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進民生福祉 繪就幸福畫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教育是民生之基,醫療是民生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廣州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從解決“有沒有”到解決“好不好”。十年來,廣州醫療、教育事業不斷邁向優質均衡——中小學校數量明顯增加,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教育強市、衛生強市建設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實現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
9月16日,隨著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增城院區啟動運營,廣州地區優質婦兒醫療資源“上新”,給華南醫療高地建設再添一筆。作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的院區之一,該院區規劃床位1000張,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婦女兒童醫院,服務群體將覆蓋大灣區、輻射華南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市衛生健康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2012年的79.41歲提高至2021年的83.18歲,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十年間,健康廣州行動滿帆啟航。《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健康廣州行動的意見》出臺,提出20項主要任務,通過推進多項措施提升廣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建立一體化的健康服務體系;人均基本公共衛生補助經費從2010年的25元提高到2020年的79元,服務項目增至29類;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以及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
十年間,廣州的公共衛生防控卓有成效。有力防控登革熱、人感染禽流感等重點傳染病;建立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科學快速有效防控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寨卡病毒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廣州市發揮超大城市抗疫一線陣地作用,傳承抗擊非典經驗,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作為支撐保障,有序有效開展防控,抗疫成績獲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組高度評價。去年,廣州市更在全國率先建立起政府主導、專業支撐、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管理體系。
十年間,廣州市不斷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南地區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相繼落戶廣州,9家醫院進入2020年全國百強醫院,13家醫院入選省高水平醫院建設名單。醫療高地建設走在前列的同時,廣州市也通過制定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積極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外圍城區輻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院區二期工程、增城中心醫院、市中醫醫院同德分院、南方醫院白云分院、廣州呼吸中心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持續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鎮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
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享好教育
新學年開學,廣州“上新”96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更多孩子得以在家門口上好學校、享受好教育。從2012年到2021年10年間,基礎教育學段學校新增670所,在校生增加61.5萬人,教職工增加7.64萬人。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均衡,11個區全部成功創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和“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占比達100%。
好教育離不開好老師。除了數量增加,十年間廣州教師隊伍結構持續優化、整體素質水平顯著提升。2012年以來,廣州依托推進分層分類精準培訓,構建形成了教師發展進階培訓、校(園)長進階培訓兩大進階式培訓體系。2021年11個區全部落實廣東省提出的“幼兒園達到8%、小學達到15%、初中達到30%、高中達到40%”的中小學教師高級崗位結構比例要求。高水平教師隊伍進一步壯大,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共有省級以上高水平教育人才823人。
在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廣州五育并舉取得新成效,教學改革取得新突破,學生綜合素質和關鍵能力持續提升。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州構建大中小學一體貫穿、循序漸進的德育體系,打造思政課“三個一百”工程,在省內率先成立市級“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創新中心”。廣州成功創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入選首批“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高達97%。在全國率先出臺市級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認定112所勞動教育試點學校、169所勞動教育教材試驗學校。
職業教育綜合水平全國領先,9所高職院校入圍國家“雙高計劃”單位,入圍數在全國85個城市中排名第3;11所中職學校入圍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單位,入圍數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學科專業特色更加凸顯、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廣州醫科大學納入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實現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建成資源教室268間,逐一做好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入學安置工作……
十年奮進,久久為功。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廣州教育人不忘初心,用心用情寫下的民生答卷。
案例分析
率先建立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管理體系
在推動廣州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廣州市把深化公共衛生體系改革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去年底,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起政府主導、專業支撐、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四級公共衛生委員會管理體系。各級公共衛生委員會各司其職,作為統籌、組織和協調各方資源的工作平臺,主要職責是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鎮(街)作為落實公共衛生工作的關鍵一環,是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廣州市今年的本土疫情防控處置中初見成效。
以海珠區沙園街為例,2021年9月成立黨工委統籌、書記親自抓的公共衛生委員會,定期召開成員單位聯席會議,研究重大事項協調落實工作。街道、社衛中心、派出所等實現全面融合,社區、物業、轄內機構與“三人小組”、醫衛資源實現無縫銜接。
本土疫情期間,街道核酸檢測點建立臨時黨支部和黨員先鋒崗,建立完善“班子—片長—點長”的自上而下指揮鏈條,堅持每日2次召開碰頭會,研究點位設置、卡口管理、時間安排、人力配備等內容,統籌清潔消殺、醫廢處理、用餐保障、秩序維護等事項,確保指揮高效、運轉順暢。街道全體工作人員24小時待命,臨時管控、封控區公布24小時值班電話、24小時醫療求助電話,確保群眾訴求辦理不放假、居民困難解決不打烊;成立社區、物業、業委會等工作人員組成的工作專班,采取包戶代辦制為居民提供“精準上門服務”,居民在業主群發出需求,工作人員集中采購配送到戶;居民網上自購物品,也由工作人員配送到戶。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與12345熱線中心建立涉疫求助類訴求聯動機制,針對群眾反映涉疫訴求實時溝通、即時轉辦、跟蹤落實、及時反饋。4月本土疫情期間,一居家隔離尿毒癥患者需外出進行血透。街道第一時間與區衛健部門取得聯系,當天即將該居民安全送達醫院進行透析治療。
全市超過85%小朋友享受“平靚正”學前教育
9月1日,番禺區沙頭街南雙玉村的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南雙玉幼兒園。“自從2016年幼兒園啟用后,我們的孩子就再也不用去外村上幼兒園了。”村民麥女士告訴記者,幼兒園的前身是一個由村小改造的民辦幼兒園,設施設備很陳舊。無奈之下,許多村民只能開車十幾分鐘,把孩子送到外村稍微好一點的民辦園,每個月學費+伙食費就要2000元。2016年3月,南雙玉幼兒園正式啟用,開啟番禺村集體民辦幼兒園轉制公辦的探索之路。“幼兒園落成的時候,我的女兒瑤瑤剛出生,想到女兒三年后能在新幼兒園成長,我別提多高興了。”園內有無土栽培園和有土種植園等,幼兒園基于此開展“食育”特色課程,孩子們在幼兒園里栽菜種瓜,感受勞動的快樂。孩子在家門口上優質幼兒園,一個月收費僅1000元出頭,村民們都覺得“平靚正”。
南雙玉幼兒園是廣州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縮影。十年來,廣州市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普惠程度不斷提高,財政投入不斷加大,辦園條件持續改善,保教質量逐步提升。十年來,全市幼兒園從1601所增加到2155所;在園幼兒從約38.34萬人增加到約63.32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均達到或超過100%。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大幅擴增。2020年,廣州高質量完成學前教育“5080”任務目標;2021學年,全市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3.35%;全市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5.38%,比2016學年分別提高19.81、11.94個百分點,較好解決了“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
2021學年,全市幼兒園生均校舍面積達到9.69平方米,與2012學年相比,增幅為27.84%;生均室外游戲場地面積5.30平方米,與2012學年相比,增幅為37.31%;生均圖書11.95冊,增幅為34.72%。為不斷提升保教質量,研發廣州市“文溪雅荷”幼兒園實驗課程,構建幼兒園地方課程資源。加快培育教育教學成果,2020年廣東省教育廳評審立項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廣州市成功立項33項,數量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