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語數英共增加70分
2月28日,廣州市教育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廣州市教育局關于2027—2029年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中考改革實施意見》)和《2027—2029年廣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與健康科目考試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體育中考實施意見》)意見的公告。2027至2029年廣州中考政策可能有哪些“變”與“不變”?
變化
語數英分值增加,“道法”、歷史、化學分值減少
最受家長關注的是中考錄取計分科目分值的變化:語文、英語的滿分分值從120分提高至140分;數學分值從120分提高至150分;道德與法治、歷史分值從90分降低為70分;化學分值從100分降低為70分。物理、體育與健康科目分值保持不變。中考錄取計分科目保持8科不變,總分810分保持不變,文理科占比保持不變。
市教育局表示,此變化綜合考慮與新課程改革方向相銜接、與新高考分值結構相銜接,夯實語數英學科基礎,注重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培養,如邏輯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為沃土計劃和脫穎計劃奠定基礎,以及適當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因素。
隨遷子女招生計劃比例上限擬提高2個百分點
《中考改革實施意見》擬微調公辦普通高中招收隨遷子女的計劃比例上限,從現行的“8%—18%”調整為“8%—20%”,具體比例由各區、各省市屬公辦普通高中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其他政策不變。
市教育局表示,考慮到2024年起公辦普通高中招收隨遷子女計劃已與戶籍生計劃同時投檔錄取,錄取隨遷子女分數“倒掛”“斷檔”現象已基本消除。提高計劃比例上限,可以讓部分隨遷子女占比較大的區在“8%—20%”范圍內適當調增招收隨遷子女最大計劃比例,保障戶籍生與隨遷子女升讀公辦普通高中的需求和權益。
增加“中本貫通”招生計劃
廣州擬在招生錄取第一批次設置特色普通高中招生計劃,將原有外語、藝術類招生計劃納入其中,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在第一批次增加中本貫通培養試點招生計劃,開展中職學校與本科高校“3+4”七年一體化培養試點,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優化體育部分項目考試標準和評分規則
《體育中考實施意見》印發后,將結合往年體育統一考試各項目考生得分情況,重點優化部分項目的考試標準和評分規則,均衡各項目難易程度,使評分標準更科學,更有利于引導考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相應項目考試。
不變
1.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兩考合一”的性質不變,考試科目、考試方式以及考試命題組織方式保持不變,錄取計分科目總分,文科、理科總分占比保持不變。
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評價形式以及作用保持不變。
3.考前填報志愿、梯度控制線上志愿優先的投檔錄取方式、補錄規則保持不變。
4.各級各類學校招生范圍保持不變。
5.自主招生學校適用范圍、比例上限保持不變。
6.名額分配招生學校適用范圍、比例以及報考條件保持不變。
7.隨遷子女報考公辦普通高中“兩個有”條件、投檔錄取方式保持不變。
8.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錄取安排保持不變。
9.《體育中考實施意見》整體保持不變。考試內容和分數不變、考點要求和考試時間不變、“外地返穗生和往屆生”考試成績評定不變、特殊類考生考試成績評定不變。
為何這樣變
為何增加語數英分值 為何數學分值最高
與新課改、新高考導向相銜接 強化理科思維培養根基
提高語數英三科分值,特別是將數學分值提至最高,具體的考慮是什么?市教育局表示,提高語數英三科占比、強化語數英基礎學科是中考改革大勢所趨,與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相銜接,也與高考綜合改革導向相銜接。適當突出數學分值,目的是強化理科思維培養的根基,有利于普通高中人才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也體現廣州市作為省數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數理培養特色。
英語與語文分值同步提高,一是助力廣州市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二是引導考生增強跨文化溝通理解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全球意識與家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三是與新高考分值結構相銜接。
針對錄取計分科目總分保持810分不變,廣州市教育局表示,主要是為了方便考生參考往年錄取情況填報志愿,方便教育管理、質量監測、招生錄取等工作。
為何降低歷史、“道法”、化學分值
符合課程容量情況,適當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降低“道法”、歷史和化學科目分值,具體的考慮是什么?市教育局表示,這三科的分值調整一方面更符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課程標準、課程容量要求,有利于教師開展更多實踐性、探究性教學,關注培養學科思維;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可以適當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這些科目的探索興趣。
