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的通知

  • 2024-11-08
  • 來源: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分享到
  • -

穗府辦〔2024〕19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林業園林局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10月20日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

(2023—2035年)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總則

    第一節 規劃背景與要求

    第二節 規劃目的與意義

    第三節 規劃范圍與期限

  第二章 自然保護地現狀

    第一節 建設現狀

    第二節 管理現狀

    第三節 保護現狀

    第四節 主要成效

  第三章 發展訴求與問題分析

    第一節 發展訴求

    第二節 問題分析

  第四章 規劃思路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規劃依據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五節 空間布局

  第五章 自然保護地保護與修復

    第一節 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第二節 科學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三節 加強科研監測體系建設

    第四節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第五節 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

  第六章 自然保護地發展與利用

    第一節 優化生態服務供給

    第二節 強化自然科普宣教體系建設

    第三節 助力鄉村振興

    第四節 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第七章 近期重點建設工程

    第一節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勘界立標工程

    第二節 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建設工程

    第三節 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第四節 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

    第五節 森林步道建設工程

  第八章 實施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規劃

    第二節 完善政策支撐,加大資金保障

    第三節 提升科技能力,強化人才保障

    第四節 廣泛宣傳引導,促進國際交流

  附件1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名錄(現狀)

  附件2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名錄(規劃)

  附件3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類型現狀分布示意圖

  附件4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級別現狀分布示意圖

  附件5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類型規劃分布示意圖

  附件6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級別規劃分布示意圖

  附件7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空間結構規劃圖

  附件8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三線”關系

  附件9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

  附件10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總體情況


前  言


  自然保護地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推動廣州高質量建設自然保護地,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和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立足廣州市自然資源稟賦,銜接《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規劃(2021—2035年)》和《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落實《廣州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主要任務和《綠美廣州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重點要求,編制《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進行現實考量和長遠謀劃。

  依照本規劃實施,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將更加科學合理,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將進一步提升,保護與利用將進一步統籌,科研監測和科普宣教將進一步強化,人民群眾將享受到更多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廣州市將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和世界一流水準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規劃背景與要求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改革各部門分頭設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的體制”“保護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落實國家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編制自然保護地規劃,明確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規模和劃定區域,將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域規劃為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2021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要求健全自然保護地規劃體系,各地級以上市和自然保護地管理任務較重的縣(市、區)應編制本轄區自然保護地規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自然保護地的相關工作部署,銜接《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規劃(2021—2035年)》和《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


第二節 規劃目的與意義


  規劃目的:進一步推進具有廣州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確保全市重要的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天然富集區等重點區域和關鍵節點納入自然保護地范圍,做到應保盡保;系統性提升自然保護地保護與修復能力,筑牢生態安全保護底線,維護區域國土生態安全;提升全市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水平,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能,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保護與利用;強化自然保護地科普宣教體系建設,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增進民生福祉,構建嚴格保護、科學利用、精細管理、高效共享的發展格局。

  規劃意義: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進行科學評估,總結保護與發展成效及存在問題,明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的空間布局、發展目標和管控指標體系,確定自然保護地保護與修復、發展與利用的重點任務,強化頂層設計,以高水平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規劃范圍與期限


  本規劃以《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的自然保護地為主體,規劃范圍包括廣州市行政區域7434平方公里。

  規劃基期為2022年,規劃元年為2023年,近期到2025年,遠期到2035年。


第二章 自然保護地現狀


第一節 建設現狀


  1983年,經原林業部(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建成廣州市第一處森林公園——流溪河森林公園,自此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建設拉開序幕,實現了從數量的積累躍升到質量的突破,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海珠濕地被認定為國際重要濕地,獲“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第12屆迪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范例獎——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間最佳實踐獎、第十一屆母親河獎(綠色貢獻獎)等榮譽。

  40年來,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自然保護地加強建設階段(1980年—1999年),繼流溪河森林公園之后,1985年建立全市第一處風景名勝區——廣州蓮花山省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建立全市第一處自然保護區——廣州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至1999年底,廣州市共建成3處自然保護區、6處森林公園和3處風景名勝區。二是自然保護地類型和功能多樣化階段(2000年至今),以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珠江三角洲地區綠色生態水網建設和森林城市建設等行動為契機,廣州市大力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新建成3處自然保護區、1處風景名勝區、1處地質公園、20處濕地公園和52處森林公園。

  至2022年底,廣州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地89處,批復總面積11.45萬公頃,矢量面積11.49萬公頃(含重疊面積)(表2—1),去重后矢量總面積為9.86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地涉海面積為0.03萬公頃,全市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市陸域總面積比例為13.22%(不特別說明時,文中均為矢量面積)。

表2—1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現狀統計表

2-1.png

  類型上,全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2類自然保護地。其中自然保護區總面積0.97萬公頃,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比例為8.46%;自然公園總面積10.52萬公頃,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比例為91.54%。

  級別上,全市自然保護地共分4個級別,包括國家級(5處)、省級(11處)、市級(13處)、區級(60處)。省級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最大,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比例為39.96%,其后依次為區級、國家級、市級自然保護地。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占全市自然保護地總面積比例為52.88%。


第二節 管理現狀


  一、管理機構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均落實了管理機構。整合優化后,廣州荔灣大沙河區級濕地公園不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跨越秀區、白云區和天河區,為市屬自然保護地,由專職管理機構管理。除荔灣區和越秀區外,其余9個區均設立了自然保護地綜合管理機構(表2—2)。

表2—2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綜合管理機構統計表

序號

行政區

綜合管理機構名稱

1

海珠區

廣州市海珠區林業和濕地管理局

2

天河區

廣州市天河區森林資源管理中心

3

白云區

廣州市白云區林業綜合事務中心

(廣州市白云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

4

黃埔區

廣州市黃埔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

5

花都區

廣州市花都區林業管理中心

6

番禺區

廣州市番禺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

(廣州市番禺區大夫山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

7

南沙區

廣州市南沙區自然保護地發展中心

8

從化區

廣州市從化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廣州市從化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

9

增城區

廣州市增城區林長制事務中心

(廣州市增城區自然保護地服務中心)

  全市共有21處自然保護地設立了20個專職管理機構,其中白水山森林公園、廣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園由同一個專職管理機構即廣州市增城林場管理中心(廣州市白水山和白江湖森林公園管理中心)管理。從隸屬關系上看,其中省屬1處、市屬6處、區屬14處(海珠區1處、白云區1處、黃埔區2處、花都區2處、番禺區1處、從化區5處、增城區2處)(表2—3),這些自然保護地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稟賦優良、游客較多、保護級別較高。

表2—3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專職管理機構統計表

序號

自然保護地

專職管理機構名稱

隸屬

1

廣東蓮花頂省級森林公園

廣東省龍眼洞林場

(廣東蓮花頂森林公園管理處)

省屬

2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廣州市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

(廣州市流溪河林場)

市屬

3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廣州市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

(廣州市大嶺山林場)

4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5

廣州帽峰山省級森林公園

廣州市帽峰山景區管理中心

(廣州市帽峰山林場)

6

白水山森林公園

廣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園

廣州市增城林場管理中心

(廣州市白水山和白江湖森林公園管理中心)

7

廣州白云白云湖區級濕地公園

廣州市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管理服務中心

區屬

8

廣州從化溫泉省級風景名勝區

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政府服務中心

(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風景區管理中心)

9

廣東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從化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10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市從化區風云嶺森林公園管理所

11

廣州從化唐魚市級自然保護區

廣州市從化區良口林業工作站

(廣州市從化區唐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12

廣州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

廣州市從化區溫泉林業工作站

(廣州市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13

廣州番禺大夫山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市番禺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

廣州市番禺區大夫山森林公園管理中心

14

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廣州市海珠區林業和濕地管理局

15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廣州市花都區公園管理中心

16

花都區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廣州市花都區農業技術管理中心

17

廣州黃埔金坑市級森林公園

廣州市黃埔區金坑林場

18

廣州黃埔龍頭山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道綜合發展中心

(廣州市黃埔區龍頭山森林公園管理中心)

19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

增城區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管理處

20

廣州市大封門森林公園

廣州市增城區大封門林場

合計

20

  注:未設立專職管理機構的自然保護地由各綜合管理機構統一管理。

  二、管理制度

  廣州市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自然保護地、濕地方面的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出臺了地方性法規,如《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廣州市森林公園管理條例》《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等。此外,省級以上自然公園以及增城區自然保護地完善了管理制度。


第三節 保護現狀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的主要保護對象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自然遺跡、野生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等。

  一、森林生態系統

  廣州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的過渡地帶,擁有山、水、林、田、湖、海等優良自然資源稟賦,“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廣州山水生態城市的形象寫照。

  根據廣州市2022年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全市森林總面積30.03萬公頃,森林蓄積量為2101.5萬立方米。全市林地中,按林分起源劃分,天然林8.95萬公頃,人工林15.68萬公頃;按森林類別劃分,生態公益林16.30萬公頃,商品林8.33萬公頃。

  將自然保護地矢量數據與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疊加分析,全市自然保護地中林地面積8.62萬公頃,占自然保護地矢量總面積(去重后矢量面積)比例為87.42%,占全市林地面積比例為35.00%,活立木蓄積658.62萬立方米。按林分起源劃分,天然林4.36萬公頃,人工林4.26萬公頃,天然林占自然保護地林地面積比例為50.58%,占全市天然林總面積比例為48.72%,較好地保護了全市的天然林資源。按森林類別劃分,生態公益林6.94萬公頃,商品林1.68萬公頃,生態公益林占自然保護地林地面積比例為80.51%,占全市生態公益林總面積比例為42.58%,較好地保護了全市的生態公益林資源。由此可見,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對重要森林資源和重要森林生態系統進行了系統性保護,維持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原真性。

  二、濕地生態系統

  廣州市濕地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東江北干流、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等,濕地類型包含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5大類,近7萬公頃。全市已建立濕地公園25處、濕地保護小區32處,認定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重要濕地3處、市重要濕地5處,建成小微濕地9處。將20處濕地公園、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紅樹林和濕地重要區位以及重要地段,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進行嚴格保護,有效保護了全市重要濕地資源。

  三、自然遺跡

  廣州市的自然遺跡以地質遺跡為主,主要為地質地貌景觀、地質構造遺跡及采礦遺跡,其次為水體景觀。全市地質遺跡可分為11大類、33亞類,共有55處地質遺跡區、175個地質遺跡點,其中國家級地質遺跡區2處,省級地質遺跡區12處,市級地質遺跡區41處。14處省級以上地質遺跡區的核心區域均已納入自然保護地或城市公園保護范圍內。以從化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跡區、蓮花山國家級地質遺跡區、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等為代表的地質遺跡區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兼具景觀稀有性及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

  四、野生動植物

  自然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根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相關摸底材料統計分析,廣州市重要生物多樣性分布區域約6萬公頃,其中94%的分布區域已納入自然保護地范圍。

  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廣州市2022年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數據顯示,廣州市現有陸生脊椎動物457種,其中兩棲動物28種、爬行動物64種、鳥類307種、獸類58種。

  陸生野生植物資源。廣州市2022年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數據顯示,廣州市現有維管植物231科1366屬3516種,種類較第一次調查明顯增多。其中117種植物在廣州市有新分布,包括消失近60年的飛瀑草在從化地區重新被發現。

  五、自然景觀

  廣州市的自然景觀多與代表性自然生態系統及自然遺跡嵌套分布,形成了森林景觀、水文景觀和地文景觀等具有廣州特色的自然景觀。

  森林景觀。廣州市地處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帶,植被類型多樣,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以及紅樹林等地帶性植被呈現出多種鑲嵌景觀,季相變化豐富,林相優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水文景觀。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2條,河道1718條,主要河流有東江北干流、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廣州河段等,總長5911.47千米,河道密度0.75千米/平方公里。豐富的河流水系交織成綠色水網,形成了嶺南水鄉文化特色,孕育出了豐富的水文景觀。

  地文景觀。廣州市地文景觀資源豐富,分布著海蝕地貌、采石遺址,白云山、越秀山斷塊山構造地質,從化天堂頂斷層構造地質等,形成了天堂頂、羊城第一秀——白云山、中軸線制高點——越秀山、老八區最高山峰——帽峰山、“石雕古跡”——蓮花山等著名景觀。

