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函〔2023〕73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支持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舉措,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著力解決廣州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經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協同聯動、改革創新,全面促進產業融合、區域融合、城鄉融合,全力提升北部山區發展動能,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在全省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當好示范,為全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扛起廣州擔當、作出廣州貢獻。
二、主要目標
以花都區梯面鎮,從化區鰲頭鎮、溫泉鎮、良口鎮、呂田鎮,增城區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等北部山區八鎮為重點,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努力實現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務均衡可及、生態產品價值凸顯、共同富裕成效明顯“六大目標”。
到2025年,北部山區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取得一定成效,新型對口幫扶協作機制運作有力,北部山區八鎮生產總值達到260億元,農業總產值超過90億元;鎮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突出短板弱項基本補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到2027年,北部山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北部山區八鎮生產總值力爭達到300億元,農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城鄉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民穩定增收機制進一步完善,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廣州樣板”。
到2035年,北部山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平衡,區域經濟綜合實力更強,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成為廣州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樣板。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構建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1.支持北部山區融入廣州城市發展新格局。在構建“三脈”“三軸”“三核”城市發展格局中,推動北部山區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支持北部山區參與東部中心和北部增長極建設,支持北部山區與南沙“未來發展核”聯動發展。探索在東部中心、南沙新區、中新知識城等地設立“反向飛地”,扶持北部山區招商引資,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2.支持北部山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以生態文旅和現代農業為重點,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北部山區招商平臺。
3.進一步提升北部山區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對外經貿合作開放,發揮白云國際機場、南沙國際航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等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北部山區特色產品“揚帆出海”。支持北部山區與南沙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對接合作模式。以從都國際論壇、生態設計大會等為載體,推進生態旅游型國際化街區試點建設,推動北部山區成為我國民間外交及國際交流的承載地。
(二)全面增強北部山區產業發展新動能。
4.因地制宜推動現代農業“接二連三”。聚焦綠色蔬菜、嶺南佳果、優質糧油、特色花卉、生態畜禽等現代農業,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打造增城遲菜心、絲苗米、仙進奉荔枝、小樓年豬、正果臘味,從化鰲頭蛋雞,花都梯面山水西洋菜、甜竹筍等特色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加快構建具有山區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做精做深農林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中藥飲片、花卉精油等精深加工業態,推動預制菜產業規范有序發展。引進一批農文旅融合的優質項目,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加強北部山區冷鏈物流用地保障和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能力。做好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支持科研院所在北部山區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農業試點。支持北部山區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各鎮錯位培育特色產業。
5. 推動產業載體提質增效。建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支持北部山區符合條件的農業基地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促進工業平臺高效集聚,推動鰲頭鎮與從化經濟開發區明珠工業園產城融合發展,鼓勵梯面鎮宏裕智匯產業園結合本地生態資源發展大健康美妝產業,支持溫泉鎮石海工業園轉型為綠色食品產業專類園區,統籌研究解決鰲頭鎮實驗大動物養殖用地問題。引導省級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支持從化生態設計特色小鎮打造生態設計產業集群,支持從化西塘童話特色小鎮、南平靜修特色小鎮、蓮麻特色小鎮,增城派潭生命健康特色小鎮打造功能特色鮮明、產城人文旅融合的新型空間,支持省級特色小鎮開展建設用地多功能復合利用。
6.培育壯大北部山區消費新業態。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優化商貿服務業功能和布局,促進商貿服務業協調發展。支持景區景點合理設置旅游消費設施,依托休閑農業基地培育一批沉浸式消費場景。支持北部山區承辦論壇會展、商品展銷、特色市集等活動,在良口鎮、溫泉鎮、派潭鎮等地的會展場所配套商業服務功能。支持從化區創建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鼓勵北部山區八鎮結合本地實際舉辦一批特色節慶活動,積極培育發展假日經濟和夜間消費。
(三)全力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
7.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對接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動京港澳高速清遠佛岡至廣州太和段、S254線灌村墟至增城界、S119線正果鎮區段改線、正果大橋至龍門界段改造、S355線大廣高速良新出口至G105線、X293線水口村至畬族村段道路等擴建項目開工建設。統籌研究北部山區八鎮與高鐵從化站、新塘站、通用機場及地鐵站點的接駁聯動。打造一批示范引領型旅游公路、美麗農村路,促進北部山區交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8.加快補齊鎮域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解決梯面鎮、呂田鎮、良口鎮、正果鎮等地存在的道路狹窄隱患和“斷頭路”問題,支持梯面鎮解決防火道路設施不足問題。優化城鄉連接公交線路。完善北部山區城鄉供水、燃氣和污水處理設施,支持梯面鎮加快推進農村自來水管網鋪設和燃氣管道建設。提升農田水利設施水平,強化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建后管護。推進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完善鎮區電力基礎設施。推動5G基站向北部山區優化布局。適度超前建設充電樁和儲能設施。加快北部山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旅游設施平急轉換能力。