此外,道德與法治科目的考試方式保持不變,繼續實施全閉卷筆試。廣州市中考道德與法治科目在2002年至2020年實施開卷、閉卷相結合的考試方式,自2021年起經綜合研判改為全閉卷考試。市教育局表示,實踐表明考試方式并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和影響學習負擔的決定因素。下一步將繼續通過實施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和命題改革,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備考壓力,保障考試公平公正。
試卷結構、考試時長是否有變
語數英考試時長不會超過2小時
隨著錄取計分科目的調整,有家長關心,試卷結構、考試時間會不會有變化?廣州市教育局表示,經過近年來廣州中考改革的實踐,目前廣州中考所采用的試卷結構、考試時長均較為合理,與教學管理、考試組織、招生錄取相適應。試卷結構是基于考試測量學并結合廣州教學實際長期摸索而確定的,不會因為科目分值的調整而發生顛覆性變化。科目分值調整后,卷面原始分是否調整將在配套文件中另作說明。語文、數學、英語的考試時長不會超過2小時,其他科目的考試時長不會超過1小時。
還有家長關注,廣州中考命題組織方式是否有變。對此,市教育局表示,根據相關規定,廣州市2027年至2029年中考將繼續保持自主命題不變,下一步將繼續按照“兩考合一”“兼顧畢業和升學”的功能定位,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科學設置試卷難度,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在真實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試題,杜絕偏題、怪題。
市教研院:教學質量監測應保持穩定
面對本輪中考改革,學校、教師應如何做好教學安排?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表示,由于計分科目保持8科不變,總分保持810分不變,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監測工作等應基本保持穩定。各科目的教學內容、能力要求仍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各校應繼續以市教育局印發的廣州市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為基本參照,充分保障各科目的教學時間和學習安排。教師要通過調整教學策略、創新課程設計、加強師生互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借助“人機協作”等手段改進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適應中考改革,促進全面發展。
專家:建議優化文科科目測評方式
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吳穎民認為,本次改革在科目分值調整上,提高語數英三科分值占比(從44.4%提升至53.1%),特別是數學單科占比達18.5%,體現了對核心基礎學科的重視。語文、英語作為思維表達與人文交流的核心載體,數學作為科學素養與邏輯思維的基石,其分值的提升將倒逼教學更注重能力培養而非應試訓練,這與全球教育強調的“4C能力”(批判性思維、溝通、協作、創新)高度契合。
吳穎民表示,文科中“道法”、歷史合計占比從22.2%降至17.3%,理科中化學占比從12.3%調至8.6%,并非弱化這些學科,而是通過命題導向素養教學,實現有效減負。改革保持了文理科占比的穩定性(文科51.9%、理科39.5%),既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又避免因劇烈變動引發焦慮。
同時,吳穎民也建議,要同步完善三方面的配套舉措:一是加強教師對新課標的研訓,加強人工智能與新課程、新教材學習的融合,為命題改革創造條件;二是優化文科科目測評方式,如探索“道法”、歷史的主題式綜合考核;三是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及時評估改革成效。
教師看法
分值調整或影響不大
一位有豐富中學數學教育教學經驗的教育管理者對記者指出,光以分值看各科權重,其實并不十分準確。
中考根據考生排位進行招生錄取。在這場排位賽中,影響排名更重要的因素是試題的難度、區分度。區分度高的題目能夠有效地區分不同水平的考生,讓不同考生都能“各得其所”,獲得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分數。因此,分值增減并不一定會影響到學生成績起落,各科在命題中如何設置題目的區分度、難度,分值增加在哪類題型中,與成績、備考的關聯更大。
倒逼學校改革教學
這位受訪教師認為,提高分值等改革舉措的重點,在于以中考“指揮棒”倒逼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讓一線老師和管理者真正成為主力,將新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例如,上海在2021年中考改革增加了分值為15分的“跨學科案例分析”科目考試,推動一線教師重視跨學科項目教學。
家長觀點
釋放重視基礎學科的信號
有家長認為,新變化明顯向學生發出了要重視語數英三科學習的信號。家長肖女士對中考各科分值變化表示支持。“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做事就該有主次之分。語數英主科分值提高,勢必會讓大家放更多精力在這三門上,而這三門也的確是知識體系的主軸。”
家長雷女士認為,“道法”、歷史、化學三科考試分值減少,可能跟三門課程較難學深學透有關。語數英共同構成終身學習的基礎框架;同時要將“道法”及歷史等“文綜學科”、物理及化學等“理綜學科”的學習關聯起來,不能偏科。
擬相應調整家庭教育重心
肖女士分享道,若這一新方案落地,她會根據分值調整家庭教育重心。比如,語文學習需廣泛閱讀、加大閱讀量,除增加陪孩子閱讀的時間以外,她可能會多和孩子探討對某一信息或事件的看法,培養孩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數學方面則會重點激發孩子數學思維,進行拓展訓練;英語方面,督促孩子多背單詞,訓練閱讀理解和聽說運用,把英語真正用起來。
雷女士則表示暫時不會有具體行動。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階段性的考試成績高低雖然能決定一個人短期的學習環境及教育質量,但讓孩子在學校授課過程中找到興趣所在,設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才是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