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加裝電梯優等生的“通關秘籍”
舊樓加裝電梯是解決老年人、行動不便人士“出行難”,提升幸福感的好事;同時也是需要協調多方訴求、利益,符合各種技術規范、確保樓宇安全的難事。
廣州從1997年批準第一臺加裝電梯開始,持續不斷實踐探索、改革創新,建章立制、優化服務、強化管理,經歷了整整27年,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累計推動加裝電梯批復通過18005臺,建成15190臺,惠及居民100多萬人,審批和建成數在全國排名第一。
在廣州,有不少加裝電梯的“優等生”,他們究竟有哪些值得借鑒的“通關秘籍”?近日,筆者深入海珠區、越秀區加裝電梯的社區一線進行實地走訪,探尋加裝電梯、基層治理的優秀案例,為仍然數量巨大的、有加裝電梯需求的街坊提供經驗參考。
廣州舊樓加裝電梯數量全國第一。
成片連片加裝電梯示范小區——黃埔區怡德苑小區。
如何協調?
“四師兩員”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加裝電梯本質上是居民自治行為,遵循“業主自愿、政府扶持,社區協商、兼顧各方,依法合規、保障安全”的原則。在滿足樓棟“大多數人”加梯需求的同時,因通風采光受阻、樓層分攤系數、低層補償方案、消防通道、小區綠化和公攤面積占用等種種問題也會出現,甚至會造成鄰里矛盾激化。
“加裝電梯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化解好業主之間的矛盾糾紛。”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街道奮勇社區黨委書記許立表示,“要充分發揮社區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提升業務水平和服務水平,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廣重社區是沙園街道十個社區之一,這里原來是廣州重型機械廠職工宿舍,74棟住宅建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成功加裝68臺,覆蓋率達91.8%。走在廣重社區里,許立對各個樓棟加裝電梯的“故事”如數家珍:“這棟樓下面是地鐵8號線,加裝電梯不能采用傳統的挖孔樁模式,而是采用了筏板基礎,電梯重量達到100噸;這棟樓是最困難的裙樓加裝電梯模式,由于對裙樓造成了遮擋,造成商業價值貶損,最終經過協商給予裙樓業主31萬元補償;這棟樓的業主間矛盾比較大,還到電視臺的節目現場協商過也未能化解,靠著我們持續不斷地做工作,最終也成功加裝了……”
許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已有21年,從2016年開始接觸涉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類的糾紛調解工作,如今他已經成為居民眼中的“加裝電梯專家”,他也受聘成為廣州市第一批“四師兩員”協調機制志愿者成員,參與過全市眾多加裝電梯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
加裝電梯雖然是居民自治行為,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協調問題讓居民自行解決。所謂“四師兩員”是指社區規劃師、建筑師、結構設計師、律師、公證員、人民調解員,他們成為廣州加裝電梯工作的“潤滑劑”“助推器”。沙園街充分發揮社區民主議事廳的協商議事作用,就居民關心的加裝電梯熱點難點,鏈接社區律師、調解員、居民代表、職能部門、設計單位等提交議事會商討。
社區律師黎斌是許立的好搭檔,一起解決過不少加裝電梯的糾紛,在黎斌看來,解決矛盾糾紛是和人打交道,關鍵是要坦誠和互相尊重。“有一個案例我印象很深,有個樓棟的加裝電梯已經獲批,但施工時擅自增加了電梯的尺寸,這樣就有居民不樂意了。雖然基坑都已經挖了,但一年多就是沒法開工。最終還是我們帶著擅自改了施工圖的居民一戶戶上門道歉,并承諾按圖施工,最終才加裝成功的。”
許立和黎斌走在社區里,不少熟悉的老街坊會過來打招呼,“許書記、黎律師,今天又來調解什么問題啊。”黎斌告訴記者:“我就是在沙園街長大的,對這里有很深的感情,真心希望街坊們矛盾少一些,幸福多一些。”
如何設計?