(四)健全完善北部山區社會公共服務體系。
9.優化教育醫療資源配置。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推動市屬優質教育資源向北部山區拓展布局,推進北部山區薄弱學校、新建學校就近納入區級教育集團,支持派潭鎮、正果鎮等地“三所學校”(鎮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公辦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化學校寄宿條件。支持市屬醫療機構在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設立分院(院區),對接各區醫療集團建設提升鎮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開展基層醫療衛生幫扶協作,積極搭建基層醫療信息平臺,支持從化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及區域醫療一體化建設。推動從化區納入訂單定向培養醫學大學生項目就業地區。
10.構建全齡友好型城鄉生活圈。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鼓勵建設具備全托、日托、臨時照料、上門服務等綜合功能的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推動鰲頭鎮、呂田鎮等地敬老院改造提升。提高社區嬰幼兒托管設施配置,推動兒童友好型村莊建設。優化提升鎮級綜合文化站,推進健身步道、村文體廣場等場地設施建設,實現“10里文化圈”“10里健身圈”全覆蓋。推動鎮級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服務。
(五)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
11.構建多元化生態文旅產品體系。整合串聯北部山區田園、山林、湖泊、溫泉、文化等資源,著力打造“灣區生態花園”區域旅游品牌。引導各鎮旅游業差異化發展和景區提檔升級。支持派潭鎮建設文旅體融合的“廣東烏鎮”、正果鎮打造“文化古鎮,綠美山城”品牌、小樓鎮提升“仙姑故里、小樓人家”文化品牌。支持梯面鎮圍繞“五環步道、水墨丹青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特色運動休閑度假區。支持良口鎮構建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依托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等實施文化場館景區化建設。支持溫泉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溫泉之都”。支持建設呂田鎮紅色文化傳承地、鰲頭鎮農文旅學復合的旅游度假基地。分層次差異化發展優質民宿群,擦亮“萬家旅舍”民宿品牌。
12.深入推進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支持北部山區參與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推動打造華南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護從化示范區,研究將梯面鎮古茶園等納入華南植物園專類園,推進古茶園的合理保護和科學利用。實施現代惠民林業集聚發展工程,推動花卉林果等林業特色產業質量和水平提升,加強油茶林基地建設,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北部山區林業園林建設,推動花木產業與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有機融合。
13.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繼續推進國家和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繪制北部山區生態資源“一張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鼓勵森林公園和林場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科普研學等多元業態。支持花都區推動王子山森林公園管理體制改革,支持從化區、增城區積極參與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白江湖森林公園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利用增江、流溪河沿岸等濱水空間,加快發展濱水休閑、水上運動等濱水業態,合理調整生態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將礦山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開發相結合,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允許將不超過修復面積3%的土地用于產業開發。
(六)著力推動北部山區與市區實現共同富裕。
14.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盤活利用集體資源,鼓勵鎮村利用產權明晰、合法建設的廢棄倉庫、辦公用房、校舍等閑置物業發展民宿、創客辦公、農貿市場等物業經濟。鼓勵利用鎮村辦公場所、公共服務用房、村集體物業的閑置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并網發電,將項目收益納入村集體經濟管理。探索制定鄉村經營支持政策。支持集體經濟組織跨村聯合經營,支持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資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共建產業項目。
15.完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聚焦北部山區低收入農戶等重點對象,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開展就業幫扶行動,搭建面向北部山區的專項招聘、定向招工平臺,支持北部山區開發一批鄉村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提高農民就業質量與收入水平。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等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扎實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發揮鄉村CEO帶動作用,提高北部山區農民就業創業能力。
16.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北部山區建設。深化“千企興千村”工程,引導鼓勵民營企業通過產業合作、資助建設、消費協作、捐贈慰問等多形式幫扶北部山區。對在北部山區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加大宣傳表彰力度,按規定提供員工子女入學、保障房購買等便利。推動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拓展至廣州北部山區。鼓勵在穗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與北部山區八鎮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引導鄉賢以項目投資、定向捐贈等形式參與北部山區建設。
四、保障措施
17. 加強組織領導。在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領導下,區域經濟專班統籌推進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制定北部山區發展專項規劃、梳理形成重點項目庫,積極申請中央、省資金支持。市有關單位要在重大政策實施、重大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指導,加強土地、人才、科技、財政等保障。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要強化主體責任,把促進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納入本級政府重點工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北部山區八鎮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一鎮一策”)。北部山區八鎮要落實屬地責任,扎實做好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等各項重點工作。
