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務工作事關人民福祉,事關經濟社會平穩有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央、省有力部署和市堅強領導下,廣州曾經的147條黑臭河涌向著美麗幸福河湖“蛻變”;曾經的老舊小區、農村地區從滿足“喝上水”到實現“喝好水”;曾經“落雨大、水浸街”的問題也得到有效緩解。
東山湖公園水清景美
近年來,廣州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等邁上新臺階,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極大提升——
治水工作成效顯著。在2020年全市13個國省考斷面全面達標,147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并達到“長制久清”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2022年20個國省考斷面階段性達標,全市河湖健康生機極大煥發,珠江天字碼頭、獵德涌、車陂涌等中心城區也能欣賞到白鷺成群的美麗水岸景象。與2010年相比,中心城區白鷺等鳥類的分布范圍擴2~3倍,數量增加了3~5倍,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美景隨處可見。
榮獲多項示范表彰。榮獲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河湖長制工作2次獲得國家激勵、連續4年獲得省考優秀。
成效得到認可推廣。2021年市民對廣州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進一步升至75%,較2016年上升32個百分點;2021年市統計局民調顯示,在參調的城市更新相關工作中,認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很大(較大)的市民占比最高,達到86.2%;市人大關于治水的001號議案實施方案落實情況獲市人大常委等代表們37票滿意、2票基本滿意的好成績。
今日羊城,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為廣州市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了堅強水務支撐。
守好水安全 打造風雨無憂的保障體系
近年來,廣州市水務部門始終將市民生命財產安全擺在首位,著力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堅持系統治理、強化源頭管控,以流域為單元精算水賬,基本建成了“以堤防為主、堤庫結合、蓄泄兼施”的防洪減災總體布局,托起社會安定、人民安心的水安全底線。
防洪排澇體系持續健全。完成182.83公里珠江堤防達標提升項目。全市針對9大流域共設置5大流域管理機構,劃定105個排澇片區,落實全市積水內澇風險點的黨政領導責任人、技術負責人、管護責任人“三本臺賬”,以及水利工程防汛行政責任人、防汛技術責任人、防汛巡查責任人“三個責任人”。深入實施《廣州市河涌水系規劃(2017-2035年)》,有效融合河涌藍線、綠線,全力貫通巡河通道,打造防洪排澇韌性空間、保護河湖生態空間。
珠江口氣象萬千
防洪排澇能力持續增強。榮獲國家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目前,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比例達29.15%(達標面積385.97平方公里),中央財政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獲A檔成績。實施《廣州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系統推進防洪排澇補短板。全市汛期水利工程雨前精準預騰空、雨中科學調度,成功抵御多輪暴雨臺風考驗。深入推進廣州市水務一體化平臺及智慧排水項目,推進水務設施基礎數據全收集、運行動態全監控、調度管理全覆蓋,智慧排水項目被住建部列為“新城建”全國專項試點。
水利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增城區、花都區獲得全國第二批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從化區入選國家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黃龍帶水庫早在2003年就評為全省首批“國家一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黃龍帶水庫管理中心獲水利部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達標單位,黃龍帶水庫一級電站、二級電站獲得水利部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達標單位,全市成功創建6座綠色小水電示范電站,白云湖作為全省唯一景區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此外,將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時間由20個工作日壓至1個工作日,推進27個特定區域水土保持評估。持續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10年來廣州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水務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年度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均為優秀。
治好水環境 打造“長制久清”的河湖生態
近年來,廣州市水務部門堅持把水環境治理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始終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創新推行低碳生態治水舉措,實現了河湖生態高效恢復、河湖健康生命不斷煥發。高質量推動珠江沿岸碧道建設,打造治水、治產、治城相融合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典范。
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長制。印發11道市總河長令,出臺51項制度和11條強化管理措施,形成“河長領治、上下同治、部門聯治、全民群治、水陸共治”的新格局。服務市級河長巡河300余次,召開200余次市級專題會議,研究解決1500多項問題。“十三五”以來拆除涉水違建約1600萬平方米,整治污染源10萬余宗,2020年590宗河湖違法陳年積案實現“清零”,制定施行《廣州市排水條例》等,有力規范城市排水。創新推行河湖警長、民間河長等。出臺全國首個地方性規范《河長履職評價指標體系及計算方法》,編制實施《廣州市河湖健康評價地方標準》,對全市30條骨干河道、45個湖泊、17個水庫開展健康評價,并實施中長期“一河(湖)一策”方案。2020年底,廣州納入國家監管的147條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達到“長制久清”標準,2022年2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階段達標。
市民在天河區獵德涌邊悠閑垂釣
全力以赴補齊設施短板。十年來,廣州共建成污水管網2萬余公里,建成投產污水處理廠40余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99.03萬噸/日。全國首創建設地埋式污水廠,將污水處理設施埋藏在地下運作,地上打造濕地公園,讓居民享受生態文明建設福祉。2020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南沙區榮獲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區,2021年完成98個自然村污水治理整治提升。堅持用“繡花功夫”開展治水工作,創新推行洗樓、洗管、洗井、洗河等“四洗”清源行動,用苦功夫、笨功夫摸查全市污染源情況,在底數清、情況明的基礎上,推進全市建成區2.79萬個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和443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工作,讓“污水入廠、清水入河”。截至2022年上半年,排水單元達標認定數量為19368個,面積653.87平方公里;443條合流渠箱改造達到清污分流標準的有262條,有效釋放雨洪調蓄空間,既緩解城市內澇,又解決污水溢流問題。
科學精細提升管理水平。深入推進排水體制改革,2018年創新成立排水公司,建立管網專業化養護機制,推進“廠網河一體化”管理。市、區排水公司人數共4000余人,累計巡查排水管網231萬公里,讓無效管網變有效、低效管網變高效,節約大量建設資金。2021年底,廣州市基本實現國家及省提質增效方案中“三消除”“兩提升”目標,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91.3%,全市污水處理廠生化需氧量(BOD5)削減量達到26.65萬噸,較2018年增長51.5%,進水BOD5濃度由2016年均值91.6毫克/升,提升至2021年的112.9毫克/升,上升23.3%。獵德污水系統“擠外水”等案例被住建部評為提質增效范例。全市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同時創新推行河涌自然水位運行、少清淤、開閘門等低碳生態治理舉措,讓陽光透過河床、讓淤泥原位消納,讓白鷺游魚回歸。
