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函〔2016〕116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現將《廣州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10日
廣州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同意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批復》(國函〔2016〕40號)精神,按照《商務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商辦服貿函〔2016〕103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原則,發揮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創新服務貿易機制體制、發展模式,加強區域合作,充分發揮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發展目標。通過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全面提升服務貿易質量和水平。力爭在2年左右的試點期內,全市服務貿易年均增長20%以上,穗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實現新突破。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服務貿易總額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服務貿易占全市對外貿易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面建成市場開放度與貿易便利化程度更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配套功能更強的服務貿易發展高地和綜合服務樞紐,使廣州成為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先進城市,為全省乃至全國服務貿易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服務貿易體制機制創新促進體系。
1.構建服務貿易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政策體系。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部署要求,加快制訂《廣州市服務貿易示范區和示范基地認定和管理辦法》《廣州市服務貿易示范企業和重點培育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廣州市服務貿易公共平臺資金管理辦法》《廣州市服務出口品牌管理辦法》和《廣州市服務貿易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等。落實財稅、金融、人才和投資環境等保障政策,全面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金融局)
2.打造“一核三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新區片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南沙片區)為核心,服務貿易總部經濟示范區、保稅業務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功能區協同聯動的創新發展格局。將自貿區南沙片區建設成為促進廣州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核心;將天河中央商務區、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國際金融城建設成為重點發展商貿服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會展服務的總部經濟示范區;將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廣州保稅區和番禺蓮花山港建設成為重點發展國際航運物流、國際中轉服務的保稅業務集聚區;將廣州科學城、國際生物島、中新知識城、羊城創意產業園、TIT創意產業園、黃埔云埔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等園區建設成為重點發展醫療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的特色產業功能區。(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二)深入推進穗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3.發揮穗港澳合作機制作用。發揮穗港、穗澳合作專責小組等機制作用,探索“共建標準體系、共享創新模式、共推監管機制”的穗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合作機制,促進穗港澳之間資金、信息和人員的便捷流動。推進自貿區南沙片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促進跨境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港澳平臺拓展服務貿易國際市場。(牽頭單位:市港澳辦;配合單位:市公安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商務委,南沙區政府)
4.推動穗港澳專業服務創新發展。利用落實CEPA(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示范城市的優勢,與港澳建立專業服務戰略合作機制,深化穗港澳專業服務機構合作。探索共同培育適應內地與港澳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引進一批高水準專業服務人員,推動穗港澳服務貿易專業人才便利流動。在法律服務方面,重點加強穗港澳法律服務深度合作,擴大穗港澳律師事務所合伙型聯營試點,爭取國家支持進一步擴大穗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的業務范圍。在建筑服務方面,借鑒香港工程建設管理的先進經驗,探索內地與香港建筑設計行業雙向開放,內地一級注冊建筑師執業資格與香港建筑師學會法定會員資格經過資格互認后可按規定開展相應的執業活動。(市司法局、住房城鄉建設委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5.深化穗港澳金融合作。貫徹實施人民銀行等10部委《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新區深化粵港澳臺金融合作和探索金融改革創新的意見》(銀發〔2014〕337號),發展穗港澳金融和保險服務貿易。拓寬穗港澳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市場資金流動渠道,推動穗港澳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市場資金互聯互通,促進穗港澳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支持金融機構以兼并、上市、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開拓港澳金融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金融機構在廣州合資設立或參股金融機構。探索與港澳地區保險產品互認、資金互通、市場互聯的機制。在廣州開發區以及自貿區南沙片區依法建設穗港澳金融服務數據中心,為港澳地區的金融企業提供以大數據管理為核心的后臺服務、數據服務、現貨電子交易、在線融資、信息化建設以及咨詢等服務。在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建設以科技金融為主的“穗港澳科技金融中心”,依托廣州股權投資基地和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吸引各類創業和股權投資機構集聚發展。(市金融局、工業和信息化委、商務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南沙區政府,省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6.積極發展穗港澳養老服務。建立穗港澳養老服務機構交流合作平臺,健全三地養老康復護理技術交流合作機制。支持引進國際知名養老服務品牌企業和管理團隊,引進國際養老服務先進理念和專業方式開發養老服務。(負責單位:市民政局)
