
3.總結示范階段(2019年1月—2019年12月)。根據評估分析報告以及三年來我市制造業發展實效,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指標、制度,充實發展經驗,補齊發展短板,為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發展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推廣方法。
二、重點領域及方向
(一)智能裝備及機器人。
1.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廣州市智能裝備基礎優勢,對接智能制造發展及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升級需求,打造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群。到2019年底,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2.重點領域。
機器人。整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國機智能、廣州沈自所、沈陽新松等優勢資源,加快推進省級機器人創新中心籌建,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先進數控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化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推進高精密減速機、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先進控制器、傳感器和控制執行裝置等機器人及系統集成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加快發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6軸以上多關節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重載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培育發展清潔、金融、教育娛樂、救援、護理等服務機器人,探索發展新型智能機器人。依托極飛科技、中海達、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等優勢資源,推動無人機在物流、農業、電力、石油、林業、氣象、海洋水利、測繪等民用領域的應用。
軌道交通。以廣州和諧型大功率機車修造基地及配套產業區、番禺南車城市軌道車輛維修組裝基地、白云區神山裝備制造產業園等為載體,大力發展重載電力機車、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城市軌道交通整車及產業配套、系統集成能力,提升發展車輛牽引傳動系統及配電控制設備、智能控制、盾構機械等。開展工程總承包,重點培育軌道交通裝備系統集成商、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工程總承包商、智慧運營商。培育引進一批檢測認證、系統集成、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等企業和機構,拓展產業鏈前后端增值服務。推進廣州龍頭企業建立上下游產業聯盟,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集成研發基地。
智能成套裝備和系統集成。推進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流程類制造領域數字化車間與全自動化成套設備開發。加快發展汽車、船舶與海工裝備、航空航天、電子等離散型制造領域智能化成形及加工成套設備、機器人智能化檢測裝配生產線、關鍵零部件成套加工裝備、中高檔數控系統、3D(三維)打印設備等智能成套裝備和系統,以及智慧物流倉儲裝備系統。支持金融設備智能化發展,加快建設華南金融設備制造業基地。
3.發展路徑和布局。
以黃埔區為軸心,以增城區、南沙區、番禺區、白云區和中心城區為依托,打造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群。黃埔區重點建設云埔工業區、黃埔機械谷智能產業園,加快推進廣州數控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園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增城區重點建設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與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無人機試飛基地,壯大博創機械、科利亞農業機械等骨干企業。南沙區重點建設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壯大鑫泰科技、井源機電等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裝備及機器人骨干企業。番禺區重點建設石北工業區,壯大科盛隆機械、廣州機床等骨干企業。白云區重點建設神山裝備制造產業園、白云電器節能與智能電氣產業園,壯大白云電氣等骨干企業,建設軌道交通電力裝備產業集群。中心城區依托科研資源集聚優勢,加快發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培育發展清潔、教育娛樂、醫療健康等服務型機器人,探索發展新型智能機器人。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加快構建以高世代面板和新型顯示為核心的新一代顯示技術研發體系和產業鏈,打造“世界顯示之都”。
2.重點領域。
新型顯示。著力加快樂金8.5代液晶面板、富士康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項目建設,引進上游半導體、集成電路,下游移動終端、液晶電視制造企業,推進建設“重點新材料研發及工程化”國家重大專項,推動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突破印刷顯示關鍵材料、印刷顯示工藝、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打印技術并產業化,打造千億級平板顯示產業集群。
集成電路。依托廣州在北斗衛星導航射頻、衛星通信射頻、功放、數字多媒體等領域的基礎優勢,重點圍繞移動智能終端、存儲器、光電、照明、傳感網、物聯網等應用領域,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設計龍頭企業。加快發展12英寸、8英寸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盡快建立以芯片制造為核心的產業鏈、供應鏈,在硅晶圓、光刻膠、拋光液、濺射靶材、金屬絲線等專用原材料以及制程、量測設備等領域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推動大功率器件、電源管理、基板等領域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封裝產業上規模、上水平。
