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辦農講所是共產黨人培養農民運動骨干的創新舉措 由彭湃倡議提出
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就是重要見證。
1924年7月3日,全國第一所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廣州農講所共舉辦六屆,其中,毛澤東同志主辦了第六屆農講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廣州農講所創辦100周年。廣州日報策劃推出《畫卷中的百年農講所》系列融媒報道,通過一幅幅畫作,講述百年農講所故事,傳承紅色血脈。
第一期
被譽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家中坐擁“鴉飛不過的田產”,卻甘愿燒掉自家田契;不僅倡議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還擔任第一屆、第五屆主任。
本期《畫卷中的百年農講所》,就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彭湃與海陸豐農民運動》油畫講起,追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農民運動的發展以及廣州農講所的創辦歷史。
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藏
《喚起工農千百萬——彭湃與海陸豐農民運動》以三聯畫的藝術形式,生動再現中國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及其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每一聯都有特定內容和敘事情節,形成恢宏壯闊的歷史敘事。其中,該畫作左聯還原的便是“彭湃燒田契”一幕,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農民運動中的著名場景。通過實踐,彭湃與農民運動先驅們為全國農民運動打下了基礎。
脫下學生裝、燒毀自家田契……彭湃獲得廣大農民信任
出身于廣東海豐一個工商業兼地主家庭的彭湃,年少時曾目睹農民的貧困生活。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愿望,1917年,他赴日本留學,其間接觸到研究農民問題的進步青年組織“建設者同盟”,這對他日后從事農民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1921年,留日回國的彭湃在廣州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7月,他在海豐組織發起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傳播馬克思主義。1922年5月1日,時任海豐教育局局長的彭湃率領學校師生舉行紀念國際勞動節的游行,此舉在海豐縣城引起轟動,陳炯明遂免去他的局長職務。經過此事后,彭湃深刻認識到“背后絕無半個工農”的活動,不足以促成社會革命。同年6月,他下定決心投身農村從事農民運動。
剛從事農民運動時,彭湃曾因缺乏工作經驗,身穿學生裝、頭戴白通帽、說文雅話,被農民誤認為做官的、來收稅的。眼看農民一見到自己就連忙躲避,彭湃十分苦惱。后來,他開始穿粗布衣裳,到農民往來頻繁的十字路口宣傳農民運動,把有關農民問題的術語翻譯成俗語,讓農民易于理解。此外,彭湃還買來留聲機放在大榕樹下,通過放音樂、播潮劇吸引鄉親,順便向他們宣傳革命理論。久而久之,他在農民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1922年7月,彭湃在其住處得趣書室與張媽安等進步農民成立了六人農會,這是廣東最早的農會組織。至1922年底,海豐縣農會會員已達10萬人,約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3年5月,惠州總農會成立,同年7月改組為廣東省農會,彭湃當選為執行委員長。
而讓海豐農民運動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壯大的,是彭湃點燃田契的一把火。收藏于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的油畫《喚起工農千百萬——彭湃與海陸豐農民運動》、收藏于海豐縣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的油畫《燒田契》,刻畫的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農民運動中的這一經典場景。1922年,彭湃從家中分得田產,當他把田產分給佃戶時,壓根沒人敢接過田契。彭湃心生一計,請來戲班在自家門口演出,通知農民來看戲。演出時,彭湃手提木箱來到臺前,由于他下鄉宣傳時常常表演魔術,大家以為他又要來一手。誰知他從箱里拿出田契并當場燒掉,宣布自己的田產歸農戶所有,“以后自耕自食,不必交租”,臺下頓時掌聲雷動。
通過實踐,彭湃與農民運動先驅們為全國農民運動打下基礎,使廣東成為北伐戰爭前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
開辦農講所的倡議由彭湃提出 主持人均由共產黨人擔任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的《農民問題決議案》指出,“有結合小農佃戶及雇工以反抗牽制中國的帝國主義者,打倒軍閥及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紳,以保護農民之利益而促進國民革命運動之必要?!睍h還確立實行國共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中的彭湃雕塑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孫中山為首的廣東革命政府對于中國農民問題有了新認識,對于開展農民運動也采取了積極態度?! 〉谝淮螄埠献鹘⒑?,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執委會農工委員的彭湃結合農民運動經驗,認識到人才缺乏帶來的制約,于是倡議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天下無難事,只怕少同志”“要快些設法子使多些同志到鄉村來”。
1924年6月,彭湃提出的“農民運動第一步實施方案”獲得通過,正式決定設立農民運動講習所。廖仲愷幫助解決農講所的所址、經費問題;譚平山抓緊開展農講所的學員考試、審查……在各方通力合作下,1924年7月3日,第一屆農講所正式開辦。
農講所的開辦,主要是為了“養成農民運動之指導人材”“養成沖鋒陷陣的戰斗員”,使其成為“農民運動之推進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培養農民運動骨干的創新舉措和成功實踐??v觀整個辦學過程,農講所的實際倡議由共產黨人提出,主持人均由共產黨人擔任,大多數教員也由共產黨人擔任。
第一屆在天臺臨時搭建的木屋上課 課堂內容深受學員歡迎
作為廣州農講所創辦人,彭湃擔任第一屆、第五屆主任,并將對紅色革命、農民運動的見解帶到廣州,傳向全國。1924年7月3日,第一屆農講所在廣州惠州會館開學,錄取學員38名。學員就在會館三樓天臺一間臨時搭建的木屋內上課,彭湃為學員編排座位,并親身講授海陸豐農民運動情況,課堂內容生動,深受學員歡迎。經過近50天緊張有序的學習訓練,第一屆學員畢業。在《耕者有其田》報告中,孫中山對農講所寄予了很大期望。之后各屆農講所的辦理方法、教學內容都參照第一屆農講所。
學員們畢業返鄉后深入農村,推動農民運動迅猛發展。1925年5月,廣東召開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1926年5月,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召開時,有農會組織的縣已達61個,有組織的農民62萬人。同年8月,有組織的農民增至80多萬人。廣東農民運動的發展,為當時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推進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6年5月3日,第六屆農講所遷至番禺學宮開辦,并將前五屆一直延續的主任制改為所長制,毛澤東任所長。來自全國20個省區的學員在這里學習農民運動的理論與方法,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如今,當年的革命潮涌之地,已成為市民游客瞻仰先烈、追尋紅色足跡的重要文化景觀。
番禺學宮
自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廣州農講所共舉辦六屆,畢業學員近800名。學員們奔赴農民運動第一線,成為農民運動骨干。此外,許多教員學員都參加了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在長期的浴血奮戰中,近1/4的教員、學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犧牲。
三易所址
第一屆農講所
廣州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
第三至五屆農講所
中山三路東皋大道 1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
第六屆農講所
番禺學宮(現中山四路42號)
開辦時間
第一屆農講所
1924年7月~8月
主任:彭湃
第二屆農講所
1924年8月~10月
主任:羅綺園
第三屆農講所
1925年1月~4月
主任:阮嘯仙
第四屆農講所
1925年5月~9月
主任:譚植棠
第五屆農講所
1925年9月~12月
主任:彭湃
第六屆農講所
1926年5月~9月
所長:毛澤東
主任制改為所長制
培養目標
“養成農民運動之指導人材”
“養成沖鋒陷陣的戰斗員”
使其成為“農民運動之推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