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珠廣場是廣州第一座城市濱江廣場,由廣東著名建筑師林克明負責規劃設計。這里曾見證了海珠橋被炸與重修、解放軍進城等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它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廣州對外貿易、展覽、接待外賓和開展文化活動的中心之一。在廣州城市歷史的發展之中,具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清代的海珠廣場一帶,是廣州熱鬧繁盛的商貿之地,匯集有兩個大規模的水果集市(果欄)和農副產品交易集市(菜欄)。到了清末民初,隨著居民在此聚居,這里民房成片。1938年,日軍空襲廣州,對市區狂轟濫炸,海珠廣場附近的五仙門發電廠和海珠橋成為日機轟炸的重點,造成附近一帶的民居被大量炸毀,是當時市內受破壞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政府忙于內戰,無暇顧及這一地區的清理和重建工作,使該區成為城市的衛生死角,雜草叢生,垃圾如山。
1949年10月14日,國民黨軍隊在撤出廣州之前炸毀了海珠橋,爆炸的破壞力令海珠廣場一帶更加狼藉。1949年10月14日下午,負責奪取廣州的中路軍第43軍127師、128師以及第44軍132師發出指令:“進廣州!”分別從佛岡、從化、增城、花縣等地進軍,當晚全城宣告解放。解放軍進城后,為了恢復珠江南北兩岸的交通,廣州市政府立即下令搶修海珠橋。1950年年底,海珠橋終于修復通車。隨后,廣州市政府又組織人力對海珠廣場的殘垣瓦礫、雜草垃圾等進行徹底清理,并拆除周邊殘破民房,使北自維新路口(今起義路口)、南至珠江、西至五仙門發電廠、東至回龍路的這片區域,成為寬闊干凈的空曠之地。隨后,廣州市政府開始了廣場建設規劃。
1951年,廣州第一個交通綠化廣場正式建成,整個海珠廣場占地面積為3.5萬平方米,由于廣場位于海珠橋北端,又在昔日海珠石附近,因此被命名為“海珠廣場”。海珠橋北橋頭地帶以及海珠橋的往來交通由此變得暢順自如。加上綠化優良和視野開闊,這片戰爭廢墟徹底舊貌換新顏。
1958年4月,廣州市對海珠廣場進行了重新規劃,把它打造成新中國成立后廣州市政建設的一顆明珠。首先,對海珠廣場的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它是一個交通廣場,同時也是一個濱江綠化休閑廣場;第二,將它建設成廣州新的商業文化活動中心,即對外貿易、展覽、接待外賓和僑胞、開展文化活動的中心。規劃確定后,建設隨即展開。1958年,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僑光路館)在僑光路2號建成,它樓高五層高,曾作為第3至第5屆共三屆廣交會展覽館。1959年,新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起義路館)在海珠廣場北面建起,從第六屆廣交會開始,廣交會就一直在此舉辦,直到1973年,共舉辦了29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海珠廣場不僅是廣州著名的對外貿易中心,也是全國著名的對外貿易中心。
為紀念廣州解放10周年,廣州市政府于1959年在海珠廣場中央設立了廣州解放紀念雕像,該雕像由廣東籍著名雕塑家尹積昌創作,后因歷史原因被拆除?,F廣州解放紀念雕像于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是著名雕塑家潘鶴、梁明誠。紀念雕像為花崗巖石雕鑿,方形基座,座高3.6米、邊長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體是一解放軍戰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駁殼槍,腰圍子彈帶,右手持步槍,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雕像與方座連成一體,猶如一塊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鈐在廣州大地上。雕像座正面鐫刻著新中國成立后首任廣州市長葉劍英的題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紀念”。雕像座四角分別刻“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印章。
1963年和1982年的羊城八景評選,海珠廣場和廣州解放紀念雕像組成的景觀,都以“珠海丹心”之名入選,成為廣州城建中一張著名名片。201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越秀區對海珠廣場及其周邊進行全要素品質提升,將海珠廣場打造為粵港澳美麗灣區“城市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