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保留“廣州站”及“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十一個大字
廣州火車站作為華南交通的咽喉,承載了無數人的情感與記憶,見證了廣州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深入推進,如今的廣州站將作為“五主四輔”鐵路樞紐主站之一,打造為大灣區中心站,廣州站地區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蛻變,承載著城市未來發展的重任。
日前,《廣州站站城產居一體化地區控規優化及專項規劃》通過市規委會審議,記者從規劃部門獲悉了廣州站地區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詳細內容。在本次規劃藍圖中,力求精微地發掘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助力廣州站地區華麗轉身,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地標、老城復興的重要引擎,以嶄新面貌為大灣區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廣州站始建于20世紀初,前身為1910年建成的廣州第一個火車站——大沙頭火車站,作為廣九、粵漢兩條鐵路動脈的客運樞紐,是中國近代鐵路發展的縮影,也是華南地區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廣州站站場總面積12萬平方米,設計能力為日發送旅客3萬人次,有3個站臺、7條股道,廣深鐵路、京廣鐵路等布局也相應調整起點改為廣州站。
21世紀以來,隨著時代發展,廣州站地區也遇到了發展空間有限、建設品質落后等問題。根據《廣州站站城產居一體化地區控規優化及專項規劃》,未來,廣州站地區將通過三大規劃策略華麗轉身。
三大策略 助廣州站地區華麗轉身
策略一:延續城市文脈,梳理歷史遺產,形成3片文化展示區
規劃延續“越秀云山,流花珠水”的歷史發展文脈,充分挖掘現有34處歷史文化資源、11處城市情感要素,通過流花路與廣州歷史中軸線串聯和呼應,形成“一片流花風貌展示區、一片廣州站文化展示區、一片紅色革命展示區”,共同延續城市歷史記憶。
策略二:穿越古今脈絡,串珠多元場景,形成3公里歷史路徑
以南北向3公里的歷史路徑,串聯3片文化展示區,超過30處文化體驗場所/節點。南段1公里,為人民北改革開放之路。中段1公里,為新舊融合的廣州站。北段1公里,為三元里大街紅色文化學習之路。
策略三:重點保留“廣州站”及“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十一個大字,延續廣州站及站南廣場的情感記憶
廣州站自1979年開通廣九直通車后,便是打開的祖國南大門,隨之立起的“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八個大字是廣州站的標志,更是無數國人心中對廣州站的最深記憶。
本次規劃提出,下階段樞紐設計應按照1974年立面(林克明先生設計)恢復廣州站南立面,現站體作為南交通大堂與文化展示空間,重點保留“廣州站”及“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十一個大字,延續廣州站、郵政大院、流花賓館圍合形成的改革開放場所記憶,留住廣州站情感記憶,并保證從站南廣場望向十一個大字的視廊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