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逕下水系連通 扮靚綠美碧帶
打造多功能水陸生態廊道
生態防洪
一口氣連通約120個自然水體,形成總調蓄水量約104萬立方米的調蓄區。
上游與腰坑水庫、水響水庫連通,下游與平崗河連通,形成河湖交織、水網縱橫的水系格局,大幅提升區域洪澇調蓄能力、增強農業灌溉用水保障,減輕下游平崗河的防洪排澇壓力,構建健康且良性循環的水生態環境系統。
萬物共生
目前逕下水系的水域指標已經達到地表二類標準。
一期工程拓展連續水邊綠化帶,完成逕下水系景觀綠化148畝,打造水岸融合的生態美景。
一期工程開展逕下湖生物特色生境營造及鳳凰湖水系生態治理養護,營造小鳥天堂、濕地、山林等生境,打造韌性十足的生態環境棲息地。
以水興村
逕下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型建筑工業化農房建設模式,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村,逕下納米水鄉AAA級景區有效促進了周邊文旅經濟的蓬勃發展。
接下來,項目將進一步開展生物多樣性通廊保育。
微風拂過湖面,蕩起層層漣漪,野鴨成群愜意擺尾,與遠處的山丘林木相映成趣。很難想象,過去這里是一個個孤立的小魚塘,隨處可見違章搭建,以及因過度投放飼料而導致的水污染。
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23年底開始,隨著中新廣州知識城逕下水系連通一期工程(以下簡稱“一期工程”)的實施,山水蛻變、河湖連片、鄉村披綠,綠美碧帶宛如一幅生動的油畫,正是綠美廣東“富村山居圖”。
逕下水系綠美碧帶,一片生機盎然。
百余山塘連成湖
“道路坑洼不平,開車進村的第一個月就補了四次胎。”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一位工作人員還記得第一次來到逕下村的情景。短短幾年時間,曾經的“空心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推進“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全面煥新,已經蝶變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過去的逕下水系由100多個獨立山塘構成的,附近的村民在此從事養殖業,隨處可見違章搭建,過度投放飼料也導致了水污染。”黃埔區水務局逕下水系碧帶項目負責人廖宏昊說。逕下水系也是廣州市暴雨中心區之一,存在內澇風險隱患。整治勢在必行。
2023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開工,一口氣連通了約120個自然水體,形成31平方千米水面面積,總調蓄水量約104萬立方米的調蓄區。此外,完成岸線加固約6.1千米,建成湖堤、橋梁、水閘;完成景觀綠化148畝,以及環湖路和林蔭路的建設。水系創新開展“生態理水”實踐。上游與腰坑水庫、水響水庫連通,下游與平崗河連通,形成河湖交織、水網縱橫的水系格局,大幅提升區域洪澇調蓄能力、增強農業灌溉用水保障,減輕下游平崗河的防洪排澇壓力,構建健康且良性循環的水生態環境系統。
優化動物棲息地
經過水體治理,目前逕下水系的水域指標已經達到地標二類標準,成為更多動植物的“樂活天堂”,吸引了黑水雞、白鷺前來聚集繁衍。
目前,一期工程拓展連續水邊綠化帶,完成逕下水系景觀綠化148畝,打造水岸融合的生態美景,累計種植香樟、海南紅豆、無憂樹、鳳凰木、落羽杉、烏桕等44種各類喬木1734棵,簕杜鵑、叢生桂花、山茶花、野牡丹、羅漢竹等32種各類灌木19110株。
遵循“食物鏈自然法則”,一期工程開展逕下湖生物特色生境營造及鳳凰湖水系生態治理養護,營造小鳥天堂、濕地、山林等生境,打造韌性十足的生態環境棲息地,優化沿岸動物棲息地空間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物種間和諧共生。
綠色交通帶、文化休閑帶助力鄉村振興
以水興村,讓逕下村展現勃勃生機。過去的逕下村,由于缺少產業支撐,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如今,逕下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型建筑工業化農房建設模式,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村,逕下納米水鄉AAA級景區有效促進了周邊文旅經濟的蓬勃發展。
廣州黃埔逕下村“兩委”干部陳曉君說,現在村里搞起了鄉村旅游,村民開民宿、開餐飲或者擺攤,生意紅紅火火,不僅村集體有收入,個人的腰包也鼓起來了。逕下村集體年收入從2016年不足2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526萬元,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悉,以碧帶建設為契機貫通綠色交通帶,包括知識城徒步道建設工程(一期),續建知識城徒步道約17公里;龍湖街鄉村振興景觀道路建設工程,建設總長3公里鄉村機耕道,無縫銜接何棠下村現代農業基地、平崗河升級改造景觀提升項目及逕下村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融合鄉村農田風光,深入挖掘沿線自然人文資源,打造鄉村濕地灣、社區生活灣、校園活力灣3大灣區,因地制宜提升多層次的景觀游憩體驗。
接下來,項目將進一步開展生物多樣性通廊保育,構建多樣生境,促進生態旅游和研學觀光;依托碧帶發展水上運動新業態,如槳板、皮劃艇等,打造特色水上游線,并以碧帶建設帶動逕下鄉村文旅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方向繼續探索。
對話
解答人:黃埔區水務局逕下水系碧帶項目負責人廖宏昊
問:逕下水系的建設主要聚焦哪些方面?
答:逕下水系是平崗河—逕下水系碧帶示范段的組成部分。平崗河—逕下水系碧帶示范段全長約25.3公里,輻射面積32.2平方公里。
廣州黃埔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以知識城活力示范碧帶為定位,以知識城創新風貌、產業活力水岸為特色,打造集安瀾健康水帶、綠美景觀林帶、綠色交通帶、文化休閑帶、濱水經濟帶、繽紛生物帶于一體的多功能水陸生態廊道。
問:打造逕下水系,有哪些最直接的意義?
答:最直接的意義是對于逕下防洪的改善。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旱澇轉換比較迅速,存在內澇風險隱患,逕下又是廣州市的暴雨中心區之一。
一期工程實施后,連通腰坑水庫、“東湖”、“南池”及平崗河,主要體現兩方面效果,一是建成了約100萬立方米的調蓄區,并通過調蓄區的蓄洪錯峰削峰作用,增強區域的調蓄能力;二是整治了腰坑水庫和水響水庫的排洪渠,提升區域的行洪能力。
此外,逕下水系打造形成“以水興村”效應,充分利用水系連通的景觀價值,延伸逕下水系碧道,打造公眾活動空間,策劃濱水游憩活動。
問:有哪些經驗值得分享?
答:水環境打造要因地制宜,實施綜合治理措施。一期工程借助了逕下水系的先天條件,以九龍湖、鳳凰湖及平崗河水系為重點,全面推進知識城海綿城市建設,打造多層次雨洪調蓄利用系統,實施河道清疏、河流健康評價及“一河一策”等綜合治理措施,確保河湖生態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守護城市安全。當然,變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來還要持續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水系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