  六、保護空缺分析

  依據《廣州市自然資源價值評估報告(2020年)》《廣州市地質遺跡保護規劃(2015—2025年)》等成果,銜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結合廣州市2022年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和高清衛星影像,綜合自然屬性、土地權屬及生態公益林分布等因素,對全市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分布區域展開分析,分析出保護空缺區域。

  (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空缺分析。

  廣州市自然生態系統以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通過保護空缺分析,全市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均已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不存在重要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空缺區域。

  (二)重要自然遺跡保護空缺分析。

  廣州市重要自然遺跡以地質遺跡為主,總面積約16萬公頃。通過保護空缺分析,存在以下重要自然遺跡保護空缺區域:大虎山地質遺跡區(古海蝕洞海蝕槽地貌/碎屑巖臺地)、大山乸花崗巖地質遺跡區(巖石地貌)、油麻山地質遺跡區(片麻狀花崗巖巖石地質)。

  (三)重要自然景觀保護空缺分析。

  廣州市重要自然景觀主要為森林景觀、水文景觀和地文景觀等。通過保護空缺分析,存在以下重要自然景觀保護空缺區域:北部森林景觀優質區域、中部城區的森林綠地區域、南部的濕地景觀和地質景觀優質區域。

  (四)重要生物多樣性分布區域保護空缺分析。

  通過重要生物多樣性分布區域保護空缺分析,存在以下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空缺區域:白云山北部的六片山地區森林(城區中的植物多樣性區域)、南沙濕地二期(候鳥棲息地、物種多樣性區域)。


第四節 主要成效


  廣州市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以及“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在土地開發強度高、人類活動范圍大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堅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地保護建設,守住了全市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筑牢了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了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資源永續利用,維持了較高的生物多樣性水平,擴大了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為廣州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為美麗廣州建設提供綠色支撐,為我國“雙碳”戰略貢獻廣州力量。

  一、構建“北中南”自然保護地格局

  廣州市已建立類型多樣、面積較大、保護全面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花都——從化——增城北部等主要山脈和森林、花都湖——海珠濕地——南部濱海及海岸帶紅樹林等重要濕地、從化溫泉——白水寨——白云山——蓮花山等自然景觀和中部帽峰山——天鹿湖城市森林等全市生態區位重要、生物多樣性富集、自然景觀獨特以及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節點納入到自然保護地中,構建了北部生態涵養——中部城市森林維育——南部沿海防護的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

  二、筑牢國土生態安全屏障

  廣州市已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地為主體的北部生態涵養——中部城市森林維育——南部沿海防護的生態安全屏障。其中北部生態涵養屏障包括從化、增城、花都等區域的56處自然保護地,較好地保護了重要的森林資源、濕地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是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州市生態屏障的主體,對于維護廣州市和珠三角國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部城市森林維育生態屏障包括廣州市中部的荔灣、天河、白云、黃埔等區域19處自然保護地,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較好地保護了城市森林資源及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廣州市主城區國土生態安全主體;南部沿海防護生態屏障包括廣州南部的海珠、番禺、南沙等區域14處自然保護地,較好保護了濕地資源及候鳥棲息地,成為廣州南部濱海地區的生態安全主體。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廣州市已建立以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自然遺跡和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各類自然保護地,將全市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區域,納入到自然保護地體系中進行嚴格保護,維護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推進,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廣州市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廣州南沙濱海紅樹林區級森林公園,作為全球候鳥遷徙線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上重要的“踏腳石”“加油站”,為黑臉琵鷺、黑翅長腳鷸等近十萬只候鳥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場所和覓食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黃胸鹀重現增城朱村并在此越冬。豹貓、赤麂、白鷴、黑臉琵鷺等珍稀物種重現廣州。

  四、體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廣州市積極推進全市自然保護地各項改革工作,破解自然保護地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等難題。2018年前,廣州市各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分別由不同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一是陸生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門負責管理。廣州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1996年建立)、廣東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1999年建立)和大東坑次生林自然保護區(1999年建立)等3處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及陸生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門負責。2002年3月11日,廣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同意市野生動物保護站更名為廣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市陸生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

  二是水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由農業部門負責管理。2005年5月,廣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成立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負責監督管理廣州從化唐魚市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12月建立)、花都區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3月建立)和增城區蘭溪河珍稀水生動物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6月建立)等水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2019年5月,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由原廣州市農業局調整至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管理。

  三是地質公園由國土部門負責管理。2013年建立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由原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負責管理。

  四是森林公園由林業部門負責管理。1983年—2016年建成58處森林公園,由原廣州市林業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負責管理。

  五是濕地公園由林業和水務部門負責管理。2012年—2017年建成20處濕地公園,由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州市水務局負責管理。

  六是風景名勝區由住建部門、旅游部門負責管理。1985年—2005年建成4處風景名勝區,由原廣州市政園林局、原廣州市旅游局負責管理。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有關文件明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一監督管理自然保護地。2019年5月,中共廣州市委辦公廳、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明確設立內設機構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負責指導自然保護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原來由各部門分別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歸口林業部門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步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階段。同時,理順管理職能,全市設置9個綜合管理機構、20個專職管理機構,做到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實現了自然保護地統一有效管護。

  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信息化建設推進迅速,攝像頭、紅外相機、地面傳感器等物聯網監測設備持續完善,為構建自然保護地“天空地”監測一體化網絡體系夯實基礎。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自然保護地管理注入了新動能,為廣州市自然資源保護數字化建設和智慧林業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章 發展訴求與問題分析


第一節 發展訴求


  按照《指導意見》《實施意見》要求,到2025年要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2019年下半年以來,廣州市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開展資源本底調查、科學評估等工作,編制了《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并通過省和國家專家組審查,為進一步理順關系、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工作思路。當前正是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關鍵期,一方面,自然保護地相關的國家頂層設計、標準規范和地方政策密集出臺,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等生態文明理念在自然保護地領域不斷豐富和深化,為自然保護地發展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地在社會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自然保護地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載體,也為廣大民眾提供高品質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維護區域國土生態安全、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國家要求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指導意見》提出應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應該保護的地方都保護起來,做到應保盡保。《實施意見》也明確提出要以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為目標,推進自然保護地的保護與建設。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集中了全市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承載著廣州最具價值的陸域和海域自然資源,其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對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構建美麗中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首要訴求。

  二、優化區域國土空間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訴求

  自然保護地是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支撐,在國土空間生態格局構建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構建“九片六核多廊”的生態空間結構,其中“九片六核”集中了廣州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資源,是廣州生態廊道體系的關鍵節點,也是構建廣州通山達海生態空間網絡的重要支撐。

  自然保護地的社會經濟地位日益凸顯。自然保護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優化廣州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區域綠色生態屏障、實現碳中和目標、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促進廣州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提供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是未來構建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及系統性治理、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建設的重要基礎。

  三、高質量建設綠美廣州、提供最普惠生態產品的人本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提升生態發展質量和效益,提供更多優良生態產品和優質生態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廣州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的過渡地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本底,同時作為廣東省省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廣州經濟社會高度發展,擁有超過1800萬常住人口,廣大民眾對優良生態產品和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尤為迫切。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廣州市已經建立面積較大、類型多樣、功能全面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體現在生態游憩、審美啟智、科普教育等方面,需要持續提供類型豐富、層次多樣的優質生態產品與服務。


第二節 問題分析


  自1983年廣州市建成第一處森林公園——流溪河森林公園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在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產品供給、科研監測體系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一、自然保護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是自然保護地空間交叉重疊。現有89處自然保護地中,有36處存在空間重疊情況,重疊面積16292.13公頃。此外,自然保護地中還存在部分城鎮建設用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等,與“三區三線”存在空間交叉重疊問題。二是局部地區保護空缺。經科學評估分析,廣州市部分重要的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分布區域尚未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仍存在局部保護空缺情況。目前正在開展整合優化工作,編制完善預案,將保護空缺納入自然保護地,做到“應保盡保”。三是自然保護地空間精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現有自然保護地已基本實現空間邊界數據矢量化管理,勘界立標工作已按照國家、省工作部署推進,整體達到省考核要求,但個別自然保護地的勘界立標工作相對滯后,空間精準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

  二、管理能力和基礎設施參差不齊

  一是自然保護地管理能力參差不齊。全市現有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健全,但部分綜合管理機構加掛多塊牌子,存在管理事權交叉問題。部分自然保護地人員配備不齊全、管理隊伍專業水平有待提升,難以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下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發展的現實需要。此外,部分自然保護地存在執法監管力度不足、科研監測和科普宣傳手段落后等問題。二是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機構設置較為健全、人員經費較有保障,可開展科研監測、科普宣教、自然教育、生態游覽等各類活動,但部分區級自然保護地管護巡護系統、防災減災系統、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三、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有待加強

  一是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有待加強。部分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類型單一,多數停留在徒步、觀光等初級產品供給,尚未形成多元化生態產品供給體系,難以發揮生態產品供給服務功能。二是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尚未全面展開。海珠區正在開展海珠濕地生態系統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測算工作,并將逐步構建“城市GEP”核算體系,全面測算區內濕地、河涌、碧道、綠地等生態資源價值,但全市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資產價值的評估工作尚未開展,自然保護地為全市提供生態安全保障和普惠性產品服務的價值未得到充分認識,自然保護地作為全民生態財富的公益屬性發揮不夠。三是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發展不均衡。全市自然保護地的自然教育存在空間發展不均衡、資源利用不充分、內涵體現不到位、設施建設不完備、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尚未充分調動廣大民眾和社會力量參與自然教育的積極性。

  四、科研監測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點面結合的科研監測體系有待完善。以廣東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點初步建立,但面向全市范圍的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體系及相關配套技術標準尚未建立,自然保護地科學研究工作支撐力度不足。二是平臺數據信息化和分析評估的技術應用有待加強。自然保護地各類監測數據的分析、評估和應用是全市自然保護地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數據基礎和技術支撐,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平臺信息化建設還有待加強。 


第四章 規劃思路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照《指導意見》和《實施意見》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具有廣州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提高基礎服務能力,增強自然科普宣教能力,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筑牢生態屏障,為建設美麗廣州提供重要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保護優先,應保盡保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將全市重要的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富集區等重點區域和關鍵節點納入自然保護地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嚴守生態底線。

  二、優化布局,提質增效

  立足廣州市自然資源稟賦和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特征,進一步優化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構建體現資源保護價值和管理強度要求的具有廣州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高自然保護地的發展質量,提升生態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三、因地制宜,彰顯特色

  綜合考慮不同自然保護地的目標定位、發展方向、群眾需求,確定建設重點和管控方向,妥善協調好保護和發展、整體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突出不同自然保護地的主體功能和自身特色。

  四、創新發展,全民共享

  立足廣州實際情況,加強創新發展,探索自然保護地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創新綠色發展機制,推動全市自然保護地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發展舉措落地落實,加強生態產品供給,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優良生態產品和優質生態服務。


第三節 規劃依據


  一、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九)《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十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十四)《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十五)《風景名勝區條例》

  (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十七)《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十八)《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

  (十九)《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二十)《廣東省森林公園管理條例》

  (二十一)《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

  (二十二)《廣州市森林公園管理條例》

  二、政策文件

  (一)《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

  (三)《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

  (四)《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

  (五)《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

  (六)《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自然資函〔2020〕71號)

  (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期間管理工作的通知》(保區字〔2020〕70號)

  (八)《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

  (九)《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2022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三、標準規范

  (一)《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規范》(GB/T 39740—2020)

  (二)《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建設技術指引(試行)》

  (三)《廣東省森林公園建設技術指引(試行)》

  (四)《廣東省地質公園建設技術指引(試行)》

  (五)《廣東省海洋公園建設技術指引(試行)》

  (六)《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技術指引(試行)》

  四、相關規劃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三)《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四)《廣東省林業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

  (五)《綠美廣東大行動實施方案》

  (六)《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規劃(2021—2035年)》

  (七)《廣東省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十四五”規劃》

  (八)《廣東省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計劃(2023—2030年)》

  (九)《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十一)《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

