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9—2020年)的通知

  • 2019-04-09
  • 來源: 市政府辦公廳 本網
  • 分享到
  • -

穗府辦〔2019〕2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

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

(2019—2020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9—2020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3月22日

廣州市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

(2019—2020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8〕93號),加快破解制約居民消費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順應居民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依靠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供需兩端發力,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同時,全面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積極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引導形成合理消費預期,不斷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二、推動重點服務消費領域加快發展

(一)旅游領域。

打造優質旅游品牌,夯實旅游消費產品基礎。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開展番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越秀、海珠、天河、花都、增城、從化等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提升鄉村旅游品質,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實施“百廚百店”計劃,為全市鄉村培養100個粵菜名廚、100家粵菜名店,培育一批鄉村招牌菜式和鄉村烹飪技術能手。創建30個旅游文化特色村,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制定實施促進和規范鄉村民宿發展的意見、規范標準和發展規劃。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充分利用20個“廣州旅游境外推廣中心”功能,積極實施精準營銷和國際傳播,打造全球粵菜中心和嶺南文化旅游核心地。推動旅游與體育、教育、文化事業融合發展,開發南粵古驛道休閑體育旅游和研學旅行產品,建設一批體育旅游和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推進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建設,開發重點客源市場,推動郵輪旅游發展。落實白云機場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積極爭取南沙口岸郵輪外國旅客入境免簽政策。推進全市交通、旅游數據融合和大數據應用建設,共享全市旅行社、客運企業、客運站場、營運客車、各旅行社租車用車合同以及旅游大巴停靠點建設管理等信息。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推動構建大灣區旅游一體化合作機制,聯合推出“一程多站”式旅游產品和線路,推動穗港澳旅行社和導游資質互認,推行“優質誠信香港游”紅名單制度,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一體化”品牌。(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交通運輸局、商務局、公安局、體育局、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文化領域。

擴大電影市場消費規模,大力發展重點影片創作,鼓勵優秀電影作品創作、發行和放映,推進電影版權交易和電影投資,支持電影院線建設,增強電影市場消費。加快推進數字影音、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等數字內容的創作生產,支持中國國際漫畫節等數字內容消費節展和產業交易交流,增強文化內容供給。扎實完成國家首批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目標任務,積極推進“廣州市文化消費積分通”項目實施。積極推廣高雅藝術,鼓勵降低演出票價,吸引更多群眾購票消費。積極采取措施扶持實體書店,引導實體書店創新商業模式,多元融合發展。(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體育領域。

提高體育場館使用效率,盤活存量資源,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運用商業運營等多種模式推動體育場館多層次開放利用。促進健身休閑消費,完善體育消費政策及全民健身體制機制,出臺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推動健身休閑設施運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發展,落實各類健身休閑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鼓勵體育企業和社會組織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健身休閑產品和服務,重點建設一批集運動健身、休閑娛樂和旅游于一體的山地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運動船艇碼頭、航空飛行營地等健身休閑設施,以及武術醒獅、龍舟運動、體育旅游示范、濱海健身休閑等基地。依托成熟的體育運營公司引進一批有利于提高城市影響力的國內外體育大賽。圍繞羽毛球、舞龍舞獅、毽球等廣州特色運動領域,組織策劃一批大型賽事,力爭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賽事。(市體育局、文化廣電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健康領域。

積極引進國際知名醫療機構,拓展穗港澳臺醫療合作,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高端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拓展穗港澳臺醫療合作,依托南沙區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園區項目,打造醫療產業集聚區。落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凡符合規劃條件和準入資質的,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合理放寬社會辦醫療機構配置大型醫用設備規劃預留空間。落實醫師多地點、多機構執業政策。推進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申請材料,簡化社會辦醫流程,推進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兩證合一”、多事項同步審核、市區并聯審批。支持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診所、門診部連鎖化發展。對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和針灸、拔罐、推拿等非藥物療法開展診療服務以及中藥調劑、湯劑煎煮等中藥藥事服務的中醫診所實施備案管理。取得中醫(專長)醫師執業證書的中醫(專長)醫師可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以個人辦醫的方式或在醫療機構內從事中醫醫療活動。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創建一批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失能及半失能人群提供綜合、連續、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市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醫保局、文化廣電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養老領域。

按照上級部門要求穩妥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建立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制度,逐步推進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公建民營。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進一步拓展老年優待范圍、提高老年人照顧服務水平。開展養老機構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和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專項行動,實施養老機構管理規范。統籌推進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和我市“3+X”創新試點,優化提升養老助餐配餐服務。依法依規盤活利用社會閑置資源轉型為養老服務設施。鼓勵利用城鎮中廢棄工廠、事業單位改制后騰出的辦公用房、鄉鎮區劃調整后的辦公樓以及轉型中的公辦培訓中心和療養院等,整合改造成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設施用房等養老服務設施。創新推進“家政+養老”融合試點,推動家政養老融合發展。深入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完善長期護理保險政策,適時擴大保險覆蓋人群范圍,增強定點服務機構長期照護供給能力,建立失能等級評定和照護需求認定標準的銜接機制,健全長期護理保險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和監管機制。(市民政局、發展改革委、衛生健康委、醫保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家政領域。

