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垃圾哪來哪去可視可查
作為常住人口超過1800萬的超大城市,廣州城市建設高速發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成為城市蓬勃發展的象征,但也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如何科學處置、實現資源化利用,成為廣州的重要課題。對此,廣州市城管部門積極探索,針對五類建筑垃圾,緊盯收運、處置、監管環節,推動建筑垃圾全過程處置規范化發展,年均治理建筑垃圾約8000萬立方米。
純電動建筑垃圾運輸車進出換電站。
全程監管 電子聯單實現“兩點一線”管理閉環
在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建筑垃圾運輸車輛駕駛員王師傅收到微信通知后,點開“穗聯管”小程序確認接單,按照電子聯單開單信息和備案運輸路線運輸某工地產生的建筑垃圾。同一時間,在白云區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工作人員點擊廣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中實時滾動更新的電子聯單信息,即可查看該工地產生、運輸、處置建筑垃圾以及過程流轉信息詳情。
通過電子聯單監管,全面掌握建筑垃圾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實現“兩點一線”全過程閉環監管,是廣州創新建筑垃圾監管措施的一大亮點。廣州推行電子聯單管理后,每一條電子聯單由建筑垃圾產生工地發起,系統記錄該聯單的發起時間地點,處置端簽收后同步記錄該聯單的簽收時間地點,依托車載定位自動生成一條運輸軌跡,從而形成兩點一線的管理閉環。
按照“一車一聯單”原則,通過廣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匯聚每一臺運輸車輛“兩點一線”全過程清運信息,相關部門可以實時掌握全市建筑垃圾產生源頭、運輸過程、末端處置等情況,讓政府監管做到可視、可查、可控,真正做到底數清、去向明。
一鍵下單 裝修垃圾上門清運處理更省心
“在‘穗云智慧城管’小程序一鍵下單,就能輕松實現裝修垃圾上門清運處置。”家住白云區的黃先生說。
借助清運服務平臺完成居民裝修垃圾規范處置,是廣州城管構建的“產、運、處、用”全鏈條收運體系的重要一環。在收集環節,廣州搭建“穗云智慧城管”等多個清運服務平臺,由專業清運公司為居民提供上門服務;貯存環節,在確保每條街(鎮)至少設置1處裝修垃圾臨時收集點的基礎上,推進建設具有裝修垃圾、生活垃圾、低值回收物綜合收集功能的資源收集中心,目前全市共設置裝修垃圾臨時收集點300余處;清運環節則逐步規范清運市場,督促專業化運輸企業使用專用密閉車型。同時,引入低碳低噪的新能源運輸車輛,引導運輸行業實現綠色轉型。目前約有純電新能源車156臺、氫能源車105臺投入運營;而在處置環節,廣泛應用裝修垃圾處理再生利用模式,避免裝修垃圾傾倒侵占土地、污染環境。
循環利用 廣州培育發展資源化利用項目73個
走進廣州城市資源綠色路材研究制造中心,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里架設著大量機械設備,正通過“多級破碎、多級分揀、多級篩分”工藝對輸送至此的建筑垃圾進行處理。而在生產車間外的“變廢為寶”展示區,陳列著各種由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產品。據統計,該中心每年可處置建筑垃圾60萬立方米,生產用于道路建設的再生水穩料50萬立方米。
智能分揀機器進行裝修垃圾分級篩選。
這正是廣州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實踐縮影。為實現建筑垃圾精細化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廣州城管印發實施《廣州市建筑廢棄物處置設施布局規劃(2021—2035年)》。依托全市六大循環經濟產業園,目前已建成投產7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通過循環經濟產業園協同處置可燃物,焚燒發電解決余料出路問題。同時,鼓勵引導國內具備先進處理工藝技術的企業積極參與終端處理,目前全市共培育發展資源化利用項目73個。
為進一步擴展處置渠道,廣州還結合建設工程場地平整回填和各類廢棄石礦坑生態修復,建成7個大型處置場、500余個回填場所,有效滿足建筑垃圾處置需求。
據統計,廣州每年約8000萬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中,多數為工程渣土,主要通過工程回填、場外調劑平衡利用、跨市跨區域水運中轉利用,協同解決出路難題。另有部分為含沙量較大的工程渣土、工程泥漿,以及相關拆除垃圾、裝修垃圾等,全部進行資源化利用。余下少數無法利用的建筑垃圾則運往處置場或礦坑修復兜底處置。通過多種方式確保建筑垃圾有處可去、去處可查、安全可控。
科技助力 天網地網“兩網協同”全覆蓋監管
在城市上空,被植入巡航路線的無人機正按照既定航線自動巡航。得益于AI算法的應用,這些智能“巡查員”能自動識別抓拍偷倒建筑垃圾、車輛無證運輸等問題,并回傳相關信息,后臺工作人員審核后立即交辦鎮街執法部門進行查處。
在廣州,科技力量被廣泛應用到建筑垃圾處置全過程監管中。監管部門持續完善監管手段,實施天網地網“兩網協同”,即通過天上遙感衛星、無人機,地面巡邏車、視頻卡口對全市范圍進行全覆蓋監管。目前數字化監管平臺共接入3000余路交通視頻卡口、車輛北斗定位、無人機巡查等多源數據,日均處理超1000條動態信息,大幅延伸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高度和廣度。
充分應用“技防”的同時,“人防”也并未缺席。廣州對接佛山、肇慶、清遠、東莞、珠海、中山、江門共7個周邊地市,搭建多層級執法協作機制,及時移交線索證據,破除異地執法調查難、取證難、執行難等瓶頸問題。高頻次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行動,市區組建“6人3車”機動執法小組(城管、交警、交通3部門出動6個執法人員、3輛執法車輛),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閉環執法。
在數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時代,廣州以科技之筆描繪城市治理新圖景。通過“天網地網”的智慧聯動、多源數據的深度融合、跨域執法的機制創新,這座千年商都正將建筑垃圾監管的難點轉化為城市治理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