  (十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發展“十四五”規劃(修訂)》

  (十三)《廣州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22~2035年)》

  (十四)《廣州市河涌水系規劃(2017—2035年)》

  (十五)《廣州市地質遺跡保護規劃(2015—2025年)》


第四節 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按照國家、省相關部署要求,全面落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相關要求,提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的總體目標: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高品質自然公園為特色,與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相融合,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家中心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內陸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廣州市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工作得以系統性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功能得以顯著提升,自然保護地的生態屏障功能得以全面鞏固。

  二、階段目標

  (一)近期目標(2023—2025年)。

  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全面優化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確保自然保護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發展有特色。初步建立規范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相關法規和制度,基本建立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自然保護地保護管控機制,提升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力爭保護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工作;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監督制度,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實現“一地(自然保護地)一制度(管理制度)”;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價值評估,建成示范性自然保護地13處,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

  (二)中遠期目標(2026—2035年)。

  展望2035年,通過整體布局和規劃建設,全面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和世界一流水準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數量不少于75處,總面積不低于10.98萬公頃,陸域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14.5%。

  全市自然保護地保護管控和利用機制更加成熟,“一地一制度”設置率居全省前列;實現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及人類活動監測評估常態化,建立一批建設和管理科學、對全市具有指導意義的示范性自然保護地,數量不少于20處;進一步推進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工作,針對保護空缺或資源保護價值較高區域,提出自然保護地新建、擴建或等級晉升方案,顯著提升廣州市生態空間承載力;全市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功能持續提升,生態產品功能進一步夯實。

表4—1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指標表

序號

指標

單位

2022年

2025年

2035年

備注

1

自然保護地數量

89

75

75

約束性

2

自然保護地總面積

萬公頃

9.86

不低于10.98

不低于10.98

約束性

3

陸域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

%

13.22

≥14.5

≥14.5

約束性

4

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完成率

%

50%

100%

100%

預期性

5

示范性自然保護地數量

0

13

≥20

預期性

  注:

  1.規劃指標1:根據國家、省工作部署,2019年下半年啟動自然保護地摸底調查,我市自然保護地89處。根據《廣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我市整合優化后自然保護地75處,其中27處自然保護地歸并為10處自然保護地,8處濕地公園不納入自然保護地管控,擬新建11處自然保護地。因此2025、2035年自然保護地數量指標值減少。

  2. 規劃指標2、3:銜接《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規劃(2021—2035年)》成果內容,“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建設任務分解表中下達廣州市的任務為“保護地面積98801公頃”,在2022年基準指標值的基礎上,我市2025、2035年設置為不低于10.98萬公頃,并據此計算出指標3。

  3. 規劃指標4:已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林長制、綠美廣東等考核任務中明確“2025年前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累計完成100%”。

  4. 規劃指標5: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銜接《綠美廣州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任務,2025年前建成示范性自然保護地數量13處,到2035年,示范性自然保護地數不少于20處。


第五節 空間布局


  一、空間結構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發展理念,秉承“保護優先,應保盡保”原則,立足廣州嶺南特色自然資源本底,充分銜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協同華南國家植物園“1+3+N”城園融合體系規劃布局,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守生態環境底線要求,在落實全市重要生態功能區劃布局的基礎上,全局統籌、系統構建,從全市層面形成分類分級、相互協調、特色凸顯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形成“北屏、中環、南片”的自然保護地空間結構。

  北部山林生態維育屏。北部山林生態維育屏是廣州自然保護地最集中、森林資源最豐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是廣東省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州北部的城市生態保護屏障,區域內地形地貌變化多樣、森林資源豐富,為珍稀瀕危物種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應以森林生態系統保育、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發展方向,開展森林植被保護恢復、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生境保護恢復、生態廊道連通等重點工程建設。重點保護40處自然保護地,其中,自然保護區5處、自然公園35處,包括從化區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等24處自然保護地,增城區廣州增城白水寨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廣東太子蘭溪地方級森林公園等10處自然保護地,花都區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王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6處自然保護地。

  中部都市郊野游憩環。中部都市郊野游憩環是立足廣州自然保護地與生態廊道空間布局特點,打造中部“都市”翠環、珠江前后航道濕地環,形成環繞廣州主城區的高品質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是主城區實現“兩山”價值轉化的重要空間載體。應以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鳥生態廊道建設、多元生態產品供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主要任務,實施濕地保護修復、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提升等重點工程。重點保護29處自然公園,都市“翠環”串聯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蓮花頂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天鹿湖地方級森林公園等自然公園;珠江前后航道濕地環串聯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番禺赤坎地方級濕地公園。區域內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一系列城郊自然公園是廣州市重要的生態游憩目的地。

  南部濱海特色生態片。南部濱海特色生態片是廣州南部濱海地區的生態屏障,為推進落實“南沙方案”提供生態支撐。重點保護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南沙黃山魯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廣州南沙十八羅漢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和廣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6處自然公園,形成以濱海型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多元自然保護地為特色的生態片區。廣州南沙黃山魯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等以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游憩服務功能提升為主要任務,開展自然植被保護恢復等重點工程建設;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以地質遺跡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為主要任務,開展地質遺跡保護與修復、地質科普示范建設等重點工程;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以河口濕地和紅樹林資源保護為主要任務,開展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水鳥棲息地保護建設等重點工程。

廣州自然保護地空間總體布局圖.png

圖4廣州自然保護地空間總體布局圖


  二、保護地類型

  推動《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落地落實,保護廣州富有嶺南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構建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高品質自然公園為特色的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體系。

  (一)自然保護區。

  到2025年,全市自然保護區5處,總面積8775.76公頃,包括廣州陳禾洞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從化唐魚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增城大東坑次生林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廣州陳禾洞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以流溪河水源涵養林和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以地帶性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廣州從化唐魚地方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境內唯一一個以唐魚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廣州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以桃花水母及其生境為主要保護對象,是廣東省第一個桃花水母及其生態自然保護區;廣州增城大東坑次生林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以地帶性南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次生林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

  (二)自然公園。

  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承擔著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郊野游憩體驗、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等生態功能。到2025年,全市森林公園54處,總面積77906.85公頃。

  從化、增城、花都等區域的森林公園是廣州市北部重要的山林生態維育屏障,重點保護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承擔著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包括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從化通天蠟燭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從化風云嶺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從化沙溪和外婆家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南坑頂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太子蘭溪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花都九龍潭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王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31處森林公園。

  黃埔、白云、天河、番禺等區域的森林公園是廣州中部都市郊野游憩的主要空間,是廣州中心城區重要的生態服務空間,重點為廣大民眾提供休閑游憩、郊野徒步、自然教育等生態服務功能,包括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白云六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黃埔油麻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黃埔金坑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天河鳳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天河火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天河龍眼洞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番禺大夫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番禺七星崗地方級森林公園等19處森林公園。

  南沙區森林公園是廣州南部濱海地區重要生態林地資源,是南沙區生態涵養、生態游憩服務的重要空間,包括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黃山魯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十八羅漢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4處森林公園。

  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是濕地生態系統與功能保護恢復的重要空間,主要實施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到2025年,全市濕地公園11處,總面積2155.60公頃,包括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番禺赤坎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貝崗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增城湖心島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白云白海面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白云白云湖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黃埔鳳凰湖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黃埔埔心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質公園。地質公園重點保護大虎島海蝕地貌,注重地質遺跡的永續利用。到2025年,全市地質公園1處,即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面積107.89公頃。

  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是民眾戶外游憩體驗、獲得普惠生態產品的重要場所。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應持續升級風景名勝區的環境品質與配套設施,完善休閑游憩功能,強化公共交通和停車設施配置,提高交通可達性。到2025年,全市風景名勝區4處,總面積20906.43公頃,包括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增城白水寨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三、保護要素

  立足廣州自然資源稟賦,從生態保護要素視角出發,規劃至2035年,廣州自然保護地重點保護要素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自然遺跡、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自然景觀等5大類型。

  一是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要素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落葉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和針闊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發揮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生態功能。以廣州陳禾洞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增城大東坑次生林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等3處自然保護區以及54處森林公園為保護對象,重點保護從化、增城、花都北部自然保護地組團,以及以帽峰山—天鹿湖為核心的中部森林公園組團,采取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科學保護修復森林生態系統,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二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重點保護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貫徹“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原則,全面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濕地生態功能、生產功能和文化功能。以11處濕地公園為主要保護對象,發揮濕地在水質凈化、雨洪調蓄等的生態功能,保護水生、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重點保護鳥類及其棲息地。

  三是保護自然遺跡。重點保護要素為天堂頂黃竹斷層三角面構造地質遺跡、增城大尖山—石人嶺火山通道、蓮花山古采石場地質遺跡及丹霞地貌、大虎島海蝕地貌。以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以及多處涉及地質遺跡區的自然保護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包括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從化區天堂頂國家級地質遺跡區、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內的番禺蓮花山國家級地質遺跡區等,采取保護監測、工程修理修復等措施,防止自然遺跡資源退化和破壞,切實維護自然遺跡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四是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自然保護地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五是保護自然景觀。以具有重要自然景觀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為重點保護對象,對其內具有景觀、旅游、科研和教育價值的重要自然景觀進行保護。

  四、規劃發展要求

  立足區位優勢及自然保護地資源特點,按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類別分別梳理分析廣州市75處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定位,提出相應的發展要求。

表4—2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發展要求

自然保護地類型

行政

區域

自然保護地

功能定位

發展要求

自然

保護區

從化區

廣州陳禾洞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水源涵養林以及受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

加強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保護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建設,完善自然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科研監測建設,提升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水平;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適度開展科普宣教、生態旅游觀光、休閑徒步和文化旅游等活動。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廣州從化唐魚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唐魚及其生境。

維持和恢復唐魚種群數量及棲息環境,加強保護區內的科研監測;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適度開展科普宣教等活動。

增城區

廣州增城大東坑次生林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南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次生林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

加強次生林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建設,加強科研監測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加強科普宣教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科普宣教活動。

花都區

廣州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及其生境。

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及其生境;加強科研監測建設,持續監測桃花水母種群。

森林公園

白云區

廣州蓮花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發揮中部城區森林公園森林游憩、徒步休閑、科普宣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

保護森林資源,提升森林公園品質,提升林相,完善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和人類活動監測,建設特色自然教育徑,開展自然教育、科普宣教、生態旅游觀光、休閑徒步等活動。

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白云金雞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白云聚龍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白云南塘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白云六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天河區

廣州天河鳳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天河火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天河龍眼洞地方級森林公園

黃埔區

廣州天鹿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黃埔金坑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黃埔白蘭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黃埔龍頭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黃埔油麻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南沙區

廣州南沙黃山魯地方級森林公園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持續發揮沿海生態防護功能;發揮近郊森林公園森林游憩、郊野徒步、科普教育功能。

保護森林資源,提升森林公園品質,提升林相,完善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和人類活動監測,建設郊野自然徒步徑,適度開展生態旅游觀光、郊野徒步和文化旅游等活動。

廣州南沙十八羅漢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番禺區

廣州番禺大象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番禺大夫山地方級森林

廣州番禺滴水巖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番禺七星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番禺翁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花都區

廣州王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資源;持續發揮出北部生態屏障的生態功能;發揮遠郊森林游憩、郊野徒步、科普教育功能;助力鄉村振興。

保護森林資源,提升森林公園品質,提升林相,完善森林公園基礎設施,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科普生態文化,建設郊野自然徒步徑,適度開展生態旅游觀光、郊野徒步、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等活動。

廣州花都九龍潭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花都丫髻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花都稱砣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從化區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持續發揮出北部生態屏障的生態功能;持續發揮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生態功能;發揮森林游憩、徒步休閑、科普教育功能;開展林地生態監測;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區域協同保護建設,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充分發揮北部生態屏障作用;提升林相,完善森林公園基礎設施,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科普生態文化,建設郊野自然徒步徑,適度開展森林探險、生態旅游觀光、郊野徒步、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等活動。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廣州馬騮山南藥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聯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北星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大金峰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風云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鳳凰水庫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桂峰山古人類遺址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良口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麻村水庫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茂墩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南大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沙溪和外婆家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雙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五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新溫泉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云臺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通天蠟燭地方級森林公園

增城區

廣東太子蘭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蕉石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南香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中新地方級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南坑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濕地公園