(三)培育服務貿易市場主體。
7.大力培育服務貿易企業和服務貿易出口品牌。在運輸、商業服務、旅游、建筑、知識產權、體育、文化、中醫藥、金融和保險等領域開展服務貿易示范企業和重點培育企業認定。培育一批具有跨國經營能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廣州服務”品牌企業。對服務貿易企業開展國際認證、參加服務貿易國際展會、開展境外知識產權保護等給予扶持。在運輸、中醫藥、文化、旅游、體育、金融等領域打造一批服務貿易重點出口品牌。依托廣州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廣州保稅物流園區、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和南沙保稅港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動醫療檢驗、檢驗檢測等特色服務出口。(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住房城鄉建設委、司法局、交委、衛生計生委、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知識產權局、旅游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金融局、郵政管理局,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廣州港務局、南沙區政府)
8.建設服務貿易公共平臺。依托現有的服務外包、生物醫藥、文化動漫、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務平臺,優化服務貿易重點領域的國際項目對接、市場開拓、技術共享交流等公共服務功能。支持服務貿易促進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建設服務貿易統計平臺、公共技術平臺、交易平臺、培訓平臺和信息服務平臺等。(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財政局)
(四)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模式。
9.提升服務貿易質量。加快引進跨國服務貿易企業,提升服務貿易國際化水平。依托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和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拓展“互聯網+”服務貿易,發展大數據、云計算、融資租賃、跨境電子商務、離岸貿易和商業保理等新業態。引導傳統服務企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轉型升級,重點發展飛機、船舶和精密儀器維修等高技術服務業及郵輪游艇、商務旅行、會展及獎勵旅游、展會、高端家政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旅游局、金融局,廣州港務局)
10.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快推進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引導制造業企業提高研發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拓展研發、采購、結算和供應鏈外包業務,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創新委)
11.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大力推動中國(廣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引導傳統外貿企業借助跨境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等信息產業集聚區,構建包括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設施供應端、服務端和應用端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以電子交易為核心、跨境金融服務為支撐,集展示、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配送為一體的跨境電子商務集散中心。(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
12.推動服務貿易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醫療、中醫藥服務、文化服務等與旅游、技術、軟件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醫療保健旅游、數字出版、動漫設計和中醫藥文化服務等特色服務產業。(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創新委、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衛生計生委、旅游局)
13.引進和培育外籍家政服務模式。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按照先行先試、分步實施、有序管理和互利共享的原則,對市內已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或工作類居留證件的外籍高層次人才以及港澳臺高層次人才,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服務人員提供在華居留便利。依托試點企業和行業協會,對外籍家政服務人員的簽證、管理、再培訓、工資標準、雇傭合同等按照行業標準、業務規范、服務合同進行有效管理及跟蹤。培育廣州本土高端家政服務,鼓勵職業培訓機構重點開設高水平家政服務專業,探索引入國外和香港先進的家政服務培訓模式,提升廣州市家政服務國際化水平。培訓一批精通粵語和外語、家政業務熟練的高端家政人員,定向輸往境外有市場需求的國家(地區),擴大家政服務出口。(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公安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商局、質監局)
(五)建立服務貿易統計體系。
14.開展服務貿易統計創新試點。根據商務部統一部署,開展服務貿易統計創新試點,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統計監測、運行和分析體系。創新服務貿易統計方法,采取橫向相關部門數據采集和企業數據直報相結合的方法,在部分新業態、新領域開展統計試點,建立對各區的服務貿易分級統計,定期發布《廣州市服務貿易發展報告》,為逐步將服務貿易統計納入國民經濟統計范疇提供參考。(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旅游局,各區政府,廣州海關、黃埔海關,外匯局廣東省分局)