人工智能。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領域產業鏈,培育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支撐、具有廣州優勢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瞄準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著力加快基礎硬件、核心算法開發、語音及語言理解、機器視覺、認知智能、腦機接口技術、機器翻譯和智能技術應用等重點領域發展。推進智能產品創新,促進人工智能在制造、家居、汽車、軟硬件終端、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著重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互聯網。推進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協議》,大力發展互聯網核心技術,推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創新,創建國家互聯網創業創新示范區。打造“一核五基十鎮”,以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為核心,建設五大千億級產業基地和十個互聯網特色小鎮,構建“產業圈層集聚,區域差異化發展”的完整產業生態圈。推廣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產業化應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交通、環保、物流、醫療、教育、政務等各領域的示范應用。發展實時工業操作系統及高端制造業嵌入式系統、以工業大數據平臺與制造業核心軟件為代表的基礎工業軟件、面向重大裝備領域的工業應用軟件,提高工業領域自主可控能力。
3.發展路徑和布局。
以中心城區、黃埔區、南沙區、花都區、番禺區、增城區為核心,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中心城區重點建設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天河軟件園、天河智慧城、越秀區“互聯網+”小鎮、荔灣區“互聯網+”小鎮、唯品會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中新廣州知識城。黃埔區依托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樂金8.5代液晶面板,加快推進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和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建設。南沙區加快推廣廣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產業化應用,重點推進廣州南沙國際人工智能高級研究院、亞信數據全球運營總部、廣州奧翼電子柔性顯示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晶科電子智慧創新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花都區以臨空經濟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快建設中大氧化鋅LED(發光二極管)芯片等光電科技項目。番禺區以廣州大學城為載體,依托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資源,培育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城區以富士康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為載體,加快建設10.5代面板、基板玻璃及相關后段產品生產線。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三)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力爭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1300億元,吸引1-3家世界500強醫藥企業來穗發展、3-5家國內龍頭企業在廣州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培育3-5個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重大品種,創新研發5-10個新藥,研發上市20-30個三類醫療器械產品。
2.重點領域。
生物技術與制藥。依托廣州中藥產業的雄厚基礎以及生化提取與基因重組蛋白等先發優勢,重點發展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純化、質量控制新技術,加快新型中藥飲片等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發展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以及基于基因信息和分子標志物的精準治療技術,開展癌癥、高血壓、糖尿病、出生缺陷和罕見病的精準防治治療。發展基于新靶點、新結構、新功能的抗體、蛋白、多肽、核酸和免疫細胞治療等創新生物技術,推進化學合成創新藥和現代中藥生產及研發。抓住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機遇,支持建設1個中藥(化學藥)、1個生物藥生產基地。
生物醫學工程與高性能醫療器械。立足廣州在IVD(體外診斷)產業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展分子診斷、即時檢驗(POCT)以及生物材料3D打印裝備、醫用有源植入式裝置、高通量臨床檢驗設備、微創外科和介入治療裝備、腫瘤治療器械及設備、醫療急救及移動式醫療裝備、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康復工程技術裝置等高性能醫學檢驗醫療裝備及器械。
智能健康管理系統及設備。發展即時健康檢測設備、新型可穿戴健康信息采集與監測設備等智能健康監測及康復設備和產品,推進健康大數據與健康物聯網技術開發及應用。
3.發展路徑和布局。
以廣州國際生物島為核心,中心城區、白云區、黃埔區、南沙區、從化區多點布局,打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廣州國際生物島以生物醫藥領域研究和產品開發為主導,重點打造國家級生物醫藥研發基地。白云區依托廣州生物醫藥基地重點發展醫藥制造業,加快推進國家健康城建設,打造“研發設計—醫藥制造—健康服務”全鏈條大健康產業集群。黃埔區以云埔工業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為載體,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化學合成創新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機械設備,加快突破基于基因信息和分子標志物的精準治療技術。南沙區加快推進中創生物科技與醫療器械產業園項目,整合華南地區優質醫療器械和生物科技企業。荔灣區依托大坦沙健康生態島、廣州國際醫藥港、廣州3D打印產業園重點推進醫藥應用轉化,探索發展3D打印醫療器械產業,形成醫、療、休、養、游全產業鏈的高端健康生態產業區。從化區以明珠工業園和高技術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推動本地生物醫藥企業做大做強。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四)智能與新能源汽車。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和創新體系,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品牌汽車實現跨越式發展,汽車制造業實現總產值5100億元。