海珠區

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發揮濕地生態服務、游憩觀光、科研監測、科普宣教功能。

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拓展自然生態教育、休閑游憩和文化旅游等服務,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推廣濕地科普宣教活動,打造廣州城央濕地品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白云區

廣州白云白海面地方級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發揮濕地科普教育、游憩觀光功能。

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加強水鳥生態廊道節點建設,拓展自然生態教育、休閑游憩等服務,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

廣州白云白云湖地方級濕地公園

黃埔區

廣州黃埔鳳凰湖地方級濕地公園

廣州黃埔埔心地方級濕地公園

南沙區

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重點保護紅樹林資源;發揮濕地生態凈化、科普教育、游憩觀光功能。

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保護紅樹林資源,加強水鳥生態廊道重要節點建設,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

番禺區

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重點保護紅樹林資源;發揮濕地生態凈化、科普教育、游憩觀光功能。

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保護紅樹林資源,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拓展自然生態教育、休閑游憩和文化旅游等服務,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推廣濕地科普宣教活動。

廣州番禺貝崗地方級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發揮濕地生態凈化、科普教育、游憩觀光功能。

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拓展自然教育、休閑游憩等服務,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

廣州番禺赤坎地方級濕地公園

花都區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發揮濕地生態凈化、科普教育、游憩觀光功能。

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加強水鳥生態廊道重要節點建設,拓展自然生態教育、休閑游憩等服務,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

增城區

廣州增城湖心島地方級濕地公園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發揮濕地生態凈化、科普教育、游憩觀光功能。

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品質,拓展自然生態教育、休閑游憩等服務,開展濕地生態效益監測及評估。

地質公園

南沙區

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

保護大虎島海蝕地貌。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與修復,開展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服務功能。

風景

名勝區

白云區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生態維育、調節城市環境、豐富市民生活。

提高風景名勝區生態品質,充分利用森林環境、自然景觀等,提高森林健康與安全維護能力,完善信息化建設,布置森林防火監控和林業監測網絡,完善白云山精品游憩路線,弘揚花城品牌文化。

番禺區

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生態維育;發揮休閑游憩、古跡游覽功能,豐富市民生活。

提高風景名勝區生態品質,充分保護利用蓮花山古采石場遺跡,加強園區信息化建設,布置森林防火監控和林業監測網絡,完善蓮花山古跡游覽、民俗活動精品游線,打造嶺南文化品牌。

從化區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溫泉資源;開展休閑度假、生態觀光、森林康養等。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提高溫泉資源的保護利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適度開展休閑度假,提升生態觀光、森林康養等游憩功能。

增城區

廣州增城白水寨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開展自然觀光體驗、生態旅游、自然教育等。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提高風景名勝區生態品質,充分利用森林景觀、地文景觀和水文景觀等自然資源,并與周邊鄉村聯動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加強信息化建設,布置森林防火監控和林業監測網絡,提升白水寨自然觀光體驗、生態游憩等服務功能,打造嶺南文化品牌。


第五章 自然保護地保護與修復


第一節 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落實《指導意見》《實施意見》要求,推進《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成果落地落實,有序推進和深化廣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推動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開展自然保護地綜合科學考察和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為建成具有廣州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奠定基礎。

  一、整合優化

  對全市重要的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及生態價值開展系統評估,全面摸清廣州自然保護地資源本底。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原則,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整合空間交叉重疊區域,歸并優化相鄰的自然保護地,分析評估保護空缺并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做到“應保盡保”,優化自然保護地布局和空間結構。編制《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進一步理順關系,分類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合理界定自然保護地邊界,科學劃定管控分區,確保具有重要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

  二、勘界立標

  根據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果,按照《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技術指引(試行)》依法依規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工作。結合自然保護地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調查、勘測并確定自然保護地邊界和功能區劃界線,制作各自然保護地勘界工作底圖,完成邊界點和定標點預設以及現場踏查,編制勘界報告,開展成果檢查、專家論證、成果公示等工作,檢查驗收合格后開展自然保護地立標工作。建立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空間數據庫,包含勘界數據庫和立標數據庫,夯實自然保護地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助力自然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確保自然保護地執法監督有據可依。

  三、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

  根據國家、省、市制定的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相關辦法,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對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整合優化后全市75處自然保護地,每個自然保護地作為獨立的登記單元,清晰界定區域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劃清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的邊界,明確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種類、面積和權屬性質,探索逐步落實自然保護地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代行主體與權利內容,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試行協議管理。

  四、綜合科學考察

  根據《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科學考察技術指引(試行)》,開展各自然保護地綜合科學考察,摸清自然保護地尤其是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及社會狀況、主要保護對象及其分布區域,為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合理規劃以及相關決策提供有效支撐。自然保護區應重點調查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自然遺跡等,編制綜合科學考察報告。自然公園應重點調查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資源,編制綜合科學考察報告,或作為總體規劃的專項資料。

  五、總體規劃編制

  立足各自然保護地資源稟賦,基于綜合科學考察成果,確定自然保護地未來發展定位與發展重點,開展各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編制或修編工作。加強規劃引領,總體規劃是各自然保護地開展保護、建設、管理的依據。

專欄5—1 深化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主要項目

1.整合優化。到2025年底,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

2.勘界立標、綜合科學考察和總體規劃。到2025年底,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全市自然公園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累計完成60%。到2027年底,完成全市自然公園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

3.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到2030年底,基本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數據庫。


第二節 科學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倡導自然恢復理念,以自然修復為主,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避免對生態系統的過多干預。對于受損嚴重或需要人為干預的,實施科學的輔助恢復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穩定性,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一、加強受損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一是科學精準開展受損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重點推動自然保護地內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針對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等森林公園受損的針葉林、低效林,采取撫育更新、補植套種等方式,優化林分結構,提升自然保護地內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在從化區、增城區、花都區等地因地制宜開展封山育林、裸露山體造林、中幼林撫育,重點提升自然保護地內森林景觀質量、提升木材儲備和森林碳匯功能,實現森林多重效益與價值提升。開展多彩森林建設,優化提升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增城白水寨地方級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區域內的森林景觀風貌、林分結構和樹種多樣性,打造綠色與彩色交融、景觀鑲嵌分布、季相豐富、層級分明的綠色空間體系。加強河流源頭自然保護地的水源涵養林保護維育。

  二是科學精準開展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對海珠區、番禺區、南沙區等自然保護地內受損濕地生態系統,以自然恢復為主,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工作。對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內陸灘涂、濱海濕地、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實施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保障水系連通,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增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在自然保護地受損濕地適宜恢復區域通過人工措施恢復鄉土紅樹林群落,擴大紅樹林面積,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在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建設紅樹林植物專類園。推動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申報國家重要濕地,打造濕地公園生態保護建設示范點。

  二、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主體地位,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理念,開展自然保護地內受損生境的生態修復,讓自然保護地成為廣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的主體。一是加強觀光木、水松等極小種群關鍵棲息地的保護修復。通過植物群落構建、優質水涵養林建設、濕地生態修復等措施,促進極小種群棲息地恢復。二是堅持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融合華南國家植物園“1+3+N”城園融合體系規劃布局,建設北中南3片遷地保護示范區,強化與自然保護地就地保護的銜接補充,提升廣州市珍稀瀕危植物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水平。三是加強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構建野生動植物種群擴繁與野化訓練基地、野外放歸地和野外種植地,持續提高野生生物就地保護能力,提升廣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三、打造水鳥生態廊道,助力“候鳥灣區”建設

  銜接《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廣州市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指引》等成果,加強對水鳥遷飛通道上的自然保護地的全途徑管理。一是加強候鳥棲息地保護和修復。結合廣州碧道建設,在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等水鳥生態廊道沿線的自然保護地開展棲息地生境修復,優化水鳥聚集區水域、灘涂、植被等生境類型的組成和面積比例,科學設計植物防護隔離帶。二是優化候鳥停留棲息地的植物群落結構。在關鍵濕地公園,優先考慮蘆葦、香蒲等既能夠凈化水質又能夠為水鳥提供優良的棲息環境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植物,營造滿足水鳥覓食、躲藏、繁殖的生境場所。三是開展候鳥科研監測。利用環志標記、定位信號采集等手段,開展遷飛種群動態監測,建立遷飛沿線信息共享機制。開展遷飛沿線宣傳警示教育工作,為鳥類營造安全的遷飛路線。

  四、加強自然保護地內古樹名木保護

  開展自然保護地內古樹名木調查工作,全面摸清古樹名木資源狀況,按照“一樹一檔”要求,建立健全古樹名木圖文檔案、電子信息數據庫。推進自然保護地內重要古樹名木視頻監控和保護工程建設,加強古樹名木健康巡護,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對瀕危古樹名木及時搶救復壯。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監管,從嚴審批古樹名木遷移砍伐,嚴厲打擊破壞、遷移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

專欄5—2 自然生態保護修復主要項目

1.受損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對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不少于8處自然保護地內的低效林進行地帶性植物群落改造,開展中幼林撫育與大徑級森林培育,通過優化樹種組成和林分結構,構建地帶性森林群落,提升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

2.受損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對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進行保護修復,改善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增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推動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申報國家重要濕地。

3.紅樹林保護修復。對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開展紅樹林保護恢復。在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建設紅樹林植物專類園。“十四五”期間修復現有紅樹林160公頃,營造紅樹林43公頃。

4.物種棲息地和關鍵生境保護修復工程。在廣州從化唐魚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廣州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唐魚、桃花水母等重要物種保護及棲息地保護修復。

5.支撐候鳥遷飛通道建設。以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為關鍵候鳥停留棲息地,打造候鳥遷飛“中轉站”。

6.加強古樹名木保護。開展自然保護地內古樹名木調查,查清古樹名木資源,制作“一樹一檔”。


第三節 加強科研監測體系建設


  持續加強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體系建設,提升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水平,打造符合廣州實際、具有廣州特色的科研監測體系,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和保護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和決策依據。

  一、開展自然保護地科學研究

  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科學研究、科研管理工作機制,提升科研水平。加強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等行業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建立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和試驗基地。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生態碳匯核算與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課題,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建設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

  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網絡。依托廣州市北部森林生態屏障、中部城市森林和南部濱海濕地的自然保護地,采取衛星遙感、自動監測系統、紅外相機和人工實地調查等手段,實施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人類活動、生態安全等方面監測。對廣州市北部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濕地公園、5處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以及2處生態區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級森林公園,中部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2處生態區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級森林公園,南部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和1處生態區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級濕地公園開展監測體系建設,形成由點及面、從南到北、全面覆蓋的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網絡。

  開展森林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網絡建設,在自然保護地內建設森林氣候梯度觀測塔及自動地面氣象站、森林環境空氣質量及負氧離子監測站、森林集水區水文監測站等,對植被、土壤、氣候、水文等多要素進行長期監測;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體系網絡建設,采用“實體站+監測點”的方式,建立氣象站、無線信號塔、水文觀測站、水質自動監測平臺、水生野生動植物固定觀測點;建設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在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的自然公園內建設生物多樣性監測固定樣線和樣地、聲紋監測系統和紅外相機監測系統,持續監測自然保護地內生物多樣性。推進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網絡監測平臺建設,開展變化圖斑監測預警,全面精準掌握自然保護地資源動態變化,為自然保護地的科學決策和有效管理提供支撐。

  三、開展監測數據信息化建設

  根據監測數據要求,開展自然保護地監測數據信息化建設,推進監測設備自組網,打造數據實時記錄、數據自動傳輸、數據融合,實現各類監測數據集成,為自然保護地科學管理提供精準的信息化支撐。

專欄5—3 建設科研監測體系主要項目

1.開展自然保護地科學研究。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科學研究、科研管理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合作建立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和試驗基地;對接省自然保護地科研體系平臺,篩選市內重點科研課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2.建設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加強廣州市5處國家級自然公園和5處自然保護區以及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蓮花頂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等5處生態區位重要、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級自然公園監測樣地建設以及樣線布設、紅外相機布設等監測體系網絡建設。

3.開展監測數據信息化建設。開展監測數據自動傳輸、數據實時記錄、數據融合的智能化建設。


第四節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基礎設施是自然保護地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條件,根據國家、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相關建設規范指引,立足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實際情況,推進全市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優化和提升,為全市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加強管護巡護系統建設

  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用房等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對老化破損的管理用房開展修繕維護,更新辦公設施用品,滿足日常管理工作需要。

