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辦〔2009〕15號
關于深入推進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的通知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自2007年8月起,我市啟動基層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工作,即市確定一個區(縣級市),每個區(縣級市)確定一個街(鎮)、一個社區(村)、一家企業、一所學校作為示范單位,以點帶面,推動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市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顯著提高。我市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經驗,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實施。目前,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穩步推進,但仍存在標準不統一、程序不規范等問題。為進一步推進我市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省府辦公廳《印發2008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的通知》(粵府辦〔2008〕2號)、市府辦公廳《印發2008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穗府辦〔2008〕8號)精神,結合工作實際,市應急辦牽頭會同有關單位在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示范單位標準》。各地、各單位要嚴格按照通知要求,深入推進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
基層是預防、發現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主體,也是第一關口。各區(縣級市)要充分認識深入推進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的重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圍繞《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示范單位標準》找差距、補不足、爭先進,全面提高應急管理水平。
二、認真組織
各區(縣級市)要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工作方案,明確工作責任,細化應急管理示范街(鎮)、示范社區(村)、示范企業、示范學校標準(不能低于參考標準),全力做好推進工作的各項保障,確保資金到位、人員到位、物資到位。要按照規定標準和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開展示范單位推薦和審定工作。對被確定為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示范單位的,市應急委將授予牌匾并掛牌。
2009年4月30日前,各區(縣級市)將推進工作具體實施方案報市應急辦備案。各街(鎮)、社區(村)、企業、學校根據各區(縣級市)的示范標準進行自薦,于2009年10月31日前向區(縣級市)政府申報;各區(縣級市)政府于2009年11月30日前向市政府申報。
三、加強監督
對示范單位實行動態管理,每兩年調整一次,市應急辦和各區(縣級市)應急辦要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和指導,定期進行考核,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示范單位必須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予以調整。
四、推廣經驗
要及時總結并推廣示范單位工作經驗,在全市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熱潮,真正發揮示范帶頭和引領作用,全面推動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科學發展。
附件: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示范單位標準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三月十六日
附件
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示范單位標準
一、應急管理工作示范區(縣級市)標準
(一)組織機構。
有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辦事機構為區(縣級市)副局級以上單位,人員編制為4人以上(不包括總值班室)。
(二)應急預案。
有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有15個以上專項應急預案;街(鎮)總體應急預案制定率100%。應急演練每年演練次數要占專項預案總數的60%以上。
(三)制度建設。
應急管理各項制度,包括辦文、值守應急、信息報送、應急處置、檔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四)值守應急和信息報送。
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必須設有總值班室,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總值班室要配備4名以上專職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按照信息報送標準要求,及時準確報送信息,不得有遲報、漏報、瞞報、謊報的情況。
(五)“一網五庫”。
“一網五庫”(應急工作聯絡網和預案法規數據庫、典型案例庫、物資動態數據庫、應急專家數據庫、搶險救災隊伍數據庫)全部建立,并能及時更新和有效管理。
(六)應急規劃。
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已按要求和時間進度組織實施。
(七)應急避難場所。
建成不少于10萬平方米的應急避難場所,有明顯的標識指引和基本生活物資儲備。
(八)科普宣教。
制定培訓與宣傳教育方案,加強對公務員、應急管理干部、政府新聞發言人、基層干部、企業負責人、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信息報告員的培訓工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主辦或者與其他部門聯合主辦的培訓每年不少于5次。加強應急知識宣教工作,每年舉行2次以上宣傳咨詢活動。每個街鎮都有應急知識宣傳欄。
(九)隊伍建設。
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隊伍、信息報告員隊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培訓計劃得到落實。
(十)應急平臺。
政府綜合應急平臺基本建成,或者確定了建設方案,建設資金已經到位。
(十一)應急處置及輿論引導。
信息報告迅速、暢通,及時掌握、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發生態勢,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并按照分級標準向上級報告;根據實際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事態發展、實施緊急救援;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及時、有效。
(十二)風險隱患排查整改。
深入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集中排查,堅決落實風險隱患整改措施,遏制發生重大以上突發事件,突出治理重大隱患,整改率達98%,實現“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標,不得有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突發事件。
二、應急管理工作示范街(鎮)標準(參考)
(一)組織機構。