15.打造服務貿易云數據和云服務平臺。由市商務委與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市對外貿易經濟信息中心共同開發,聯合外匯管理、旅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工業和信息化、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分期建立涵蓋市、區、重點企業三級網絡的服務貿易云數據和云服務平臺,在服務貿易統計方面先行先試。第一期重點建立跨境收支和境外消費統計體系,探索開展運輸、旅游、建筑、保險、金融、電信及計算機信息服務、商業服務(咨詢、法律、會計等)、技術服務、文化和娛樂服務、體育服務、知識產權、中醫藥等重點領域百家企業數據直報工作。第二期以外資年報和對外投資數據為基礎,導入并建立商業存在統計數據。第三期建立自然人移動統計模式及數據,逐步完善勞務輸出等數據,并開展嵌入式軟件、銀聯境外消費、旅游進出口等專項統計。(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司法局、住房城鄉建設委、交委、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衛生計生委、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統計局、知識產權局、旅游局、金融局,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各區政府,廣州海關、黃埔海關,外匯局廣東省分局)
(六)提升服務貿易便利化水平。
16.創新通關監管機制和模式。由市商務委牽頭,聯合外匯管理、稅收、金融、海關和檢驗檢疫等部門,推動“商、匯、稅、融、關、檢”聯動協調,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構建適應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新型監管服務模式。加強對技術進出口的監測,為醫療檢驗檢測、會展服務等服務貿易企業進出口貨物提供通關便利。探索便利跨境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新型服務模式發展的監管方式。(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金融局、口岸辦,市國稅局、地稅局,廣州海關、黃埔海關,廣州檢驗檢疫局,外匯局廣東省分局)
17.推進廣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加快推進廣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廣應用“單一窗口”2.0版。依托廣州電子口岸,在國際貨運、國際快遞和跨境電子商務領域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進口岸管理部門間的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牽頭單位:市口岸辦;配合單位:市“單一窗口”建設成員單位)
18.創新入境維修監管模式。從維修軟硬件保障、廢棄物處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對企業入境維修能力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的企業可適用免于裝運前檢驗等便利化通關措施。(負責單位:廣州檢驗檢疫局)
19.建立醫療檢驗標本快速通關機制。探索在自貿區南沙片區設立生物醫藥便捷通關監管區,由園區對接海關、檢驗檢疫、衛生等監管部門,整合貿易、物流、申報、倉庫、監管、檢測等環節,開通醫療檢驗標本快速出入境的綠色通道。(牽頭單位:廣州海關;配合單位:市商務委、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南沙區政府,廣州檢驗檢疫局)
(七)優化服務貿易公共服務支持。
20.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發揮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在應對國際服務貿易糾紛的重要作用,對服務貿易企業開展境外知識產權保護給予支持。發揮自貿試驗區法院、廣州國際航運仲裁院、廣州國際金融仲裁院自貿區分院等法律服務平臺作用,及時解決自貿區南沙片區商事糾紛。(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南沙區政府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八)探索創新事中事后監管舉措。
21.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依托市政府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涵蓋信用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數據歸集平臺、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應用服務系統、“信用廣州網”等內容的市級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統一納入包括服務貿易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在內的各監管部門的信用認證信息,提供企業信用記錄查詢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發揮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員單位)
三、重點發展領域
(一)重點發展優勢領域。
1.綜合運輸服務。發揮地處珠三角經濟圈核心、毗鄰港澳、輻射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及擁有世界級空港、海港的優勢,打造國際航運樞紐和國際航空樞紐。重點發展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和廣州保稅港區,做強一批運營模式先進、海外網絡健全、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國際物流企業。支持國際運輸企業參與服務外包、工程物流、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快遞、市場采購、保稅物流、汽車進出口、航運金融等業務,推動運輸企業從物流鏈向產業鏈、價值鏈轉型升級。培育1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城市的運輸合作,建立國際友好港,鼓勵國內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建設和營運。借助舉辦2018年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契機,發揮白云國際機場國際航線豐富的優勢,推動航空經濟產業發展。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供應鏈融資,為中小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市商務委、交委、金融局,廣州港務局,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2.旅游。發揮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優勢,大力宣傳珠江游、黃埔軍校、中山紀念堂、廣州塔、長隆主題公園等國際知名景點,重點打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景區,吸引更多國際游客來穗旅游。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旅游城市的交流合作,聯合開發“一程多站”式旅游產品,打造世界級、國際化、多元化的精品旅游線路。加快郵輪旅游發展,支持外資郵輪企業與國內企業合作或合資設立國際郵輪企業,鼓勵發展內資郵輪企業。探索郵輪融資租賃、郵輪保險等郵輪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支持發展會展及獎勵旅游、高端商務旅行、郵輪旅游等高附加值旅游服務。推動南沙粵港澳游艇自由行,爭取穗港、穗澳游艇執照互認和粵港澳游艇駕駛員證書互認、擴大游艇航行水域等相關政策。充分發揮144小時便利簽證政策效應。培育10家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旅游服務企業。(牽頭單位:市旅游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公安局、財政局、商務委、口岸辦,廣州港務局,南沙區政府,廣州海關)