  維修和新建自然保護地內的巡護道路,購置必需的巡護車輛、船只和無人機,擴大巡護范圍、增加巡護頻率,滿足巡護檢查工作需要;為巡護基層人員配備巡護終端,依托林長制和廣州市森林資源智慧管理平臺,運用巡更系統、遠程可視監管等高新科技手段,及時收集管護信息,記錄實時巡護軌跡、野生動植物信息、人類活動情況,提升巡護質量和資源管理能力。

  二、提升防災減災系統建設

  開展自然保護地地質災害調查和評估,提升地質災害預防管控水平。科學開展地質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在自然災害易發區和潛在發生區域,設置安全提示、預警指示牌以及救援定位標識系統,提高游客自然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建設應急避難場所,保障自然保護地內游客及管護人員的安全。

  開展自然保護地森林火災風險普查,提升森林火災防控能力。運用現代技術手段,設置森林防火監測,采用可見光、熱紅外智能煙火檢測、紅外探火雷達技術等建設森林防火監控體系。推進完善火險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森林阻隔系統,消防蓄水設施,完善森林防火實戰訓練基地,加強一線防撲火隊伍建設,加快“以水滅火”裝備器材標準化建設,更新消防設施設備。健全森林防滅火責任、組織、管理、保障體系。

  加強自然保護地內疫源疫病、有害生物、外來入侵物種危害防治。完善全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系統,建立森林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網絡,設立有害生物監測點;建立健全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開展采樣監測。持續開展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紅火蟻等調查和防控工作。

  三、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建設與自然保護地外部連通的必要的交通服務設施,將內部道路與外部道路合理銜接;加強自然保護地內給排水、供電、網絡和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移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移動網絡信號覆蓋自然保護地,滿足辦公、執法、管理、科研、生產生活和游客游覽需要。

專欄5—4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主要項目

1.建設管護巡護系統。改造管護用房,新建和維護自然保護地內巡護道路30公里,購置巡護裝備,為管護人員配備巡護終端;運用高新科技手段,實現自然保護地網絡化巡護和實時監測。

2.建設防災減災系統。加強自然保護地內自然災害防控,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在易發區域設置標識系統;開展森林火災普查,建設森林防火監控體系,完善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更新消防設備,建設森林阻隔系統、消防蓄水設施371處;設立有害生物監測點200個;建立健全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持續開展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紅火蟻調查和防控工作。


第五節 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


  明確自然保護地管理主體,科學設置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理順管理職能,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推進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建設,提高全市自然保護地管理能力。

  一、理順管理體制

  遵循精簡、協同、高效的原則,明確保護管理機構,強化專職管理隊伍力量,保障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人員配置到位、經費保障到位。根據各自然保護地的地理位置、資源特點和生態保護需求,設立護林員等資源管護崗位,并優先安排自然保護地周邊村莊、社區居民,為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自然保護地提供組織和隊伍保障。

  二、提升管理能力和信息化率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培訓機構等專業人才資源,以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有效性為目標,建立適用于全市自然保護地管理的培訓體系。定期組織對全市自然保護地工作者開展培訓,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組織管理能力、業務技術水平和開拓創新能力。培訓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政策、動植物知識、資源管護、執法檢查、防火滅火、科研監測、宣傳教育、項目建設、資源保護與開發管理、社區共管、信息化管理、專業軟件操作、無人機操作等。根據國家和省統一部署,參加線上平臺和線下授課,落實省級培訓考核一體化的管理機制,提高管理人員工作能力。加強自然保護地一線基層組織建設,健全自然保護地專職管理機構的管理機制,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三、開展“一地一制度”建設

  根據自然保護地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工作推進情況,針對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特點,立足各自然保護地自然環境、保護對象特點和管理、保護、發展需求,制定針對每個自然保護地的保護管理、經營發展、建設發展、游客管理、特許經營、負面建設管理清單等方面的精細化管理制度。開展“一地(自然保護地)一制度(管理制度)”建設,確保每個自然保護地都有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地一制度”的制度體系,保障自然保護地各項工作和發展任務能夠落到實處。

  四、規范機構形象

  根據省統一部署,在全市范圍內,以自然保護地為單位,對自然保護地品牌形象進行推介宣傳。根據《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視覺識別標準化手冊(試行)》和《廣東省自然保護地設施標識規范(試行)》等相關指引,在統一標識、建筑風格、工裝標志、宣傳媒介、解說系統等方面,構建自然保護地標志性外觀和統一化形象,提升識別度,提高大眾對自然保護地的認同感。

專欄5—5 健全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主要項目

1.理順管理體制。綜合評估各自然保護地的生態區位、建設發展方向和管護實際需要,可設立綜合管理機構或專職管理機構統一管理,確保每個自然保護地都有相應的機構進行管理,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

2.提升管理能力和信息化率。建立自然保護地管理培訓體系,每年開展不同培訓內容的管理培訓,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能力;加強自然保護地基層組織建設,對現有護林員隊伍開展能力建設。

3.開展“一地一制度”建設。因地制宜,開展“一地(自然保護地)一制度(管理制度)”建設,構建自然保護地“一地一制度”體系。

4.規范機構形象。開展自然保護地內的標識系統建設,提升自然保護地品牌形象和識別度。


第六章 自然保護地發展與利用


第一節 優化生態服務供給


  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完善自然保護地自然資產價值科學評估,推動自然保護地內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供給普惠生態福祉、提供個性化自然體驗和生態旅游服務等生態產品,提升公共服務功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要。

  一、科學評估自然保護地服務功能

  一是優先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依據相關規范和要求,科學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核算,形成資源利用評估報告。二是規范自然保護地內資源利用行為。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地相關管控要求,規范資源利用行為,明確自然保護地內資源的利用范圍、利用方式、利用強度,研究制定自然保護地內資源利用的負面清單,規范自然保護地內各類資源利用行為,對不符合要求的利用行為予以整改、取締,明確資源有償利用要求。

  二、豐富生態產品供給

  一是探索自然保護地多元綠色產業發展,為廣大民眾提供最普惠的生態產品。在落實自然保護地保護管控的前提下,依托廣州自然保護地的良好生態資源優勢,探索推進森林康養、自然探險、戶外運動等生態旅游新業態。廣州北部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文資源,豐富登山徒步、溯溪漂流、露營觀星等多元生態游憩產品供給;廣州中部依托集中連片的山林資源推進近郊徒步、露營野餐、觀鳥研學等游憩設施建設;廣州南部依托濱海特色山林資源和濕地資源,完善濕地教育、觀鳥研學等特色生態體驗。二是加強生態游憩基礎設施建設。在符合法律法規和總體規劃的要求下,支持森林康養基地、森林步道、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徑等生態體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依托自然公園打造一批森林康養基地。

專欄6—1 優化生態服務供給主要項目

1.自然保護地資源評估。結合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和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科學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核算,形成資源評估報告。

2.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重點開展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馬騮山南藥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森林康養基地建設。


第二節 強化自然科普宣教體系建設


  自然保護地作為廣州自然教育的重要空間載體,可面向不同群體開展主題豐富、類型多樣的自然科普宣教活動,讓人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學習自然,提高生態文明意識。

  一、加強自然科普宣教設施建設

  (一)自然教育基地。

  依托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豐富的資源,謀劃一批自然教育基地,全面提升生態文化教育服務水平。對資源豐富、有專職管理機構、資金充足、人才齊備的自然保護地開展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挖掘優質生態文化資源,營造保護自然的社會氛圍,形成科學完善的宣教體系,滿足當前廣州市自然教育需求。完善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現有自然教育基地建設,重點以兒童作為自然教育主要受眾群體,推進自然教育基地適兒化建設,提升自然科普宣教品牌影響力。

  (二)自然教育徑。

  一是挖掘生態和文化特色融合的宣教主題。依托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內現有的綠道、森林步道等線性空間,立足各自然保護地資源稟賦、發展需求以及自身條件,融合生態環境、本土文化等元素,明確自然科普宣教主題,開展自然教育徑和自然教育點建設。提升廣州現狀特色自然教育徑教育服務功能,新建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自然教育徑。二是配套滿足多層次需求的體驗設施。配備自然標識、互動體驗設施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觀察徑、自然教育走廊、森林體驗廊道、賞花廊道、生態解說徑、科普宣講點等,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讓體驗者通過觀光游覽、科普教育等形式親近自然、了解自然。

  (三)輔助系統。

  一是構建標識系統。根據《廣東省自然教育徑標識系統建設指引(試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設置形象標識、識別標識、空間標識、方向標識、解說標識、設施標識、警示標識等7類標識,加強標識科普宣教內容設置,突出自然保護地標識系統自然教育功能。二是配備引導解說系統。在宣教節點、訪客聚集處,建設感應解說或手機終端解說系統,科普自然科學知識,宣傳生態文明理念,講解自然保護地政策與文化,展現地方生態旅游和地方特色文化,提升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和宣傳力度。三是運用豐富的宣傳裝備與材料。鼓勵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展示宣教內容,制作視頻、宣傳畫冊等宣教材料,充分運用藝術展板、電子顯示屏、互動投影、三維虛擬電子沙盤、VR(虛擬現實)實景體驗等多元的宣傳形式,積極提升公眾對自然的認識。

  二、自然科普宣教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建立人才隊伍專業化培訓體系。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覆蓋主要業務類型的專業化培訓課程。二是組建自然保護地科普宣教志愿隊伍。鼓勵公眾參與自然保護地科普宣教工作,吸納來自各領域的優秀自然教育人才,組建志愿者隊伍,定期開展志愿者培訓活動。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合作。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專業社會團體的合作,聘請專家、教授擔任科普宣教顧問、講解員、普及員,提升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服務能力,滿足公眾對體驗自然、感知自然、學習自然的需要。

  三、開展自然科普宣教活動

  一是設計和定制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項目。利用自然保護地內宣教設施、巡護線路、解說系統、監測樣地等建設內容,組織公眾參與資源巡護、野外觀測、防火監測、社區生產、野外宿營等體驗活動,積極組織開展青少年夏令營、大學生綠色營,引領參與者投身自然、探索實踐,在潛移默化間形成珍愛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二是舉辦特色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利用特色科普宣教課程、研學以及主題活動(如世界濕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世界環境日、森林文化周等),采用線上線下、新媒體等方式,舉辦系列自然科普宣教活動。積極運用創新理念,創新宣教形式,增強宣教吸引力和感化力,提升宣教質量。

專欄6—2 自然科普宣教體系主要建設項目

1.加強自然教育基地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現有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徑等科普宣教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加強標識系統建設,配備引導解說系統,豐富宣傳材料的形式和內容,制定特色自然教育課程。

2.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建設。培育4處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分別為: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第三節 助力鄉村振興


  探索自然保護地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以鄉村生態農業及生態旅游為抓手,探索“自然保護地內體驗、自然保護地外服務”的鄉村融合發展新模式,引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自然保護地周邊村民就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一、推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融入鄉村發展

  探索參與式生態保護的鄉村發展模式。鼓勵自然保護地周邊鄉村依托自然保護地優良的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等資源,深度參與生態資源調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等工作。采取宣傳和獎勵結合的手段,發動村民積極加入生態保護行動。依托各自然保護地保護對象及特色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等,完善鄉村社區科研考察、自然研學等設施建設,打造自然教育特色生態旅游線路。

  二、促進鄉村發展和自然保護地利用有機結合

  一是構建鄉村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引導發展有機農業、社區林業、鄉村生態旅游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創造鄉村經濟發展機會。從化區、增城區等北部山林地區可依托其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形成綠色生態產業鏈。近郊地區可以依托連片的自然公園及其周邊山林資源,以服務中心城區密集人口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游憩體驗。南沙區、番禺區等南部濱海地區可發揮水鳥棲息地的優勢,保護當地濕地資源,發展觀光、科普等生態旅游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二是探索“自然保護地內體驗、自然保護地外服務”的鄉村融合發展模式。遵循綠色發展理念,鼓勵村民參與自然保護地內自然知識教育、自然文化體驗等生態友好型項目,減少對自然保護地內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同時提高村民收入,并以旅游收益反哺生態建設。重點擴大延伸生態旅游產業鏈條,將周邊鄉村地區納入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完善相關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游客接待服務和集散功能。適度引入采摘、露營、玩水、賞花、民宿、農家樂等服務項目,策劃系列嶺南文化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品牌營銷活動,拓展自然保護地內及周邊多元生態游憩體驗,擦亮鄉村生態產業品牌。三是強化政策支撐創新發展模式。探索自然保護地采取“點狀供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以及“設施農用地”等方式推動鄉村振興項目落地,鼓勵創新“村企合作”“自然資源入股”“家庭分管式”等多種模式,拓寬村民經濟收入來源,提升鄉村服務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