共建共治共享生態碧道。2018年,廣東省提出建設萬里碧道的工作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廣州市將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作為城市治水的升級版。印發《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等,以“碧道+”模式提出水質改善、生態保育、水岸復興、城市發展等綜合性解決方案,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碧道900余公里,廣州市碧道總體規劃和實施項目累計獲得了英國皇家風景園林學會主席獎等6個國際獎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等2個國內獎,世界大都市協會城市可持續發展交流平臺(USE)也登載了廣州碧道建設經驗。2022年4月,廣州市黃埔區、增城區獲得2020~2021年度省碧道建設激勵。2022年5月,黃埔區南崗河碧道作為全省唯一案例,入選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用好水資源 打造高效惠民的管理體系
近年來,作為擁有18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廣州極力破解水資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量低等難題,強力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重點聚焦最優質的水源水質保障、最優質的供水水質保障工作,不斷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
城鄉供水優質高效。建成以西江、東江、北江和流溪河構成的“三江四源共濟”飲用水源保障格局,全市37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841.67萬立方米(全國第二),全市多年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8%以上,城鄉集中供水普及率100%。大力推進北江引水、牛路水庫戰略備用水源等工程建設,更好保障城市供水韌性。優化營商環境“獲得用水”,實現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三零”服務,2021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獲得用水指標得分全省第一。2021年底以來,面對歷史罕見的東江旱情,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印發實施《2021-2022年廣州市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方案》,有效保障城鄉供水用水。
城鄉供水系統持續優化。全力推進農村供水改造、供水服務到終端改造等工作,印發《廣州市農村自來水改造工程建設方案》等,2015年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2021年全市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為98.04%(省要求90%以上)。印發《廣州市推進供水服務到終端工作方案》,更新改造老舊供水設施,累計完成改造90916戶。推進供水單位整合,全市29家待整合的國有全資、國有控股或集體所有制(鎮屬)供水單位中,27家基本完成接管,15家基本完成國有產權無償劃撥。
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實。“十三五”期間,順利實現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管控目標,2016、2018、2019、2020、2021年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獲評優秀。科學謀劃、高位推進水資源管理工作,制定實施《廣州市供水用水條例》,修訂《廣州市計劃用水管理辦法》。探索水權制度建設,穩步開展水價改革,全面加強計劃用水管理。全力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榮獲“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順利完成國家、省對廣州市的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監督檢查。建立供水監督考核機制,推進供水單元精細化管理,組織開展供水單元一圖一表一排名信息核查,報送的《點點節水》榮獲全國短視頻大賽一等獎。完成《廣州市節約用水獎勵辦法(試行)》修訂,成功申報黃埔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試點申報通過省級審核;海珠、天河、白云、黃埔、南沙、從化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通過省級技術評估,荔灣區通過省級初審。
繪好新藍圖 奮力推進廣州市水務“621”高質量發展
潮涌珠江兩岸闊,放眼南粵氣象新。未來,廣州市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繪就的省“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奮力推進廣州市水務“621”高質量發展工作,即:構筑“四源共濟、六網聯動、安全優質”的供水保障網、“千涌通百川、三江護安瀾”的洪澇安全網、“單元達標、廠網一體、安全高效”的污水治理網、“優水入萬戶、碧水繞村流”的水美鄉村網、“健康和諧、水清岸綠”的生態碧道網、“一網統管、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務網的6張水務高質量發展骨干網,全面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水務現代化治理的2大關鍵能力,實現建設水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的目標。近期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系統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進水利設施安全鑒定、除險加固、標準化管理,規范涉河項目審批,開展水務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及結果運用。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抓手系統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加強督促協調,切實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城市建設管理全過程。加快落實《廣州市城市內澇治理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補齊防洪排澇工程及管理短板。加強智慧水務建設,強化重點區域及關鍵設施監測感知覆蓋,提升防洪排澇“四預”能力。
創新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落實修訂后的《廣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考核辦法》,開展河長制評先表彰活動。深化河湖健康評價及“一河(湖)一策”。加快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壓實排水監管進單元。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落實污水廠網“聯調聯控”,加強地下污水管網利用維護及排水設施精細化管理。編制落實《廣州市骨干碧道網設計導則》《廣州市碧道水上運動產業帶發展規劃》等,推進以評促建,構建全民共享碧道數據平臺,探索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提升碧道建設的多元性。
優化提升水資源管理服務。加快推進北江引水、牛路水庫、花都水廠等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推進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強化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監督檢查、取水許可審批、生態流量管控等工作,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和工作要求。推進11個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統籌推進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拓寬再生水利用途徑,推進構建“三同五化”的城鄉供水格局,加快老舊和高風險供水管網和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推進產銷差控制、抄表到戶、智能水表安裝、戶外供水設施驗收移交等精細化管理,讓廣州供水進一步潤澤羊城、潤澤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