2.重點領域。
整車。重點推進廣汽傳祺等自主品牌轎車的研發、生產和品牌建設,提高零部件本地化配套能力,提升整車成本競爭力。在發展傳統汽車的基礎上重點謀劃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混合動力商用車、燃料電池汽車、高附加值專用車等新一代汽車整車發展。鼓勵廣州汽車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開拓“一帶一路”等海外市場。
汽車關鍵零部件。按照“153”戰略(一個基地、五個園區、三個重點)構建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打造國際高端汽車零部件制造和出口基地、國家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和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圍繞傳統汽車整車企業,發展配套的動力總成、變速器、電子控制系統、輕量化部件等高端零部件。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重點發展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車載光學系統、車載雷達系統、高精定位系統、車載互聯終端等。
智能網聯汽車。加快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國家測試驗證中心和國家智能汽車測試與示范運行基地。支持廣汽集團與國內外信息技術優勢企業合作,整合區域內外網絡開發、芯片集成、智能控制、信息通訊、傳感定位、影像雷達等軟硬件資源,搭建智能網聯汽車研發與生產制造體系。構建廣州汽車共性技術研究院,建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共性基礎技術研究和創新中心,大力開展多源信息融合、車輛協同控制、人機交互與共駕等技術的研究。支持廣州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牽頭建設中國科學院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重點實驗室。
3.發展路徑和布局。
以番禺區、南沙區、花都區三大汽車制造基地為核心,以黃埔區、增城區、從化區新能源汽車項目為擴展,以“153”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為依托,打造“整車—新能源汽車—高端汽車零部件”完整產業生態鏈。番禺區重點構建自主品牌、歐美系及新能源乘用車等多元化整車研發制造及高端汽車零部件基地。增城區重點構建歐美系、日系整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花都區重點建設日系整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零部件再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范基地和國際汽車創新谷。南沙區重點構建整車、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及關鍵零部件基地,打造區域零部件出口基地。黃埔區以廣汽及永和經濟區域為載體,以總成及關鍵部件為突破口,積極拓展汽車電子、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推動面向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技術的物聯網、智慧城市示范區與汽車制造業相結合,加快汽車產業與電子信息、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從零部件生產、整車到配套服務汽車全產業鏈條。從化區重點發展商用車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此外,依托肇慶(高要)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傳統汽車零部件,承接珠三角汽車整車配套零部件項目轉移。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五)新材料。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新材料產業高端化、品牌化取得明顯成效,產值達到3600億元,推動新材料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健康化升級,加快廣州新材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建成國內新材料產業集聚區。
2.重點領域。
重點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復合材料、先進合金材料、工程塑料及精細化工產品,加強石墨烯新材料、3D打印高性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發與突破。統籌石化領域技術改造、產品結構調整與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發展,強化產業對接,加快發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復合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等。發展高端汽車用鋼、高等級建筑用鋼、高強度不銹鋼、高性能精密合金板等精品鋼材,高性能合金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特殊功能有色金屬材料等。
3.發展路徑和布局。
以廣州科學城、廣州民營科技園、從化明珠工業園、荔灣廣鋼嶺南V谷·廣州國際智能科技園(廣鋼新材料)等為載體,著力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合金材料、精細化工。在增城區、南沙區籌備設立新材料工業園區,集聚發展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石墨烯相關材料、化學制藥原料等。強化創新體系建設,支持新材料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和創新中心。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六)新能源。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產值達到1200億元,新能源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明顯成效,力爭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品研發基地。
2.重點領域。