專欄6—3 促進鄉村融合振興主要項目

1.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示范村建設。選取從化區、增城區、花都區自然保護地周邊典型鄉村,推進以鄉村生態旅游為核心的森林小鎮、森林人家、森林鄉村等示范村建設,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探索示范鄉村和自然保護地在人口流動、配套設施、風貌管控、產業聯動、社區共建等方面具有廣州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

2.建設景村融合的美麗鄉村。優化提升自然保護地周邊典型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建設水平,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結合蓮麻村、南平村、西和村、大嶺村、大埔圍村等自然保護地周邊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提升村莊綠化水平和人居環境,打造嶺南特色景村融合美麗鄉村群。

3.適度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完善北部鄉村旅游景觀交通建設,將美麗鄉村和自然保護地生態景觀串點連線成面,推動自然保護地與周邊的餐飲、民宿、文化景點有機串聯。到2025年在自然保護地周邊選擇合適區域,建設打造1—2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加大對農戶生態旅游服務培訓的力度,依托新鄉村示范帶建設優化提升鄉村的旅游服務能力與水平。


第四節 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突出自然保護地的公益屬性,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建設與發展,營造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享收益的良好氛圍。創新自然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規范自然保護地內自然資源利用行為。完善自然保護地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創新收益分配機制,保障原住居民和相關產權主體的合法利益。

  一、探索特許經營制度

  一是探索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在符合總體規劃和相關管控要求的前提下,鼓勵自然保護地周邊住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完善自然保護地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創新收益分配機制,保障原住居民和相關產權主體的合法利益。二是明確特許經營參與方的權利和義務。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對特許經營活動承擔事前指導、培訓、定期檢查監督職責,特許經營單位承擔參與人員的上崗培訓、從業資質審查和經營活動管理職責。管理機構與特許經營單位共同確保自然資源的規范經營、可持續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

  二、推進公眾參與機制

  一是建立自然保護地志愿者服務機制。推進自然保護地志愿服務建設,提供自然保護地社會公益崗位,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自然保護地保護、建設與發展。二是探索自然保護地社會資金融資制度。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出資設立自然保護地基金,對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營造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享收益的良好氛圍。

專欄6—4 推進全民共享參與主要項目

1.自然保護地志愿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開展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志愿服務體系建設。

2.特許經營制度試點建設。因地制宜選擇2—3處自然保護地,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建設。


第七章 近期重點建設工程


第一節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勘界立標工程


  “十四五”期間,重點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勘界立標工程。科學評估全市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識別全市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域并將其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整合區域交叉、空間重合的自然保護地,歸并優化同一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自然保護地;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范圍,分類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優化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格局,編制《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并納入省方案,實現對廣州市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開展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工作,制作范圍邊界矢量化數據和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空間數據庫。開展全市自然保護地綜合科學考察和總體規劃編制(修編)工作。

專欄7—1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勘界工程

1.整合優化。到2025年底,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2.勘界立標。到2025年底,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

3.總體規劃和科學考察。到2025年底,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全市自然公園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累計完成60%。


第二節 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建設工程


  近期,開展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建設工程。開展和加強廣州市北部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濕地公園和5處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監測體系建設,重點監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桃花水母、唐魚等物種;開展和加強中部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監測體系建設,重點監測森林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和人類活動等;開展和加強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監測體系建設,重點監測濕地生態系統、鳥類活動等,構建廣州市“北—中—南”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網絡。

專欄7—2 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建設工程

自然保護地監測體系建設。開展和加強廣州市5處國家級自然公園和5處自然保護區監測體系網絡建設,重點監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主要保護對象和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第三節 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重點開展森林資源精準提升、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程,提高區域生態安全性及穩定性。

  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

  科學推進自然保護地內受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針對森林資源受損、林分結構單一、森林景觀單調的區域,以及部分受損的針葉林、低效林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封山育林、裸露山地造林、低效林改造等生態修復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地內受損森林生態系統修復,不斷提升自然保護地的森林質量。

  開展針葉林改造工程。針對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和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內受蟲病危害或生長不良的松樹純林、混交林等,采取擇伐疫木與更新撫育、補植套種等方式,分級、分期改造,提高地帶性闊葉混交林比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開展低效林改造工程。針對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和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內的桉樹林及低效林,通過優化樹種組成、間伐、撫育、修枝、施肥、補植套種等措施,構建地帶性森林群落,提升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

  開展中幼林撫育工程。對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內部分中幼齡混交林進行全面撫育,促進目的樹種生長,為后期大徑級森林培育提供基礎。

  開展大徑級森林培育工程。針對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中的部分人工林、近十年營造的部分混交林,定向改造為大徑級森林,提升林分的景觀質量、木材儲備和碳匯功能,實現森林多重效益與價值。

  開展多彩森林建設工程。針對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內現有景觀不佳的人工林、次生林、景觀林等,優化提升重點區域內的森林景觀風貌、景觀整體布局和多樣性,打造綠色與彩色交融、景觀鑲嵌分布、季相豐富、層級分明的多彩森林空間體系。

  二、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程

對自然保護地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重要河口、濕地實施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加強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

開展受損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自然保護地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實施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加強濕地污染治理,持續開展濕地水質提升工作。加強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白云白海面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增城湖心島地方級濕地公園等濕地自然公園與周邊重要河流、湖泊和濕地等系統的連通性,改善濕地生態流量與生態質量,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工程。加大對候鳥遷飛通道上自然保護地的全途徑管理,重點對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進行保護提升,構建候鳥遷飛的棲息“中轉站”。優化自然保護地內部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引入具有較強水質凈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底棲動物,提高濕地的生境質量,恢復和重建鳥類棲息、覓食場所。

開展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對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開展紅樹林濕地修復。科學論證、合理確定紅樹林適宜恢復地,堅持宜林盡林原則,采取樹種改造、有害生物清除、潮溝和光灘恢復等措施,優先選用鄉土紅樹物種開展紅樹林生態撫育和生態修復,持續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恢復紅樹林生物多樣性。

專欄7—3 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1.森林資源精準修復與提質工程。至2025年底,自然保護地內完成至少4.5萬畝的針葉林改造、0.18萬畝的低效林改造、0.78萬畝的中幼林撫育、0.28萬畝的大徑級森林培育及0.32萬畝的多彩森林建設。

2.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程。對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十四五”期間修復現有紅樹林160公頃,營造紅樹林43公頃。


第四節 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


  進一步夯實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利用的目標,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廣州市重要自然保護地的地位,建設一批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充分考慮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類型的多樣化、地理位置分布、資源稟賦、文化底蘊、自身條件以及民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等因素,從全市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和風景名勝區選取13處自然保護地,開展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建設。在資源保護、物種保護、經營管理、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社區協調發展、生態旅游、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提升等方面突出廣州特色,重點開展資源調查、生態保護修復、林分改造、科研監測設施完善、自然教育設施提升、社區共建,建設訪客中心、觀景設施、森林步道、森林康養設施、露營基地等旅游服務設施,豐富休閑觀光、森林康養、運動游憩、生態體驗、自然研學等旅游產品供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周邊自然保護地及社區協同發展,打造廣州市示范性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科普宣教品牌,充分展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讓更多民眾走進自然,享受綠色生態產品。

專欄7—4 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

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建設。至2025年底,建成13處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分別為: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番禺大夫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天鹿湖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等5處森林公園,1處風景名勝區,2處濕地公園以及增城區、從化區、花都區、白云區、天河區等5個行政區域內各建設1處示范性自然保護地。


第五節 森林步道建設工程


  高質量推進廣州市森林步道建設工程。針對廣州市森林步道總長不足、聯通不暢、可達性不高等問題,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以森林步道為線性空間串聯各自然保護地,全面推進森林步道工程建設,完善森林步道配套設施,打造兼具嶺南自然風景和嶺南文化的森林步道體系,為廣大民眾提供多元化森林游憩體驗。

  至2025年,規劃建設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越秀公園以及從化區、增城區、花都區、黃埔區、白云區、天河區、番禺區、南沙區森林步道共704公里。

專欄7—5 森林步道建設工程

1.建設北部從化森林步道。至2025年,建設北部從化森林步道總長130公里。

2.建設東部增城森林步道。至2025年,建設東部增城森林步道總長105公里。

3.建設西部花都森林步道。至2025年,建設西部花都森林步道總長105公里。

4.建設中部城央森林步道。至2025年,建設中部城央森林步道總長294公里。

5.建設南部番禺森林步道。至2025年,建設南部番禺森林步道總長35公里。

6.建設南部南沙森林步道。至2025年,建設南部南沙森林步道總長35公里。


第八章 實施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規劃


  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的全過程,強化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的組織保障。各區政府落實責任分工,完成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責分工劃定,明確責任主體,配備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急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市生態環境部門、市水務部門、市農業農村部門、市林業園林部門等相關部門加強協作,明確職責分工,分解規劃實施、監管責任,強化規劃實施監督保障,形成在資源調查、資產確權、綜合執法、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合力。


第二節 完善政策支撐,加大資金保障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推進的原則,拓寬自然保護地建設資金籌資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積極爭取社會、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對自然保護地建設的投入,采取租賃、拍賣、承包、股份合作和獨資、合資等各種形式,形成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私營資本等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統籌包括中央基建投資在內的各級財政資金,保障自然保護地保護、運行和管理;將自然保護地發展建設納入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根據《廣州市自然資源領域市級與區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及相關文件要求,按現行市、區事權和支出責任分工要求做好資金保障及統籌安排;探索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劃定生態公益林、生態改造人工商品林,豐富資金籌措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出資設立自然保護地管理基金,融資支持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項目;建立健全自然資源保險制度;探索開展自然保護地內的特許經營制度,用特許經營的資金收入,為資源長期有效保護提供資金保障。加強資金管理,管好用好各種投入資金、項目資金。


第三節 提升科技能力,強化人才保障


  對自然保護地關鍵領域和重點技術問題設立重大科研課題,與相關科研院校展開合作,推進系統研究,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強化業務崗位培訓,加強相關專業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的培訓,提升自然保護地管理隊伍管理能力和專業化建設,適應當前自然保護地事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提升自然保護地科研人員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培養一線科研人員,適當放寬基層自然保護地專業人員技術評聘條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隊伍和科技人才團隊。創新用人體制機制,提高基層一線科技人員及管理人員待遇,充分發揮人員的積極性。


第四節 廣泛宣傳引導,促進國際交流


  深化粵港澳合作,加強與香港和澳門自然保護地有關管理機構的交流學習,積極借鑒先進經驗,開展覆蓋自然保護地管理、先進技術運用和體制機制建設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結合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的實際情況,引進成功經驗,促進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積極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環境基金(GEF)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世界環境保護組織開展合作,推動跨境保護,實現棲息地互聯互通,開展技術交流合作,提高自然保護地建設水平。同時,加大全市自然保護地工作宣傳推介,展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建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致力于自然保護的堅定決心和務實態度,吸引境外自然保護項目參與以自然保護地為對象的保護途徑探索,并進行本土化改造,豐富自然保護地發展建設內容。


  附件:

  1.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名錄(現狀)

  2.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名錄(規劃)

  3.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類型現狀分布示意圖

  4.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級別現狀分布示意圖

  5.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類型規劃分布示意圖

  6.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級別規劃分布示意圖

  7.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空間結構規劃圖

  8.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三線”關系

  9.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

  10.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總體情況


附件1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名錄(現狀)

行政區

自然保護地名稱

級別

類型

批復面積

(公頃)

矢量面積

(公頃)