18.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強涉農統籌整合資金規范管理,支持北部山區通過統籌自身財力、地方政府債券、吸引撬動社會資本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結合探索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機制,完善對北部山區財政綜合獎補機制。推廣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改革試驗成果,加大涉及要素流動的改革創新探索力度,在特定范圍內突破常規做法先行實踐。完善農村產權抵質押權能,建立農村產權抵質押物價值評估、抵質押登記、流轉交易、處置、風險分擔等配套制度。推動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19.強化資金保障。市財政每年從“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中安排一定額度的資金,重點支持北部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重點產業發展。各相關區財政同步安排相關資金,包括支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典型村建設資金等,優先用于支持北部山區建設發展。根據項目儲備和債務風險等情況,地方政府債券(含專項債)向北部山區適當傾斜安排。支持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提高區級土地出讓收益投入山區鎮的比例。優化北部山區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圍繞農村產權抵質押權能改革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銀行機構依托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加大對北部山區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聯合廣州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平臺在北部山區選派金融村官、建設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站。培育壯大一批北部山區建設發展的投融資主體,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北部山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20.加強用地保障。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試點編制鎮村國土空間集成規劃,按需務實推進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工作。優先保障北部山區鄉村振興項目用地需求,在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專項用于“百千萬工程”的建設用地指標中,每年向北部山區八鎮每鎮預安排一定規模,并根據需求按季度實行動態調整。優化鄉村振興項目入庫程序與用地審批機制,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項目準入清單與入庫規則。充分利用村莊規劃“留白”機制,優化北部山區建設項目規劃用地程序。支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區積極推廣點狀供地模式,探索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多種新型供地方式。持續深化從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動北部山區其他鎮納入省級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21.健全幫扶機制。建立結對互促、縱向幫扶相結合的新型幫扶協作機制,推進南北互促、鎮街組團、區校合作、鎮企結對等幫扶協作,明確結對關系。研究建立市直部門與北部山區鎮村干部的“雙向交流”機制,支持北部山區八鎮選派年輕干部,統一安排到市直部門實踐鍛煉。鼓勵市直部門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實踐鍛煉。各結對幫扶組團每年與北部山區八鎮協商制定年度重點幫扶任務清單,建立“年初計劃、年中跟蹤、年終總結”機制。
22.強化實施監管。定期對實施成效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提升督導評估時效性和精準度。加強結果運用,依據市“百千萬工程”考核評價結果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優化舉措,出臺相關政策或調整工作部署,提高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清單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2月31日
附件
重點任務分工清單
主要任務 | 重點事項 | 序號 | 具體內容 | 責任單位 |
一、加快構建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 (一)支持北部山區融入廣州城市發展新格局。 | 1 | 支持北部山區參與東部中心和北部增長極建設,支持北部山區與南沙“未來發展核”聯動發展。 |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南沙區配合。 |
2 | 探索在東部中心、南沙新區、中新知識城等地設立“反向飛地”。 | 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農業農村局,黃埔區、花都區、南沙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二)支持北部山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 | 3 | 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 |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大灣區辦),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4 | 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 |
5 | 扶持北部山區招商引資,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北部山區招商平臺。 | 市商務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三)進一步提升北部山區對外開放水平。 | 6 | 發揮白云國際機場、南沙國際航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等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北部山區特色產品“揚帆出海”。 | 市商務局、發展改革委、港務局,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7 | 支持北部山區與南沙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對接合作模式。 | 市商務局牽頭,南沙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8 | 以從都國際論壇、生態設計大會等為載體,推進生態旅游型國際化街區試點建設,推動北部山區成為我國民間外交及國際交流的承載地。 | 市委外辦牽頭,從化區配合。 |
二、全面增強北部山區產業發展新動能 | (四)因地制宜推動現代農業“接二連三”。 | 9 | 聚焦綠色蔬菜、嶺南佳果、優質糧油、特色花卉、生態畜禽等現代農業,打造增城遲菜心、絲苗米、仙進奉荔枝、小樓年豬、正果臘味,從化鰲頭蛋雞,花都梯面山水西洋菜、甜竹筍等特色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加快構建具有山區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業園林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10 | 做精做深農林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中藥飲片、花卉精油等精深加工業態,推動預制菜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 市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委、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11 | 引進一批農文旅融合的優質項目,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配合。 |
12 | 加強北部山區冷鏈物流用地保障和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能力。 | 市農業農村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銷總社按職責分工落實。 |