有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有專人負責應急管理工作。
(二)應急預案。
有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有10個以上專項應急預案每年舉行不少于3次的應急演練,完備演練方案和影視資料。
(三)制度建設。
應急管理各項制度,包括辦文、值守應急、信息報送、應急處置、檔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四)值守應急和信息報送。
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有總值班室和視頻監控室,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有專職人員24小時值班,不得有遲報、漏報、瞞報、謊報的情況。
(五)應急避難場所。
建成不少于1萬平方米的應急避難場所,有明顯的標識指引和基本生活物資儲備。
(六)科普宣教。
制定培訓與宣傳教育方案,每年對全街(鎮)公務員至少進行1次培訓。加強應急知識宣教工作,每年舉行2次以上宣傳咨詢活動。每個街鎮都有宣傳欄。
(七)隊伍建設。
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隊伍、信息報告員隊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培訓計劃得到落實。
(八)應急處置。
信息報告迅速、暢通,及時掌握、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發生態勢,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并按照分級標準向上級報告;根據實際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事態發展、實施緊急救援。
(九)風險隱患排查整改。
深入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集中排查,堅決落實風險隱患整改措施,遏制發生重大以上突發事件,突出治理重大隱患,實現“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標,不得有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突發事件。
三、應急管理工作示范社區(村)標準(參考)
(一)組織機構。
有專人負責應急管理工作。
(二)應急預案。
有5個以上專項應急預案,每年至少組織2次應急演練。
(三)制度建設。
應急管理各項制度,包括辦文、值守應急、信息報送、應急處置、檔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四)值守應急和信息報送。
有值班室和視頻監控室,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有專人負責值班和信息報送,不得有遲報、漏報、瞞報、謊報的情況。
(五)應急避難場所。
建成不少于1千平方米的應急避難場所,有明顯的標識指引。
(六)科普宣教。
加強應急知識宣教工作,建有宣傳欄,每年至少舉行1次宣傳咨詢活動。
(七)隊伍建設。
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隊伍)、信息報告員隊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規章制度。
(八)應急處置。
信息報告迅速、暢通,及時掌握、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發生態勢,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并按照分級標準向上級報告;根據實際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事態發展、實施緊急救援。
(九)風險隱患排查整改。
深入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集中排查,堅決落實風險隱患整改措施,遏制發生各類突發事件,突出治理重大隱患,實現“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標,不得有一次死亡2人以上的突發事件。
四、應急管理工作示范企業標準(參考)
(一)組織機構。
有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應急管理工作。
(二)應急預案。
有5個以上應急預案,每年至少進行2次應急演練。
(三)制度建設。
應急管理各項制度,包括辦文、值守應急、信息報送、應急處置、檔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四)值守應急和信息報送。
有值班室和視頻監控室,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不得有遲報、漏報、瞞報、謊報的情況。
(五)科普宣教。
制定培訓與宣傳教育方案,加強對企業負責人、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信息報告員的培訓工作,每年至少舉行1次培訓。
(六)隊伍建設。
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隊伍、信息報告員隊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培訓計劃得到落實。
(七)應急處置。
信息報告迅速、暢通,及時掌握、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發生態勢,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并按照分級標準向上級報告;根據實際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事態發展、實施緊急救援。
(八)風險隱患排查整改。
深入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集中排查,堅決落實風險隱患整改措施,突出治理重大隱患,實現“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標,沒有發生人員死亡的各類突發事件。
五、應急管理工作示范學校標準(參考)
(一)組織機構。
有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應急管理工作。
(二)應急預案。
有5個以上應急預案,每年至少組織2次應急演練。
(三)制度建設。
應急管理各項制度,包括辦文、值守應急、信息報送、應急處置、檔案管理等制度健全。
(四)值守應急和信息報送。
有值班室和視頻監控室,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有專人負責信息報送,不得有遲報、漏報、瞞報、謊報的情況。
(五)科普宣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十條規定,把應急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應急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與互救能力,學生每學期至少安排5節應急知識課程,教職員工每年至少培訓1次。
(六)隊伍建設。
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隊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培訓計劃得到落實。
(七)應急處置。
信息報告迅速、暢通,及時掌握、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發生態勢,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組織開展先期處置,并按照分級標準向上級報告;根據實際及時啟動相關預案,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事態發展、實施緊急救援。
(八)風險隱患排查整改。
深入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集中排查,堅決落實風險隱患整改措施,突出治理重大隱患,實現“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標,沒有發生人員死亡的各類突發事件。
主題詞:經濟管理 應急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