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深推進河湖長制 幸福河湖持續出彩
水清岸綠皆是景,人水和諧幸福來。近年來,廣州縱深推進河湖長制,實現人民群眾對河湖管護治理成效的期盼,幸福河湖持續出彩,讓每滴水都成為幸福源泉。
近日,廣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2023年河湖長制工作考核結果的通報,其中黃埔、荔灣、天河、海珠4區考核結果為優秀,增城、南沙、越秀、從化、白云、花都、番禺7區考核結果為良好。
成效顯著
水安全持續鞏固 水環境穩步提升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各級河湖長、各單位協同奮戰,全力推動河湖長制工作取得新進步、新成效。
水安全持續鞏固?;拘纬伞暗谭罏橹?、堤庫結合、蓄泄兼施”的防洪排澇體系,成功抵御臺風“蘇拉”“海葵”等極端天氣;完成水利工程標準化創建78宗,數量全省第一。
水環境穩步提升。全市重點區域500條一級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2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85%。水資源持續優化。榮獲“廣東省水效領跑者城市”稱號;各區均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黃埔區入選全國23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優秀試點城市。
幸福河湖持續出彩。黃埔區南崗河通過國家幸福河湖建設成效評估;流溪河入選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增城區派潭河入選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設名單,增江畫廊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案例;荔灣區碧道建設工作獲省河長辦激勵;南沙區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基地、從化區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入選省水經濟試點項目。
南崗河文教園區
治水經驗持續推廣。2023年在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省水利工作等會議上,廣州均作為先進典型發言。海珠區率先探索建立“河湖長+公檢法”治水機制,相關做法被省河湖長制工作簡報刊登。兩項河湖長制“廣州經驗”入選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匯編(202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全國參考借鑒的38條黑臭水體治理經驗中,廣州占14條,數量全國第一。
各美其美
羊城處處“人水和諧、秀水長清”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全市各區抓實抓細河湖長制各項工作,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人水和諧、秀水長清的宜人美景在羊城各處都有精彩呈現。
黃埔區——打造大都市小流域幸福河湖建設樣板
在廣州黃埔,南崗河成為全國首條通過水利部復核評估的幸福河,被譽為大都市小流域幸福河湖建設樣板,打造了“十米河寬、百米河灘”的都市生態綠廊,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大幅提升,為改善區域營商環境、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以來,黃埔區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18條黑臭河涌保持“長制久清”,墩頭基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14個水功能區水質在Ⅱ類至Ⅳ類之間;18條重點一級支流全部消除劣V類,其中17條達到或優于Ⅲ類,1條為Ⅳ類水質。
水環境的持續改善得益于黃埔區持續完善河湖長組織體系,不斷提升治理能力。
動態更新河湖名錄,全區設置三級河長125名、四級湖長63名,實現全區河湖“見河長”“見湖長”。構建“河湖長+河長制辦公室+職能部門+基層河湖管護隊伍”的全覆蓋河湖管理體系,串聯河涌巡查、水面保潔、綠化管養、管網維護、志愿者護河隊5支隊伍,形成多部門聯動的“巡查—交辦—整改—督導—反饋—核實”河湖日常管護閉環工作機制。對標對表河湖長制考核要求,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各街鎮年終目標績效考核,通過年初分責、季度督責、年底考責,全面量化評估各部門、各街鎮工作開展情況,健全河湖管護“責任鏈”。2023年,三級河長巡河18595次,發現整改問題539宗,按時整改率100%。各區級河長深入現場調研督導90余次;各街鎮級河長深入現場協調解決各類涉水問題近150次。
荔灣區——實現河長巡河從“形式履職”到“成效履職”
作為“最廣州”的老城區——荔灣,因“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而得名,水既塑造了荔灣千年商都的內在基因,也折射出荔灣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
