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一座城 拼出一片天
攤開世界地圖,廣州正好位于太平洋西岸生產性地帶的樞紐上,連接中國腹地和東南亞,貫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
翻開世界歷史,紐約、首爾、東京等后起商業港口城市都是近五百年才繁榮崛起的,只有廣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
從“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到“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從“孔雀東南飛”到“百萬英才匯南粵”,廣州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經過2200多年的歲月洗禮,孕育了開放包容的文化內核和城市精神,吸引了無數杰出人才在這里施展才華、拼搏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鐫刻在歷史記憶深處的發展奇跡。
才以城聚,城以才興。過去的廣州,發展成就令人驚嘆;現在的廣州,昂揚向上活力升騰;未來的廣州,海闊天空機遇無限。奮進的廣州,需要奮進的你我。在廣州,每一個夢想都被尊重,每一分努力都被看見。選擇廣州,就是選擇更好的未來!
過去 千年商都俊采星馳
廣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三江匯聚,山海環抱”的特殊地理構造,讓廣州自古以來就成為陸路的樞紐、海路的門戶。
兩千多年前,一艘艘商船從廣州泥城碼頭出發,拉開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序幕。來自非洲的大象牙、波斯的銀盒,產自東南亞或西亞的乳香、琉璃器……這些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向人們訴說著2000多年前的中外通商交流故事。
唐宋時,這里設市舶使、市舶司,標志著海上貿易走向更加規模化、正式化,廣州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乃至全球海路上著名的東方大港。
“海珠寺前江水奔,諸洋估舶如云屯。”這首竹枝詞,描繪出廣州萬商云集的繁華景象。
…………
商人們以貨物為媒介,彼此交流、互通有無,也讓廣州這座城市熠熠生輝,成為不同文化碰撞與融合的熱土。
翻開廣州的歷史長卷,中外文化在這里交流交融,嶺南文化在這里源遠流長。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見證著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懷視野,吸引著無數來自四面八方的杰出人才在這里施展才干、實現抱負。
“南粵大地,賢哲輩出。嶺南長天,俊采星馳。他們,有盡瘁于桑梓者,種惠故土;有走向全國和世界者,聲名遠播;有從五湖四海入粵者,加惠嶺海。”位于廣州市的南粵先賢館的這段“前言”訴說著千百年來南粵的“人才發展史”。
自先秦時期趙佗率數十萬秦軍翻越南嶺,扎根南粵大地之后,嶺南地區便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移民之地”。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不斷吸納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文化。自漢以來,貿易區域也在不斷擴大,幾乎遍及世界各地。
唐宋時期,嶺南的發展進程漸次加快,“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北宋清官包拯等中原名臣南來,大興文教之風,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及至明清,嶺南發展之勢大增。古代南粵先賢的開拓奉獻,使得嶺南地區由蠻荒之地變成富庶之地。
宋元時期,嶺南社會穩定,對外貿易日趨成熟,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嶺南名人余靖以直諫、崔與之以治學得以名留青史。北宋思想家周敦頤、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蘇軾等相繼入粵為官,他們在當地實施教化、移風易俗,推動了嶺南人文事業發展。同時,蘇軾還留下“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傳誦千古。
明清時期,嶺南的經濟發展已躍居全國前列,嶺南文化吸納著外地的先進文化,發展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嶺南,賢哲輩出,涌現出一批名儒和經世名臣。陳獻章、湛若水形成新的理學思想體系。清代經學家、教育家阮元倡導文教,培養大批經世致用的學者。南粵大地,也涌現出明朝名將袁崇煥、陳子壯等一批英雄。
近代南粵先賢,大開時代風氣之先。在鴉片戰爭時期和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涌現出一批先進思想家。他們開始把目光轉向西方世界,主動吸納西方先進文化。在抵御外敵的同時,清末的嶺南地區又以開放包容的襟懷,在近代化進程中涌現出了以先進科技開辦實業的一批領軍人物,還有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倡導維新變革的思想家,誕生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
…………
兩千多年來,無論是從北方南下以求一處安身之地的貴族,還是因躲避戰事而來的百姓,無論是前來經商謀生的外商,還是試圖有更大作為的“蕃客”,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廣州始終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吸引了無數人會聚于此,在中國大陸的南端成就了這一座“海闊天空之城”。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了現實,也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將時間拉近一點,改革開放初期,“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口號風靡全國,“孔雀東南飛”的景象蔚為壯觀。強大完整的產業生態、鏈接全球的樞紐網絡、開放包容的商住環境,吸引成千上萬年輕人南下廣州。