加裝1臺電梯+連廊 解決100多戶居民出行問題
在海珠區工業大道中375號,一個巨大的“豐”字形電梯連廊引發關注,網友們也嘖嘖稱奇。原來這里7棟樓共同加裝了一臺電梯,并通過“豐”字形連廊進行連接,確保樓間距合理,避免對樓棟采光造成嚴重遮擋。住戶集中使用一臺梯井,避免了傳統模式在樓板上穿洞、多梯口架設多條梯井的做法,降低樓宇承受荷載,減少建筑結構改動,市民出行無需接駁換乘,同時節省了用地面積,降低了經濟成本。如今該電梯解決了一百多戶居民的出行問題。
業主畢阿姨說:“我們這幾棟樓布局比較特殊,負一層至二層是裙樓商鋪,三至九層為塔樓,考慮到樓板的承重問題,采取傳統的每個樓棟加裝一臺電梯的方式就比較困難。但我們這里老人家又多,急需加裝電梯,在設計單位與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的指導下,最終有了這個加裝一部電梯+連廊的方案。”
畢阿姨全程參與了加裝電梯的居民協調工作,她表示:“為了加裝電梯,7棟樓一百多戶,我們是一家家上門征求意見的,搞了兩三年,去年底終于用上了電梯,真是給我們老人家解決了出行的大問題,太高興了。”畢阿姨還告訴記者,這種電梯+連廊的方式,價格上更加便宜,“正常加裝一臺電梯在70萬元左右,我們這平均下來,每個樓棟的價格是30萬元左右。”
有裙樓的住宅加裝電梯是舊樓加裝電梯的一大難點,面對群眾的困難,作為審批部門的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不僅是依法依規地進行審批,還為群眾出點子、想辦法。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符合《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辦法》《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技術規程》等相關政策法規要求的前提下,希望盡可能地圓群眾的“電梯夢”,爭取實現有條件、有意愿的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能加盡加”。
海珠區逸民里16號、17號同樣也是商住兩用的綜合體大樓,1至2層為濱江街道辦事處辦公場地,3至9層為住宅,居民上下樓需要先經1至3層的公用樓梯,到3樓平臺再轉換2個建在天井內的單獨樓梯,傳統毗鄰樓梯加裝電梯的方案僅能到達三樓平臺。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積極介入下,會同濱江街道辦、海城社區居委會、快科電梯公司等多次協商探討,最終提出了3層以上建造不落地電梯的大膽設想,有效促成全國首例“不落地”電梯成功投入使用。
如何提速?
全國首創成片連片加裝電梯新模式
廣州是超大城市也是老城市,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雖然廣州加裝電梯審批和建成數在全國排名第一,但相對于巨大的潛在需求,加裝電梯仍亟須提速。
據統計,廣州全市老舊小區住宅待加裝電梯的存量約10萬棟,集中在中心城區,居住群體多為老年人,加梯需求十分強烈。
為此,2018年廣州在全國首創“統一規劃、統一批復、統一建設、統一運維”的成片連片加裝電梯新模式,通過政府向居民送設計方案,多部門集中聯合審查方案,免予個案規劃許可,簡化了工作流程。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累計完成成片連片加裝電梯規劃4002個梯口。
“此前加裝電梯大多是個案審批,居民申請下來長達十年的都有,短的也需要一年。而如果統一聯審,從規劃設計方案到聯審,最快2個月就可以搞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而且“統一規劃、統一批復”還可以節省電梯方案設計費、審批代跑費約1萬—3萬元,省錢省事更省心。
水蔭路34號大院是廣州中心城區速度最快且是第一個成片連片加梯試點小區,大院內共有7層及以上無電梯樓共51個梯口。2020年,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技術團隊編制完成了水蔭路34號大院成片連片加裝電梯規劃方案。
水蔭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高蘭表示:“成片連片加裝電梯給居民帶來很大便利,我們從2019年啟動加裝電梯事宜,到去年年底就完成了42臺電梯的加裝,具備加裝條件的樓棟基本都已加裝了電梯,覆蓋率達95%以上,速度也是很快的。”高蘭仍然記得,2021年水蔭路34號大院連片加裝電梯首個工程開工時的喜慶熱鬧場面,“大家一起切乳豬、放花炮,還有老人家激動地抱著我,那時我深切感受到,加裝電梯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
成片連片加裝電梯模式也迭代升級,海珠區新港中路375號大院也計劃采用成片連片方式加裝電梯。近日,廣州建筑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的團隊在小區內開展了加裝電梯的宣傳,面對面地了解居民的需求、解讀居民的疑惑。“作為廣州市屬國企的城市更新平臺,我們也是近期才開始介入舊樓加裝電梯工作。”廣州建筑城市更新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在成片連片加裝電梯中為居民提供一種更好的選擇,以更優惠的價格提供更好的服務。”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加裝電梯的方案獲批后,居民一般是自行尋找施工單位來加裝,目前廣州市約有1000家的加裝電梯中介公司。但這些公司規模小,難監管,業主與之簽訂合同、付了定金后,公司跑路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大型國企的加入在提高加裝電梯效率的同時,質量也會更有保障。”
在成片連片加裝電梯中,國企的介入有望從“統一規劃、統一批復”真正過渡到“統一建設、統一運維”,將加裝電梯真正辦成居民叫好的“民心工程”。
“小電梯”是“大民生”,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重大部署,高質量穩步推進廣州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居住條件,完善配套功能,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努力在工作模式上持續創新,積極推動加裝電梯與老舊小區微改造、城鎮危舊建筑原拆原建工作緊密結合。努力在服務內容上更加精準高效,進一步提升成片連片和全流程技術服務質量和效能。努力在運維保障上更加安全可靠,加大組織統籌、聯動協調,強化工程施工建設、設備運維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