支持薄膜電池與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的研發與生產,加強鈣鈦礦、染料敏化、有機等新型太陽能電池的研發與生產,推動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陽能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產業化,建設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支持發展核電裝備制造,重點發展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后處理技術裝備。大力推進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建設,優化能源結構,提高電網運行可靠性,促進核心裝備國產化,形成配套產業鏈。加快建設適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智能電網及其運行體系。重點發展新能源介入與并網,智能輸變電、智能配電、智能用電及智能電網通信等。
3.發展路徑和布局。
以白云電器節能與智能電氣產業園、南沙核電裝備基地、廣州環保裝備產業園、大崗環保產業園、增城區新塘鎮銀沙工業園等為載體,加快推動新能源裝備發展,提升智能化水平。依托東方電氣、白云電氣、西門子變壓器、中國華電等骨干企業,建設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推進大型核電、超臨界火電、重型燃氣輪機、中高壓輸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新能源裝備和技術的研發突破。建立新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和研發平臺,建立產學研協同研發創新機制,搭建新能源技術和裝備研發平臺,促進新能源產業集聚發展。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七)都市消費工業。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都市消費工業實現產值超過2800億元,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家居基地、燈光音響基地、時尚服飾之城。
2.重點領域。
智能家居產業。大力推動家電、家具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定制化、健康化發展,支持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家居產品的應用。重點發展智能節能家電、智能安防、健康廚衛電器、服務機器人、空氣源熱泵空調、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高品質家電產品,滿足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發揮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定制家具生產基地優勢,鼓勵家具、家電行業協同創新,推廣智能家居整體解決方案。
時尚服飾產業。圍繞番禺沙灣珠寶產業園、花都獅嶺皮革皮具產業集群、增城新塘牛仔服裝產業集群等打造多個特色產業小鎮(街),提升時尚服飾產業區域特色經濟和品牌優勢,實現增長方式從數量主導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支持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平臺、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及第三方檢測服務平臺的建設。鼓勵皮革皮具、珠寶飾品產業向品牌化、個性化、時尚化發展。
燈光音響產業。結合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應用,積極推動智能照明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重點發展適應各種照明應用場所需要的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LED照明產品,推進高端LED舞臺燈、舞臺照明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研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無線智能音響設備、車載智能影音系統、車聯網集成影音系統等汽車音響產品。
綠色食品產業。加快方便休閑食品向多品種、營養化、高品質方向發展,積極發展風味獨特、營養健康的休閑食品,推動嶺南特色菜肴、糕點、小吃的規模化生產。擴大廣式涼茶、珠江啤酒等優勢產業生產規模,推廣智能高效節能環保生產線應用。支持綠色食品健康溯源平臺及體系建設。
文體用品產業。依托珠江鋼琴、雙魚體育等龍頭企業,加快建設珠江鋼琴荔灣文化產業園,不斷延伸產業鏈,構建全球產量第一的樂器聲場基地。推進樂器精益化生產和個性化定制,推動球類運動器械等體育用品產業向綠色、健康、新穎、實用方向發展。
旅游用品產業。鼓勵游艇、房車、登山裝備等旅游用品研發設計,引進具有中高檔游艇、房車及關鍵零部件設計、開發、制造能力的企業、項目落戶廣州,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3.發展路徑和布局。
構筑“一核兩帶多基地”的都市消費工業總體布局體系。“一核”以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和天河區等中心城區為核心,吸引國內外都市消費工業研發、工業設計、營銷、產品展覽展示等企業總部集聚,匯集生產性服務業高端資源,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的產業群。“兩帶”以黃埔區、番禺區、南沙區、增城區為節點打造綜合消費品制造產業帶,以白云區、花都區、從化區為節點打造時尚消費品制造產業帶,著力發展一批新型都市消費工業園區。加快建設歐派智能家居生產基地、獅嶺皮革皮具產業基地、國光智能電子產業園、沙灣珠寶產業園、新塘牛仔服裝生產基地、珠江鋼琴增城中高檔立式鋼琴產業基地等一批特色鮮明、綠色高端的都市消費工業產品制造基地。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八)生產性服務業。
1.發展目標。
到2019年底,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萬億元左右,占服務業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別達到70%和49%左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載體進一步完善,生產性服務業對工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2.重點領域。
制造業電子商務。擴大制造企業電子商務應用覆蓋面,鼓勵制造企業通過自建平臺或應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拓市場,引導制造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實現網上統一采購與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鼓勵構建采、產、供協同電子商務平臺,推進電子商務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消費者個性需求滲透。以家具、服裝、皮具、箱包等都市消費工業為重點,加快個性化定制、大數據精準營銷等模式創新和示范推廣,促進制造企業與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產業供給。
