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運會場館升級進行時 搶先“劇透”老場館如何煥新彩
全國首個8萬座體育場正改造成綠色低碳場館,被譽為“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的體育場將增設體育博物館,傳統中軸線上的體育場將與山景融為一體……如火的盛夏,廣州多座重要體育場館正全面升級,預計整體將在2025年3月底前完工,迎接明年11月舉辦的全運會。記者走進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見證這些創造出“國內之最”、舉辦過洲際體育盛事的老場館,在改造中保留城市記憶,引入綠色低碳技術,把握機遇煥新彩,推動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600余名建設者全力以赴促進度
三伏天的廣州,高溫和雨水輪番登場。近日,記者來到正在進行改造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以下簡稱“奧體中心”),下過雨的室外依然悶熱,氣溫在35℃以上。建設中的賽事指揮中心,數百名一線工人忙而有序地捆扎鋼筋,為混凝土澆筑作準備。
建設中的奧體中心賽事指揮中心,工人正在捆扎鋼筋,為混凝土澆筑作準備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改造效果圖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普遍身穿防曬服或戴上冰袖,有的還用面罩遮擋陽光。工地多處設置茶水亭和休息間,讓施工人員休息乘涼,還有防暑降溫涼茶供應。“現在正是搶抓生產的關鍵時期,現場各工點共600余名建設者正全力保障項目建設,必須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發生曬傷中暑等情況。”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以下簡稱“執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執委會相關工作人員說,奧體中心改造項目包括約35萬平方米室外工程和約10萬平方米金屬屋面工程,施工期間正值廣東酷熱高溫天氣,為保安全促進度,項目部調整作業時間,避開上午11時至下午3時的高溫天氣;發放防暑降溫藥物,每日上崗前檢查人員身體及精神狀態;如遇紅色高溫預警,室外工程即進入暫停施工狀態。
特級體育建筑改造更綠色更低碳
總規劃用地面積100萬平方米的奧體中心,承辦過2001年九運會及2010年亞運會,曾是國內設項最多、功能最全的大型體育中心。執委會介紹,奧體中心本次建筑改造內容包括體育場、副場及副館(新建賽事指揮中心)、游泳跳水館、室外工程、智慧場館、無障礙工程、夜景照明、附屬場館立面工程。
2001年建成的奧體中心主體育場,屬于特級體育建筑,總建筑面積14.56萬平方米。作為全國首個8萬座體育場,升級工程擬采用光伏發電板、再生混凝土等綠色技術和環保材料,打造低碳節能智慧示范場館。其中的金屬屋面升級改造,擬利用索道、移動吊籃等新技術施工,通過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現有屋面進行高精度數字化捕捉,構建三維數字模型,完美實現屋面設計曲線。
體育場室內部分擬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對空間布局進行數字化逆向建模,提高出圖效率及工程量核驗速率,實現項目的高質量管控與高效協調。機電管線施工結合AR(增強現實)與BIM技術,實現新舊管線科學排布。
據介紹,項目自今年4月28日進場,已完成25%建設體量。其中,體育場和游泳跳水館室內拆除和外幕墻拆除工作均已完成,體育場金屬屋面面板拆除工作完成90%,機電管線及設備拆除工作完成87%,指揮中心主體結構已完成3層樓板混凝土澆筑。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正在升級