內地第一家現代購物中心、第一家自選超級市場、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第一個取消糧票的城市、第一家地方性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第一個揚手即停出租車公司……正因這無數個“第一”,承載著無數年輕人的夢想。
1995年,24歲的青年丁磊從寧波來到廣州,創辦網易;1998年,南下廣東打工的胡小燕,從流水線工人逐漸成為管理者,并在200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2010年,坦桑尼亞商人塔米姆來到廣州,13年后已成為一家貨運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并被選為廣州坦桑尼亞商會主席……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塑造了廣州“改革創新、務實篤行、開放包容、文化厚重、煙火氣十足”的獨特氣質,也涵養了廣州“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的開闊胸懷,也正因為這獨特氣質和開闊胸懷,讓廣州這座古老的“移民城市”得以永葆活力、繁盛千年。
現在 宜居宜業廣聚英才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九百多年前,蘇軾筆下的嶺南,已是心安之所;九百多年后,廣州的“此刻”,正以創新活力、產業實力和文化魅力吸引著百萬英才,安放夢想,實現夢想。選擇廣州,不僅是選擇她的歷史底蘊,更是選擇她的奮進的現在——創新奔涌的浪潮、產業躍升的脈搏、文化交融的溫度,以及一顆視人才為珍寶的赤誠之心。
為何心安?因為千帆競發處,機遇滿珠江。
“人隨產業走”是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在這里,產業革命的大潮總是領時代之先。
2024年,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全球首個“三證”齊全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飛過珠江,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和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第一股在這里崛起……這是今天的廣州,向世界遞上的產業名片。
“這里三百六十行,行行都發達,千行百業都有。”這句話道出了廣州開放的市場、完整的產業,以及背后務實的氛圍和廣闊的機遇。
所謂“宜業”,不僅要求就業崗位充分,還要求質量上乘,能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力。智聯招聘廣州公司總經理呂海表示,廣州對人才的吸引力體現產業與人才的“共生磁場”,新興崗位保持增長。
今年2月,華為廣州研發中心正式開園啟用,首批2000名研發人員進駐;抖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在廣州注冊成立廣州穗耕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影業在黃埔成立廣州小宇宙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互聯網巨頭的戰略選擇,折射出廣州產業升級的戰略引力。
外資企業的“長情陪伴”更印證著廣州的獨特魅力。
寶潔37載深耕累計投資超10億美元,安利30年10次增資突破22億元,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2024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中,廣州連續第七年被受訪企業列為最受歡迎的投資城市。
從跨境電商主播到生物島科學家,從西關騎樓里的非遺匠人到天河CBD的金融精英,每個人都能在此找到向上的階梯。
為何心安?因為一盅兩件乾坤大,粵韻南音日月長。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產業脈搏的跳動,更在于煙火與星辰間,能尋得詩意的棲居。
曾在廣州工作生活的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纮,曾分享過他被廣州吸引的瞬間:“每到周末,我總會騎著折疊自行車或步行,在珠江兩岸漫游。在珠江沿岸,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人。這就像廣州的縮影一樣,一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一定是多元包容的,讓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本地的男女老少,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也讓我看到了廣州面向所有人的歸屬感。”
所謂“宜居”,往往就藏在這些平凡生活的細節片段中。
在廣州,傳統底蘊與現代經典交相輝映。永慶坊的粵劇水袖與元宇宙的光影交織,白鵝潭藝術中心的文化巨帆與醒獅鑼鼓同頻共振,黃埔軍校的家國情懷、中共三大的紅色記憶,農講所的星星之火與廣州塔的燈光秀、花城廣場的現代雕塑共同構成了廣州的城市風貌。
在廣州,山水入城皆文章。白云山的云海漫過國際金融中心的塔尖,海珠濕地的鷺鳥掠過琶洲CBD的玻璃幕墻,一抹抹木棉紅在行色匆匆的行人頭頂悄悄綻放,213公里森林步道串起城市綠心,154公里碧道讓流水清波觸手可及。
在廣州,心安始于清晨的一盅兩件。蝦餃的剔透、叉燒包的甜潤,在舌尖傳遞嶺南風情。城中村的煲仔飯焦香,長者飯堂升騰的熱氣,米其林餐廳的分子料理,共同欣賞著同一片月光。在這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伸手可握、熱氣騰騰的幸福。
為何心安?因為這座城有著愿與你共同成長的真心。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分享了一段與廣州的故事——首次創業的何小鵬舉步維艱時,收到了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給予的10萬元資金,讓UC優視熬過生死寒冬。二次創業的何小鵬依舊選擇在廣州起步,從小鵬汽車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廣州工廠獲得“準生證”,到遇到困難時廣州的力挺,“廣州給予的幫助,不僅在實際層面解決了很多難題,更讓我們明白:在前行路上,我們并不孤單。”何小鵬說。
