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產業涌動 熱點燃點爆點
廣州正從4方面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持續提升產業發展“含新量”。二是大力激發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創新“活力值”。三是積極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率”。四是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度”。
2月5日下午,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分論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在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與會代表就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等熱點話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會場內擺放的火箭模型。
我們要包容“怪才、鬼才、偏才”
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在論壇上作了主題發言。他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生事物,政府作為管理者要給予適當的寬容度。徐彬認為,應逐步建立新興產業包容審慎監管模式,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留足產業發展空間。“例如,廣東省出臺關于推進包容審慎監管的指導意見,探索執法‘觀察期’等制度,就是以管理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產業要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助力,如何不拘一格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徐彬認為:“以往,人才的選拔認定往往不允許有明顯的短板,但春晚跳舞的人形機器人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就是一個偏才,因為外語不好,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
徐彬表示,高端人才有可能是怪才、鬼才、偏才,這些人才某些方面有短板,而在某些方面卻特別優秀。在他看來,人才選拔機制也需要根據情況變化不斷進行調整,從而選拔出一批優秀人才。
“三位一體”助力新興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高松表示,近年來,中山大學積極構建“統籌協調、各具特色、錯位發展、共同支撐”的多校區學科布局體系,全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大力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人才、知識和技術支持。
中山大學通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謀劃推進,助力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例如,廣州超算中心在大灣區成立了15個超算分中心,服務用戶單位超過5500家,形成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服務科技經濟的應用格局。又如,建設廣州光電存算芯片融合創新中心,由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投入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設光電子與光子芯片研發中試平臺,助力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新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芯片可持續健康發展。
類腦智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以智能科技為核心技術、智能算力為生產力的智能時代再次把腦科學推向世界科學與技術前沿,類腦智能(BI)成為智能時代腦科學的新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出席分論壇時表示,類腦智能與傳統的人工智能(AI)有較大的區別,類腦智能計算速度快、能耗少、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更強,類腦智能計算機體積小,類腦智能有望對計算系統架構、智能芯片、智能計算機、智能機器人進行顛覆性創新,在智能時代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張旭介紹,廣東省智能院的類腦智能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和開發進展:在算法模型方面,發布了類腦算法——“直覺神經網絡”(INN),通過可解釋的符號和數據一體化,實現了可解釋性、泛化性、高能效和高速;在芯片設計方面,設計出可配置的神經元處理器和靈活的芯片互聯網絡,實現了在晶圓芯片上直接進行互聯集成。
廣州從4方面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分論壇隨后舉行了“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環境”對話沙龍。廣州市委常委、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杰在沙龍中介紹,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廣州集聚了全省70%的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大、華工、港科大(廣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廣深港”科技集群的全球創新指數連續五年排名第2。廣州的工業投資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速,2024年完成超過1700億元,增速13.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4.3%。當前,廣州正從4方面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持續提升產業發展“含新量”。以科技創新引領“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用好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石化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發展。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支持創新藥械研發及產業化落地。
二是大力激發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創新“活力值”。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從產業創新需求出發,聚焦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實施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計劃。指導高校、科研機構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動在穗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和企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
三是積極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率”。支持廣州實驗室、人類細胞譜系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出臺加快建設高水平中試驗證平臺實施方案,對符合條件的中試平臺給予資金補助。
四是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度”。建強用好廣州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新型儲能等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力爭突破一批標志性技術產品。堅持投早投小,全市設立15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500億元創投母基金、100億元的天使母基金。各區也設立多支基金,僅黃埔就設立851支基金,資金規模超過2300億元,支持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此外,廣州還著力優化營商環境,以加快營造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營商環境,全力建設全國產業生態最好、政務服務最優、綜合成本最低的營商環境高地,助力企業“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