荔枝灣涌
近年來,荔灣區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完善“黨建引領、河長牽頭、科學治理、各方參與、齊抓共管”治水體系,不斷推動河湖長制有名有實、有能有效。
堅持高位推動,以健全責任體系夯實治水保障。由黨委、政府主官擔任雙總河長,組建區、街、村(居)、河段長四級共計145人的河湖長體系,明確每一名河長責任河涌,劃清水域保護“責任田”。
堅持有名有實,以深化河湖長制落實提升治水效能。嚴格實行河湖長制考核,將考核結果與干部綜合評價、部門績效考核、落實獎懲機制掛鉤,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截至2024年5月,全區各級河長累計巡河25760余次,上報并解決問題2164個,真正實現河長巡河從“形式履職”向“內容履職”“成效履職”轉變。
堅持黨建引領,以攻堅重點項目建設夯實治水基礎。將支部建在項目上,按照“一個項目、一個支部、一個專班、一套方案”的模式,成立3個重點治水項目臨時黨支部,讓臨時黨支部成為助推項目建設的“紅色引擎”。
堅持共治共享,以豐富宣傳手段完善治水格局。不斷壯大民間河長隊伍,組建巡河護河志愿者服務隊,建設民間河長工作室,攜手市河長辦、團市委在沙面島建立全市首個志愿治水驛站。
天河區——治水格局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縱深發展
今年端午節,天河區獵德涌熱鬧非凡,上百艘龍船沿著珠江水網接踵而來,龍舟爭流競渡,獵德涌兩岸彩旗飄揚、人潮涌動,一片歡欣,獵德涌從昔日的黑臭河涌變成了水清岸綠、白鷺翩躚的幸福河。
獵德涌的華麗轉身正是天河區治水的縮影。2023年以來,天河區認真踐行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要求,堅持定量分析、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分類實施,多方聯動、強化保障,推動各項河湖長制工作任務落地落實,水環境質量不斷向好,全區40條河涌持續實現不黑不臭、“長制久清”,珠江獵德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水質,2023年水質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車陂涌、獵德涌等5條河涌水質較2022年提升一個類別,車陂涌入選廣州市第一批15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天河區以流域為體系、網格為單元,系統集成推進水環境治理,推動治水格局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縱深發展。
注重源頭減污、源頭治理,全力攻堅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堅持定量分析、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分類實施,多方聯動、強化保障,逐一細化未達標排水單元建設策略和措施推進整改,市總河長令第4號排水單元任務面積達標率98.80%,努力實現雨水污水各行其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全面排查梳理影響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效果的問題,具體到問題點位,制定一渠一圖一表,形成任務清單,采取工程和管理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掛圖作戰、限期整改,鞏固合流渠箱治理成效,全面完成73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任務。
海珠區——“一隊一涌”實現城中村河涌志愿護河全覆蓋
今年4月,“守護碧水長流,共筑綠美海珠”——海珠區“青春巡河記”河小青城中村護河行動之2024年世界地球日定向巡護主題活動在海珠區水博苑舉行。活動中,廣州市河長辦和海珠區河長辦分別新聘任了一批民間河長,120名青年志愿者通過定向巡護打卡任務“兌換地球碎片,點亮地球”。
海珠區石榴崗河入選第一批市級美麗河湖
“青春巡河記”河小青城中村護河行動,以“一隊一涌”的形式實現城中村河涌志愿護河全覆蓋,已經成為海珠區推進河湖長制的特色品牌。
2023年以來,海珠區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百千萬工程”為引領,以河湖長制為主要抓手,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夯實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基礎。
海珠區在全市率先建立河湖長+公檢法“1+3”治水機制,成立全市首個“水生態資源保護檢察官辦公室”,嚴厲打擊震懾涉水違法行為,有效解決多宗污水偷排污染水環境的問題,推動多個排水單元“硬骨頭”達標創建。在全市率先出臺區級河長辦監督問責工作制度和區級河湖長制監督檢查工作實施方案,實現區河長辦與區紀委監委、街道紀工委、村(居)紀檢監察聯絡站三級監督力量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推動水環境保護責任落實落細。