這不僅是資金扶持,更是一座城對創業者的精神契約:2024年,廣州新登記經營主體60.3萬戶,增長11.6%,367萬個經營主體在此扎根,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4萬人,發展如同珠江潮水般生生不息。
你想創業,廣州給你支持,你想就業,廣州給你保障。廣州為來穗就業創業人才提供“四無憂”保障,即落戶無憂、安居無憂、子女無憂、服務無憂。數據顯示,僅去年廣州就為市外群眾提供就醫就診超1億人次,為市外學生提供學齡前、中小學學位約70萬個。
從給創業者的10萬元救命錢,到如今“四無憂”人才政策,廣州用二十年證明:一座城與人才最好的關系,不是施舍與索取,而是共生共榮。
未來 以城聚才以才興城
人才,強國之根本、興邦之大計。
“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如何識才、愛才、育才、用才,以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的美好圖景正在神州大地漸次展開。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總書記對孟子名句的化用,使得“天下英才”由被動“得”轉為主動“聚”,一語道出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核心要義,也點明了一座城市的發展之基、轉型之要、競爭之本。
“水深則魚知聚,林茂則鳥有歸。”機遇于人才,猶如水之于魚、林之于鳥,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廣州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省會城市,也是一座GDP超3萬億、實際管理人口超2400萬的經濟大市、世界一線城市,未來的發展海闊天空、機遇無限。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寄予厚望,2018年10月要求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2023年4月肯定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寄望廣州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去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賦予廣州“6+4”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明確了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愿景,使廣州具有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強的城市功能、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重大利好。
面向2049的廣州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廣州提出面向灣區的“兩洋南拓、兩江東進、老城提質、極點示范”16字空間發展方針,從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兩大方面謀劃7大戰略舉措,提出建設開放之城、海洋之城、樞紐之城、創新之城、宜居之城、人文之城和韌性之城。
在12個千億級戰略性產業集群、9個千億級服務行業基礎上,廣州再次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明確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這一總體要求,提出把握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兩個主攻方向,打造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6個未來產業等目標任務。
改革力度越大的地方,創業就業機遇就越多!敢為人先的廣州,將營商環境改革作為改革工作的“頭號工程”。去年以來,廣州在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中繼續跑出“加速度”,著力打造“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營商環境,瞄準建立全國產業生態最好、政務服務最優、綜合成本最低的營商環境高地。
…………
這是一個呼喚人才也造就人才的光輝時代,這是一項需要人才也孕育人才的偉大事業。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廣州實驗室、廣州期貨交易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百千萬工程”、城中村改造、南沙開發開放、東部中心建設、綠美廣州生態建設……這里有國家戰略支撐,有廣闊發展空間,有深厚產業基底,有重大發展機遇。
著眼服務全國全省大局,廣州燃起“二次創業”的奮斗激情,喊出了“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響亮口號,正吸引越來越多人才的目光聚焦這片發展的熱土。
著眼大有可為的未來,廣州堅持“以城聚才,以才興城”,深入落實省“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實施“廣聚英才”人才工程,求賢若渴,愛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
選擇一個城市,就是選擇一種人生。選擇一個改革創新、務實進取、奮力拼搏的廣州,必定能讓你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我們相信,人的發展與城的發展必將在這里奏響同頻共振的鏗鏘樂章。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也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之年,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廣州已張開懷抱,誠邀天下英才與廣州一起拼、一起干,共同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