工業設計。大力推動工業設計由產品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建設貫穿產業鏈的研發設計服務體系。支持制造企業加大工業設計相關投入,鼓勵工業設計企業創新服務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加快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工業設計)建設。進一步擴大廣州國際設計周、工業設計紅棉獎的影響力。
檢驗檢測認證。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第三方檢驗檢測平臺,重點打造廣州國家質檢中心、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在汽車、家電、裝備等制造行業,發展實時監測、故障預警、在線運維、質量診斷等增值服務。
3.發展路徑。
以中心城區為核心,黃埔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區等區產業集群為依托,積極推進建設涵蓋研發設計、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金融服務、科技信息、檢驗檢測等一系列要素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發展體系。中心城區重點建設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研發設計總部)、廣一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子商務)、平云廣場(檢驗檢測)、3D打印產業園(研發設計)、荔灣“互聯網+”小鎮(電子商務)、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金融服務)等功能區。黃埔區依托“互聯網+”小鎮資源,重點發展狀元谷(現代物流)、荔聯寶盛電商園(電子商務)、魚珠智谷(科技信息)等功能區。南沙區依托自貿區政策優勢,以天運國際物流中心(供應鏈管理)、嘉誠國際港(現代物流)為載體,打造服務于本土制造業的綜合跨境物流與供應鏈服務鏈條。增城區依托新塘牛仔產業集群等,重點建設廣州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區(金融保險)、低碳總部園(研發設計總部)等。花都區依托獅嶺皮革皮具、電子音響兩大產業集群,以皮都皮具箱包博物館、獅嶺皮具文化廣場、炭步飛達工業園等為載體,打造皮具箱包創意設計基地(創意設計)、云音響研發設計產業基地(研發設計)。
4.重點區塊導向(見附件)。
三、實施八大重點工程
(一)開放合作工程。
加大力度引進一批優質企業(項目)。瞄準全球500強、中國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民營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加強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招商,力爭3年內引進500個高精尖技術項目。加快中國(廣州)中小企業先進制造業中外合作區建設,圍繞重點領域,構建以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國際創新城、天河智慧城為輻射帶動區的“一核四區”中外合作平臺體系。依托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中歐政策合作試點區、中歐合作示范園建設,深化中歐區域政策合作;積極打造中國與以色列合作示范區,支持廣州中以生物產業基金、廣州中以生物基地、廣州中以機器人研究院、廣州中以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等的發展。支持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建設,推動烏克蘭先進焊接技術在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核電裝備、精密加工、醫療技術等方面開展產業化應用。(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商務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貿促委,各區政府配合)
(二)創新引領工程。
通過技術改造等方式發展壯大一批高端企業。一是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每年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實行動態管理、滾動實施,并采取股權投資、事中補助、事后獎補、貼息、風險補償等扶持方式,單個項目支持額度最高可達項目投資額的30%。將優質技術改造項目優先納入市產業扶持專項資金資助范圍,并向國家、省推薦申報相關扶持資金。力爭3年內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二是構建產業創新體系。支持引進和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在啟動建設、運營管理、研發績效方面給予“全鏈條”財政支持;支持骨干企業自主設立產業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型產業技術研發院所,依托產業鏈優勢環節開展內部創新孵化,鼓勵中小企業建立輕資產的創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構建政產學研企協同創新平臺,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檢驗檢測機構等組建協同創新聯盟,突破制約制造業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三是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參股等多種形式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境)兼并重組及投資合作,獲取國內外制造業領域的知名品牌、先進技術、核心專利、營銷渠道、高端人才等資源,加快吸聚全球創新資源。(市科技創新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商務委、財政局,各區政府配合)
(三)“兩高四新”培育工程。
著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兩高四新”企業。支持骨干企業通過上市融資、戰略投資、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形成有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優勢,對行業發展發揮重要帶動作用。扶持處于種子期、初創期的高技術領域創新型企業和小微企業上規模,培育眾多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組織摸查全市制造業領域“兩高四新”企業清單,制定出臺民營和中小微企業“三個一批”(引進一批、扶持壯大一批、培育一批)實施意見,每年安排專項財政資金著力培育壯大一批“兩高四新”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商務委、財政局、國資委、金融局,各區政府配合)