位于越秀區較場西路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將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16歲以下女子足球比賽,自今年5月起,場館已進入施工狀態。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這個被稱為“東較場”的場館,用于開展體育運動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遠在唐代,東較場就是守軍習武、閱兵和武試的地方,如今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體育場之一,被譽為“嶺南體育文化的活化石”。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改造效果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省政府開始著手修復重建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體育場,并將其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以下簡稱“省人民體育場”)。如今的省人民體育場建筑于1975年至1990年分批建成,與市民一同見證多屆省港杯、兩屆全運會、2010年亞運會等重要賽事,承載了深厚的城市記憶。
省人民體育場本次升級改造工程,將加固裝修改造現狀建筑,用于賽時功能用房,加固改造北側建筑并新建體育博物館,更換輕型鋼桁架結構雨棚、看臺座椅、塑膠跑道、場地擴聲、照明系統,裝修原有外立面。
將增設廣東省體育博物館
為了讓更多市民游客深入了解省人民體育場的“威水史”,改造工程將在北側增設廣東省體育博物館,展示場館千年歷史、體育文化及革命文化。同時,工程將拆除北側部分看臺,利用連通平臺銜接英雄廣場,與烈士陵園共同形成紅色體育文化軸線,搭起一條連接古今的城市文脈橋梁。
改造將保護原有歷史建筑記憶,延續省人民體育場傳統外觀,既讓老廣州人回憶起過去的輝煌歷史,也讓新廣州人體驗到老場館煥發的新活力。“看臺及主席臺建筑予以保留加固翻新,對于影響城市空間視線的燈塔進行加固翻新,頂棚按原輪廓范圍新建改造。”執委會相關工作人員說。
在外立面的改造上,設計師通過對嶺南傳統騎樓及木構建筑研究,提取其主色調為場館立面的主色調。項目吸取屋頂挑檐、農講所門樓、騎樓柱式等元素,從頂棚、立面、柱式等設計充分體現嶺南建筑特色,改造成為具有嶺南風韻的老場館。
改造后的省人民體育場將擁有更先進的體育辦賽功能,更便民的運動活動空間。雨棚拆除重建后新增排水功能,同步提升第五立面的形象。改造將實現場館智能化全面升級,提升觀眾及日常健身群眾的體驗,同時有效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日常運營人力成本。
越秀山體育場
“國保”環繞的體育場迎來第九次煥新
地處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越秀山體育場,掩映于越秀山的翠綠樹陰之中,被眾多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建筑所環繞。站在體育場上,抬頭可見鎮海樓、中山紀念碑。體育場與明城墻僅一路之隔,與五羊雕像、中山紀念堂的直線距離就在400米內。
越秀山體育場改造效果圖
這個三面環山的場地,早在1926年就已被用作泥地運動場。1950年,時任市長葉劍英元帥號召修建越秀山體育場。場館先后在1956年~2010年進行了八次翻修,2012年獲評越秀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多年來,越秀山體育場一直是廣州足球隊的福地,還舉辦過亞冠賽事,見證了一代代足球名將一戰成名, 成為孕育南粵足球成長的搖籃。即將迎來十五運會足球比賽的越秀山體育場,正進行第九次煥新。
越秀山體育場升級工程將修復牌坊及建筑外立面,重新鋪設足球場及塑膠跑道,改造觀眾看臺、看臺外圍通道及出入口,修復室內裝飾,改造機電設備和賽事專用系統。
尊重歷史精心配色,與越秀山融為一體
“改造以尊重歷史、保護文化為前提,嚴格按照相應文物改造的流程和標準進行,打造承載廣州與嶺南足球雙重歷史記憶的現代化足球場,為老場館煥發新的光彩,為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事業注入新活力。”執委會相關工作人員說。
對于場館重要景觀的正門樓,設計師找回黑白的歷史照片,還原門樓建筑的歷史空間特點。通過修繕立面,整飾天面,協調用色,打造簡潔整體的門廳形象,形成有歷史感、儀式感、記憶感的門樓。
越秀山體育場的整體配色也是經過了精心比選,將與歷史風貌區及周邊環境相協調,以消隱的手法融入環境。其中,跑道采用藍色,跑道周邊擋墻采用深綠色,座椅采用黃色跳色漸變,看臺蓋罩采用灰色,盡量與周邊山景融為一體。同時,改造通過系列措施形成與鎮海樓、傳統中軸線的呼應。
考慮到越秀山體育場平時也是市民運動健身的好去處,本次改造還將新增配套AI智慧健身導引系統。該設備布置在步行道一側,市民步行經過智慧步道布點區域,無須佩戴任何設備就可以查看自己的運動距離、運動時間、消耗熱量等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