海珠區

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869.00

869.10

荔灣區

廣州荔灣大沙河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8.50

7.41

天河區

廣州天河鳳凰山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999.84

632.88

廣州天河火爐山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460.00

460.00

廣州天河龍眼洞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453.33

455.58

廣州天河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33.00

35.57

白云區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

風景名勝區

2180.00

2180.26

廣東蓮花頂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531.80

498.25

廣州帽峰山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3097.87

3097.87

廣州白云金雞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733.24

1105.56

廣州白云聚龍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966.35

1169.42

廣州白云鐘落潭南塘山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113.75

1256.83

廣州白云白海面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9.00

75.21

廣州白云白云湖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05.00

175.09

黃埔區

廣東天鹿湖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889.35

889.19

廣州黃埔金坑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493.33

498.88

廣州黃埔白蘭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383.54

383.56

廣州黃埔龍頭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333.22

334.36

廣州黃埔鳳凰湖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30.67

33.01

廣州黃埔蘿崗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4.40

14.59

花都區

花都區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區級

自然保護區

280.00

282.99

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3070.00

3086.49

廣州市高百丈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566.70

570.73

廣州市九龍潭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1973.95

4073.37

蟾蜍石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430.40

1473.13

福源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504.00

1176.35

丫髻嶺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366.00

847.55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240.60

240.61

番禺區

廣州蓮花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省級

風景名勝區

147.67

150.08

廣州番禺大象崗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268.20

237.74

廣州番禺大夫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600.00

586.10

廣州番禺滴水巖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200.00

529.16

廣州番禺貝崗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38.40

38.41

廣州番禺草河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43.87

41.27

廣州番禺赤坎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65.00

65.01

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

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20.00

34.04

南沙區

廣州南沙濱海紅樹林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000.00

990.19

廣州南沙黃山魯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666.67

692.30

廣州南沙十八羅漢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330.53

341.40

廣州南沙黃山魯白水湖

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38.93

38.74

廣州南沙蕉門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8.41

8.44

從化區

廣東陳禾洞

省級自然保護區

省級

自然保護區

7054.36

7055.42

廣州從化唐魚市級自然保護區

市級

自然保護區

148.00

148.11

廣州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

市級

自然保護區

1860.40

1849.78

廣州從化溫泉省級風景名勝區

省級

風景名勝區

2880.00

2828.02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8932.31

8932.37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2627.70

2627.56

廣東馬騮山南藥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278.70

268.74

廣州從化聯溪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305.27

316.16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289.67

289.69

廣州從化北星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2666.67

1742.01

廣州從化大金峰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00.00

101.49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421.53

421.54

廣州從化鳳凰水庫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650.50

649.03

廣州從化桂峰山古人類遺址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773.67

773.88

廣州從化蝴蝶谷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924.53

925.52

廣州從化良口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424.87

423.11

廣州從化麻村水庫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282.00

283.00

廣州從化茂墩湖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2293.33

2292.89

廣州從化南大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413.33

1428.00

廣州從化沙溪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702.47

684.83

廣州從化雙溪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654.07

654.07

廣州從化外婆家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211.33

213.44

廣州從化五指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521.53

1507.35

廣州從化新溫泉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320.00

1318.84

廣州從化云臺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706.67

706.68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5.00

14.99

廣州從化流溪溫泉

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2.00

12.01

增城區

大東坑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區級

自然保護區

250.00

250.00

增城區蘭溪河珍稀水生動物及

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區級

自然保護區

142.24

142.93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

省級

風景名勝區

19730.00

19576.52

廣東太子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593.80

593.80

廣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733.30

773.90

白水山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766.60

790.98

廣州市大封門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3200.00

2880.13

白洞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620.00

620.20

南香山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533.33

1356.77

增城區蕉石嶺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300.00

300.00

增城區蘭溪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4200.00

4200.02

增城區派潭鎮鄧村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18.60

118.60

增城區派潭鎮鳳凰山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733.33

717.69

增城區派潭鎮高灘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666.67

1590.35

增城區小樓二龍山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165.70

165.80

增城區中新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4719.74

4720.77

荔湖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0.00

10.01

石馬龍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7.85

17.86

增城區增江鶴之洲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16.71

16.74

增城區正果湖心島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80.67

80.68

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

省級

地質公園

7872.13

7885.88

合計

114505.08

114954.86


附件2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名錄(規劃)

序號

行政區

自然保護地名稱

級別

類型

面積

(公頃)

1

海珠區

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869.54

2

天河區

廣州天河鳳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599.33

3

廣州天河火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13.61

4

廣州天河龍眼洞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392.22

5

白云區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

風景名勝區

1968.90

6

廣州蓮花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95.58

7

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978.27

8

廣州白云金雞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838.28

9

廣州白云聚龍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978.32

10

廣州白云六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68.84

11

廣州白云南塘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597.18

12

廣州白云白海面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72.21

13

廣州白云白云湖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175.09

14

黃埔區

廣州天鹿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823.61

15

廣州黃埔金坑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01.76

16

廣州黃埔白蘭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79.44

17

廣州黃埔龍頭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95.96

18

廣州黃埔油麻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70.04

19

廣州黃埔鳳凰湖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31.53

20

廣州黃埔埔心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23.44

21

花都區

廣州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283.00

22

廣州王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113.89

23

廣州花都九龍潭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5649.33

24

廣州花都稱砣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631.30

25

廣州花都丫髻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834.18

26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240.61

27

番禺區

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地方級

風景名勝區

149.52

28

廣州番禺大象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47.69

29

廣州番禺大夫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580.73

30

廣州番禺滴水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513.18

31

廣州番禺七星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2.96 

32

廣州番禺翁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32.51

33

廣州番禺貝崗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38.41

34

廣州番禺赤坎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63.34

35

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

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34.04

36

南沙區

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10.86

37

廣州南沙黃山魯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682.25

38

廣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78.26

39

廣州南沙十八羅漢山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74.87

40

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425.81

41

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

地方級

地質公園

107.89

42

從化區

廣州陳禾洞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7069.61

43

廣州從化唐魚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147.41

44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863.73

45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地方級

風景名勝區

2095.78

46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8677.52

47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2627.04

48

廣州馬騮山南藥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67.88

49

廣州從化聯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341.62

50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68.25

51

廣州從化北星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3129.56

52

廣州從化大金峰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01.49

53

廣州從化風云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35.89

54

廣州從化鳳凰水庫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648.73

55

廣州從化桂峰山古人類遺址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705.36

56

廣州從化良口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421.95

57

廣州從化麻村水庫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82.99

58

廣州從化茂墩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278.47

59

廣州從化南大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804.40

60

廣州從化沙溪和外婆家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882.01

61

廣州從化雙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344.67

62

廣州從化通天蠟燭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3541.68

63

廣州從化五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157.86

64

廣州從化新溫泉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258.10

65

廣州從化云臺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572.06

66

增城區

廣州增城大東坑次生林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412.01

67

廣州增城白水寨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地方級

風景名勝區

16692.23

68

廣東太子蘭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8575.51

69

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3872.17

70

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773.46

71

廣州增城蕉石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261.24

72

廣州增城南坑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380.72

73

廣州增城南香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1051.00

74

廣州增城中新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4720.77

75

廣州增城湖心島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181.58

合計

109852.53

  注:1.本表中自然保護地面積為最新整合優化后矢量面積;

  2.自然保護地的最終面積以整合優化后勘界立標面積為準;

  3.本表中自然保護地名稱以整合優化后國家命名規則為準。


附件3

附件3.png


附件4

附件4.png


附件5

附件5.png


附件6

6.png


附件7

7.png


附件8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三線”關系


第一節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永久基本農田關系


  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法確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根據2022年11月自然資源部下發三區三線封庫版數據,廣州市域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約397.39平方公里。經核查,自然保護地內共有2處風景名勝區涉及永久基本農田,分別為廣州增城白水寨地方級風景名勝區與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總面積為2.42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均位于一般控制區內。風景名勝區外自然保護地均不涉及永久基本農田。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已劃入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的永久基本農田,根據對生態功能造成的影響確定是否退出,其中,造成明顯影響的逐步有序退出,不造成明顯影響的可采取依法依規相應調整一般控制區范圍等措施妥善處理。

表附8—1 廣州市2023年3月優化整合后含

永久基本農田的自然保護地統計表

序號

自然保護地名稱

涉及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公頃)

自然保護地總面積

(公頃)

1

廣州增城白水寨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241.84

16692.23

2

廣州從化溫泉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0.24

2095.77

合計

242.08

18788.00


8-1.png

圖附8—1 自然保護地內永久基本農田分布圖


第二節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紅線關系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根據2022年11月自然資源部下發三區三線封庫版數據,廣州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1429.15平方公里。

  根據《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要求評估調整后的自然保護地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發生調整的,生態保護紅線相應調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關于加強和規范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數據上報工作的函》明確:“風景名勝區不參與整合優化,名稱、范圍不變。與之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按自然資函〔2020〕71號調整范圍、整合歸并。”風景名勝區將作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予以整體保留,其管控規則仍按照《風景名勝區條例》執行,除與其他自然保護地范圍重疊部分以外,風景名勝區整體暫未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經核算,目前廣州市自然保護地中存在105.93平方公里區域位于生態保護紅線之外,均為風景名勝區類型,其余類型自然保護地均整體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之內。


表附8—2 廣州市2023年3月優化整合后未納入

生態保護紅線的自然保護地統計表

序號

自然保護地名稱

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內面積

(公頃)

未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內面積

(公頃)

自然保護地總面積

(公頃)

1

廣州增城白水寨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9210.83

7481.40

16692.23

2

廣東白云山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0

1968.90

1968.90

3

廣州從化溫泉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1102.77

993.00

2095.77

4

廣州蓮花山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0

149.52

149.52

合計

10313.60

10592.82

20906.42


8-2.png

圖附8—2 自然保護地及生態保護紅線分布圖


第三節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城鎮開發邊界關系


  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涉及城市、建制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等。根據2022年11月自然資源部下發的城鎮開發邊界數據,廣州市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2135平方公里。

  目前廣州市自然保護地中存在2.75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地區域位于城鎮開發邊界之內,且均為風景名勝區類型。其余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廣泛分布于城鎮空間之外,是促進城鎮組團發展的重要生態隔離空間,與城鎮開發邊界存在較少重疊與交叉。

表附8—3 廣州市2023年3月優化整合后涉及

城鎮開發邊界的自然保護地統計表

序號

自然保護地名稱

面積(公頃)

1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21.45

2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45.28

3

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8.80


8-3.png

圖附8—3 自然保護地與城鎮開發邊界


附件9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


第一節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總面積占市域生態源地總面積比例為87%,是保障物種遷移活動、種子擴散及基因流動等生態過程的重要空間載體。依據全市生境條件開展適宜性評價,篩選出80處生態區域作為生物多樣性網絡的生物源地和生物物種生存繁衍的重要棲息地,其中自然保護地的面積占比高達87%,自然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

  一、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典型生物多樣性區域

  “北肺”:從化區自然保護地群。從化區匯聚了2處國家森林公園,21處地方級自然保護地,是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建于1983年,分布著中國珍稀瀕危保護的野生植物十余種,主要有金毛狗、桫欏、黑桫欏、蘇鐵蕨、福建柏、樟樹、花櫚木、蘭科植物等。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建于1995年,分布著重點保護的唐魚、白眉山鷓鴣、鳳頭鷹、藍喉蜂虎、斑林貍、小靈貓、沼蛙、虎紋蛙、伯樂樹、水松等珍稀瀕危動植物。

  廣東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建于1999年12月,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以及國家和廣東省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

  “中芯”:海珠濕地公園。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是通過恢復拋荒果林建立起來的1100公頃城央濕地公園。從建成初期至今,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180種,維管束植物從294種增加到835種,昆蟲種類從66種增加到535種,魚類從36種增加到60種。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海珠濕地內相繼發現“海珠斯螢葉甲”與“海珠琺軸甲”兩種昆蟲新物種。

  “南腎”:南沙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是候鳥東亞泛太平洋遷徙路線重要驛站和食物補給地,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的“候鳥天堂”。根據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統計,南沙濕地每年吸引十多萬只候鳥來此棲息過冬,占廣州候鳥總數的50%以上。濕地主要種植適應咸淡水環境的紅樹林和能凈化海水的蘆葦,濕地內高等植物約有300多種。南沙濕地每年吸引許多珍貴的鳥類品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種:白尾海雕、黑臉琵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包括白琵鷺、黑翅鳶、黑鳶、小鴉鵑等。