3.服務外包。發揮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優勢,加大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大力引進世界服務外包100強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十大在華全球服務供應商、中國服務外包領軍企業、中國服務外包百家成長型企業等知名企業,重點引進跨國企業全球業務研發、采購、結算、IT和供應鏈共享中心。鞏固提升金融、軟件、電信、創意設計、對外工程承包、供應鏈和醫藥研發外包等傳統優勢領域,重點拓展大數據、云計算、知識產權、動漫及影視制作外包等新興領域。大力拓展設計研發外包。精心打造“廣州服務,中國領先”服務外包品牌,培育100家年執行額超1000萬美元的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努力將廣州建設成為國際服務外包接發包中心、跨國公司最滿意的共享服務中心、服務外包專業人才的培訓中心以及我國新興服務外包產業的先行發展區。(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創新委、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4.展會。發揮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品牌效應,引入全球頂級展會,提升展會國際化程度,將廣州建設成為亞洲主要會展城市和國際會展中心城市。建立廣州市會展業發展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引進國際會議機構,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培育會展業新增長極。培育5家國際會展企業,力爭2020年展覽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國際展覽占比提升至25%。(負責單位:市商務委)
(二)重點培育特色領域。
1.金融服務。重點發展跨境金融、航運金融、融資租賃、商業保理、供應鏈融資等特色金融業。鼓勵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在裝備制造、軌道交通、船舶、工業機器人等制造業領域深入推進融資租賃業務。支持發展移動支付、手機銀行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型金融服務。重點推進國際金融城、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等園區建設。培育10家重點金融服務企業。(牽頭單位:市金融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商務委)
2.文化和體育服務。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弘揚嶺南特色文化,推動文化、體育與旅游、醫療、科技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廣州文化和體育產業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州國際演藝交易會和中國國際漫畫節等文化交流品牌。通過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香港影視展和開展穗港合拍片等方式加強穗港兩地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扶持演藝、動漫游戲、文化會展、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影視制作、工藝美術、網絡文化、數字出版等國際化發展。兼顧交流與貿易,重點推動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木雕、牙雕、玉雕、廣彩、廣繡)、木偶、雜技和嶺南畫等嶺南優秀文化、文化創意產品,以及戲劇、雕塑、設計等現當代藝術創作走向國際。辦好澳大利亞孔子學院等海外文化機構。培育10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貿易重點企業,支持企業“走出去”參加國際知名文化展會。積極爭取在南沙設立藝術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依托本土體育龍頭企業,加強體育服務的國際交流,促進職業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做強國際體育賽事、運動員經紀、賽事國際營銷、賽事媒體轉播的體育產業鏈。(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委、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體育局,南沙區政府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3.技術服務。發揮中國軟件名城和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的優勢,依托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支撐,推動“互聯網+工業設計”、智能制造與設計等技術服務貿易新業態,開展全球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咨詢、第三方檢驗檢測等技術服務。支持發展飛機維修、船舶維修和精密設備維修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維修業務,擴大保稅檢測維修業務規模。依托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國際飛機維修基地。(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質監局,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廣州海關、黃埔海關)