進一步完善標準合同及行業規范體系,根據市場和創新需要做好家政服務標準修訂完善工作,夯實行業規范化管理的制度基礎。加強家政服務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及在崗繼續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在業內持續大力推廣家政經營責任險、家政人員團體意外險等商業保險,鼓勵家政企業及家政從業人員參保,保障從業機構及人員利益。支持家政服務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做大做強。開展全市家庭服務業調查工作,研究建立科學、統一、全面、協調的家庭服務業統計指標體系;深入推進家政服務勞務對接扶貧行動,勞務招聘對接活動中側重向對口地區貧困勞動力提供家政服務企業就業崗位;深化勞務交流合作機制,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引導家庭服務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就業,擴大家政服務供給。(市商務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教育培訓領域。

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鼓勵通過購買服務、減免租金、以及公、民辦幼兒園結對幫扶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全面實施技能晉升培訓政策,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均等化培訓補貼制度,加強職業培訓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有針對性組織開展相關業務、素質培訓,貫通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梳理完善辦學準入條件和程序,規范審批標準和流程,精簡審批環節,為社會力量投資辦學提供便捷服務。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社會力量開辦民辦職業教育學校。加強教育培訓與“雙創”的有效銜接,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學校多形式開展職業規劃教育,普通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指導等教育,鼓勵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相關教育培訓實踐。探索建立粵港澳臺高校聯盟,建設一批教育交流與合作品牌。推進粵港澳姊妹學校交流計劃,擴大粵港澳師生交流規模。推進校內課后服務工作,建立以學校為主體、多方參與的多元的課后服務體系。(市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促進實物消費結構升級的政策體系

(八)加大租賃住房土地供應。

積極探索調動多元化供地主體,通過加大全自持租賃住房用地供應和公開出讓商品住宅用地“限地價、競配建(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方式,拓展各類政府性租賃住房來源;通過公開出讓商品住宅用地“限地價、競自持”方式,引導開發商轉型進入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利用集體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國有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推進國有企業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造成租賃住房試點項目。研究制訂住房租賃企業扶持政策,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優化提升陽光租房平臺服務功能,完善租金價格監測機制,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加快推進本市房屋租賃管理立法,保障租賃雙方權益。(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

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優化車輛購置稅繳納與上牌業務的電子信息傳輸,提升車輛購置稅辦稅便捷性。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標準規范,大力推動“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設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區,重點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繼續推進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汽車平行進口試點,支持增加國內銷售能力較強、國際合作渠道豐富的企業作為試點企業。研究制定平行進口汽車保稅展示交易實施方案,制定操作規范,支持南沙進口汽車開展保稅展示交易業務。加大汽車進口企業信用培育,指導企業用好進口關稅優惠政策。推進“智慧交通”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支持汽車企業利用“互聯網+”創新汽車銷售模式,引導汽車電商企業開辦實體企業與實體企業合作,拓寬消費者購車渠道。積極發展二手車交易,鼓勵汽車品牌廠家或經銷商開展以舊換新銷售業務,簡化車輛預約過戶流程。完善二手車交易管理制度,在有條件的二手車交易市場、電商及二手車獨立經銷商,開設車管業務集中受理點。開設綠色通道,簡化二手車的出口流程。(市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公安局、交通運輸局、生態環境局,廣州市稅務局,廣州海關,黃埔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發展壯大綠色消費。

實施能效、水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引領行動,積極推薦優勢的家電生產企業申報國家終端用能產品能效“領跑者”產品目錄。推廣高效節能電機、高效照明產品、節能家電等節能產品,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環境友好型洗滌用品、節水器具等綠色消費品,鼓勵消費者購買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加大節能門窗、高性能混凝土等綠色建材推廣力度,引導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和環保裝修材料。推行食用農產品“產銷對接”或“基地直供”模式,引進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供應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為重點,支持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突破自主核心技術,帶動產品創新,提升產品中高端供給體系質量。支持虛擬/增強現實產品、可穿戴設備、超高清顯示、智能服務機器人、無人機等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升級。利用5G的技術與產品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各類應用智能化升級。創新發展生活類信息消費,重點發展面向社區生活的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面向文化娛樂的數字創意內容和服務、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務。推進網絡游戲轉型升級。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較強實力的數字創新企業。建立健全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體系。擴大超高清視頻(4K)產品與服務消費。支持企業以多種方式開展超高清視頻核心技術突破和關鍵產品研發。開展新數字家庭行動,推進廣州4K電視應用示范社區建設,促進4K電視進入家庭,推動4K超高清節目入網,發展4K電視+電商、休閑娛樂等新型增值服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發展改革委、文化廣電旅游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十二)推動傳統商貿創新發展。

