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接處警到場又快了1分鐘
1月10日是第五個中國人民警察節,也是廣州市公安局110報警服務臺成立39周年紀念日。記者從廣州警方了解到,2024年,廣州110共受理市民報警746萬起,日均受理警情約20382宗。
平均接通率進一步提升至96%
從1986年1月10日第一個報警電話響起,到“110”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110報警服務臺成為市民眼中公安隊伍的獨特標志。
從傳統的電話接警到智能化接處警平臺,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支撐主動警務,廣州110把握警情規律特點,探索信息化、大數據條件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優化路徑。
“我們在全國首創多個人工智能在公安業務領域中的應用模型,推動接處警、社會面巡防、電詐宣防等警務工作提質增效,推動實現從傳統110接處警向主動精準預防犯罪質的飛躍。”廣州警方介紹,順應時代發展、響應市民需求,廣州110也在打造高品質接處警服務的道路上不斷發力。
2024年6月,廣州110上線5G視頻報警方式。這是在已有話務、短信、互聯網、“一鍵報警”等報警渠道的基礎上,依托5G網絡融合,升級改造了110報警應用場景和對接警座席。5G視頻報警功能自啟動以來,共接警3.4萬次,其中協助找回失聯人員162人,快速處置交通事故1萬余起。
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110共受理市民報警746萬起,平均接通率進一步提升至96%,接處警民警平均到場用時再快1分鐘,為民服務“加速度”再提升。
警方介紹,廣州110在實戰中凝練創建警情時空預測支撐精準防控機制,動態分析街面警情與地理環境、人流車流、警力巡邏、降雨溫度等因素的相互關系,精準預測警情發生風險地點及時段,主動提前部署警力開展巡邏,科學設置巡防路線,大幅提升街面見警率、管事率、震懾力。
分流非警務警情同比增87.0%
早在1998年,廣州已依托110建立社會應急聯動機制,統籌協調政府各部門基層力量,及時回應群眾期盼,解決各類民生求助。
作為城市應急服務的“第一窗口”,廣州110不斷優化完善與119、120等38家平臺和部門的系統對接、聯動方式,建立完善社會應急聯動機制,2024年以來會同相關職能部門聯動處置警情108.2萬起,同比上升10.2%。
“其實,110接警員是一個‘一專多能’的崗位,極富挑戰性。”廣州市公安局指揮中心110警情管理科民警楊沁潤說,法律素養、應急處理、溝通協調、外語接警、心理干預等專業能力是110接警員專業化培訓體系的核心內容。
緊密圍繞市民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企業經濟發展需要,廣州110更是為接警員們細化制定了失聯人員、生活噪聲、企業求助等100余類專項警情工作指引,力求接警服務專業化、精細化。
相比多年前,接警員們如今面對的警情已有所改變:非警務警情增加,尤其是矛盾糾紛類。“我們會根據情況,指引對方撥打12345等對應熱線。”楊沁潤介紹,如果廣州110接到了青少年的來電傾訴,將視具體情況接通12355,通過三方通話的機制,請專業的心理團隊一起介入。同時,12355如接到有關侵害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舉報等,則會轉辦給廣州110,并視情況推動專業警種跟進。
過去一年,廣州持續深化110與12345熱線對接聯動工作,實現“1+1>2”的聚合效應。2024年,110臺向12345熱線聯動分流非警務警情同比上升87.0%,12345熱線向110臺流轉緊急警情同比上升76.1%,兩個平臺銜接與融合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