4.中醫藥服務。發揮國家醫藥出口基地的優勢,依托國際生物島、廣州科學城、自貿區南沙片區等以及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骨干企業(機構),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積極申報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重點區域。加快制定建設國家醫藥出口基地的政策措施,制訂中醫藥服務領域目錄和重點企業名錄,研究中醫藥服務統計方法。推動中醫藥與軟件信息、旅游、會展、教育和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互聯網+中醫藥”、中醫遠程診斷、中醫保健旅游、醫療國際會展、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和中醫藥文化等特色領域。支持智慧藥房外包等新業態發展。加快中醫藥國際化進程,支持中醫藥企業開展中醫藥質量標準國際化研究和中醫臨床試驗。推動中醫藥服務和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支持中醫藥企業開拓港澳市場,在港澳設立零售藥店,發展中醫師坐診與藥店零售、送藥上門“一條龍”服務模式。支持中醫藥人才培養。培育10家涵蓋產、學、研的重點中醫藥企業和機構。(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創新委、衛生計生委、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
5.知識產權。加快建設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不斷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知識產權研究教育培訓基地(研修院),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提升知識產權綜合服務能力。支持企業應對跨國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牽頭單位:市知識產權局;配合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6.教育。發揮高等院校、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高等院校開展“2+2”中外聯合培養項目,通過教師互訪、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等形式,加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來穗留學教育,鼓勵高校吸引外國留學生來穗留學和培訓交流。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服務貿易相關專業。(負責單位:市教育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服務貿易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市財政每年通過“廣州市商貿流通業和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2000萬元服務貿易資金,主要支持服務貿易示范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國際認證、示范企業和重點培育企業、重點領域業務拓展、專項統計、服務貿易自由化、產業研究、業務培訓和服務貿易促進活動等。統籌安排軟件動漫、文化創意、生物醫藥、服務外包、會展、電子商務、融資租賃和總部經濟等財政資金支持服務貿易相關領域創新發展。落實中央財政對進口國內急需的研發設計、節能環保和環境服務等給予貼息支持的政策。通過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等扶持政策,鼓勵服務貿易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信保機構向服務貿易企業提供信用保險,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服務貿易企業發放符合條件的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等。(市商務委、工業和信息化委、財政局、金融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二)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國家關于在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擴大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范圍,由服務外包擴大到其他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服務行業的要求,按照國家財稅政策的統一規定,做好政策實施工作。引導企業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出口。(牽頭單位:市商務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
(三)完善人才保障激勵制度。實施羊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和產業領軍人才獎勵制度,對入選重點產業領域的創新創業領軍團隊給予300萬元人才經費和最高3000萬元的項目經費資助,并在工作場所房租補助、貸款貼息、首購首用風險補償等方面予以支持。對符合條件的非廣州戶籍產業領軍人才,在購房、購車、子女入學等方面可享受市民待遇。充分發揮人才簽證政策作用。為經認定的外國高層次人才,提供出入境、工作、居留等方面的便利,可按規定辦理2年至5年長期居留證件。對符合條件的服務貿易示范企業和重點培育企業,企業中方人員可申辦5年免簽證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行卡,企業中符合條件且需多次臨時出入境的外國籍高層次人才和投資者可申辦多次入境的貿易簽證。(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創新委、公安局、交委、商務委、住房保障辦、外辦,廣州海關、黃埔海關)
(四)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推動成立服務貿易行業協會,搭建溝通政府與企業的橋梁。成立服務貿易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召開咨詢會議,聽取專家學者對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意見建議,研究發展服務貿易的新思路、新路徑。(負責單位:市商務委)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商務委等各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能落實工作責任,及時溝通和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推進各項試點工作任務。
(二)狠抓落實。市政府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督促檢查,并將試點工作情況納入各區政府年度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各區政府要按照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要求,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做好試點工作的實施推動、綜合協調、督辦檢查和組織保障。
(三)總結評估。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各區商務主管部門要定期向市商務委報送試點工作推進情況。市商務委要認真做好總結評估,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并主動加強與商務部、省商務廳的溝通匯報,定期向商務部和省商務廳報送試點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