推動商圈建設提質升級。以培育建設高品位步行街為抓手,推進北京路、天河路、上下九路等知名商圈商旅文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體驗式業態,提高服務供給質量。將城市道路環境品質建設工作向商業步行街、歷史文化街區等特色街道延伸,打造體現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的道路街區,帶動沿線消費環境的改善提升。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進一步優化零售商業網點體系,加快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引入新零售企業落戶,加速培育本地新零售龍頭企業,推動流通技術創新應用。大力發展體驗式商業,引導購物中心、大型百貨差異化主題定位,增加餐飲、休閑、娛樂、文化等設施,由商品銷售為主轉向“商品+服務”并重,向智能化、多樣化商業服務綜合體轉型。鼓勵符合條件的商店申請成為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商店,促進境外旅客在穗消費,打造國際旅游城市。加快完善城市配送物流網絡體系,開展城市配送節點的升級改造工作,推動整體物流配送網絡建立。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鼓勵農產品產地建設規模適度的冷鏈設施。(市商務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產品和服務標準建設

(十三)深入實施“同線同標同質”工程。

深入推進出口食品企業“同線同標同質”,并探索逐步推廣至日用消費品及工業產品。在食品生產企業加大力度推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0)等先進質量管理體系,促進食品生產企業對標先進。督促企業在同一生產線,按照相同的標準生產內銷和出口產品,使供應國內市場和供應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的質量水準。推進消費品標準與國際中高端消費品標準接軌,推動家用電器、兒童和嬰幼兒用品、文教體育用品等行業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十四)加強消費產品和服務標準的體系建設。

積極開展質量提升行動,開展新業態、新消費以及服務消費質量監測專項行動,瞄準智能產品、重點服務消費等領域,綜合采取風險監測、質量分析、標準領航等措施提升質量水平。大力推進建立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與市場主體自主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積極開展體育、旅游、家政、養老等服務消費領域廣州市地方標準制訂工作,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制訂修訂,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在重點消費品、民生服務等領域開展對標達標提升專項行動,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主動制定、實施先進標準,提升廣州標準的先進性。推進綠色制造,鼓勵、支持企業開發綠色設計產品。(市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局、民政局、體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打造有影響力的廣州品牌。

夯實品牌基礎建設,選擇部分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推動制定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搭建都市消費工業“新品、名品、優品”發布平臺,提升消費品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樹立一批在質量管理、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廣泛示范性的全國和行業質量標桿,促進廣州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數量不斷增加。制定實施老字號商標宣傳、保護、培育措施,積極推進“老字號一條街”等項目的建設。分類引導老字號企業申請商標注冊,規范商標使用。指導改制重組的老字號企業加強對老字號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對原址租用我市直管房的廣州“中華老字號”給予定向租賃。借助廣博會平臺組織承辦廣州市品牌農產品博覽會。(市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國資委、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建立健全消費領域信用體系

(十六)完善消費領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機制。

依托國家和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聚焦重點消費品和旅游、家政、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進一步歸集市場監管、稅務、海關等領域信用信息,建立健全企業信用檔案和人員檔案數據庫。落實企業的信息共享共用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加大基本信息數據收集力度,實現產品生產信息和質量追溯信息互聯互通,方便消費者集中查詢。(市發展改革委、文化廣電旅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場監管局、民政局,廣州市稅務局,廣州海關,黃埔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信用信息公開。

強化“信用廣州”網站公開功能,逐步實現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產品抽檢結果等不涉及個人隱私、企業和國家秘密的信息向社會全部公開,為公眾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和消費預警提示服務。建立重大信息公告和違法違規記錄公示制度。(市發展改革委、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加快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健全消費領域“紅黑名單”制度,加大對海關、工商、商務、稅務等部門認定的嚴重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力度,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格局。(市發展改革委、商務局、市場監管局,廣州市稅務局,廣州海關,黃埔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推進消費者維權機制改革。

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加強金融消費維權,強化監督管理和社會監督,約束引導銀行業和保險業金融機構誠信服務、規范經營,不斷提升金融消費滿意度。加強對各類網絡經營主體的監管和指導,推進消費維權服務站“進網絡”工作,建立健全企業消費糾紛處理機制,落實經營主體消費維權責任;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和電子商務商品專項打假工作,規范網絡經營主體資格,嚴厲查處質量違法、虛假宣傳、虛假廣告、合同欺詐以及侵害個人信息安全等各類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市市場監管局、公安局、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加強重要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

統籌規劃全市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落實國家、省追溯數據標準,基于市政府信息共享平臺,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推進全市重要產品溯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按部門分工推進食用農產品、食品、藥品、農業生產資料、特種設備、危險品、進口商品等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支持龍頭企業按照相關要求開展追溯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追溯信息共享交換機制,初步實現省、市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追溯體系互通共享。加大可追溯產品推廣力度,鼓勵大型連鎖超市、醫院和團體消費單位等優先采購可追溯產品,營造有利于可追溯產品消費的市場環境。(市商務局、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公安局、應急管理局、發展改革委、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衛生健康委,廣州海關,黃埔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消費信息引導

(二十一)加強消費領域統計監測和大數據應用。

完善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培訓、廣播電視等重點領域服務消費統計監測,研究建立較為全面反映服務消費發展水平的統計指標體系。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等基礎設施資源,加快推動各部門消費領域大數據應用并實現互聯互通。推動社會組織、電商企業等建設相關領域大數據庫,支持專業化大數據服務企業發展。(市統計局、發展改革委、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9年3月28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