(四)園區提質增效工程。
培育“價值創新園區”。聚焦IAB產業,著力打造富士康、思科、通用醫療、百濟神州、廣汽智能網聯產業園、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等10個左右價值創新園區,集聚科研、生產、生活、生態等高端要素,完善城市服務、交通、教育、環境等配套建設,聯動周邊產業帶及社區群,形成“有產有城”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群落。推動低效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出臺實施《廣州市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鼓勵產業園區及周邊區域協同改造,通過“工改工”和“城市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入研發機構強化產業化創新實力,推動“天使投資”等基金資本“入園助企”,加快優質小微企業“迭代升級”,引導扶持一批產業園區向“產業園區+產業創新中心+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組織+產業服務平臺+產業社區”的運營模式轉變。(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國土規劃委、科技創新委、財政局、城市更新局,各區政府配合)
(五)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面向工業產業集聚區、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重點推進高速寬帶網絡、無線局域網、移動通信網、傳感器網絡、工控網絡等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規劃整合、改造升級現有全球定位系統(GPS)、連續運行參考站網(CORS)和高精度差分站點資源,建設以北斗為主體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多模導航和位置信息增強網絡與高精度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依托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構建重點行業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支持骨干企業開展信息物理系統網絡研發及應用,完善企業云、行業云及大數據平臺等應用基礎設施。(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各區政府配合)
(六)大數據應用工程。
重點推進大數據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著力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成大數據集聚發展核,發揮其在電子信息制造業、智能制造、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及傳統工業上的優勢,圍繞樂金、視源、通用醫療等龍頭企業,引導制造業企業利用大數據開展產品研發設計、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實現以數據驅動制造業產業升級,建設工業大數據標桿應用基地;充分發揮番禺區思科(廣州)智慧城、廣汽乘用車、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番禺區)等先進制造產業集聚區優勢,推進廣州“大數據+智能制造”應用示范;推動增城區打造工業大數據應用試驗區,以富士康、廣汽本田、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等企業為依托,以高端設備制造為著力點,推進工業大數據應用;推進南沙區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產業園國家試點工程建設,聚合優勢產業資源,打造健康醫療大數據生態圈。(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各區政府配合)
(七)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實施工業質量品牌創新試點,在重點企業中推廣品牌培育管理體系,以品牌培育試點企業為骨干,帶動廣大企業開展品牌培育工作。針對重點制造類企業,進一步夯實標準、計量、合格評定、現場管理、出廠檢驗把關等基礎工作,積極引入質量管理新方法,推廣質量管理新經驗。質監、工業和信息化、商務、科技等多部門共同構建技改推動采標的工作機制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合作機制,推動專利融入標準、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實施機制,建立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到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建立全過程質量管理制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商務委、財政局、知識產權局、質監局,各區政府配合)
(八)綠色制造工程。
實施清潔生產,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開展清潔生產。推動工業節能降耗,支持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鼓勵制造業企業利用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實施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示范行動,加快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以創建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重點,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支持廣州節能和新能源(白云)產業基地、番禺節能科技園、廣州科學城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廣州環保裝備產業園等園區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城管委、環保局,各區政府配合)
四、重點政策
按照2017年7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部署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有關精神,積極對接和參照國家級自主創新區實施的簡政放權、財稅金融、土地供應、人才培養等有關政策,以加大用地、人才、財政支持等為重要抓手,推動各類要素向制造業聚集,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新突破。