13 | 做好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支持科研院所在北部山區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農業試點。支持北部山區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 市科技局、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14 | 引導各鎮錯位培育特色產業。 | 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五)推動產業載體提質增效。 | 15 | 支持北部山區符合條件的農業基地爭創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 | 市農業農村局、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16 | 推動鰲頭鎮與從化經濟開發區明珠工業園產城融合發展。 | 從化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配合。 |
17 | 鼓勵梯面鎮宏裕智匯產業園結合本地區生態資源發展大健康美妝產業。 | 花都區牽頭。 |
18 | 支持溫泉鎮石海工業園轉型為綠色食品產業專類園區。 | 從化區牽頭。 |
19 | 統籌研究解決鰲頭鎮實驗大動物養殖用地問題。 | 從化區牽頭,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林業園林局、農業農村局配合。 |
20 | 引導省級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支持省級特色小鎮開展建設用地多功能復合利用。 | 市發展改革委、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六)培育壯大北部山區消費新業態。 | 21 | 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優化商貿服務業功能和布局,促進商貿服務業協調發展 | 市商務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22 | 支持景區景點合理設置旅游消費設施。 |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 |
23 | 依托休閑農業基地培育一批沉浸式消費場景。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配合。 |
24 | 支持北部山區承辦論壇會展、商品展銷、特色市集等活動,在良口鎮、溫泉鎮、派潭鎮等地的會展場所配套商業服務功能。 | 市商務局牽頭,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25 | 支持從化區創建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 | 從化區牽頭。 |
26 | 鼓勵北部山區八鎮結合本地實際舉辦一批特色節慶活動,積極培育發展假日經濟和夜間消費。 | 市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三、全力建設支撐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體系 | (七)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 27 | 推動京港澳高速清遠佛岡至廣州太和段、S254線灌村墟至增城界、S119線正果鎮區段改線、正果大橋至龍門界段改造、S355線大廣高速良新出口至G105線、X293線水口村至畬族村段道路等擴建項目開工建設。 | 市交通運輸局牽頭。 |
28 | 統籌研究北部山區八鎮與高鐵從化站、新塘站、通用機場及地鐵站點的接駁聯動。 | 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委,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29 | 打造一批示范引領型旅游公路、美麗農村路,促進北部山區交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 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文化廣電旅游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配合。 |
(八)加快補齊鎮域基礎設施短板。 | 30 | 加快解決梯面鎮、呂田鎮、良口鎮、正果鎮等地存在的道路狹窄隱患和“斷頭路”問題,支持梯面鎮解決防火道路設施不足問題。 | 市交通運輸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31 | 優化城鄉連接公交線路。 | 市交通運輸局牽頭。 |
32 | 完善北部山區城鄉供水、燃氣和污水處理設施,支持梯面鎮加快推進農村自來水管網鋪設和燃氣管道建設。 | 市水務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花都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33 | 提升農田水利設施水平,強化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建后管護。 | 市水務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34 | 推進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完善鎮區電力基礎設施。 |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廣州供電局配合。 |
35 | 推動5G基站向北部山區優化布局。 |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 |
36 | 適度超前建設充電樁和儲能設施。 |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 |
37 | 加快北部山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旅游設施平急轉換能力。 |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衛生健康委、交通運輸局、文化廣電旅游局配合。 |
四、健全完善北部山區社會公共服務體系 | (九)優化教育醫療資源配置。 | 38 | 推動市屬優質教育資源向北部山區拓展布局,推進北部山區薄弱學校、新建學校就近納入區級教育集團,支持派潭鎮、正果鎮等地“三所學校”(鎮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公辦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化學校寄宿條件。 | 市教育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39 | 支持市屬醫療機構在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設立分院(院區),對接各區醫療集團建設提升鎮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開展基層醫療衛生幫扶協作,積極搭建基層醫療信息平臺。 | 市衛生健康委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40 | 支持從化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及區域醫療一體化建設。推動從化區納入訂單定向培養醫學大學生項目就業地區。 | 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從化區配合。 |
(十)構建全齡友好型城鄉生活圈。 | 41 | 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鼓勵建設具備全托、日托、臨時照料、上門服務等綜合功能的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推動鰲頭鎮、呂田鎮等地敬老院改造提升。 | 市民政局牽頭,從化區配合。 |
42 | 提高社區嬰幼兒托管設施配置。 | 市衛生健康委牽頭。 |
43 | 推動兒童友好型村莊建設。 | 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婦聯)、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44 | 優化提升鎮級綜合文化站,推進健身步道、村文體廣場等場地設施建設,實現“10里文化圈”“10里健身圈”全覆蓋。 |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體育局按職責分工。 |
45 | 推動鎮級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服務。 | 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
