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項目是2023年增發國債支持項目,根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工作部署,項目由省地環總站和廣州、深圳、珠海等14個地市具體實施。其中廣州項目共需新建15座基巖標、15處分層標,改造1座基巖標、1處分層標,自2024年6月25日完成采購進場實施以來,歷時169天,成功克服了場地協調難、技術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等問題,截至11月底,項目實施和國債資金支付進度均位于全省第一,近日,在14個參與建設的地市中首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多措并舉,高效協調場地
監測點布點選址是保障項目監測成效的重要基礎,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高度重視布點選址及用地保障,第一時間制定實地核查及協調工作方案,明確專責領導全程跟進,多措并舉,確保布點科學合理以及項目后續順利實施。
首先,明確選點思路,全面掌握情況。以廣州市近年來開展的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詳查等相關工作和地質勘查成果資料為基礎,充分掌握項目目標任務和規范要求,綜合考慮全市軟土分布、重大工程部署、人類活動密集程度、地面沉降發育和發展趨勢、地塊現有管線現狀以及下步建設規劃等要素,合理布設監測點位。
其次,強化各級聯動,推進落實落地。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同志帶隊,市地質調查院全程技術支撐,到各相關區現場踏勘,積極對接各區分局、鎮街、村社和場地管理主體單位,提前取得場地相關方對項目落地的大力支持;同時多渠道了解土地利用規劃情況,便于后期監測設施長期穩定發揮作用。
最后,強調綠色優先,加強科普宣傳。布點選址優先考慮受地面沉降影響的學校、公園等區域,在溝通協調過程中充分了解各方需求,項目實施方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和綠色勘查的要求,在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擾動的前提下注重場地整體景觀的提升,同時與科普宣傳相結合,提高公眾主動防災避險意識,促進工作成果提質增效。
精益求精,攻克技術難題
相比常規的地面沉降監測項目,本項目結合基巖標與分層標建設,建成實時動態、智能自控、多維產出、覆蓋重點地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絡,技術要求較高,為確保項目以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強化技術創新,及時解決技術難題。
嚴格控制成孔孔斜,提高數據準確性。為了保證后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項目對成孔孔斜的要求較高,項目采用先進的高精度孔斜測量儀器,在鉆進過程中定時進行孔斜監測,根據監測數據及時調整鉆進參數,對不符合孔斜要求的鉆孔及時進行糾偏處理,目前,成孔孔斜合格率遠超驗收標準。
精準調試設備,提升數據穩定性。監測設備的安裝調試階段,常出現數據不穩定、不準確的問題,自動監測的數據與人工監測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為解決這一問題,項目設備調試團隊對設備的硬件連接、軟件參數設置、傳感器精度等進行全面檢查與校準;同步對設備運行數據實時監測與分析,并進行針對性修復與優化;最后制定長期的數據比對與質量控制計劃,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與校準。目前,設備數據穩定性與準確性得到顯著提升,自動監測數據與人工監測數據的差異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為預警與分析提供了精準的數據依據。
科學管理,狠抓項目質效
為確保項目按時高效保質完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通過不斷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強化項目實施管理,顯著提升項目質效。
在完善機制方面,建立項目例會機制,組織各單位每月召開項目推進會,了解掌握項目實時推進情況,發現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確保項目實施滿足計劃進度;同步建立項目監理報告定期報送機制,要求監理方在開工后加強對項目實施方的監督管理,如實記錄項目工作情況,并形成工作報告,按周、按月提交。
在強化管理方面,一方面加強國債項目資料管理,安排專人收集、整理、更新國債項目相關文件、臺賬、報表等資料,定期補充完善歸檔,查漏補缺,確保國債項目嚴格按照中央、省、市有關要求推進;同步組織項目實施方和監理方編制項目實施方案,要求各單位加強項目人員管理,嚴格按照合同約定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確保項目高標準按時保質實施完成。通過科學管理,狠抓項目質效,項目實施和國債資金支付進度長期位于全省前五,并在14個地市中首個開展竣工驗收。
下一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繼續強化項目實施監管,督促指導項目相關單位認真做好監測數據集成及后續保障服務,切實把國債項目建成民心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