  二、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網絡

  廣州市動物遷徙網絡(生物多樣性網絡)數量共174條,其中1公里以上的廊道數量共140條,長度共1740.9公里。生物多樣性網絡面積約39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地作為市域范圍內生物多樣性網絡的重要生態源地與保護節點,通過生態廊道與網絡結構的保護構建生態連接,形成供物種擴散、遷移和交換等的通道,對提高區域內部的景觀生態連通性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第二節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國際候鳥生物多樣性


  廣州市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徑上,全市自然保護地是重要的候鳥越冬地和遷徙驛站

  廣州市內共規劃建設北部縱向廊道、中部橫向廊道、南部縱向廊道三條水鳥遷徙廊道,有6處濕地公園為鳥類提供棲息地。與北部縱向廊道重疊的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從化云臺山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從化風云嶺地方級森林公園、廣州從化北回歸線地方級森林公園、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廣州白云白海面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白云白云湖地方級濕地公園。與中部橫向廊道重疊的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與南部縱向廊道重疊的自然保護區有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

9.png

圖附9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與水鳥遷徙廊道耦合分析圖


附件10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總體情況


第一節 整合優化前情況


  截至2019年8月底,廣州市共有自然保護地89處,批復總面積11.03萬公頃,矢量面積10.84萬公頃(含重疊面積),含自然保護區6處、風景名勝區4處、森林公園58處、地質公園1處和濕地公園20處(表附10—1)。

表附10—1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現狀統計表(2019年8月底)

序號

自然保護地名稱

級別

類型

位置

批復面積

(公頃)

1

廣東陳禾洞

省級自然保護區

省級

自然保護區

從化

7054.36

2

廣州從化唐魚市級自然保護區

市級

自然保護區

從化

148.00

3

廣州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

市級

自然保護區

從化

1860.40

4

大東坑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區級

自然保護區

增城

250.00

5

花都區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區級

自然保護區

花都

280.00

6

增城區蘭溪河珍稀水生動物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區級

自然保護區

增城

142.24

7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

風景名勝區

白云

2180.00

8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

省級

風景名勝區

增城

19730.00

9

廣州從化溫泉省級風景名勝區

省級

風景名勝區

從化

2880.00

10

廣州蓮花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省級

風景名勝區

番禺

147.67

11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從化

8932.31

12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627.70

13

廣東太子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增城

593.80

14

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花都

3070.00

15

廣東天鹿湖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黃埔

872.75

16

廣東蓮花頂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白云

531.80

17

廣東馬騮山南藥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78.70

18

廣州帽峰山省級森林公園

省級

森林公園

白云

3097.87

19

廣州從化聯溪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從化

305.27

20

廣州番禺大象崗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番禺

268.20

21

廣州黃埔金坑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黃埔

496.41

22

廣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增城

733.30

23

白水山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增城

766.60

24

廣州市大封門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增城

3200.00

25

廣州市高百丈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花都

566.70

26

廣州市九龍潭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花都

2000.00

27

廣州天河鳳凰山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天河

1000.00

28

廣州天河火爐山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天河

600.00

29

廣州天河龍眼洞市級森林公園

市級

森林公園

天河

453.33

30

白洞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620.00

31

蟾蜍石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花都

1448.00

32

福源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花都

1504.00

33

廣州白云金雞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白云

733.33

34

廣州白云聚龍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白云

1010.00

35

廣州白云鐘落潭南塘山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白云

1140.00

36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89.67

37

廣州從化北星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666.67

38

廣州從化大金峰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00.00

39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421.53

40

廣州從化鳳凰水庫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650.50

41

廣州從化桂峰山古人類遺址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773.67

42

廣州從化蝴蝶谷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924.53

43

廣州從化良口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424.87

44

廣州從化麻村水庫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82.00

45

廣州從化茂墩湖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293.33

46

廣州從化南大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413.33

47

廣州從化沙溪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702.47

48

廣州從化雙溪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654.07

49

廣州從化外婆家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11.33

50

廣州從化五指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521.53

51

廣州從化新溫泉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320.00

52

廣州從化云臺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從化

706.67

53

廣州番禺大夫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番禺

600.00

54

廣州番禺滴水巖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番禺

200.00

55

廣州黃埔白蘭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黃埔

385.85

56

廣州黃埔龍頭山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黃埔

333.22

57

廣州南沙濱海紅樹林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南沙

1000.00

58

廣州南沙黃山魯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南沙

666.67

59

廣州南沙十八羅漢

區級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南沙

333.00

60

南香山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1533.33

61

丫髻嶺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花都

1366.00

62

增城區蕉石嶺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300.00

63

增城區蘭溪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4200.00

64

增城區派潭鎮鄧村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118.60

65

增城區派潭鎮鳳凰山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733.33

66

增城區派潭鎮高灘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1666.67

67

增城區小樓二龍山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165.70

68

增城區中新森林公園

區級

森林公園

增城

240.00

69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花都

240.60

70

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海珠

869.00

71

廣州白云白海面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白云

9.00

72

廣州白云白云湖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白云

105.00

73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從化

15.00

74

廣州從化流溪溫泉

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從化

12.00

75

廣州番禺貝崗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番禺

38.40

76

廣州番禺草河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番禺

43.90

77

廣州番禺赤坎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番禺

65.00

78

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

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番禺

20.00

79

廣州黃埔鳳凰湖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黃埔

30.67

80

廣州黃埔蘿崗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黃埔

14.40

81

廣州荔灣大沙河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荔灣

8.50

82

廣州南沙黃山魯白水湖

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南沙

38.93

83

廣州南沙蕉門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南沙

8.41

84

廣州天河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天河

33.00

85

荔湖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增城

10.00

86

石馬龍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增城

17.85

87

增城區增江鶴之洲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增城

16.71

88

增城區正果湖心島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增城

80.67

89

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

省級

地質公園

增城

7872.13



第二節 整合優化相關情況

  

  《廣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涉及廣州市情況:27處自然保護地歸并為10處自然保護地(表附10—2),8處濕地公園不納入自然保護地管控(表附10—3),擬新建11處自然保護地(表附10—4)。

表附10—2 擬歸并自然保護地統計表

序號

整合優化前保護地名稱

合并后保護地名稱

1

廣州從化蝴蝶谷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陳禾洞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2

廣東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

3

增城區蘭溪河珍稀水生動物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太子蘭溪

地方級森林公園

4

增城區蘭溪森林公園

5

廣東太子森林公園

6

廣州南沙黃山魯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南沙黃山魯

地方級森林公園

7

廣州南沙黃山魯白水湖區級濕地公園

8

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

廣州王子山

地方級森林公園

9

福源森林公園

10

石馬龍濕地公園

廣州增城白水寨

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11

廣州市大封門森林公園

12

增城區派潭鎮高灘森林公園

13

增城區派潭鎮鳳凰山森林公園

14

增城區派潭鎮鄧村森林公園

15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

16

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

17

廣州市高百丈森林公園

廣州花都九龍潭

地方級森林公園

18

廣州市九龍潭森林公園

19

蟾蜍石森林公園

20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風云嶺

地方級森林公園

21

廣州從化風云嶺區級濕地公園

22

廣州從化沙溪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從化沙溪和外婆家

地方級森林公園

23

廣州從化外婆家區級森林公園

24

白水山森林公園

廣州增城白水山

地方級森林公園

25

增城區小樓二龍山森林公園

26

白洞森林公園

27

廣州南沙濱海紅樹林區級森林公園

廣州南沙濕地

地方級濕地公園

表附10—3 擬不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管控統計表

序號

整合前自然保護地名稱

級別

類型

位置

1

廣州天河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天河

2

廣州南沙蕉門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南沙

3

廣州黃埔蘿崗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黃埔

4

廣州從化流溪溫泉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從化

5

廣州荔灣大沙河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荔灣

6

廣州番禺草河區級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番禺

7

荔湖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增城

8

增城區增江鶴之洲濕地公園

區級

濕地公園

增城

表附10—4 擬新建自然保護地統計表

序號

自然保護地名稱

級別

類型

位置

1

廣州白云六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2

廣州黃埔埔心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黃埔

3

廣州黃埔油麻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黃埔

4

廣州花都稱砣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花都

5

廣州番禺七星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6

廣州番禺翁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7

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南沙

8

廣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南沙

9

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

地方級

地質公園

南沙

10

廣州從化通天蠟燭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1

廣州增城南坑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第三節 整合優化后情況


  整合優化后,廣州市共有自然保護地75處,總面積10.98萬公頃,含自然保護區5處、風景名勝區4處、森林公園54處、濕地公園11處和地質公園1處(表附10—5)。

表附10—5 整合優化后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統計表

序號

自然保護地名稱

級別

類型

位置

面積

(公頃)

1

廣州陳禾洞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從化

7069.61

2

廣州從化唐魚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從化

147.41

3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從化

863.73

4

廣州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

生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花都

283.00

5

廣州增城大東坑次生林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

自然保護區

增城

412.01

6

廣東白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

風景名勝區

白云

1968.90

7

廣州從化溫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地方級

風景名勝區

從化

2095.78

8

廣州蓮花山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地方級

風景名勝區

番禺

149.52

9

廣州增城白水寨地方級風景名勝區

地方級

風景名勝區

增城

16692.23

10

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從化

8677.52

11

廣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627.04

12

廣東太子蘭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8575.51

13

廣州蓮花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495.58

14

廣州馬騮山南藥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67.88

15

廣州帽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2978.27

16

廣州天鹿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黃埔

823.61

17

廣州王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花都

4113.89

18

廣州從化聯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341.62

19

廣州番禺大象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147.69

20

廣州花都九龍潭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花都

5649.33

21

廣州黃埔金坑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黃埔

401.76

22

廣州天河鳳凰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天河

599.33

23

廣州天河火爐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天河

413.61

24

廣州天河龍眼洞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天河

392.22

25

廣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3872.17

26

廣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773.46

27

廣州白云金雞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838.28

28

廣州白云聚龍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978.32

29

廣州白云六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268.84

30

廣州白云南塘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白云

597.18

31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68.25

32

廣州從化北星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3129.56

33

廣州從化大金峰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01.49

34

廣州從化風云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435.89

35

廣州從化鳳凰水庫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648.73

36

廣州從化桂峰山古人類遺址

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705.36

37

廣州從化良口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421.95

38

廣州從化麻村水庫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82.99

39

廣州從化茂墩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278.47

40

廣州從化南大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804.40

41

廣州從化沙溪和外婆家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882.01

42

廣州從化雙溪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344.67

43

廣州從化通天蠟燭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3541.68

44

廣州從化五指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2157.86

45

廣州從化新溫泉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1258.10

46

廣州從化云臺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從化

572.06

47

廣州番禺大夫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580.73

48

廣州番禺滴水巖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513.18

49

廣州番禺七星崗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42.96

50

廣州番禺翁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番禺

32.51

51

廣州花都稱砣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花都

631.30

52

廣州花都丫髻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花都

834.18

53

廣州黃埔白蘭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黃埔

279.44

54

廣州黃埔龍頭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黃埔

295.96

55

廣州黃埔油麻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黃埔

170.04

56

廣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南沙

410.86

57

廣州南沙黃山魯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南沙

682.25

58

廣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南沙

78.26

59

廣州南沙十八羅漢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南沙

274.87

60

廣州增城蕉石嶺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261.24

61

廣州增城南坑頂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380.72

62

廣州增城南香山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1051.00

63

廣州增城中新地方級森林公園

地方級

森林公園

增城

4720.77

64

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海珠

869.54

65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

濕地公園

花都

240.61

66

廣州白云白海面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白云

72.21

67

廣州白云白云湖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白云

175.09

68

廣州番禺貝崗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番禺

38.41

69

廣州番禺赤坎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番禺

63.34

70

廣州番禺海鷗島紅樹林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番禺

34.04

71

廣州黃埔鳳凰湖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黃埔

31.53

72

廣州黃埔埔心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黃埔

23.44

73

廣州南沙濕地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南沙

425.81

74

廣州增城湖心島地方級濕地公園

地方級

濕地公園

增城

181.58

75

廣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級地質公園

地方級

地質公園

南沙

107.89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24年10月31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