五、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 | (十一)構建多元化生態文旅產品體系。 | 46 | 引導各鎮旅游業差異化發展和景區提檔升級。 |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 |
47 | 支持派潭鎮建設文旅體融合的“廣東烏鎮”、正果鎮打造“文化古鎮,綠美山城”品牌、小樓鎮提升“仙姑故里、小樓人家”文化品牌。 | 增城區牽頭。 |
48 | 支持梯面鎮圍繞“五環步道、水墨丹青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特色運動休閑度假區。 | 花都區牽頭。 |
49 | 支持良口鎮構建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依托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等實施文化場館景區化建設。 | 市發展改革委、文化廣電旅游局、體育局,從化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50 | 支持溫泉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溫泉之都”,支持建設呂田鎮紅色文化傳承地、鰲頭鎮農文旅學復合的旅游度假基地。 | 從化區牽頭。 |
51 | 分層次差異化發展優質民宿群,擦亮“萬家旅舍”民宿品牌。 |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 |
(十二)深入推進綠美廣州生態建設。 | 52 | 支持北部山區參與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 市林業園林局牽頭。 |
53 | 推動打造華南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護從化示范區。 | 市林業園林局牽頭,從化區配合。 |
54 | 研究將梯面鎮古茶園等納入華南植物園專類園,推進古茶園的合理保護和科學利用。 | 市林業園林局牽頭,花都區配合。 |
55 | 實施現代惠民林業集聚發展工程,推動花卉林果等林業特色產業質量和水平提升,加強油茶林基地建設。 | 市林業園林局牽頭。 |
56 | 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北部山區林業園林建設。 | 市林業園林局牽頭。 |
(十三)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 57 | 繼續推進國家和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繪制北部山區生態資源“一張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 | 市發展改革委、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水務局、林業園林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58 | 鼓勵森林公園和林場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科普研學等多元業態。 | 市林業園林局、衛生健康委、文化廣電旅游局、教育局,市科協按職責配合。 |
59 | 推動王子山森林公園管理體制改革。 | 花都區牽頭,市林業園林局配合。 |
60 | 積極參與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白江湖森林公園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 | 從化區、增城區、市林業園林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61 | 利用增江、流溪河沿岸等濱水空間,加快發展濱水休閑、水上運動等濱水業態,合理調整生態保護區范圍和功能。 | 市水務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62 | 將礦山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開發相結合,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允許將不超過修復面積3%的土地用于產業開發。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 |
六、著力推動北部山區與市區實現共同富裕 | (十四)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 63 | 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盤活利用集體資源,鼓勵鎮村利用廢棄倉庫、辦公用房、校舍等閑置物業發展民宿、創客辦公、農貿市場等物業經濟。 | 市農業農村局、文化廣電旅游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場監管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64 | 鼓勵利用產權明晰、合法建設的鎮村辦公場所、公共服務用房、村集體物業的閑置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并網發電,將項目收益納入村集體經濟管理。 | 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廣州供電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65 | 探索制定鄉村經營支持政策。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66 | 支持集體經濟組織跨村聯合經營,支持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資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共建產業項目。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 |
(十五)完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 | 67 | 聚焦北部山區低收入農戶等重點對象,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 市財政局牽頭。 |
68 | 開展就業幫扶行動,搭建面向北部山區的專項招聘、定向招工平臺,支持北部山區開發一批鄉村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 |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 |
69 | 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等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 |
70 | 扎實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發揮鄉村CEO帶動作用,提高北部山區農民就業創業能力。 |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十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北部山區建設。 | 71 | 深化“千企興千村”工程,引導鼓勵民營企業通過產業合作、資助建設、消費協作、捐贈慰問等多形式幫扶北部山區。 | 市農業農村局、市工商聯按職責分工落實。 |
72 | 對在北部山區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加大宣傳表彰力度,按規定提供員工子女入學、保障房購買等便利。 | 市教育局、住房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73 | 推動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拓展至廣州北部山區。 |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74 | 鼓勵在穗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與北部山區八鎮建立合作關系。 | 市科技局、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75 | 積極引導鄉賢以項目投資、定向捐贈等形式參與北部山區建設。 | 市民政局、市工商聯按職責分工落實。 |
七、保障措施 |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 | 76 | 統籌推進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 |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其他部門配合。 |
77 | 制定北部山區發展專項規劃、梳理形成重點項目庫,積極申請中央、省資金支持。 |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農業農村局配合。 |