(一)進一步推進“放管服”工作。
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工業產品生產許可準入制度改革,探索出臺制造業和信息產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爭取省支持將相關投資審批、外資管理、經貿合作等權限下放至廣州市。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將一批省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廣州、深圳市實施的決定》(省政府令第241號),認真組織實施對轄區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核查,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修改審核,融資性擔保公司設立、變更審批等行政職能調整的實施工作。各區要承接好市政府下放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排放污染物許可證核發、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屬市級審批權限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含合同、章程)及企業變更和終止審批等行政許可事項,切實做到放管結合。(市編辦、政務辦牽頭,市各職能部門、各區政府配合)
(二)加大財政支持。
1.整合扶持資金。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要求,結合近年我市財政扶持資金的管理使用實踐,對全市工業和信息化財政資金進行統籌管理,保持現有資金總規模不變,整合形成廣州“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資金。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商務委等部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科技創新企業專項、產學研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創新平臺與科技服務專項、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專項、科技創新人才專項等財政扶持專項,須優先支持先進制造業中的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等。(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商務委、財政局配合)
2.做優產業基金。設立廣州“中國制造2025”產業基金,運用好IAB3個百億級的產業基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本重點支持IAB三大重點產業和本方案中的“八大重點領域”和“八大重點工程”。(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金融局配合)
3.優化融資環境。構建“科研+產業+資本”的集成創新組織模式,鼓勵園區運營主體、龍頭企業結合自身優勢發起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政府基金積極參與,基金重點投向園區內優質創新型企業。支持各類資本發起設立創新型金融機構,加大對擬上市企業的支持力度。市級財政建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首筆信用貸款形成的壞賬損失給予一定比例補償。(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金融局、財政局,各區政府配合)
4.加大招商支持。制定和實施制造業重點領域招商獎勵政策,對標國內外領軍企業,開展靶向招商、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招商,力爭一批優質項目落戶廣州。鼓勵全民大招商、招大商,對園區運營管理主體、招商中介機構、行業領軍企業、依法注冊成立的行業協會商會等引進新項目給予一次性獎勵,最高不超過200萬元,重大項目“一事一議”實施獎勵。(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商務委、財政局、統計局、國稅局、地稅局配合)
(三)加大用地保障力度。
每年安排不少于333.333公頃(約5000畝)用地指標專門支持工業項目,優先安排先進制造業項目,研究劃定產業區塊控制線,確保工業用地總規模,先期將制造業基礎好、集中連片、符合城市規劃的產業園區劃入線內管理,確保中長期內全市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不低于25%。積極加快土地儲備,拓展產業用地來源,加大對閑置用地處置力度。大力推動產業用地使用權“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彈性供應方式。鼓勵企業在符合規劃、安全標準且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用地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市國土規劃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城市更新局,各區政府配合)
(四)加大人才支持。
在實施我市產業領軍人才“1+4”政策和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實施意見的基礎上,重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領軍人才、從事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能崗位的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申報相關資助和補貼。繼續實施“人才綠卡”等海外人才優惠便利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創新標桿企業人才納入住房保障范圍。允許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兼職。(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委、科技創新委、教育局配合)
(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加大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查處和處罰力度,積極探索知識產權快速保護制度,建立主導產業知識產權侵權監控和風險應對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舉辦知識產權維權宣傳培訓,對符合條件的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按政策給予支持。加強主導產業海外知識產權預警工作。支持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對牽頭制定并獲批的圍繞八大重點領域的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5萬元、15萬元。(市知識產權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質監局、工商局配合)