深入打好雨污分流攻堅戰,區河長辦與公檢法、生態環境、城管和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推動,排水單元達標率達到89.14%,73條合流渠箱改造進度達到99.83%。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排查整治全類型污染源445宗,清撈水面漂浮物9000多噸。
一以貫之
繼續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市河長辦表示,推進河湖長制要一以貫之,不斷深化,下一步將繼續督促推進四方面工作。
全面強化河湖長制落實。貫徹落實2023年第1號市總河長令,加強河湖長制工作日常監督檢查;加強河長履職培訓及監督考核,壓實壓緊各級河湖長和各單位治理保護責任。
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強化污染源防控,加強排水設施、工程建設等精細化管理,常態化推動“散亂污”場所、“四亂”問題整治;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推進城鎮、農業農村、工業、船舶港口污染“多源共治”;全面落實2024年第1號市總河長令要求,高水平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持續加強水域保潔監管和執法檢查。
強力推進重點項目提速增效。加快推進水庫堤防建設、排水單元達標、合流渠箱清污分流等各項治水任務,統籌提升防洪排澇系統韌性;按計劃開展河湖健康監測評價與管理保護基礎工作。
全面增強全民治水氛圍。持續提升全民治水“共筑清水夢”品牌影響力,鞏固“志愿治水驛站”精品項目建設成效;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
沙面志愿治水驛站揭牌
海綿城市建設
讓城市會“呼吸”更宜居
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會“呼吸”更宜居!2021年,廣州市成為國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城市,截至2024年6月25日,全市上報住建部管控平臺的564個項目已全部完工;成功打造24個海綿城市建設典型示范片區。
云城中一路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
2023年5月市水務局印發《廣州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真抓實干激勵工作方案》,對海綿城市建設力度大、成效明顯、中央財政海綿城市示范補助資金執行率達到100%,以及建設完成情況達到當年要求,且排名前三位的區予以激勵?!斗桨浮吩O置達標面積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示范片區打造完成情況、項目完成情況、日常檢查、高位推動、培訓和宣傳情況、排水分區監測評估情況、自評報告及日常工作配合情況等多項評價內容。經綜合評價,2023年海綿城市考核前三名為荔灣區、白云區、黃埔區。
荔灣區:揭蓋復涌,重現自然景觀
荔灣區作為老城區,成片開發建設難度較大,在海綿城市建設推進的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采用“+海綿”的模式開展各類型項目建設,對片區內徑流雨量進行控制。通過暗涵揭蓋復涌,重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嶺南水鄉特色。結合水閘泵站建設實現區域內聯調聯控,充分發揮河道調蓄功能,達到防洪排澇的目的。
荔灣區高質量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打造了一批優質的示范項目及示范片區。其中駟馬涌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片區、大坦沙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片區被評為廣州市A等示范片區。
黃埔區:積極探索“海綿引領區域發展路徑”
黃埔區圍繞“廣州實體經濟主戰場+海綿示范先行區,國家三星級綠色生態城區+高標準海綿,中北丘陵山地+山地型河流”的三大特色,解決“山洪為主的水安全問題,雨污合流污染為主的水環境問題,水土流失為主的水生態問題”三大關鍵問題,積極探索“海綿引領區域發展路徑”。
2020—2023年共打造示范精品項目34個,并完成知識城九龍湖-鳳凰湖、科學城小烏涌兩個A等示范片區的打造;積極推進源頭地塊雨水調蓄利用設施建設,鼓勵鞍鋼聯眾、廣州石化等11座人工調蓄設施開展雨水回用,充分挖掘金坑水庫、木強水庫等自然水體生態補水潛力。
白云區: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優化城市開發策略
白云區以“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優化城市的開發調控策略。打造白云新城的中部、北部及陳田村兩個A等示范片區,以點帶面、以面帶片,使城市自然本底與建筑空間相互融合,構建“云山珠水”自然生態格局。
通過沙田水庫、大源水庫等13宗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布局,輔以預騰空手段,實施聯合調度,減輕下游防洪、排澇壓力;實施均禾涌、夏茅涌等清污分流工程約40宗,同時以“+海綿”理念統籌推進城市建設,控制雨天面源污染,減少徑流污染負荷,進一步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