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新年“計劃書”
規劃協調機制再完善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規范專項規劃編制,加強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
各類用地供應再精準
圍繞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做好土地供應,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用地,確保重大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項目的用地供應。
海洋強市建設再著力
研究制定海洋強市意見與實施方案,著力推進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科技創新和重點項目建設,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名城保護規劃再強化
構建完善具有廣州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堅持保用并舉,用繡花功夫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
城市設計品質再提升
全力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工作,有序推動琶洲西區全生命周期規劃建設,持續推進一批社區設計師示范項目設計實施。
砥礪奮進譜新篇,勇毅前行新作為。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為今后五年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關于城市工作重要論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助力廣州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為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撐。
作為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的主管部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明確了新一年里奮進的目標: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繡花”功夫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小切口”“為人民”推進有溫度的規劃實施。
強化規劃引領,全力做好城市發展的規劃資源保障
在規劃引領方面,將進一步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開展老城市新活力戰略路徑研究,明確新發展階段廣州目標定位和長遠發展戰略。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剛性管控內容的縱向傳導,探索詳細規劃分層管理、分類編制等機制,實現差異化、精細化管控。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推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深化完善并加快推動規劃審批。
強化重點功能片區規劃。按照片區統籌、產城融合、高質量開發的原則,編制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區)、國際金融城、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空鐵樞紐創新帶、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知識城創新型中央商務區等重點功能片區規劃。
全面提升交通能級。強化“門戶”功能,全面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深化廣州與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加快推進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規劃建設T3高鐵站,打造國際航空樞紐。
做好支持發展用地保障。土地供應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用地傾斜。積極支撐“一區三城”科技創新軸及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等重點區域和重大產業平臺建設。
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海洋生態修復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編制廣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規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一體化修復重大工程,修復和完善城鄉生態系統。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和歷史文化保護。落實耕地保護“雙管控、雙平衡”。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監管機制,嚴肅處置違法違規占用耕地。
與此同時,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十四五”時期新增紅樹林43公頃、修復紅樹林160公頃;管養維護好海岸帶紅樹林,提升岸線防災減災能力;實施生態海堤改造提升項目,讓廣州的碧海藍天更加美麗。
擦亮廣州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在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方面,將加快推進面向2035年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進一步完善新時代廣州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積極推動歷史城區整體保護與復興,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擦亮廣州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既要強化空間秩序管控,保護歷史城區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又要有序推進保護更新,完善城市功能,補足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建設短板,提升城市活力;還要機制創新,以微改造“繡花”功夫、“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方式,打造“一軸兩區”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挖掘、保護利用珠江文化帶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工業遺產活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游徑、南粵古驛道、“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規劃建設。培育名城守護官、名城保護聯盟等志愿組織,提高社會參與度。
“小切口”“為人民”推進有溫度的規劃實施
在創造高品質生活方面,堅持生態優先,推進廣州市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建設規劃,全力推進珠江兩岸貫通、打造“一區三品牌”,以“繡花”功夫打造世界一流濱水活力區。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示范段等建設工作。
堅持共同締造,推動社區設計師工作走深走實。開展“社區事·專職做”,聘請社區設計師和鄉村規劃師入駐各街道的城鄉社區,參與社區項目改造;開展“社區事·大師做”,邀請院士大師示范設計,以“小切口”推進城市空間品質“大提升”;開展“社區事·街坊做”,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方案。
科學謀劃老舊住宅加裝電梯。推廣成片連片加裝電梯工作的首創經驗。研究修訂《廣州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辦法》和配套的《技術規程》,研究創設新的便民服務機制。