(六)提升載體發展水平。
支持建設以10個價值創新園區(Value Park)為龍頭、30個專業化骨干園區為支撐、一批特色發展的中小型衛星園區為基礎的產業載體新體系,出臺實施廣州制造2025試點示范產業園區管理及扶持辦法,在產業集聚度、單位面積產值以及園區規模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遴選出一批經濟效益突出、產業鏈完整、公共服務完善的示范性園區,在申報財政資金扶持、容積率提高、更新改造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財政局、國土規劃委、城市更新局配合)
(七)出臺實施降成本政策。
研究出臺廣州市支持制造業企業降成本的若干政策,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48號),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實施普遍性降費、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生產要素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稅負成本、降低融資成本和加快企業資金周轉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提升企業發展后勁。(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財政局、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
(八)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
建立完善以市級服務平臺為樞紐、區和鎮(街)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架構,搭建行業云公共服務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加大對行業創新、產業上下游對接、市場開拓等領域的服務力度。市認定一批為區域和行業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等服務且運作規范、支撐力強、業績突出、信譽良好、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并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認定,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中央預算投資項目。(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各區政府配合)
(九)推進政府資源開放共享。
大力推動數據共享,建立政府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常態機制。加快開展資源開放需求調查,研究制定年度開放計劃,確定年度數據開放目錄清單,落實數據開放和更新維護責任,完善廣州市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實現政府部門數據開放的統一發布和管理,向企業提供可開放的科技資源、政策資源、金融信息等政務大數據產品,釋放政府數據紅利。(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市相關部門配合)
五、完善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廣州市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協調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相關工作,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加強對“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工作的指導、監督和評估。聯席會議由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國土規劃委、商務委、國資委、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交委、住房城鄉建設委、統計局、金融局、教育局、衛生計生委、知識產權局、質監局、環保局、工商局、城管委、國稅局、地稅局、城市更新局,各區政府等33個單位組成,根據議題可邀請其他部門參加聯席會議。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工業和信息化委,承擔聯席會議日常工作。聯席會議設聯絡處室和聯絡員,由各成員單位指定相關處室及人員擔任。
(二)廣泛凝聚力量。
依托廣州市產業園區商會等機構,籌建廣州市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咨詢委員會,邀請國內有關院士、專家作為咨詢委員,著重研究廣州制造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和系統性問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支持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等牽頭成立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等中介組織,提升服務行業發展水平和服務政府決策能力。
(三)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對廣州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的輿論宣傳力度,在市級主要媒體上開設專欄專題,持續宣傳報道相關政策舉措、典型案例和優秀代表,營造全社會支持制造業發展、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積極爭取將廣州市示范企業和試點經驗、亮點工作納入省級、國家級媒體宣傳報道內容,提升廣州制造業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四)強化評估督促。
圍繞“創新驅動、規模效益、兩化融合、集約高效”四大指標,建立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指標評價體系,強化目標責任落實和動態評價督查,定期對各區和市直有關部門的試點示范城市工作推進情況開展績效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到各區年度績效評價范疇。完善動態統計監測指標機制,按照“依法統計、分類負責、部門把關、統計綜合”的原則,以區為單位對“中國制造2025”工作指標進行監測統計,及時發布評估結果。
附件:廣州市主要產業區塊發展導向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8年3月20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