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2022年上半年廣州市環境質量狀況,以及市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和成效相關工作情況。
記者獲悉,今年1-6月,廣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91.7%,同比提升5.0個百分點,升幅在全省21個城市中排第1位;2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達標,水質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3位。
市生態環境局
1-6月廣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一級調研員鄭則文通報,今年1-6月,廣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91.7%,同比提升5.0個百分點,升幅在全省21個城市中排第1位,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晴空萬里的廣州
2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達標,17個斷面水質優良,地表水水質斷面優良比例85%,劣Ⅴ類水體斷面清零,10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穩定達標,3條入海河流斷面全部優良,水環境質量指數在全省排名第9,名次同比上升4位,水質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3位。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聯建聯防聯治
據介紹,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廣州印發實施《廣州市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有序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注銷淘汰國Ⅲ及以下高排放營運柴油貨車1270輛,抽查用車大戶170家,遙測監測柴油車76萬余輛。嚴管建筑施工工地揚塵污染,今年以來檢查工地近萬個,督促問題工地落實整改。
藍天下的廣州塔和獵德大橋
碧水保衛戰方面,廣州以鞏固提升國考、省考斷面水質為核心,聚焦主要水污染物氨氮減排,抓實各項強化措施,消除劣Ⅴ類一級支流。強化水污染防治督導及水質監測預警,加強信息調度和問題通報。
凈土保衛戰方面,廣州嚴格農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同時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監管,確定2022年土壤環境重點監管單位43家,督促其履行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此外,持續優化再開發利用地塊環境管理工作,已完成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635個,加快城市土地合規有序流轉。
下一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將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重點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提升揚塵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和分級管控,加快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設。
同時打好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按序時進度推進治水工程,強化統籌、協調、督導和監測預警,實施入海河流總氮削減和入海排污口監管,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把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關口,嚴格準入管理。
在推進廣州“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方面,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規范化管理。繼續開展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等重點場所污染防治的常態化監管,確保涉疫廢物100%無害化處置。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組織實施《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水、土壤、海洋等專項規劃。
此外,做好《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相關工作。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加強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深化大氣、水、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市水務局
廣州在省河長制工作考核中連續4年獲得優秀
廣州近年在水環境治理上取得了顯著成效。記者從會上獲悉,除前述指標成果,廣州在2021年度省河長制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已連續4年獲得優秀。累計建設生態碧道914公里,黃埔區南崗河作為廣東省唯一項目入選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廣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市管)喻細明介紹了三個工作重點。首先是強力開展源頭控污。廣州開展網格化治水,清理整治污染源2279個;新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1320個,深化推動村鎮工業集聚區整治提升。
同時,系統推進污水提質增效。新建污水管178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99萬噸/日;1-6月,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總量約12.68億噸,日均處理量700.6萬噸,氨氮削減量2.53萬噸;經初步測算1-6月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91.2%,處于全省前列。此外,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推動檢察監督與環保改革同向發力。
番禺區是廣州水環境治理重點區域。喻細明介紹,本輪治水將立足番禺區水環境治理現狀,持續圍繞“控源減量”“補齊短板”“強化管理”三大核心內容,重點補齊番禺區水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短板,提高番禺區污水處理能力和收集轉輸能力。他透露,目前,已編制《廣州市番禺區水環境治理三年攻堅行動計劃(2022—2024年)》,正在報市委市政府審批中。
番禺區水環境治理的難點有哪些?喻細明表示,該區存在污染底數多、源頭治理不徹底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市水務局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控源減量,開展“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拆除沿河違法建筑,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管控和重點污染場所管控。二是補齊短板,開展橋南、大龍等凈水廠新(擴)建工程,新建并完善管網,開展村居污水治理。三是強化管理,開展排水管網摸查修復,排查、清淤和檢測工作,確保番禺區污水系統年平均滿管率較“十三五”下降至全市平均水平,實現收集率及進水濃度“雙提升”。
市氣象局
強化城市內澇、強對流等風險預警
今年以來,市民普遍關注到城市極端天氣呈多發頻發態勢。廣州天氣總體情況如何?極端天氣頻發背后成因是什么?市氣象局副局長賈天清表示,廣州今年以來極端天氣頻發、多發、重發,是多種原因交織影響造成的。一是最近50年全球變暖為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導致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加劇。二是2021年秋季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持續,為今年大氣環流持續異常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三是今年大氣環流階段性異常顯著,導致天氣形勢大起大落。四是不同類型天氣系統在廣州同步匯合,加強了天氣的極端性。
他預計,后汛期廣州降雨偏多、臺風影響偏重,防汛防臺形勢嚴峻。8-9月各區累計雨量可能較2010年同期偏多1~3成。影響廣州臺風可能為3~4個,“終臺”可能出現在10月上中旬。
市氣象局采取哪些措施來保障城市安全運行?賈天清介紹,今年以來主要在應對城市內澇氣象風險問題、提升強對流預警水平和提高氣象信息發布針對性上進行努力。
在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方面,市氣象局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和市應急管理局印發了《廣州城鎮內澇氣象風險等級劃分標準》;建立了“廣州城市內澇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針對全市易澇的涵隧立交、地鐵、主干道、內巷小區,開展提前1天的暴雨前內澇氣象風險評估和提前2-3小時的暴雨中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市民可以通過廣州天氣網 “影響服務”欄目查詢未來3小時每個鎮街易澇點的內澇氣象風險等級,提前規劃出行路線,避免遇到內澇或堵塞的情況。
在龍卷、下擊暴流等小尺度致災天氣監測預警方面,市氣象局繼續加密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的組網布設,目前基本實現了對廣州地區的全面覆蓋。
在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效率方面,市氣象局與移動、聯通、電信等合作研發了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預警信息“百米級區域”靶向精準發布技術,應用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鎖定廣州重點風險區域人群,建立風險區域“電子圍欄”,實現風險區域內和動態進入風險區域的市民自動觸發式發布預警信息,在今年防御“5·10”“6·22”等暴雨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化措施
●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
●重點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提升揚塵精細化管理水平
●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和分級管控
●加快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設
成績
廣州在2021年度省河長制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已連續4年獲得優秀。
空氣
今年1-6月,廣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91.7%,同比提升5.0個百分點,升幅在全省21個城市中排第1位,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水
2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達標,17個斷面水質優良,水環境質量指數在全省排名第9,名次同比上升4位,水質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3位。
土
廣州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監管,確定2022年土壤環境重點監管單位43家,督促其履行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此外,已完成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63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