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廣州創新戰略研究院)、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2)》(以下簡稱為《指數報告》)。
《指數報告》以創新資源、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創新環境這4個創新鏈條上的主要節點,構建了廣州創新指數的指標體系。以2010年作為基數(100分),2021年廣州創新指數綜合得分為341.02分,2020-2021年年均增長11.8%。4個一級指標中,創新績效提升最為顯著,反映了廣州市整體科技實力大幅提升。
《指數報告》顯示,廣州2021年全社會R&D經費支出總額較上年增長13.79%,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3.12%,成為全國唯一實現連續八年穩定增長的一線城市。
創新資源
反映區域對創新活動的投入力度、創新人才資源的儲備狀況以及創新資源投入結構。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體現了城市研發投入強度。
2021年,廣州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3.12%,較2013年提升了1.22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大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以及北京、上海,連續八年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廣州全社會R&D經費支出投入增量首次突破百億元,較2020年大幅增長13.8%,八年間的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以及北京、上海、深圳。
記者留意到,在881.72億元的總額中,13.6%的經費即119.74 億元,投向的是基礎研究領域。同一年,廣州地區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3267項、支持經費18.3億元,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三。基礎研究專注源頭創新,在這個領域的投入也許看不到即時成效,但從投入力度和方向中看到,廣州對科技創新的長遠發展既有雄心,也有耐心。
企業創新
由企業的創新活躍度、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對產業經濟結構的影響等指標構成,刻畫了廣州企業創新活動的強度和效率。
《指數報告》顯示,廣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持續發力,達884.90億元,兩年跨越“3個百億”關口,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17.8%,較上年提升2.06個百分點。
同時,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獲取能力進一步增強,其中企業專利授權數突破10萬件,達10.11萬件,較上年增長9.75%;企業擁有注冊商標數較上年增長24.29%,達188.19萬個。此外,企業對研發重視程度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比重超過50%。
不久前,福布斯發布2022年新生代獨角獸榜單,74家中國企業入選,其中總部位于廣州的廣汽埃安估值最高,達1000億元,而公司成長時間不過5年。
廣州市科技局近日披露,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去年分別突破1.23萬家、1.67萬家,雙創歷史新高。廣汽埃安、云從科技、明珞裝備、百濟神州等一批科技龍頭企業和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正支撐廣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的創新發展。
創新績效
通過5個二級指標更詳細地反映區域開展創新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和社會經濟影響,評價廣州科技創新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
《指數報告》顯示了三個特點。一是技術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加速。2021年,廣州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2413.11億元,每萬名從業人員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突破2億元,達2.07億元/萬人;二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高質量發展效能凸顯,百億級以上、十億至百億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達到26家和271家,“四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達4497億元,約占全市GDP比重六分之一;三是勞動生產率穩步提升至24.32萬元/人,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推動了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
近年,廣州市、區兩級政府相關部門和駐穗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共同發力,推出一系列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聯合科研院所、行業領先企業等舉辦產研對接活動,推動人工智能、半導體等領域科技成果及創新產品在穗轉移轉化、產業化升級。同時,廣州推動建設環華工、環中大、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營造“雨林式”創新生態環境,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
創新環境
反映區域創新活動所依賴的外部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包含了創新政策環境、創新服務體系、創新人才儲備、創新資源保障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標。
此維度得分最高的二級指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當年發放貸款額”。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科技型中小企業當年發放貸款額200億元。自2015年起,廣州市科技局設立全國規模最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通過風險共擔方式引導銀行資金向科技企業發放科技信貸,累計為6000家企業放款超500億元。此外,經稅務部門核定的企業申報享受稅前加計扣除的研發經費總額為764.3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6.24%。
上個月,廣州更宣布成立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基金將主要投向半導體、新能源等硬科技,為“創新雨林”的成長給予充足的“金融活水”。
同時,廣州也著力打造出多主體、多類型、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數量繼續在全省保持領先優勢。“廣州是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等‘國字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城市。”廣州市科技局發展規劃處處長丁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