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數字技術更好賦能教育
一堂網課,打破時空限制,成為學生學習的日常;一個系統,讓學生們隨時隨地與老師進行實時互動;一個平臺,幫助老師批改作業并生成學情報告……
數字教育,未來已來。作為首批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近年來廣州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智慧課堂、在線學習平臺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在數字教育已成為中小學校園日常的當下,廣州如何乘勢而上,繼續走在前列?近期,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邀請市政協委員與市區教育局、中小學校長、教師代表等開展調研協商,為廣州“推動數字教育開放創新高質量發展”添助力獻良策。
困惑 機器替代人?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掃描學生作業后,通過智能批閱機AI批閱,迅速生成作業學情報告。同時,試卷練習還能模擬真人的筆跡……有老師說,“通過平臺(科技產品、服務)的引入和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
對學生而言,數字教育是“我們可以在APP上面快速訓練口算,還有英語口語,非常方便快捷”“當我們有疑問時,可以立刻在iPad上查找資料,或者和老師在線交流,這種即時反饋讓我感覺學習更有效率了”。
其實“數字教育”對師生而言,早已是日常。在廣州,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引入多種智能化教育產品和平臺,幫助老師批改作業并生成學情報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存在“數字教育取代傳統教師”“機器替代人”的誤解。一方面,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要求老師不斷學習新工具和平臺的使用,這對一些習慣了傳統教學方法的老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另一方面,新平臺需要老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更多地融入互動和個性化教學元素,重新思考和設計課程。
也有更多的家長期待,“以后的數字教育能夠更加貼心,多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光能教授新知識,還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者“更加注重個性化學習,比如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興趣,為孩子量身定制一些學習內容,匹配難度”。
獻策 讓數字教育真正賦能教育、教學和管理
對于師生和家長的困惑和期待,廣州政協委員陳煦認為,對于數字教育應形成共識,“數字技術是我們的助手,而非對手。”在她的理解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利用技術的力量來增強教育的效果,而非替代教師的角色。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如在線學習平臺、智能教學系統、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確實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靈活、個性化和豐富的學習體驗。
“教師在教育中對學生的塑造價值觀、培養學生必備品格等育人方面的核心作用,仍然無可替代。”陳煦還指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實際上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深度融入。教師需要將數字技術融入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中,以創造更加高效、有趣和富有成效的學習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工具,同時也需要保持對教育本質和目的的深刻理解。
數字教育極大地便利了學習資源的查找與獲取,然而也有人擔憂,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陷入一種“不用頭腦,只用眼睛”的學習狀態。廣州市政協委員丁丹認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這提醒我們,教育里人是重點,技術是把雙刃劍,使用技術要適度,我們時刻要牢記‘要什么’,教育要始終關注人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丁丹建議,首先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因為面對數字世界海量信息的真實性和其價值,人們必須具備辨別能力。其次,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學生對知識的深入學習和領悟,需要真實生活經驗和真實身體感受。再者,注重跨學科融合教學。不同學科的老師進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數字素養不僅關乎掌握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一樣涉及思維方式、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多個方面,是一種理解、評估、創造并負責任地使用數字信息和數字技術的能力。”廣州市政協委員賈強認為,作為在信息時代長大的新一代,學生的數字意識無須懷疑,但要培養學生運用各種數字工具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能力,以及數字安全、數字社會責任和數字助力個人發展的思想。
此外,在面對大量的社會化的數字教育資源時,學生和家長也應甄選和利用,才能更好發揮其效用。廣州市政協委員柯中明建議,要從安全性、適配性和內生性三個維度來考慮。“首先從安全的角度上講,選擇合法的資源,注意保護師生隱私和數據安全。我主張從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官方權威渠道獲取資源。其次從內容上講,選擇對的不選貴的。任何資源都有一個適配性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根據教育內容、教師水平和學生實際狀況,因時因地去選擇適合的資源。最后就是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強調內生性。我們立足校本實際,激活基層學校內生動力,鼓勵各區各校著力開發校本課程、優質課程、特色課程資源,從而最終實現全市優質資源免費共享。”
廣州何為?將出臺推進教育數字化行動方案
事實上,廣州作為首批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近年來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致力于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智慧課堂、在線學習平臺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目前,廣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各區也圍繞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積極探索,積極促進教育資源區域均衡。
2022年起,廣州市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通過教材編寫、課時保障、平臺建設、教師培訓等舉措,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學習人工智能知識,進行編程實踐,并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和技術革新,培養學生數字素養和創新素養。2023年,“增加基礎教育公辦學位供給,推動全市1—8年級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列入廣州市十件民生實事并已如期完成。
在推動數字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方面,廣州已對智慧課堂實驗、人工智能教育等應用都制定了明確的指引,目前正在制定《廣州市推進教育數字化行動方案》,著力加強教育數字化的頂層設計,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優化教學流程,提升教育質量。目標是通過這些措施,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并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校長談 什么是數字教育?
從技術與教學融合角度看,數字教育是將現代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數字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從學校、教師的角度看,數字教育能提供更多資源,更有效的教學情境,更多的創新理念。從學生與家長角度看,數字教育能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式,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第十六中學校長陳煦
從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角度看,數字教育是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途徑。數字教育通過在線學習平臺,使得優質的教學內容和資源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讓更多的學生有所接觸和使用。此外,數字教育還可以通過智能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不同地區、不同背景、不同學習習慣的學生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從而減少城鄉教育不平等,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食品健康學院院長賈強
從教育改革與發展角度看,數字教育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改革所向。它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推動了教育公平,為實現個性化和終身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講,關于教育數字化,我們有點像要出海的漁民,漁民并不知道會捕到什么魚,但是他們堅信一定可以滿載而歸,所以不畏艱險,毅然揚帆啟航乘風破浪。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鐵一中鐵錚學校總校長丁丹
從教育評估與監測的角度上講,我眼中的數字教育就好像醫學領域的CT掃描儀、靶向追蹤器、電子顯微鏡等技術。能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結果等進行監測分析,實現對教學質量精準診斷,指導教育教學靶向改進,幫助學校和老師提升課堂效率。能夠全面記錄、連續追蹤全市教育質量,幫助研判不同區域、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差異,為教育部門制定差異化政策和資源配置提供依據。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校長柯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