78 | 在重大政策實施、重大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指導,加強土地、人才、科技、財政等保障。 |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區域經濟專班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 |
79 | 強化主體責任,把促進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納入本級政府重點工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北部山區八鎮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一鎮一策”)。 | 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0 | 落實屬地責任,扎實做好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等各項重點工作。 | 北部山區八鎮按職責分工落實。 |
(十八)加大改革力度。 | 81 | 進一步加強涉農統籌整合資金規范管理,支持北部山區通過統籌自身財力、地方政府債券、吸引撬動社會資本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 | 市財政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2 | 結合探索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機制,完善北部山區財政獎補政策。 | 市財政局、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3 | 推廣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改革試驗成果,加大改革創新探索力度。 |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 |
84 | 完善農村產權抵質押權能,建立農村產權抵質押物價值評估、抵質押登記、流轉交易、處置、風險分擔等配套制度。 |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農業農村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營業管理部,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5 | 推動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十九)強化資金保障。 | 86 | 市財政每年從“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中安排一定額度的資金,重點支持北部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重點產業發展。 | 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7 | 各相關區財政同步安排相關資金,包括支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典型村建設資金等,優先用于支持北部山區建設發展。 | 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8 | 根據項目儲備和債務風險等情況,地方政府債券(含專項債)向北部山區適當傾斜安排。 | 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89 | 提高區級土地出讓收益投入山區鎮的比例。 | 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90 | 優化北部山區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圍繞農村產權抵質押權能改革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銀行機構依托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加大對北部山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 |
91 | 鼓勵金融機構聯合廣州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平臺在北部山區選派金融村官、建設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站。 |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
92 | 培育壯大一批北部山區建設發展的投融資主體,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北部山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二十)加強用地保障。 | 93 |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試點編制鎮村國土空間集成規劃,按需務實推進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工作。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94 | 優先保障北部山區鄉村振興項目用地需求,在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專項用于“百千萬工程”的建設用地指標中,每年向北部山區八鎮每鎮預安排一定規模,并根據需求按季度實行動態調整。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局配合。 |
95 | 優化鄉村振興項目入庫程序與用地審批機制,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項目準入清單與入庫規則。 | 市農業農村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落實。 |
96 | 充分利用村莊規劃“留白”機制,優化北部山區建設項目規劃用地程序。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 |
97 | 支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區積極推廣點狀供地模式,探索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多種新型供地方式。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 |
98 | 持續深化從化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動北部山區其他鎮納入省級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配合。 |
(二十一)健全幫扶機制。 | 99 | 建立結對互促、縱向幫扶相結合的新型幫扶協作機制,推進南北互促、鎮街組團、區校合作、鎮企結對等幫扶協作,明確結對關系。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承擔北部山區八鎮幫扶任務的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市屬(聯系)企業、各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100 | 研究建立市直部門與北部山區鎮村干部的“雙向交流”機制,支持北部山區八鎮選派年輕干部,統一安排到市直部門實踐鍛煉。鼓勵市直部門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實踐鍛煉。 | 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各有關單位、各區責任部門配合。 |
101 | 各結對幫扶組團每年與北部山區八鎮協商制定年度重點幫扶任務清單,建立“年初計劃、年中跟蹤、年終總結”機制。 | 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承擔北部山區八鎮幫扶任務的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市屬(聯系)企業、各區按職責分工落實。 |
(二十二)強化實施監管。 | 102 | 定期對實施成效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加強結果運用。 |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牽頭。 |
備注: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應落實促進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主體責任,主動推進各項工作。 |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